浅析高职院校国航专业人才培养
2014-12-26任晓军
任晓军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信息系,江苏 南通226010)
0 引言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2005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十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高职院校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如校企合作、顶岗学习等手段)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经过长期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高职院校国航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备的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是,高职院校国航专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表现仍然暴露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结构的一些缺陷,如国航专业课程配置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缺乏对本地区港航类企业的深度调查、培养的国航专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港航类企业对高职院校国航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认识不完全到位,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倾向等问题,同时考虑到港航类企业所处经济贸易环境的复杂性与动态性的特点,作为直接培养航运管理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国际航运管理专业有必要对国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作进一步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航运类高职院校国航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1 高职院校国航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国际航运管理专业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更侧重于专业技术性和应用性,必须开发以航运业务流程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一套符合航运业务流程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模式,积极利用国际贸易的活跃性对国际航运业发展的影响,依托中国航运市场向国际航运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推进高职院校国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革现有国航专业教学体系,探索港航类企业与高职院校国航专业双方之间资源共享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航运业务流程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国际市场要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掌握娴熟的业务技能、拥有崭新的服务理念和营销理念的国航专业人才,充分满足港口航运类企事业单位对国航专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紧迫需求,积极推行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增强校企合作的内涵,有效开展产学研结合,促进高职院校国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能直接从事国际航运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熟悉外向型国际大港现代管理业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 高职院校国航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2.1 高职院校国航专业课程体系过于系统化
高职院校国航专业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各不相同,高职院校国航专业培养的是航运类企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更侧重于港口航运企业岗位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不是培养在该领域的学者或者研究型人才,而现有的高职院校国航专业课程体系过于学科系统化,与高职院校国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学习内容没有完全将重点放在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既没有体现与应用性,又缺乏研究性,造成高职院校国航专业学生走上具体的工作岗位后无法适应港航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岗位要求。
2.2 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偏少,校企合作功能仍显薄弱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和熟练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高职院校国航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国航专业必须具备若干紧密型的校外企业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来承担国航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的培养和练习,而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身而言,虽然各高职院校的国航专业都已经和部分校外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数量不等的校外实习基地,但就国航专业在校学生规模来说还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在合作项目的开发完善上还处于较低层面上,校企之间还需磨合,基地的功能还未能完全发挥,作用略显薄弱。
2.3 高职院校国航专业教师承担的服务企业的项目较少,质量较低
近年来,高职院校国航专业教师在教研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承担了不少各类课题的研究任务,但是在为港航类企业服务方面,尤其是与港航类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数量较少。高职院校国航专业教师在承担和参与港航类企业科研课题合作上开展较少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由于近几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扩大招生,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之以前增加了不少,客观上分散了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的积极性与精力;其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工作中,为港航类企业进行实际业务的指导难度增加以及港航类企业生产实践性较强、技术性高的特点导致港航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科研课题的合作研究兴趣不高,对高职院校国航专业教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作为培养港口航运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国航专业教师在承担和参与港航类企业科研课题上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
3 高职院校国航专业人才培养重点
3.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表1 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设置与功能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掌握航运生产组织、国际航运管理、海商法理论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为港口航运类企业培养掌握国际航运、港口物流和外贸运输业务、货运代理、航线设计以及既能在生产一线作业、又能在基层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国航专业人才培养重点。以港航企业岗位任务驱动,激发国航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航运市场意识,增强学生的港口航运生产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教学内容按照港航物流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设置,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将国航专业教学与港口航运的实践需要紧密结合,强化国航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
深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力度,重点调整专业基础课、英语课、部分专业课,将课程体系按国际航运管理专业的任务模块设置课程。
3.2 专业办学方向上突出行业、职业特色
依托国内特大型航运企业,利用地域优势,抓住开拓国际航运市场和我国航运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始终面向港口航运类企事业单位培养满足航运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不断加深与港口航运类企业在各方面的合作深度,不仅要将港航企业的生产技术人才引入到专业教师队伍中,还要积极推动国航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企业培训制度,通过专业和企业之间的不断互动,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国航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国航专业特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培养掌握现代化航运管理专业业务知识与技能、受到国内外航运企业欢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航运管理人才。
3.3 努力推进航运管理专业特色教材建设,完善实践课程体系考核标准
表2 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表
根据国际航运管理行业国际标准和行业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断进行工学结合教材与航运管理专业特色教材开发,编写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和操作指南,积极建设与基础、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相配套、递次衔接、具有国航专业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充分满足高职院校国航专业的教学需要。
实践教学是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坚持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工作任务在展开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逐步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标准。
3.4 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以高职院校国航专业带头人为主导,以骨干教师为主力,以双师培养为重点,以港航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以提高港航企业职业素质为核心,建成一支师德高、质量优,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适应航运管理类岗位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以"双师型"为特征的、结构合理的高职院校国航专业教学师资队伍。以国航专业教学改革为契机,通过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培育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鼓励教师学习和掌握现代航运管理科技知识、运用多媒体、仿真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促进国航专业教师一专多能,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国航专业教学评价、考核与激励制度,创造条件鼓励高职院校国航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与港航类企业的横向科研活动,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国内外港口航运类企业单位培训与实践,确保国航专业教师持有各种与航运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委派国航专业教师到国外港航类企业开展学术交流,使专业教师及时了解国际航运管理专业的前沿信息,掌握现代化航运管理知识,聘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高水平的航运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开设专业课程,造就一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知识新、能力强的“双师型”高职院校国航专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1]孙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12(09).
[2]吴磊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03).
[3]王端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