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百十一種日本詩話經見録

2014-12-26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4年0期

趙 季 劉 暢

一百十一種日本詩話經見録

趙 季 劉 暢

近百年來,日、韓、中三國各出版過一部大型日本詩話總集。以時間爲序,日本池田胤1920年至1922年於文會堂陸續出版十册排印本《日本詩話叢書》,收詩話六十種(漢文31種、和文29種,其中朝鮮徐居正《東人詩話》不計);韓國趙鍾業1992年影印池田胤書,删去《東人詩話》,增加《近世詩人叢話》《下谷小詩話》二種而成《日本詩話叢編》,於太學社出版;2006年中國蔡振楚主要影印部分池田胤書,增《侗庵非詩話》《讀詩要領》,成《域外詩話珍本叢書·日本卷》,總計收詩話四十八種,於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不計重複,此三部書合計收詩話六十四種。

我們近年來與旅日學者葉言才教授纂輯校勘《日本漢文詩話集成》,經見日本漢文、和文詩話總計一百十一種。今將其版本、序跋、目録公諸同好,供海内外學者參考,並切盼方家指正。排列順序以詩話作者生年爲次,生年不詳者考證其大致生活年代,列入相應位置。爲節省篇幅,目録之小標題間以“/”隔開。原書或有以“○”間隔者,一從其舊。近現代之書不分卷者以一卷計。

一、遍照金剛(774—835)《文鏡秘府論》[漢文]六卷(序、目録)

大正九年至十一年(1920—1922)文會堂排印本《日本詩話叢書》,東京株式會社鳳出版社昭和四十七年(1973)影印(以下簡稱《日本詩話叢書》本)。

夫大仙利物,名教爲基;君子濟時,文章是本也。故能空中塵中,開本有之字;龜上龍上,演自然之文。至如觀時變於三曜,察化成於九州。金玉笙簧,爛其文而撫黔首;郁乎焕乎,燦其章以馭蒼生。然則一爲名始,文則教源。以名教爲宗,則文章爲紀綱之要也。世間出世,誰能遺此乎?故經説阿毗跋致菩薩,必須先解文章。孔宣有言:“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邇之事父,遠之事君。”“人而不爲《周南》、《邵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是知文章之義,大哉遠哉!

文以五音不奪、五彩得所立名,章因事理俱明、文義不昧樹號。因文詮名,唱名得義,名義已顯,以覺未悟。三教於是分鑣,五乘於是並轍。於焉釋經妙而難入,李篇玄而寡和,桑籍近而争唱。游、夏得聞之日,屈、宋作賦之時,兩漢辭宗,三國文伯,體韻心傳,音律口授。沈侯、劉善之後,王、皎、崔、元之前,盛談四聲,争吐病犯,黄卷溢篋,緗帙滿車。貧而樂道者,望絶訪寫;童而好學者,取決無由。

貧道幼就表舅,頗學藻麗;長入西秦,粗聽餘論。雖然志篤禪默,不屑此事。爰有一多後生,扣閑寂於文囿,撞詞華乎詩圃。音響難默,披卷函杖,即閲諸家格式等,勘彼同異。卷軸雖多,要樞則少,名異義同,繁穢尤甚。余癖難療,即事刀筆,削其重複,存其單號,總有一十五種類,謂《聲譜》《調聲》《八種韻》《四聲論》《十七勢》《十四例》《六義》《十體》《八階》《六志》《二十九種對》《文三十種病累》《十種疾》《論文意》《論對屬》等是也。配卷軸於六合,懸不朽於兩曜,名曰《文鏡秘府論》。庶緇素好事之人,山野文會之士,不尋千里,蛇珠自得;不煩旁搜,雕龍可期。

目録

序/調四聲譜/調聲/詩章中用聲法式/八種韻/四聲論

十七勢/十四例/十體/六義/八階/六志/九意

文鏡秘府論 東

論對/二十九種對/筆劄七種言句例

文鏡秘府論 西

論病/文二十八種病/文筆十病得失

文鏡秘府論 南

論文意/論體/定位/集論

文鏡秘府論 北

論對屬/句端/帝德録

二、大江匡房(1041—1111)《江談抄》[漢文]六卷(卷四、五目録)

昭和六十二年(1987)續群書類從完成會排印本《校本江談抄及其研究》。

目録

江談抄第四

江談抄第五

詩事

三、藤原宗忠(1062—1141)《作文大體》[漢文]一卷(序、目録)

排印本《群書類從》卷第百三十七。

夫學問之道,作文爲先。若只誦經書,不習詩賦,則所謂“書廚子”,而如無益矣。辨四聲,詳其義,嘲風月,味其理,莫不起自此焉。備絶句,聯平聲,總廿八韻,號曰《倭注切韻》。于時天慶二年仲春五日也。

目録

第一、按題/第二、五言詩/第三、七言詩/第四、句名/第五、詩病/第六、字對/第七、調聲/第八、翻音/第九、用韻/第十、俗説

四、虎關師錬(1281—1346)《濟北詩話》[漢文]一卷

《日本詩話叢書》本。

按:詩話三十一則。此乃日本第一部以“詩話”爲名的著作。

五、藤原惺窩(1561—1619)《文章達德綱領》[漢文]六卷(卷四、卷六目録)

寬永十六年(1619)刊本。

卷四

體格明則規矩正/詩賦/詩/風/雅/頌/古詩/歌/行/引/吟/謡/曲/歎/怨/篇/詞/詠/唱/弄/樂/别/思/樂府/郊廟歌辭/凱樂歌辭/燕饗歌辭/琴曲歌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

卷六

諸家/諸家詩評

六、石川丈山(1583—1672)《詩法正義》[和文]一卷

《日本詩話叢書》本。

按:首以漢文列述“規式總論、意匠總論、結構總論、指摘總論、附詩源總論”。後以五言詩爲例,用日文與“●○”符號列舉二四不同、二六對、三五不同、下三連忌等律詩平仄問題。後依次介紹四言詩、六言詩、七言詩。

七、貝原益軒(1630—1714)《初學詩法》[漢文]一卷(序、目録)

《日本詩話叢書》本。

初學詩法序

風雅之道載在于《三百篇》,至哉!學者得朝夕吟詠之餘者,豈曰小補哉!與蘇李而往,古詩之去風騷已遠矣。洎近體格律之聲興,去古詩又加遠。何也?詩以言志,拘于對儷聲律,則專從事乎句字組織之間,而不得發乎情性也。

國俗之言詩者,往往以拘忌爲定式,與中華近體之格律不同,又無知其規格之所由出者,蓋所謂不知而妄作者也。其去古昔風雅之道,何啻千里哉!夫作詩真一小技,於道所未爲貴也。然則學者之於詩,不學則已,苟欲學之,不知其法度而妄作,可乎?古人論詩者凡若干家,倭漢印行之書亦多矣。學者之於詩法也,豈匱其書乎?然而倭俗詩法之謬舊矣,學者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不可亦歎乎?

予固不知詩,且不揣僭妄,輯古來詩法之切要者約以爲一書,庶覺俗間初學之習而不察者而已,博雅之士改而正之惟幸也。延寶己未十月望日,紫陽後學貝原篤信書。

目録

詩學綱領第一/古詩第二/律詩第三/絶句第四/律詩絶句用韻法第五/雜體第六/句法第七/總論詩法第八/論詩人第九

八、林梅洞(1643—1666)撰、林鵞峰(1618—1680)補《史館茗話》[漢文]一卷(序二首、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史館茗話序

父逝而子繼其志者順而易,子先而父成其志者逆而難。今有一難事:梅洞林郎君從家嚴弘文院學士預國史編纂之事,史館退休之暇,摭本朝中古以來王公卿士跂步詩壇、遊藝文苑之遺事若干條,加以料案,名曰《史館茗話》,至四十二件,未終其編,蓋有以漸積成之志乎?丙午之秋,不幸罹疾不起而卒,雖無半面識者無不惜其才,況於父子之情乎?爾後學士得此一小册於筐底,見而悲,悲而復讀,手澤尚新,音容宛在耳目,豈翅殘藥故衣之謂而已?於是抑淚,拾其遺、採其餘,併爲百件。

補序

十者,一之積也。百者,十之盈也。數之盈豈限十百哉?積而爲千爲萬,亦數之積而盈也。茗話之無盡,猶物數之無窮也,何可限百哉?有説於此曰:李唐才子,豈百而已?然不編《百家詩》哉?我邦之歌人亦豈百而已,然不見《小倉百首》哉?《史館茗話》之記百件,亦有所傚,姑兹投筆。百話既成,乃想所以由作,則爲足亡嗣之志也。一件一淚,泣而記,記而泣。誰知百話出自百憂哉!丁未夏之孟,國史館林叟跋。

九、梅室洞雲《詩律初學鈔》[和文]一卷(目録、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目録

凡例

五言絶句

一意格/四意格

五言八句

古風/律詩四實/四虚/前虚後實/前實後虚/偷春格

七言絶句

古風/律詩/起承轉合法/實接/虚接/虚實兼接/後接/前接/四句全對/問答格/拗體/側體/古人詩品

七言八句

古風/律詩四實/四虚/前虚後實/前實後虚/偷春格

詩律畫

詩八病

和韻式

詩者,心之符也。心之邪正,言之是非,不可得而掩焉。則詩豈可不學耶?是以諸老先覺之論詩也,亦既籍甚。然初學之士,往往擾乎孟浪。余暇之日掇五七言絶句同四韻之法,畫以便於雕蟲。若夫能言之士,我豈敢云乎?延寶戊午季春,難波教授梅室洞雲跋。

十、安積澹泊(1656—1737)《老圃詩膎》[漢文]一卷(序)

《日本詩話叢書》本。

《涉筆》草罢,偶看劉静修《讀史評》詩云:“記録紛紛已失真,語言輕重在詞臣。若將字字論心術,便有無邊受屈人。”乃囅然自笑曰:“老圃頗涉書史,亦非冥頑不靈者,不以澆菜藝菊之餘反求諸己,自攻其短,而敢弄唇吻輕議古人,不亦悖乎?”其志本在欲備遺忘,而其跡不免僭踰之責,因輟而不爲。竹爐湯沸,茗芽一啜,便覺芳潤逼脾。忽憶平生與客談詩粗有所得,無益之甚,不足裒纂。而習氣未除,竄綴于此,以資灌畦之暇,亦欲備老境之遺忘也。

十一、新井君美(1657—1725)《白石先生詩範》[和文]一卷(序二首、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白石先生詩範敍

蓋予也,與仙臺儒官源子敬氏爲友乎天涯者,三十年一日也。夫仙臺之距帝京者三千里而遠矣,所謂各天一方,風馬牛不及也。而神交之久而弗偷,維膠維漆以視焉。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鄰”,於乎!實矣哉。屬者,子敬鴻信存問之,序阪白石源先生之《詩範》者以見投焉。曰:“此是先生手澤之所存也。子其鐫而弘於世焉。”夫子敬者,先生同族所系,而況乎其父子嚴氏,先生之門人也。則《詩範》之書收諸家者,固其所也。予一粲而謂:“是作家之至寶,豈敢可私乎?”乃授與弊門下之士鳥山輔堯者,以謀上木。輔堯謹厚從事於此,遂得梓功矣。夫唐詩之行乎吾大東也舊矣,蓋以先生爲古今最第一人耳。餘皆斗筲不足數焉。今也斯書雖區區小册子乎,教諭之重,萬金弗啻。則學者宜奉戴而謹承也。是爲敍。天明壬寅秋日,鳧川漁儒龍公美譔。不肖男龍世華書。

白石先生詩範敍

蓋詩,言志也。雖然,言不善則志不達,其善言達志,在慎所由矣。南宋嚴滄浪曰:“學詩者,入門須正,立志須高。”凡學詩者,舍之奚適從也?我思古人,實獲我心。我先人昔嘗有問詩學於白石先生,先生有荅問書,我家帳中秘也。頃者患蠹害,開籄之次取讀之,乃知先生善誘,使人入門正立志高也。因今謄寫别爲一卷,以爲請余詩學者之範。由之學詩,則自得善言達志歟?明和庚寅夏五月,仙臺源義質。

目録

問書一首

答書一首

按:此跋非古文,乃白話體。

十二、荻生徂徠(1666—1728)《詩源》[漢文]一卷

文化元年(1804)合刻《文淵·詩源》本。

按:漢文詩話十則。

十三、伊藤東涯(1670—1736)《讀詩要領》[和文]一卷

昭和三年(1928)東洋圖書刊行會排印本《日本儒林叢書》第三册。

按:和文詩話二十八則。

十四、祇園南海(1676—1751)《詩學逢原》[和文]二卷(序、目録、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詩學逢原序

南海祇伯玉氏,年始十四客於東都,遊於木恭靖之門,與源白石、雨芳洲、南南山之輩,日夜馳驅驅詞壇,皆是其門先鳴,海内知名也。伯玉夙慧艷發,嶄然見頭角,與此輩抗衡,才名大振於都下云。後一日,詩酒高會,俱賦《擣衣》,伯玉乃有“夜夜凰城月色高,朝朝燕山雪華重”之句。白石輩評曰:“此句大佳,惜乎失題意。”伯玉曰:“此乃述擣衣之時景者,而影寫之法於是乎在矣。”既而議論紛焉。是非未分,質諸恭靖。恭靖大歎曰:“是則深得鏡華水月之趣、優人不即不離之域者,實詩家本來面目也。孺子夫以是影寫法,建赤幟於騷壇,風靡來學,勉乎哉。”於是樹立一家,主張此門。既已轉向上關捩子,則縱横自在,遊戲三昧,加以才之敏捷,遂至一夕賦百首矣。余嘗所序《一夜百首》是也。其詩奚翅腐臭化神奇而已哉?能拈一莖艸,而爲丈六金身以用焉。後每有以詩參者,輒以此影寫法啓發之矣。且與子弟夜話之次,引諸家詩話,參以自家之説,講究斯旨,以俚言方語筆以爲册,題曰《詩學逢原》。余嘗聞此事,知有此書,而未獲寓目焉。

今兹壬午夏,五瀨田德卿齎此書來,謀余梓之。時適書肆玉樹堂亦持來請序之,蓋會之奇哉。嗟虖!數十年來未得見者,而一朝竝至,何其幸哉。乃展讀之,則言近旨遠,循循善誘,實詩家正法眼藏也。於是讐校二本,取捨從宜。又且謂之曰:“嘗聞伯玉平生自謂‘不欲以此兔園册子落於大方之門’,今也梓之,則得罪伯玉是懼。雖然,若使之泯没,則非無遺珠刖璞之憾矣。方今海内操觚之士,仰伯玉也不啻泰山北斗,家尸而户祝之。此書流衍,人隨其步趨,則脱野狐窠臼,破庸腐漆桶,左右逢原,其證詩之第一義諦也,其功豈鮮少哉?且古稱存人亡書。嗚乎!九原不可起,則以此書誘導嚮往者可。然則此舉,亦庸何傷?”乃書之爲序。寶曆十二壬午冬,金龍道人釋敬雄撰。

目録

卷上

詩語常語取義/詩有境趣

卷下

雅俗/詩有輕重清濁大小緩急/字眼/豪句雄句并敏捷/詩有强弱

此書是南海祇園先生所著,開示詩學蕰奥,令人左右逢原,故題曰《詩學逢原》。蓋其珍於世也亦已久矣,予嘗獲一本,祕之帳中。察其所見,考其所言,其所以啓迪後學者,誠不尠焉,是以欲公之天下也。庶幾有一厄梨棗,則先與金龍尊者謀之。而未必就緒,姑囑諸尊者,以竢時之至矣。已而書林某亦得一本,致之尊者。尊者乃以前本挍讐訂治,爲序冠之,遂以梓之。於是予亦自慶志之有成,因綴數語以附卷尾云爾。寶曆癸未冬十月,五瀨田德卿敬跋。

十五、祇園南海《詩訣》[和文]一卷(序四首)

《日本詩話叢書》本。

詩訣序

《詩訣》,南海先生與子弟茗話之餘論也。傍人私筆稾,名之謂《詩訣》也,而歸於烏有氏者十餘年矣。偶都下之書肆搜得於敗紙中,而秘藏之者復有年矣。終慮免於懷寶之責,苦請上梓也。然而祖君固惡於上梓,家大人亦不肯之也。徙倚立岐路,其可以北可以南之懼,而顧之從所他欲亦可也耳。蓋不用諸讐校,文字之誤,語之鄙拙,亦不少也。冀君子嘗一臠,得不捨鼎肉,幸甚也。天明丁未秋八月,劣孫祇園長幹識。

南海詩訣序

亡友葛子琴,於詩爲浪華一名家。嘗語余曰:“吾於本土詩人,不必屬意。唯南海阮先生所欣慕焉,恨不同其時耳。”乃已挍刻其集。噫!賞音之士哉。先生自少小最善詩,其私試前後一夜百首,膾炙人口,況於其集之行乎?不獨善詩,其論亦高。近歲出於散逸之餘者,千金享之,以布於市,已二三矣。若《南海詩訣》亦是也。余爲人囑,寓目於此。亡論夫解人頤,其所自得可以知已。不使子琴受讀,憾甚。蓋其嗣餐霞先生,前已一言付余《小南游草》,今藉人題以完璧,亦不爲無因也。河曲合離撰。

皎皎練絲,在所染之。染之匪正,則即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雖求其素也,不可得矣,固亡論乎法故而已。學詩之道,概類於此。一入汙之,緑衣黄裳,遂爲終身之累。故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豈可以初學忽之哉?詩話詩叢,詩家法故也。於我桑域紹之者,祇南海《詩訣》有是哉。其旨約而溥,簡而緊,公而正。講之習之,載玄載黄。粲然五采,從意所適。焕乎文章,隨筆而成。是之謂依法故。丁未仲冬,浪華筱應道撰。

十六、太宰春臺(1680—1747)《斥非》[漢文]一卷(序二首)

《日本詩話叢書》本。

刻《斥非》序

夫是非無定體,人之是而我以爲非,我之是而人以爲非。是非之争,雖歷千載,孰能辨之?予聞諸春臺先生曰:“今之學者苟學孔子之道,則當以孔子之言爲斷;爲文辭者苟傚華人,則當以華人爲法。此辨是非之公案也。”蓋先生嘗觀世之學者所行,不忍見其非,因一二斥之,以示小子輩,遂筆之。積以日月,而其事亦彌多,至三十餘條,名曰《斥非》,未及梓行。時我二三兄弟者,人寫一本而藏之,二十年于兹矣。迨乎流傳漸廣,外人亦稍稍得闚而見之,遂大行于四方。

頃歲,人自關西來者皆言“《斥非》流傳甚廣,京師儒生皆得之以爲帷中之秘”云。先生聞之,恐狡猾賈人盜刻誤本以牟其利,因謂其徒曰:“不如吾刊之,以止其誤傳。”遂使稻垣長章與尚賢謀繡梓之事。繕寫裁卒,而未及校正,聞浪華賈人果盜刻而鬻之。索得而視之,長門林義卿周助者爲之序。義卿前在浪華竊徂徠先生《譯文筌蹄題言》,構造國字牘,以誣先賢,以欺海内之人。但識周南先生,而謬言受業於其門,詐僞大矣。今又妄序盜刻《斥非》,而蔑如我先生,其狡猾過賈人,謂之何哉?於是我二人者黽勉從事,趣命工繡梓。及先生他雜文九篇,吾曹嘗受而藏之篋笥,今請附録於後,以示同志。庶幾好古之士因之有以釋疑網云爾。延享乙丑夏四月辛酉,東都原尚賢序。

《斥非》編序

(浪華刻本の序)

操觚華之業也,不可不取式於彼也。豈徒古也哉?因之又因,所損益可知也。必古亦非禮耳。若夫辭則華而古乎?辭之古今,固不以禮也非禮也論之,不能修者當恥矣。故惟式雖我古文者流,不必古也,必華人焉。而世於式,嚴之國文而寬之華文。然有意以寬者哉?式與非式,素未之知也。未之知,太宰氏所以有《斥非》也。而其斥非也,但其斥非哉?示式者多矣。延享改元春三月,林義卿題。

十七、太宰春臺《詩論》[漢文]一卷

《日本詩話叢書》本。

按:詩論一篇,後附紫芝主人《詩論附録》三十一則。

十八、西成千秋《詩家用字格》[和文]四卷(序、目録)

享保五年(1720)京華書坊奎文館刊本。

詩家用字格序

詩家所法者三焉,曰詩法也,曰句法也,曰字法也。所體者四焉,曰有唐體,有宋體,有元體,有明體也。而諸體亦隨世而變,逐時而異也。法者不然,萬古不變,遠邇不異。蓋如盛唐體,不得與佗體混雜,所謂最上乘也。

我睹熙朝上自賢哲之倫,下抵愚瞽之徒,喜於言詩。若彼童蒙,猶未得辨同訓字義,況於三法四體茫乎不識所嚮方?余久有嘆於此。京兆一隱士,與余有詩酒交,近示其鄉人津南西成喜千秋甫所著《詩家用字格》。開卷見之,則舉詩家用來虚字若干,且以國字解説義趣,摘鈔唐詩盛確者爲例證,如佗詩不必證。編者用心可謂勤矣。余劉覽請之,竟梓以行之,庶使童蒙知文字義趣,而辨其謬誤。則推而引之,源而流之,矻矻自攻,則知所謂其法體之所在,而自然吐出奇言玅句,又感天泣鬼不可思議者也。豈不亦詩家之玅機歟?享保五年庚子月正元日,奎文館主人謹題。

詩家用字格目次

詩家童習用字格卷一

使令教俾遣/彼/他/此/是/斯兹爰於千越曰言/伊維惟/之/如/若/似肖/儻倘/或/得獲/無靡微罔蔑/没/勿/莫/休/不弗/未末/非匪/有/在/作做/爲/成/難叵/易/必/專/一/故/以用庸式/將克/强/剛/其厥/自/由/因仍/緣/依倚賴/憑凭/素雅/固/元/本原/舊故/就/亞/著/幸/忝辱/纔/僅

詩家童習用字格卷二

堪/勝/禁/耐/忍/任儘/從/信/許容聽/徒/空/虚/只/惟唯/祗/但/啻翅止/何詎胡奚焉曷惡/那奈/底怎甚/争/豈/安/誰孰/寧/敢/肯/被遭/見所/即/便輒則載/乃廼/與/兼和/共/俱/相/自/親/各/垂向/幾殆/夙預宿/先/頓/略粗/忽/倏/乍/動/暗/坐/漫謾/妄濫叨/浪

詩家童習用字格卷三

猶/尚/仍/將/方/正/應/當/合/會/須/宜/欲/要/擬/縱饒任直/假借設/雖/況矧/既已/最尤/頗/漸浸寖/稍/較差/旋/轉/愈逾/彌/益增滋/倍/屢/數/頻/且/遂/終竟卒畢/渾/總統/都/却/翻/還旋/更/又/復/亦也

詩家童習用字格卷四

始甫創肇/初首/甚孔酷絶/太苦/恰宛/而/矣/然焉爾/於于/了/取/斷/殺/與/解/哉/曾/嘗/常恒庸/每/合/並/聊/暫/少姑薄/皆/盡悉竭殫罄既/偏單一/枉曲/誤錯謬譌愆/借/假/言/云/謂/見/視/看/觀/瞻/睹/覽閲/顧省/聞/聽听聆/愁/憂患/謗傲矜/思/憶/想/懷/念/逢/值/遭/遇

十九、服部南郭(1683—1759)《南郭先生燈下書》[和文]一卷(序)

《日本詩話叢書》本。

南郭先生燈下書序

《鶴台先生遺稿》所載文字有異同,今詳録之句間。

才難,不其然乎?竊見照代右文之教,光被四表。粵西粵南,鬱鬱乎嚮於風化。文學之行,於斯爲盛。則大化之所陶,隆運之所蒸,誠當作者濟濟,述而文,永以詩,大雅炳焉,方軌漢唐,張皇時運,以復大東之盛也。《遺稿》作“固當有作者如雲,述以文,永而詩,大雅炳焉。比靈斯漢唐,張皇時運,以鳴大東之盛也”而猶且寥寥乎千載之下,能庶幾乎彼遷固李杜者,千里而一士,猶比肩也。則何以對揚國家文明之運乎?才難其然。雖則其然,海内之大,人物之殷,豈盡如斯之難矣哉?《遺稿》“豈”上有“亦”字。蓋其學之不得方也。

夫人之欲善《遺稿》“人”上有“不然”二字誰不如吾,何其于今寥寥乎?譬之行邁,雖有夸父之儇,飛廉之捷《遺稿》“有”作“使”,使之北向而圖南《遺稿》無“使之”二字,則窮日之力,奚能至矣?不渴而斃、疲而已也已。方其學之急也乎,雖然乎多岐之易惑,能知其方,是爲難爾。楊朱之所以哭耶?指南之所以造耶?其斯所以待其人也。

余既辭南郭先生,西遊京師,書賈某將梓此書,求余序之。余取而閲之,乃學詩文之方,先生答人書無疑也。《遺稿》“其斯”以下作“其斯南郭先生之所以筆此書也,是學詩文之方也。答問者,答遠人之問也。以國字者,意在發蒙也。辭之修不姑置焉”竊謂後進之士《遺稿》無“竊謂”二字由道於斯,能用其極,則千載之下,即彼遷固李杜可得而庶幾矣夫。《遺稿》無“即”字而後作者濟濟,大東文章如揭日月世運之隆,於是乎可見也。才豈盡如斯之難矣哉?《遺稿》“豈”上有“亦”字然則此書之行也,後進之士賴焉。且國字書,亦有神發蒙,何其可已也?遂私題以首端之語,且序以公之海内云。若夫不受命之咎,無所逃於先生也,乃不恤焉。《遺稿》“難矣哉”下作“余既辭先生,西遊京師,書賈某將梓此書,齎來求余序之。余竊謂此書行也,後進之士賴焉,何其可已也?遂序以公之海内云。若夫不受命之咎,無所逃於先生也,乃不恤焉”。享保癸丑春,長門瀧長愷彌八,書於平安城寓舍。

二十、鷹見爽鳩(1690—1735)《詩筌》[漢文]五卷(自序、凡例、目録、跋)

享保壬寅(1722)江都書肆嵩山房刊本。

詩筌序

不佞自結髮好稱詩,稱則以盛唐爲鵠。語諸人,人咸謂固也。乃顧其爲業已徑庭。彼實耳食務屬厭,辟諸羣瞽,纍纍道涂,海蛇之與蝦浮湛也。夫儀卿、廷禮、于鱗、元美諸公,其選與論,布乎寰區。吾能讀之,人亦讀之。横目之倫,何曾不然?而其所以相萬者,要在不得其方耳。

迨弱冠乃得見徂徠先生,先生褒然以脩古嚆矢于一世,剔濯滓窳,高出一切嘵嘵之上。瓊敷玉藻,成籍具在。從游之士霞蒸雲蔚,揚映千秋,亦足以見昭代人文之炳焉。不佞業已得與斯文,殆亦瞠其後善乎。先生之教曰:“君子擇言,詩亦爾。先王之教禮樂以陶鑄焉,習以成性。性人人殊,唯見其殊,所以眩也。夫孱刻羽雕,博者能之;鞭風馭霆,才者能之。博與才豈可教哉?乃教之自生也。于以知二李之選功侔禮樂焉。彼顧非不愛布藻之美、垂文之麗,釋楩楠豫章以蘆薤。夫古人斡燕石棄之,己則十襲珍之,以求孚尹。其中豈無孚尹,亦燕石哉。蘆薤之構,亦唯目巧之室,君子不處。故宋元有韻之諺,而謂之詩,尤異自標,高步闊武,沾沾以憙,猶夜郎王自大者,可謂妄已。異日問其籍,則猶且逡巡,有待諸二三子者。”不佞于是奮然決起,采盛唐諸公之語,解剥以彙之,傅以聲律,稿無慮六七更,而後編成,名曰《詩筌》。夫二李之選選乎雋,其功侔禮樂。而小子猶不能學者,眩乎雋也。解剥其體,雋不可見矣。雋不可見,而後唐詩可學,是先生之教之意也。雖然,詩不雋胡以傳乎?雋與不雋,存乎其人。是乃“筌”之名義也。不佞於是乎取。享保壬寅春三月,三河爽鳩正長自敍。

凡例

一、凡唐詩之選,無出於滄溟氏者,而學者乃窘於取材。惟廷禮之《品彙》,浩博無遺,以世次則正始、大家、名家屬初盛,羽翼爲中,接武以下爲晚唐。此編專掇正始、大家、羽翼之字,分類彙集,萬無掛漏。接武以下,槩無所收。

一、此編之作,爲近體設。故偏掇五七言律絶之字,不及其他。如排律者,雖屬近體,頗有不可混者,故除之。

一、凡唐人之詩,少有著題矣。樂府古題,應酬閒適之作爲多。至於晚季宋元,題詠乃盛,有似俳優,而性情之道塞,其謂詩何?此編分類,惟便索句,而不便題詠,故專舉其大者,而不分其細者。不知者乃病其不覈,則殆失吾意矣。

一、凡押韻者,詩家之柱石,不可不擇。大抵元白以後,酬和重疊,務逞險難,有似兒戲。此風一扇,紛紛傚顰,習以成俗,無擇雅俗。故韻譜諸書穢雜滿目,詩家大厄。故今專取盛唐諸公之押韻,附諸卷末,庶足以砥柱回瀾哉。

一、此編各字,必裁諸名公之句附焉。欲俾學者遵例用之,庶不致毫釐千里之謬也。

一、凡字傍有圈者爲平聲,無者爲仄聲。讀者認圈用之,自然莫有聱牙之病也。

一、凡唐詩,必有格有調有氣象有風骨,難求諸字句之閒,而非此編之所與焉。學者必由高、李之選,或盛唐諸公全集而學焉,則始可與言詩已。

詩筌目次

一卷

天文天類。日類。月類。星漢類。風類。雲類。雨類。雪類。天文總類。

地理山類。水類。江海類。林野類。洲渚類。道路類。地名類。地理總類。

二卷

時令春類。夏類。秋類。冬類。歲月類。日夜類。

君臣帝王類。王事類。朝儀類。昇平類。官僚類。臣職類。

人倫家論類。娥眉類。古人類。人物總類。

人事聞見類。窮達類。人事總類。

交游相會類。親友類。語笑類。歡賞類。盃酒類。

文史文史總類。

絃歌絃歌總類。

三卷

軍旅兵革類。邊塞類。軍旅總類。

器用衣服類。舟類。車類。鐘漏類。燈燭類。簾帷類。香爐類。寶貨類。器用總類。

宫室樓臺類。宫殿類。堂閣類。閨房類。禁垣類。亭館類。門户類。窗檻類。橋類。城類。宫室總類。

身體年壽類。淚類。夢魂類。身體總類。

情性思懷類。心情類。憂愁類。怨嗟類。情性總類。

四卷

離别送别類。客旅類。異鄉類。音信類。

神仙鬼神類。仙道類。

釋教梵宇類。僧道總類。

禽獸鳥類。獸類。蟲類。魚類。

艸木梅類。柳類。松類。竹類。樹木總類。花類。艸類。

五卷

通用虚字類。謰語類。通用總類。

韻押東。冬。支。微。魚。虞。齊。灰。真。文。元。寒。删。先。蕭。豪。歌。麻。陽。庚。青。蒸。尤。侵。

予嘗著《栢梁辭林》,稿未脱而燬乎火。今睹斯編,殆有倍焉。爽鳩氏之子功其鉅,信乎善詩者言也。世之學詩者,乃不嫺乎辭而欲其巧,辟諸舍規矩而學大匠之所爲,豈可得乎?高、李之選,選乎辭也。然二三子猶且不能學焉者,見其巧也。見其巧而眩其辭,旁搜它家,以酬其志,於是乎之中晚之宋元,勢之必至也。

斯編一出,置身莊嶽之間,齊楚不咻,以趣其化。飄逸沈鬱,唯其材至。及其至也,不李不杜,非高非岑,開天之際,若指一定者,唯吾教爲爾。然二三子猶且不能學焉者,辭有限也。辭有限而志不可得,而酬所以苦也。亦惟言其可言,而不言其不可言,久之後不復欲言其不可言,是謂之化。故其言肖唐,而其志亦肖唐,從何有不酬之志哉?吾得諸先王禮樂之教,而施於詩,因題卷末,以告二三子爾。享保壬寅春三月,東都物茂卿跋。

二十一、林東溟(1708—1780)《諸體詩則》[漢文]二卷(序、凡例、目録)

《日本詩話叢書》本。

詩則序

物夫子之化行,而斯道之明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親受其業者,述而文,歌而詩,各其材也。若其超乘而上者,關以西有周南,關以東有南郭,虎視鷹揚以風靡一世。二先生實蘐園之游、夏,孰不仰止其彬彬之德乎?夫子雖已殁,夫子未殁也。士之游事其門者,亡論咸是翩翩一時之雋,雖應門五尺童亦能知晚唐宋元爲醜也。巨矣哉!蘐園之化也。《詩》有之,“自南自北,亡思不服”,其斯之謂乎?予不佞,雖後哉有興起於此,縱雖不能負笈於千里,亦其緒言不在於斯乎?凡於徠家之書未嘗不讀也,讀必私淑之。然尚恨固陋,未見正之於其人焉。

前者聞東溟林先生者,以古文辭倡洛攝之間,往以謁焉。始得親與聞徠翁、周南之奥旨,遂信之甚矣,猶公之於周南也。周南蓋其師友也。自此厥後,從游之士日多一日,凡京畿之間操觚周旋藝苑者,稍稍知脩蘐園之業者,實公爲之嚆矢也。其功不亦偉乎?間者著《詩則》,漢魏曁盛唐之則具備,好文之士一讀之,乃曰:“世始有詩則焉。”昔皇甫士安之未至,短宋玉曰:“風雅之則於是乎乖。”予乃大贊此書曰:“詩賦之則於是乎明。”元文辛酉春二月,河陽森明叔拜撰。

諸體詩則凡例

一、蘐園之詩教興,而世無詩式者尚矣。樂府古詩以上最爲甚也。余倡徠翁學,育髦士於洛攝之間者十年所于此,指授無所不至也。亦猶欲使他方異鄉未得與聞徠家詩教者有所賴焉,間纂述此書,期年始脱稿矣。而都下之士傳寫相秘,不肯與大方共。甚者竊取驕人,非余之志也。今兹仲春刻之塾中,以廣於海内,庶或藉此,詩道有至焉者。

一、此書以《諸體詩則》爲號,蓋以自四言古至律絶之大體言之,非多舉異體變體之謂也。

一、此書以纂述爲主。其不冠“某云”字者,皆余錯綜出入古人説,或戕賊寸斷以爲之義,曁發古人所未及者已。

一、凡稱“故某云”、“故又云”者,皆是引古人説以益實余言者也。蓋“又”字各指其前條説者。

一、凡稱“古人云”者,余所抄出來書亦皆略其姓氏者,而未遑廣考之諸書者也。

諸體詩則目録

卷之上

詩門/明詩/詩體/詩法/命題/句法/造語/下字/雙字/壓韻/用事/屬對/沿襲/音韻

卷之下

四言古詩/楚辭/賦/樂府/五言古詩/歌行/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排律/絶句/五言絶句/七言絶句/書品/附載

二十二、芥川丹丘(1710—1785)《丹丘詩話》[漢文]三卷(序二首、目録、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丹丘詩話序

葛天八闋,遐哉邈乎。摻尾叩角,聲音安寄?吟詠性情,與鳥迹俱矣。蓋感物吟志,辭達而已。方是時也,上無所述,下亡所做,林籟結響,泉石激韻,婉轉附物,直而不野,亦天地自然文爾。夫《卿雲》、《南風》,聖情所發,厥美固宜。《康衢》《擊壤》,一何渾雅!詩者天地元聲,誠非虚論。雖然,運數互移,情變應之。三代之温厚,漢魏之高華,六朝之麗縟,三唐之整秀,咸臻厥美,此蓋元聲之秀發也。夫天地之大,莫不有焉,腐宋胡元,亦氣運之偏至,皆不外於元聲也。明監于百代,郁郁得中。剪革所創,二代爲之忠臣。宋致工於作,所以乖也;明用工於述,所以與唐竝盛也。

夫述有教有物有則,唐來才英,其論備矣,而志尚如面,義亦偏至,此彦章斯篇所以作也。乃仍前脩之論,覈白岐路,歸諸當行。如其“善學于鱗者,不肖于鱗即于鱗”,“能不爲獻吉者,乃能爲獻吉者”,惟彼論爾,此乃教之。微獨教之,亦足以砭夫佻他以爲己力、探囊揭篋不以爲恥者也。余不甚好詩,而吾眼中有詩,不敢不任識詩,故和彦章之論以題其首云爾。延享乙丑夏六月,西播岡白駒撰。城廣文書。

詩話小引

目録

卷上

詩法譜

一、性靈

二、二聲/二廢/二概/二端

三、三體/三停/三節/三難

四、四體/四深/四格

五、五俗/五法/五忌/五故事/五聲變

六、六設事/六煆思/六要/六義

七、七德/七戒/七體

八、八養氣/八妙

九、九品/九準

十、十病/十悟

卷中

詩題品

五律二首/七言律四首/五絶四首/七絶六首

卷下

詩評斷

丹丘詩話跋

古今詩話何限也?其拙於自運,而口唯善言之者,嚴、高二家是已。其巧於自運,而口亦善言之者,王元美其人也。然彼善知者,口不能言,《詩》曰:“維其有之,是以似之。”故弇州《巵言》、《丹丘詩話》,猶善言其似者也,何言其不能言者哉?寬延庚午冬十一月,友人林義卿撰。

二十三、江村北海(1713—1778)《日本詩史》[漢文]五卷(序二首、凡例、跋)

明和八年(1771)平安書肆(載文堂、文錦堂、風虎堂、玉樹堂)刊本。

日本詩史序

北海先生著《日本詩史》而成,將上之梓,則命予序之。予受而卒業。自中古而今世,數百千載之邈焉。自王公而士庶,曁緇流紅粉之雜焉,殘篇賸語,膾炙人口而其名堙晦無聞者,廣蒐博采,人傳其略。旁及噉名俗子、好事估客,苟其詩可觀者,竝録而無遺,蓋不以人廢才也。可謂詞家苦心,藝苑盛擧哉!然而斯史也,逮于近世,則詳乎布韋而略乎冠冕者,獨何也?先生博聞廣識,潛心於此者數年,豈其有遺漏哉?然則予之平日慨然於懷者,無乃其有徵乎?蓋吾邦先王之奉神道以設其教,亦迨乎聘舶相通也,則禮樂政刑,無一而不資諸漢唐以爲損益者,而其明經文章之選,亦惟無一而非金馬玉堂之則也。故公卿大夫翕然皆用心於詩賦論頌,而若和歌則其緒餘也耳。

予嘗持斯説,將以微諷之。而青雲之與泥塗,其相隔天壤不啻也。將質諸先覺,則自喪吾景山先生,而離群獨學,日就孤陋,故抑憤蓄疑,隱忍者久之。幸矣斯史之作也。予多年之所懷,今而足以徵者,不亦喜乎?北海先生奕世名儒,學識贍博,可以大有爲者。而作此區區文士之舉,蓋其意之所在豈徒哉。以故詩論所及,諸子百家無所不有,而非寓褒於貶,則視戒於寵,皮裡陽秋,不可測焉。不知先生托之以言其志者,如予所懷亦在其中乎?庶幾王公大人一閲斯史,或有所憤發,而小用心於文學乎?天廄之種,穀食之養,一日千里,豈敢凡骨駑材之所企及哉。時方昇平,地是土中。王室肅雝,公卿委蛇。有寧處之遑,而無鞅掌之勞。餘力學文,何求無成?況乃乘文明之運,而鳴泰平之美,豈翅鴻業潤飾,皇猷黼芾!可謂吾日出處之國光,赫赫乎足以輝萬邦哉。艸莽微臣如順,亦得被其末光者,其喜豈有窮已哉。然則《詩史》之作也,其關係亦大矣哉。因不自揣,敢書鄙見,以爲之序,并質諸先生云爾。明和庚寅冬十月,平安醫員法眼武川幸順撰。

日本詩史序

余蚤歲從北海先生學,而得讀異邦之書,談異邦之詩,論異邦之世也。先生之言曰:“晉杜征南既建策平吴,又潛心訓詁《春秋傳》,其業可謂勤矣。而猶爲不足,刊其成業於碑,爲後世之名,其志可謂深矣。夫名,不可以已者也。而狥名爲利囮,君子弗論也。”余因竊謂,狥名爲利囮,異邦人士滔滔皆是。蓋異邦自古者,聖明之主莫不以舉能求賢爲先務。而周時取士教官掌之,漢以後設選舉法,至後世科目益廣,乃童子有科目,耆老有禮徵,是以巖穴下能屈王侯之尊,則終南爲仕進捷徑,亦何足恠哉。唐時以詩試士,一時躁競,唯詩是務。後人稱詩盛于唐,抑亦時政所使焉。

吾邦自穹壤剖判,亘萬世一帝系統,政教槩不與異邦同,況復昇平日久,海内仰無爲之化,封建之制上下分定,士民安業,靡有覬覦之心,靡有躁競之習。即有務爲名高者,要是不爲科第,則材學可稱詩篇可傳者有焉。而後輩往往忽近,不必傳者不少,豈可不惜哉!

吾先生常有感于此,近撰《日本詩史》,并考其世與其人以論其詩。嗚呼!先生之業可謂勤矣,先生之志可謂深矣。宜刊而傳之,則後世其有所徵焉。傳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先生斯舉其得之哉。明和庚寅仲冬,柚木太玄謹撰。

日本詩史凡例

一、是編論詩以及人,非傳人以及詩。即巨儒宿學,苟無篇章存在者,亦不論載焉。此所以名以《詩史》之義。

一、是編本爲十卷。起稿丙戌之秋,戊子業就,乃命男悰秉挍焉。但余罷仕八年於兹,囊橐既竭,剞劂殊艱,因擬割愛,先梓其半部。今兹庚寅二月,悰秉羅疾没。鍾情之極,閉户謝客。長夏無事,殆難銷日,乃修舊業,且以遣憂。會弟君錦自關東還,乃使其重挍,以附剞劂。初爲十卷,尚未足稱詞壇陽秋,況删其半!直是藝園芻狗,即弊箒傳哂,抑亦婆心後輩云。

一、五卷中,初卷商搉中古近古。朝廷文學,簪纓辭藻,始自白鳳時,訖于慶長末。二卷者,初卷緒餘。其所論載爲武弁,爲醫,爲隱,爲釋氏,爲閨閤。年代同上。但閨閤不可多得,則近時亦附焉。第三卷,論述元和以後京師藝文,兼及他州。第四卷,東都兼及他州。第五卷,第三第四兩卷緒餘,論及諸州。

一、是編之作,全在揄揚元和以後藝文。而名以《詩史》,則不得不原其始也。是以溯洄古昔者不必廣蒐。蓋古昔詩可徵於今者,莫先乎《懷風藻》。《懷風藻》作者六十餘人,詩凡百二十首。《經國集》雖殘缺,今存者二百餘首。《麗藻集》凡百首。《無題詩集》七百七十首。其餘中古近古諸集諸選尚多,若人人而評之,篇篇而論之,蕞爾一書非所能辨,故斷不言及。今初卷所録,以林學士所撰《一人一首》爲標準,略陳瑜瑕以成卷者,要之省筆減簡,不能不然。

一、《懷風藻》所載朝紳,始自大納言中臣朝臣大島,訖于中宫少輔葛井連廣成,人必具官銜者,於義當然。是編本擬亦據其例,至删爲五卷,都除官稱,單録姓名,亦唯省筆減簡,不能不然。

一、是編初卷所論列,並是朝紳,絶無韋布士,由古選所收然也。蓋一時藝文特在青雲上,而草莽士無染指者歟?不然,則《懷風》《凌雲》《經國》《無題》等諸選,率朝紳所纂輯,是以採擇不及民間歟?是編第三卷以下所論載,靡匪布素。元和以後,朝野文武靡然嚮學,青雲上定不乏佳撰。而余意竊謂,以草莾士叨評論尊貴著撰,不敬之甚,以故全不論次。

一、是編删爲五卷,闕略固所不論,而就其中言之,蓋亦非無差等。京師詳於東都,東都詳于諸州。此非有所私厚薄,余住京師者數十年,于京師文學頗得要領。東都隔遠,物色既難,況乎他州。余近覽本朝詩纂,私欽敬其盛舉。但其中録次京師近時作者,大爲憒憒,其薰蕕雜陳亡論耳,若載余伯氏,已録伯氏姓名,又别舉伯氏舊名舊表號,此以伯氏一人爲二人,餘可准知。噫!以宗藩之勢,何求不得?加之文學之職,賓客之盛,承順其美,贊成其業,無所不至,而猶且如此。況余一人心力管蠡海内,其謬誤奚啻千萬。

一、是編所論次近時作者,必蓋棺論定,而後敢論。若夫聲名顯著當今,下帷延徒,亡論余知與不知,并不舉瑜瑕。蓋譽之似黨,毁之似奪,不能不避嫌疑。但不以講説爲業,及湮晦遠名,或羽翼未成者不拘此例。

一、我邦多復姓,操觚之士或以爲不雅馴,於是往往減爲單姓,不翅代北九十九姓。其義得失姑置之,是編多完録姓氏,要使後人易檢索。而亦不盡然者有説也。余已載諸《授業編》,因不復贅。地名亦然。遠江州稱袁州,美濃州稱襄陽,金澤爲金陵,廣島爲廣陵之類,於義有害,是以一概不書。

一、古曰作詩之難,論詩更難。非論之難,論而得中正之難。夫詩體裁隨時,好尚從人,必欲使天下作者歸己所好,一非一是,矯枉過正,其極變温柔敦厚之教,開傾危争競之端。悲夫!孟子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五色各色其色,未嘗失爲其明。夫玄之與黄,孰是取焉,孰非捨焉?余不好爲詭言異説以建門户,是編所論,中古即以中古,近時即以近時,京師即以京師,東都即以東都。人人各逐其體評論,冀無寸木岑樓之差。

一、是編所論載詩大率近體,絶不及古詩者,中古朝紳詠言,近體間有可録,至古詩殊失其旨。元和以後作者輩出,近體詩實欲追步中土作者,但五言古詩未得其面目。蘐園諸子文集,其首必多載樂府擬古諸篇。然以余論之,尚有可議者。其詳載諸《授業編》云。

明和庚寅冬十月,北海江邨綬題于賜杖堂。

日本詩史跋

詩史就矣,使予及姪孔均挍焉。予會奉藩職於關東,孔均勤焉。未畢,孔均没矣。予適歸,乃始從事云。論詩選詩,俱非容易。期主張者,率入頗僻;主調停者,或流軟弱。加之勢威所赫,得失所眩,愛憎是非,自誣誣人。楚王弟與方城外尹,證驗非必真;鵝延項鼈縮頭,冷熱非必實。魏蛺蝶非無史才,史以穢稱;胡釘鉸豈有詩學,詩藉妖顯。政理道術,皆有斯諸弊,近日詩家莫甚焉。必如斯書所論,而後可謂公且正矣。若夫命名之義,讀者自當得之云。明和辛卯之春,弟清絢拜撰。

二十四、清田儋叟(1719—1785)《藝苑談》[和文]一卷

《日本詩話叢書》本。

按:和文序一首,和文詩話四十八則。後附和文《孔雀樓筆記抄》十一則。

二十五、清田儋叟《藝苑譜》[和文]一卷(序、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藝苑譜序

清君錦先生撰《藝苑譜》既成,命太玄序之。太玄謹序曰:嗚呼!藝文之爲業也,廣矣大矣。夫經史者,藝文之大本,不敢論也。而雜家之辯,詞流之藻,或浮誇自恣,謂修辭在於斯;或草野不飾,謂達意宜若是。文勝質,質勝文,俱不免其弊也。傳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禮者何也?式是已。是以知學者不患不博,而病不能約也。若夫貴賤之等,親疏之殺,官階職掌之辨辨姓名字號之分,百爾稱呼,豈無式而可哉?乃文房器用,亦宜各有式。先生嘗論藝文之式,隨録成一册子,名之曰《藝苑譜》,其不謂之式,蓋謙辭爾。先生嚮者撰《藝苑談》,概其大旨爲救時弊也。喻之於醫方,《藝苑談》泛論世之嬰疾病者。而至其論治,是編有之,其所以教喻人最爲深切也。嗚呼!先生於藝文有大本,故其約言之如此云。明和己丑夏四月,柚木太玄謹序。

按:和文詩話一百四則,無標題。

清君錦先生撰著諸書,其既梓行者數種。迨乎《藝苑譜》成,受業諸子請而版之,使聖訓跋焉。嗚呼!先生之業能博能約,大不遺小。於先生之業,是特其小小者,抑亦砥柱急流,藥石沉疴者,功豈不偉哉?序既悉焉,因謹記版成歲月爲跋。明和己丑夏六月,姪伊藤聖訓拜。

二十六、釋大典(1719—1801)《詩語解》[漢文]二卷(序、卷上目録、題引、跋)

寶曆壬午(1762)平安書林刊本。

鳥跡邈矣,由典謨以降,作者代興。雖機杼自成章也,則未見不經緯乎古,而能潤色乎今者也。然自後之治之者視之,其今者既已古矣,而其古者更歷一階。更歷更遠,於是乎假者不歸,名與物失,遷轉終至亡其所。是以苟不知反古而治之者,猶以控捲解紛糾也。況此方之於學也,更大有徑庭哉?然則我其已夫?吁惡可已!典謨以降,載籍極博,要之學以博之,思以精之,徵於彼而説於此,人棄我取,愈歷愈詳,庶幾乎爲古之徒。不然訓詁諸雅,豈以親受古人而後作耶?亦唯學已。昔者沈休文作《四聲譜》,自謂“千載之秘今而始闡”,揚子雲亦謂“以俟千載子雲耳”。果其千載可期歟,萬里何所不與?

雖然,倭夏異語,環逆異讀,即有丁尾魚乙,代之象胥,乃謂能會,亦即隔靴,而況其不會者乎?且夫行文之間,斡旋之要,多在助字,而助字固難以一定論矣。乃今佔畢之士,畫一舊譯,遵而守之,習而不察,踵謬襲譌,滔滔不知自反,則焉得與乎斯文?

宇士新先生有慨於兹,嘗著《弁髦録》、《助字解》,實載在焉,不幸而不卒業。雖則不卒業,蒐輯之該,正義之確,睹其緒而可知已。又嘗譯《古今詩删》,此其所自試耶?嗟乎!舊染之於人深矣哉。有某先生,海内鉅儒,藝苑巨擘,猶且自著《斥非》,以極口毁之。不通之論,使人捧腹。況於嗷嗷吠聲之徒?

大典禪師,宇先生方外之友也。頃著《詩語解》示余,且曰:“此先生之志也。不慧則不與焉。”余乃夷考其成,亡論詩文不同科,而步驟不必踐迹,裁制則其所自取,詳而不煩,辨而不鑿,蓋解之善者也。而不敢自有,以推之宇子,何也?夫師之深於詩,與津筏後生,其所論昭然可見已。不待余贅。余則有感於師之不忘久要,以稱揚遺緒,乃使之爲端人也耶?抑將以愧偷薄年少隱學疾師者也?故余亦就助字解者,少槩見鄙意焉耳矣。寶曆壬午正月,越後片猷謹撰。

詩語解上卷目録

○自。自是。自有。本自。獨自。各自。手自。君自。我自。自在。自由。自然。一自。自從。自繇。自來。自非。自笑。自知。自言。自謂。自憂。自憐。自識。來自。

○本。元。本是。元是。本來。元來。

○舊。舊曾。舊來。舊時。依舊。

○故。

○雅。素。雅自。

○還。還將。還似。還從。還來。還是。還如。還欲。還共。

○復。復已。不復。無復。豈復。非復。寧復。復令。時復。復有。復此。復何。曾復。復誰。復見。還復。

○却。却望。却回。却來。却是。

○翻。翻爲。翻然。

○反。

○又。又是。又得。

○更。更欲。更有。更無。更不。

○起。

○賸同剩。賸欲。

○重。重來。

○亦。余亦。我亦。亦自。亦是。

○也。也自。也有。也聞。也知。也道。

○必。何必。未必。不必。

○決。決然。

○果。果是。果得。果爾。果何。

○定。定是。定知。定何。定幾。

○要。要自。

○職。會。會須。會當。會是。會見。

○偶。偶然。偶爾。

○適。

○足。

○多。多是。

○曾。曾此。曾經。昔曾。未曾。不曾。何曾。曾不。曾無。曾來。曾是。

○嘗。何嘗。嘗無。

○别。别作。别有。

○特。特此。特地。

○殊有。殊不。殊未。殊非。

○絶。絶莫。絶無。絶須。

○最。最先。最後。最是。

○尤。

○偏。偏自。

○及。至。至此。及到。不及。至今。至自。

○初。始。

○新。

○獨。獨有。非獨。豈獨。不獨。

○唯。惟。非惟。豈惟。唯見。唯有。

○但。但取。但看。非但。不但。可但。但令。但使。

○啻。不啻。何啻。

○只。止。只在。只自。只是。只道。只言。原只。

○秪。秪應。秪有。多恐。

○直。徑。直欲。直取。直爲。直作。豈徒。徒云。徒自。徒然。徒耳。

○閒。散。等閒。

○空。虚。空復。空自。

○皆。咸。皆已。咸已。皆説。皆言。皆共。咸是。

○盡。悉。迄。盡是。盡夕。盡日。

○全。未全。

○都。總。渾。都已。大都。總是。總爲。渾如。

○蓋。

○一。一望。一作。一爲。一半。一向。一樣。一道。一合。一倍。

○已。既。業。早已。已是。已有。既無。

○先。先是。先自。

○纔。僅。纔是。

○正。正是。正當。正爾。

○方。

○端。的。端知。端合。的是。的有。

○恰。恰似。恰爾。恰好。恰是。恰喜。

○宛。宛是。宛在。宛似。

○剛。剛有。剛道。剛地。

○欲。

○擬。未擬。準擬。

○將。自將。還將。暫將。且將。更將。却將。將來。

○垂。垂老。垂死。

○使。令。教。使人。使君。莫使。不使。令人。莫令。不教。莫教。若教。那教。

○譴。誰譴。復譴。未譴。莫譴。

○放。莫放。肯放。

○容。還容。肯容。豈容。容易。

○任。信。儘。任意。一任。信任。任是。儘道。

○從。聽。秖從。唯聽。從今。從兹。一從。從此。從何。從來。

○縱。縱是。縱使。縱令。縱然。縱饒。縱遣。縱許。總道。

○雖。雖有。雖是。雖然。

○向。向此。向上。向前。向晚。向夕。向老。向非。向來。

○在。逗。

○於。于。

○比。頃。比來。頃來。比年。

○近。近來。

○因。緣。未緣。無緣。不緣。非緣。緣是。自緣。曾緣。

○由。無由。何由。由來。

○爲。爲問。爲説。爲報。爲言。不爲。爲是。一爲。且爲。猶爲。爲誰。

○藉。

○堪。不堪。寧堪。那堪。豈堪。可堪。更堪。堪是。

○耐。不耐。耐可。正耐。惟耐。

○忍。勝。禁。不忍。何忍。可忍。不勝。不禁。争禁。

○真。實。誠。情。信。真是。真成。

○諒。良。良可。良久。

○幾。幾過。凡幾。第幾。幾多。幾許。幾箇。幾回。幾度。度幾。

○何。何以。何太。何能。將何。何因。何緣。何自。何物。何人。何處。何地。何日。何時。何當。何來。何在。何如。何似。如何。奈何。何奈。若何。何爲。何事。

○那。那堪。那得。那能。那道。無那。那箇。阿那。

○奈。可奈。無奈。不奈。争奈。

○焉。安。焉如。焉能。將焉。安得。安在。

○詎。詎有。詎可。詎幾。

○底。甚。底事。有底。緣底。底處。

○寧。寧須。寧可。寧復。寧知。

○誰。誰共。誰復。誰與。誰爲。爲誰。向誰。誰人。憑誰。有誰。誰道。誰是。誰堪。誰合。誰應。誰須。誰有。誰其。誰奈。

○敢。不敢。敢論。敢謂。

○肯。不肯。

○争。競。争道。争敢。争禁。争得。争如。争若。

○可。自可。乍可。可道。不可。可憐。可惜。可知。應可。可宜。可須。可即。可能。可是。可曾。可得。

詩語解題引

詩之與文,體裁自異,而其於語辭亦不同其用。大抵詩之爲言,含蓄而不的,錯綜而不直,而其所使之能如是者,正在語辭斡旋之間。詩文之所以别,唐宋之所以殊,率皆以此語辭,於詩不亦要乎?然初學者多胡亂使用,填塞句間,不復能考明。故今一一舉録,從頭解之,以爲詩家之筌蹄。尚覽者勿嗤其猥雜,以逆扣兩端之志,可也。

詩語之於文語,有字同而義同,“唯”“既”之類是也。有字同而義異,“雖然”“雖是”之類是也。有字異而義同,文之“則”,詩之“自”是也。有字異而義異,“好是”、“聞道”之類是也。

大抵詩家所用,率爲魏晉以來語,間涉俚言。然古詩、唐詩,體異語别。初心學詩,唐體爲最,故斯書專爲唐詩,未及于古。故所引徵,亦限唐詩,恐或混也。其唐五言古詩與近體通者間引用之;如宋元詩語,雖非所則,然有補罅漏、無害於法者,亦一二取盈焉,職在解語辭也。若得詩家語言三昧,則麄言細語,皆發柔輭悦可之妙,豈今所載而爲限哉?苟未至於是,則“承言須會宗,莫自立規矩”,是斯書所以設也。

“以文常會友,惟德自成隣”、“重以觀魚樂,因之鼓枻歌”、“夫豈能必耳,固已謝黯黯”、“眼中之人吾老矣”、“荆軻西厺此其輩”、“樹猶如此我何堪”、“豈若吾身親見之”、“帝鄉吾土一般般”、“歸來不把一文錢”、“橘邊沽酒半壜空”、“萬事風吹過耳輪”、“新晴草色暖温暾”,可見文語、俚語用得藴藉。且又唐七言古詩乃唐之古,非古之古,而又詩之文者也。故其語不妨間雜文語,亦在乎善用而已。

斯書所設,本在語辭。即非語辭,詩家所雅言,亦舉及之。庶有小補於初學。

字有多義,隨用支分,然亦莫不相融會。融會以觀義之含,支分以識義之廣。斯書徧引諸句,旁判諸義,其所以碎,乃所以完也。覽者知之。

訓字猶物色人也,必求其面頰鼻目之所相肖而舉悉狀之。然非一回親見,安能分明?況取其肖者一二以謂能悉識乎?是乃眾盲之摸象也。是故千人千面、千字千義,莫不相肖、莫不相别。故物色其所以相肖,以使識其人;訓證其所以相近,以使通其字。要在見得不謬焉耳矣。

古今字書、韻書雖益多,其於訓義亦仿佛已,又多遺漏,蓋千萬叢中,不能一一纖悉也。今欲纖悉之,就其仿佛而益推窮之,更多引古語以相照發定之,乃可得也。詩文皆然,故斯書多舉古句解之。至於知真面目,亦不在所解,而在乎所舉矣。初學姑筌蹄所解、魚兔所舉斯可矣。且其所舉所解,未爲盡此,余不遑更擴。舉一而反三,是在來者矣。

凡有二字連用爲語者,有二字一合成語者。故一字爲義,體也;二字爲義,勢也。是亦初學所當識也。今另舉二字語,又取諸句中連用可法、熟語所恒者,各揭之各條下。

字義既非訓釋所盡,而況倭讀所能詳明乎?大抵倭語譯字,有能當、有不當,且譌轉差錯者亦太多。今欲揀其不當,咸易以能當。隨當隨差,莫能執捉也。字既如是,又況連字成句,脉絡相綜?華之與倭,語路自殊者乎。又況詩之爲言,含蓄而不的,錯綜而不直,加之音節,不容一意訓釋者乎?是所謂“如人飲水,冷煖自知”也。故倭讀之法不可取,不可捨,其説在於筌蹄也。

夫譌轉差錯,雖華言有之。因循成用,不能反本,直取時俗之易解耳。故古來倭讀未能輒改也。其有甚相錯,而有甚相當,則易之。彼善於此,而可以發解,則易之。然一端也,不可拘泥。

夫物有形有心而后有聲,有聲而后音生,音生而后義成,義成而后字形。字,人也;音,天也。故欲明字義,必音爲本。是以音韻區别旁通,莫不與義。音同義通,音反義背,音近義近,音轉義轉。雖然,因音思義,非深於音不能也。但考平仄、清濁、輕重、緊緩等之韻,以推輕重、死活、抑揚、平險等之意,思過半矣。且如“胡”“惡”、“何”“曷”、“焉”“安”,及“亦”“也”、“徒”“直”、“遥”“遠”、“如”“若”之類,試較其音,求諸其義,必多所發明矣。又如“乃”之與“載”,“焉”之與“然”,音别而響同。又“要”音通“腰”,腰本作要,後别爲二。身中爲腰而樞要,要約本此自出。“遭”音通“匝”,而爲行復相值之義。它如“不可”爲“叵”,“豈可”爲“可”,“如是”爲“爾”,二合而生。凡是皆繫于音者也。准而知之,莫不貫通。

字有六書,各發其義,兹不復舉,今且就語辭論之。凡初學者欲審字義,一要原字音,即如上所云是也;二要審字形,如“忽、欻”“謾、漫”之類,義通而各有所從是也;三要推本義,如“都”以國都之一治言,“總”以束絲而一綟言,“渾”以水之渾不分言是也;四要思反對,如“此”“彼”之反、“是”“非”之反是也,又如“始”與“終”對、“初”與“後”對,義各可見;五要及本音,“復”扶候切。有反復、重復方六切。之意,“更”居孟切。有更古衡切。改之義,“任”如禁切。有保任如深切。之義是也;六要以古語所用比校之、照定之,或同義而異例,或異訓而同用,或連用而勢變,或譌轉而循用。加之隨世代移,换者亦多,此皆字書、韻書所不能纖悉,今爲初學示隅反之例已。

詩家所恒用語,訓釋所未及者多矣。雖兹編未遑盡舉而解之,今姑標二三以示初學。準而思之,莫所弗明。如“開”字:“平津樹色開”,猶見也;“簫鼓應聲開畫鷁”,猶出也;“黑山峰外陣雲開”,猶起也;“去矣乘風瘴癘開”,猶散也;“七字新詩漢體開”,猶成也;“一代英雄開大業”,猶始也。如“悲”字,“遲日園林悲昔游”,是與“遊子悲故鄉”同,猶思也;“横笛短簫悲遠天”“總是人間此調悲”,是與“絃么而徽急,雖和而不悲”同,謂音之妙也。“思”字,“離堂思琴瑟”、“邊月思胡笳”,思蓋作去聲。此猶言悲也。“哀”字,“巫峽清秋萬壑哀”“哀壑無光留户庭”,是慘澹之意。“愁”字,“愁看五陵烟”“城尖逕仄旌斾愁”“山腰官閣逈添愁”,是杳渺之意。又如“紅”“丹”字,宇子謂皆言其顯露耳,猶徒跣,謂之赤腳也,“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紫陌傳香遠,紅泉落影斜”、“丹嶂五丁開”“杖藜雪後臨丹壑”“萬丈丹梯尚可攀”是也。又如“去國”語,或爲鄉,或爲京,“去國還故里”“去國三巴遠”“去國離家見白雲”是也。如“舊遊”,或爲友,或以地,或以事,“江上相逢皆舊游”“夜思千重戀舊遊”“回首青雲是舊遊”是也。“獨往”,非必謂孤獨也,《莊子》司馬彪注“獨往,任自然,不復顧世也”,“自堪成獨往”“舊遊誰獨往”是也。“吾道”,謂吾生分也,“久客應吾道”“藜杖全吾道”是也。它如“青雲”“雲霄”“江湖”“風塵”等語,宇子於李詩注辨之。是類太多,不可不諦審也。

“山青每到識春時”,“山青”當在“每到”下。“纔可顔容十五餘”,“顔容”當在“纔可”上。“天涯不復有離群”,言不復有離群於天涯也。詩語錯綜,率皆如是,然自有斟酌。“昔記山川是”,“昔”字移在“記”下看。“昔聞洞庭水”,不可以“昔”安“聞”下。又如用“不”字“莫”字成句,其語當在“不”“莫”下,而移在“不”“莫”上可也,如上“天涯”句是也,而却在“不”“莫”下,不通。此倭人或所不知也,故説及。

對句錯綜尤多,如“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是也,是乃詩語之所以含蓄而不露也。又“縱酒欲謀良夜醉,歸家始散紫宸朝”,言始散紫宸之朝而歸家,則欲謀縱酒於良夜也。“揚子月明愁裏度,蕪城雨色夢中看”,言揚子之月、蕪城之雨,昔曾夢中看之,而今還應愁裏度也,“夢中看”,思鄉之情也,“愁裏度”,别友之感也。不達斯旨,不能解古人之詩,又不能自作詩也。然非通暢文理,而徒欲刻畫使然,則失甚矣。

“妾望自登台”,“自”字訓“獨”、訓“由”皆通。“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悲”“好”字屬上、屬下皆通。“如何自聽朱絃絶,此調人間識者稀”,一則言何爲聽絃之絶耶,乃以識者之少也;一則言何爲聽絃之絶而不再理也,識者本少,豈可一旦輒遇乎;一則言如之何其使識者少而至於聽吾絃之絶也。物子、宇子既有是解。故義存一向,解存一意,非詩本色;剖裂爲二、爲三也,恐傷本色。凡詩之爲道,含蓄無窮,正如水月鏡像,不可把捉其極。至於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蓋《三百篇》之旨爲爾,故訓註以解之,倭語以譯之,取乎捨乎,學者自知。

對句,語對爲先,字對次之。故語雖對而字不對者間有之,“白髮老閒事,青雲在目前”“銜杯大麓來秋色,倚檻刑臺過白雲”是也。字雖對而語不對者不得爲對,是體用虚實之相當與不當也。初學審諸。

有句中各自爲對者,是亦一法,《西溪叢語》謂之“當句對”。“赭圻將赤岸,擊汰復揚舲”“城外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空懷濟世安人略,不見男婚女嫁時”“但説漱流并枕石,不辭蟬腹與龜腸”是也。

有隔句對者,蓋律中間一爲之,“去年秋露下,羈旅逐東征。今歲春光動,驅馳别上京”“昨夜越溪難,含悲赴上蘭。今朝逾嶺易,抱笑入長安”是也。然作者所不好。

有假對者,然風情尤至者而後可尚也。“周旋承惠音蕙愛,佩服比蘭薰”“枸音近狗。杞因吾有,雞栖奈爾何”“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音羊。梅”“雞鳴紫音子。陌曙光寒,鶯囀皇音。黄州春色闌”,此亦音對者也。“愛酒晉山簡,能詩何水曹”,此以山與水對者也。“飲子頻通汗,懷君想報珠”,此以子與君對者也。以音者最多,然非較著者不爲也。

“把君詩過日,念此别驚神”“且將棋度日,應用酒爲年”“日兼春有暮,愁與醉無醒”、“南川粳稻花侵縣,西嶺雲霞色滿堂”、“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詩成斬將可難敵,酒熱封侯快不如”“顧我老非題柱客,知君材是濟川功”“逐客去應吟澤畔,古人歸復卧羅浮”,語中斷連異例者,然非文理圓活有餘不能也。

宇士朗以絶句爲一句一絶之義,其説别在。余又按,范德機曰:“絶句一句一絶,乃其本體。”蓋律詩之體,起聯結排次成篇。絶句則不然,直是意象所造,初無所繫,故或前爲對,或後爲對,或四句爲對,要不過一句一絶之義也已。夫惟一句一絶,故又斷連自在。“遊人五陵去,寶劍直千金。分手脱相贈,平生一片心”“曾絶朱纓吐錦茵,欲披荒草訪遺塵。秋風忽灑西園淚,滿目山陽笛裡人”,此自第二句而下連者也。“興慶坊前柳,蕭郎手自栽。藏鴉今漸穏,只是不歸來”“越王勾踐破吴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宫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此三句一連而第四句爲轉者也。又“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明月在天將鳳管,夜深吹向玉晨君”,此皆自第五字以下一連者也。故夫起承轉合,宋人之目不可取也。

“那知舊遺逸,不在五湖中”,言不在五湖而乃在斯也。“兹鄉多寶玉,慎勿厭清貧”,言不可貪富也。“豈應梅福吴門在,共説先朝吏隱難”,言今則不難也。作者善用韻,雍容不迫類如是。故不善用,則聲律與韻皆爲之累。善用之,則聲律與韻乃所以見詩語含蓄之妙也。此自詩家三昧,學者知之。

右詹詹之言事,意所至及,斯書之所不関也。要爲初學啓發一二,則亦詩語之所以教也。

兹編所引詩句,多出《品彙》《詩删》及李、杜、滄溟之集,其外此者,記其名,使看者知之。《三體》《鼓吹》所載,不復標人者,厭煩也。然初念不至是,自後附之。故恐有脱誤,覽者幸更檢之。

嘗聞宇先生欲作《語辭解》,不成而殁,唯譯詩文以見其義。今見大典禪師《詩語解》,涉獵唐詩,發明語辭,可謂能承宇子之志,而更擴大之者矣。大凡學詩者能玩味諳熟,比其吟哦之際,罔有凝滯,縱横唯其志之所之也。古稱“詩者,言志也”,今學詩者不能言其所言者何也?坐不知語辭之斡旋也。是書一出,海内學詩者取以爲軌轍,則豈云小補哉。刻成,喜而書其尾云爾。寶曆癸未季春,文章博士菅原世長題。

二十七、釋大典《詩家推敲》[和文]二卷(序、目録)

寬政戊午(1798)平安書林(出雲寺、博文堂、文錦堂、竹苞樓)刊本。

詩家推敲序

甚矣,余之屑屑文辭也。然以倭學華,非屑屑莫能致也。向者余著《詩語》《文語》二《解》,既而檢之,猶有遺之與誤。夫既屑屑如斯,而遺之與誤其可以已乎?是所以有此編也。吾《金剛經》有“此人”“是人”,《普門品》有“受此瓔珞”“受是瓔珞”,又如“情存妙法故”,“如日虚空住”,“有因非無緣故”,此類不一,皆字義所關,豈徒文辭哉?刻成,走筆書其端與之。戊午八月,竺常撰。

目録

上卷目録

○自○本、元○舊、故○雅、素○還○復○却、翻、反○又、更、起○賸俗作剩○重○亦、也○必○决、果○定○要、職○會、偶、適○足、多○曾、嘗○向本作曏,通作鄉、嚮○别、殊、絶、特○最、尤○偏○及、至○初、始、新○獨、唯、惟○但、第○秪通作多○徒○只、止○直、徑○不啻通作翅○閑、散○空、虚○皆、咸○盡、悉○全○都、總、渾○蓋○一○已、既、業、格○先○纔、僅、劣○正、當、方、端、的○恰、宛○剛○欲、擬、要○將、垂、向○使、令、教○遣、放、容、許、占○任、信、儘通盡、饒○從、聽○縱通作總○雖○向○於、于○在、逗、落○因、緣、由、藉○爲○自、從○堪、耐、勝、禁、忍○真、實、誠、情、信、諒、良○幾○何、那、奈、胡、惡、曷、詎、焉、安○底、甚○誰、孰○寧、争、競○豈、敢、肯○可○當、合、應、須、宜、容、像○好○饒、多○蓋○聊○且○暫、少○頗○漸○稍○較、差○粗、畧○些○似○如、若○儻○或○見、看○行○坐

下卷目録

頻○數、屢、累○忽、歘、倏○遽○頓、陡通作斗○乍、瞥○俄、須臾、斯須○幾、危○尋、旋○每○動○近○比、頃○以、用○將○取○把○勞、煩○益、倍、添○彌、逾同愈,又通作踰○轉○甚、劇、太、煞、忒○苦、酷○更平聲、互、遞○遠、遥○杳、逈○無、亡○莫○微、没○勿、毋○休○少、稀○多、半○强、多、過、慳○猶、尚○仍○與○將○兼○和、同○共、俱○併通并○兩、竝○交○相○終、竟○遂○了、訖○言、云○道、謂○此○是○斯、兹○之○伊○恁○箇通個○許○爲○作○成、就○乃○即○便○則○載○輒○爾○然○而○夫、其○他○謾○澷○浪○妄○被、逢、遭、受○見○能○巧○解○得○知、省、識○況○幸○賴○憑○暗○細○預○常、恒○長、永、鎮○强、憗○錯、誤、謬○叨、濫、竊○枉○恐、怕○貪○慣○嬾亦作懶○請○試○借、假、倩○除○判○劃○拌○剗○處○所○却、著、殺○來、去○畢、罷、了○耳○也、焉、矣○未○不、否、無、麽○生○大抵、大都○從令、從遣、放教、任教、儘教、從它、從教、從渠、饒渠、遮莫○隨意、任意○遮渠○何言、何知、何謂、那知、那看、誰知、誰識、誰見、誰言、誰念、誰料、豈意、豈料、豈謂、焉知、安知、寧知、不知、不言、不意、不謂○不用、何用、安用、無用、不須、那須、寧須、詎假、何假、可假、無煩、何煩、何勞、不勞、無勞、無爲○何妨、不妨○何限、無限○因聲、寄聲、寄語、寄謝○不忿、不憤、生憎、赤憎○側聞、側聽、側見、側想○聞道聞説、見説○無端○非關○居然○窣地○埒地、撲地、隤地○朅來○難道、難爲○苦死、抵死○匹如、匹似○立地○容易○依約、約略○等頭、平頭、從頭○斷送、斷當、斷定○殷勤○子細、細意○思量、斟酌、料理、點檢、檢校○惆悵○慚愧○辜負○勸君○第一○上番○這度○今來、而今、于今、如今、只今、秪今、方今、從今、凡今、即今○此中、可中、箇裏、箇時、此際、此外、就中、這邊、那邊○往往○到日、到時、到頭、明到○早晚、曉夕○裏許、旁邊、諸餘

二十八、三浦梅園(1723—1789)《詩轍》[和文]六卷(序二首、目録、跋)

天明乙巳(1785)大阪書林松根堂刊本。

詩轍序

詩可教歟?可教也。世有不用其教而爲之者,或直情徑行,或索隱行怪,有韻而文,其爲君子言何辨焉。然推椎輪之始,葛天氏八闋,唐虞《明良》《卿雲》,其猶效蓬象星乎?感事而哦,觸物而賦,未見儵爚環灂,七香五采之華,亦惟直情徑行,有韻而文,是爲大輅之質也。蓋黄帝造焉,殷人質焉,周人飾焉。智創巧述,古詩有漢魏,近體有李唐,其軌既立矣。其軌既立,則一器工聚,六材以良,坎坎然用其力,惟日不足,審曲面勢,甘苦應手,直者如生焉,繼者如附焉,規之以視其圓也,萭之以視其匡也,縣之以視其輻之直也,水之以視其平沈之均也,量其藪以黍以視其同也,權之以視其輕重之侔也。蓋軫梁輈輗軏具焉,玉象木革丹雘備焉,厹茅重英龍旗載焉,騤騤然四牡駕焉,雝雝然八鸞和焉,步趨有式,軒輊得所,是爲大輅之全矣。於是後君子不能變其軌,乃範吾藝苑。其心以爲,與其以不吾知者嘗吾技,則豈不得已其無以嘗吾技者乎?則病者乎寧爲之詭遇一朝而獲十禽,不如不詭遇而終日不獲一之愈也。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惟其有之,惟以似之。故世代雖邈矣,則殷輅周輿者斯在焉,縱令超乘而上者,猶且謂能不爲殷輅周輿者,乃能爲殷輅周輿者,是竟不能廢殷輅周輿矣。而彼自暴自棄者相誇相安曰:“生斯世爲斯世,何世無情?何世無言?吾有真性情,吾有活手段,吾不欲澆淳散樸,吾自我作椎輪之始而已。夫椎輪之始豈有成軌可守、文飾可尚者乎?直情徑行,索隱行怪,無可忌避焉。何必役役然敝精神,徒爲不可嘗之技,乃所成不過假漢魏,似李唐,而争髣髴於與骨已朽之人哉?”是無他焉,徒知大輅之質,而未知大輅之全也。乃不分虎豹之鞟與犬羊之鞟異,易豆屨以璧珪,有君子彬彬之言,獨拾其齵者、甐者、藃者、柞者、揱者、材不完者、肉不稱者、轂不眼者、幬不廉者、蚤不正者自爲珍焉耳,一何陋也。

三浦山人以其塵垢粃糠陶鑄此編,不遑顧夫自暴自棄者,乃憫將用其教而苦未得之者,而不秘,授之剞劂氏焉。且以余託名於末契,棄使訂金根,又啓行其首。余於山人幸同時,竊有遂秣馬執鞭之忻慕,則不欲辭也。

詩轍敍

蓋今之詩猶古之詩也。周家《三百篇》之與李唐近體,厥制裁雖異乎,厥温柔敦厚之旨,則同揆而無二致也。我聖和亡論於古昔矣,近世至治百五十年矣,於是乎大雅之音勃興,而海内作家日月隆隆乎,夫盛也矣。是亡他,昭代雍熙之化之所致也哉。其既如斯,則其際有二三之才俊者,深乎其道,熟乎其教,而能俾益學者也。

予之所識,豐後國東三浦安貞氏,實其人也。博覽多識,文辭惟富,譔著惟夥,故嘗有“關西夫子”之稱焉。近著一書,名曰《詩轍》。自夫周詩楚騷漢魏六朝之作,逮唐之近體以來宋元明清,及我聖和之上世至今日,大凡所關係於詩之縡,盡其藴,究其奥,細大亡殘,而論之評之,遂大成斯書矣。寔可稱詩家之金科玉條也哉。

弊門下平野元仗生,亦豐人也。幼而從學於安貞氏,故以客冬攜斯書來,傳安貞氏之意,問敍於不侫公美。公美一粲卒業,擊節歎曰:“勤矣哉斯書也。誠邦家之光也哉。夫龍劍之瘞乎豐獄也,和璧之没乎荆岫也,世無識者也。予之一讀斯書也,豈不雷焕陵陽乎?繡梓之舉胡晚哉?速焉速焉。”乃蕪陋之言冠卷首以完,上元仗氏云。天明甲辰花朝,彦子前文學伏水人草廬龍公美譔併書,於時行年七十也。

詩轍目次

卷之一

大意

詩起/樂府/古新樂府/本邦詩起/古體近體/律原/律體/格詩/例/體法格式/律起先後/千字律詩/宋明/使事/西崑體/宋人用事/明人用事/明宋/儒者氣象/性情/學詩/詩變/清詩/遲敏

詩義

六義/賦/詠物/雙關/風/譏刺/比/比興/設意深幽/景中寫意/興/興趣/仙佛/雅/議論/頌/詩用

卷之二

體製

諸體之原/唐律之始/五言/古體近體/體之字義/七古三體/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音韻聲/大韻/小韻/三紐/八病之辨/朝綱八病/二四二六/反粘/平起側起/正格變格/起聯/章解/前聯後聯結聯/全篇/側起/腰/第一字/思字/鶴膝/同韻病/排律/散比/八比/試/側韻排律/五韻律/試用七言/平入側入/拗/平起側起/對起/聲法/下三字法/五七言别/相承/夾平/拗句/夾側/漢魏/齊梁/陳隋/初唐/盛唐/晚唐/于鱗/彼此/念二/越韻/起承轉合/側韻律/唐律已成/絶句之始/五絶/五七絶句/短古/七言排律/三韻律/六言律/八病/古詩六言

卷之三

變法

變法/失粘/拗/熟語連用/不守聲律/江左體/變中整齊/近古之别

異體

香奩體/變體/胡蘆體/轆轤體/進退韻/連珠/新體/雙字/疊句/每句用事/自君之出/兩頭纖纖/首尾/首尾吟/回文/顛倒韻/盤中詩/集句/俳語/十七字詩/歇後俳諧/四聲/平/平上/平去/平入/五律/疊韻/偏傍/藁砧/字謎/形容/略題半字/離合/名詩/歇後/吃語/雙聲疊韻/切意/用和事實/限字/起結一韻/歌括/偈頌/詩餘/詞之來由/詞之篇目/詞之用所/名義/詩餘三調/詞譜/檃括/聯句/五律聯句/排律聯句/五絶聯句/七律聯句/七絶聯句/異代聯句/倍字聯句/一聯分屬/昌黎聯句/本邦聯句/近製聯句/連歌/和漢漢和

卷之四

篇法

格法/過衇/造句/鋪敍/過接/虚實/接法/偷春/偷春反格/蜂腰/蜂腰反格/對法數品/對結/一意/奪胎换骨/摘用/點化/翻案/影略/明暗/起結/擷腰/解鐙

韻法

古韻/今韻/協韻/鄉韻/落韻/借韻/失韻/傍韻/通韻/重韻/華花/同字/傍犯/疊韻/隔句疊韻/分韻/和韻/同韻/次韻/用韻/趁韻/險韻/啞韻/寬韻/窄韻/和韻先後/依韻/追和/和歌/换韻/盡押韻/雙用/短古韻/由韻倒裝/倒押/强押/促句/單殺/雙殺/全不押韻/連韻/疊韻/轉韻/疊連/擲韻/重字/同音/擲韻/五絶韻法/音義/分韻/奇韻/側韻/轉韻

卷之五

句法

字句篇章/篇什/拙起/管到/對目/正對/合掌/當句自犯/兩句一意/兩首一意/異類對/異類/同異混用/句中帶不對字/異類奇者/地名/偏枯/雙聲/疊韻/連綿/雙擬/回文/聯綿/回文/連珠/隔句/互成/賦體/意對/平對/奇對/字對/側體/假對/借對/句中自對/就句/當對/子母/轉句自對/聯珠/拗句/拗律/支那音/倒裝/蹉對/雙關/互體/以二對一/一句兩節/用助字/論腰/折句/略字/句數字數

字法

安字/禁忌/句頭疊字/一聯四疊/一字疊用/字眼/所字義/字眼/疵瑕/複字/置字工夫/斡旋/拆開

卷之六

雜記

詩轍跋

山人閑居,童子在側曰:“願聞詩文之别。”山人曰:“善哉問也。蓋古者書與畫不遠,觀之於籀文而可識焉。詩與文相近,誦之於《詩》《書》而可考矣。於是散爲贊銘,爲歌辭,爲《離騷》,詩之變也。自漢而後,字句始定,詩與樂府,或分或合,而詩則五言爲宗。漢焉而魏,混然散行。齊梁以下,儷語諧音,其風大變。唐人取二者,儷散音韻,麗華雄渾,雕琢以爲律,七言繼盛也。律體已立,而唐以前者總爲古詩,以分近體。其所謂古詩,非古之詩也。自後世等上之,則漢魏六朝,大不類其體焉。於是混然散行者與律祖相隔。唐人制律,而後行不拘律者,乃唐之古詩也。是時未有模擬之門,則其慕古風者,亦與今之優孟者異也。夫詩文原未遠,則其流派亦伴。六朝之文法駢儷,厥後聲音抑揚,宛然長篇之詩也。及韓昌黎氏興,知其不然,竟去其陳言,行以古道,詩雖硬語盤空,而對語聲律,驅馳由其範,則詩文之别以遠焉。初盛之諸公,方其草創,聲音自從容。晚唐因循,詩律漸細。至明李滄溟氏,以極其嚴焉。嗚呼!書畫非他技,詩文本同胞。明體雖詩文異其趣,而同出於摘用,則江漢共歸東流。今胡清氏矯其弊,文風再變,則詩亦從之。”

童子曰:“唐律之從容,明律之整嚴,不識孰適從焉?”曰:“昔者李廣之行師,軍無部伍,營無刁斗,就善水草則止舍;程不識則正部曲,治營陳,至明軍士不睡:而各立威於邊郡,爲一時之名將也。未能李廣,則爲不識;若能李廣,則李廣奚不可焉?”

曰:“律分則有絶,總則絶歸律。亦有説乎?”曰:“律之立以四韻焉,唐之造也。絶則來遠,終行之以律法,故總之於律。考之《南史》,宋劉昶奔魏之二韻,謂之斷句。梁正德之奔魏,以内竹火籠之詩‘楨幹屈曲盡,蘭麝氛氳銷。欲知懷炭日,正是履霜朝’曰一絶。則蓋二韻而斷絶,止於一解之謂也。絶之來遠矣。”童子唯唯而退。

維天明乙巳秋,久旱得雨,早涼初動,二三子告《詩轍》刻成,申記與童子語者,以履其終。浪華藤世衡寫。

二十九、大江玄圃(1728—1794)《盛唐詩格》[漢文]五卷(序二首、凡例、目録、跋)

寶曆十年(1760)家塾刻本。

盛唐詩格序

余於詩文,與生徒約法二章曰:“寧法勝而掩辭,勿以巧傷格。乃才不才亦各竭其力,氣韻神趣在其中矣。失於法與格,雖有才之美,亦奚以爲!”大江穉圭作《盛唐詩格》,求敍於余曰:“以蕞爾書,安有於言詩?亦唯不有博弈者乎?以蕞爾書,亦可庶幾哉。”余深然其旨。蓋今文雅日開,而狡者佻者,則孤注譚經,奇貨言詩,非衒奇僞,則倡苟簡,夸智鬬術,詭遇而獲之,以蔑視力學之徒,而所謂寡君之介弟圍與方城外之尹,月旦由之。則滔滔者以耳食焉。嗟呼!儒者之道,經世爲本,不在其位,亦不可行也。俯今事藝文之末,尚且狥名失實,不亦甚乎!斯書便蒙士,而達者亦可裨益,穉圭力焉。余也衰朽,日廢一日。所熱於中,不可終閟,假道斯書而發之。穉圭若賦《相鼠》,余無以答。寶曆庚辰之春,播磨清絢。

盛唐詩格敍

格者何也?法準之義也。法準者何也?必有法準焉。《詩》不云乎,“有物有則”。詩其可道矣。動乎性情,發乎言辭,三代邈乎。漢魏而六朝,靡靡麗矣。至唐而備而盛,其盛莫開天盛也。翕純皦繹,鏗然其聲;婉媺嫺雅,炯然其辭。洋洋乎遺響存焉。格之既設矣,格諸開天而施于今,今之詩猶古之詩乎。語曰:“寧玉而瑕,莫石而璠。”瑕猶可磨,質豈可變耶?是之爲詩之格。

余嘗應友人本生之需,而有兹舉云。誦肄之餘,捃摭擷捋,爰薈斯編。開天之際所收者且數十家矣。稿未脱,生奄作異代。筆硯代驢鳴,而風流若掃。荏苒星霜,交相代謝。忽發思舊之情,有感于兹舉,乃嘆曰:“吾過矣。吾過矣。”其人雖喪乎,言猶在耳。俯仰今昔,責在後死,其豈可食哉?因取于廢簏中,就繙閲焉。心目再新,似出它手。遂加釐正,以附剞劂。代挂劍之誼云爾。寚曆己卯冬十一月,平安大江資衡穉圭書。

盛唐詩格凡例

一、此選爲初學作詩者設之。考諸唐詩,採氣格高逸、音響明亮者以彙編之。分作五卷,凡三十有五格,三百九十有六條。

一、盛唐詩人之世次,大抵拠于廷禮《品彙》而定之。如有遺漏者,考于諸書而補焉。如張旭、薛維翰、崔惠童、冷朝光、崔興宗、楊貴妃是也。

一、張旭詩取於《文體明辯》《唐絶句》等之書也。薛維翰取于《詩歸》《唐絶句》等也。崔惠童取于《詩歸》《詩删》等也。冷朝光取于《詩歸》《全唐詩》等也。崔興宗取于《右丞集》中也。楊貴妃取于《詩歸》也。

一、如王烈、張敬忠、張諤、盧弼四家,及《才調》《蘆中》之二集亡名氏者,僉滄溟《古今詩删》中列于盛唐詩人之末,故今收以次第之。

一、僧皎然之世次,考于諸書,不分明也。獨孫月峰《唐詩雋》中列爲盛唐之人,今傚此。

一、世有《連珠詩格》者,編輯博雜,氣格卑陋,大失風雅之音矣。蘐老曰“宋儒毒于人”,宜哉。所以今著此篇,欲使學詩者得高人之風調也。滄浪曰“夫學詩者以盛唐爲師,不作開天以下人物矣”,古人於唐詩,中晚不取,況于宋元乎?大江資衡識。

盛唐詩格目次

卷之一

○自字格凡一十三條

自有二首 自在 自落 自是 自見 自愛 自埋 自歎 自説 自把 自解自失 自今

○更字格凡九條

更喜 更取 更盡 更催 更道 更添 更肯 更恐 更名

○且字格凡五條

且喜 且作 且休 且就 且盡

○一字格凡一十條

一時 一夜二首 一段 一曲 一掃 一動 一望 一起 一片 一一

○空字格凡六條

空餘 空隨 空惹 空留 空懸 空見

○相字格凡九條

相逢二首 相呼 相學 相看二首 相對 相問 相思二首 相憶 相趁

○知字格凡六條

知有二首 知是 知來 知君 焉知 熟知

○忽乍字格凡五條

忽見 忽聞 忽枉 忽用 乍摇

○已字格凡五條

已收 已過 已報 已逐 已傳

○愁字格凡五條

愁殺二首 愁見 愁將 愁聽 牽愁

○欲字格凡六條

欲到 欲問 欲過 欲盡 欲登 欲識

○遥字格凡六條

遥看 遥見 遥指二首 遥知 遥送 遥在

○爲字格凡七條

爲報二首 爲問二首 爲覓二首 爲見 爲誰二首 爲君 爲言

卷之二

○却字格凡八條

却望 却聽 却向二首 却來 却羨 却教 却恨 却嫌

○還翻字格凡八條

還有 還須 還向 還欲 還共 還過 還發 翻爲

○也又復字格凡五條

也須 也夢 又惜 復遣 況復

○若如字格凡七條

若教 若爲 若道 若非 若遣 如此 如今

○莫無字格凡一十五條

莫道三首 莫言 莫學 莫許 莫惜 莫愁 莫向 莫遣 莫將 莫教 莫聽無限三首 無那 無數 嘗無

○有在或字格凡九條

有誰 有意 有時 别有二首 先有 在時 多在二首 半在 或看

○不字格凡三十五條

不見二首 不語 不道 不知三首 不識 不覺二首 不歸 不到 不解 不得二首 不破 不向 不醉 不犯 不入 不爲二首 不肯二首 不如二首 不與 不將不勝二首 不起 不用 不教 不遣 不及 不能 不盡三首 不擬 不在 不廢不可 不通 不減 不獨

卷之三

○未字格凡五條

未絶 未盡 未寄 未醉 未須

○何那字格凡一十五條

何似二首 何必二首 何須二首 何曾二首 何處二首 何啻 何由 何因 何如二首 何日 何人二首 何已 何辭 那堪 那知

○誰孰字格凡七條

誰知二首 誰謂 誰道 誰得 誰能 誰數 孰知

○須可宜字格凡一十條

須盡二首 須及 須早 須知 須上 便須 可愛 可憐二首 可忍 宜過

○猶尚仍字格凡一十二條

猶看 猶聞 猶得 猶嫌 猶對 猶帶 猶似 猶自 尚有 尚堪 仍似 仍未

○共俱與字格凡九條

共説 共待二首 共爲 共賽 俱爲 俱從 與致 收與 恐與

○只但字格凡九條

只今二首 只見 只似 只在 只是 只須 但使二首 但用 但令

○唯惟秪字格凡七條

唯見 唯令 唯有 惟有 秖有 秖應 秖令

卷之四

○應當正字格凡一十四條

應是二首 應悲 應上 應作 應見 應寫 應未 應須 應將 當取 當懸當一 正是二首 正值

○始初終字格凡八條

始是 始覺 始知 初從 初下 終是 終須 終同

○今昨昔字格凡七條

今日三首 今朝 今夜二首 至今三首 即今三首 昨夜二首 昔日

○得字格凡七條

得意 得及 得問 記得 親得 賭得 願得

○會幾縱能字格凡一十五條

會盡 會向 會須 幾許 幾何 幾處 凡幾二首 縱令 縱使 縱隨 能使二首 能留 能得 偏能 竟能

○長時暫因字格凡一十三條

長作 長在 長思 時時三首 時聞 時有 來時 暫因 暫同 暫就 因成因知 因何

○君字格凡五條

思君二首 憶君二首 勸君二首 與君 送君

卷之五

○雜格凡七十九條

借問二首 豈知二首 遮莫二首 意氣二首 聞道二首 直到二首 疑是二首 疑見

見説 看取 看他 回看 試看 傳道 傳語 笑入 笑倚 别作 皆是 皆言願值 謂已 謂言 舊來 舊隨 寄將 寄報 賭命 即遣 坐看 坐恐 難將 難進 元非 元聽 多少 偏坐 總是 總擬 思殺 羨爾 此中 此去 是日 盡日

添作 雙懸 漫道 賴逢 徒勞 必用 隨意 强擬 遍滿 吾將 最傳 人傳分明 急送 感吾 期向 幸分 醉殺 常求 好是 休縱 便欲 往往 處處 新承 行盡 重入 從來 稍似 擬對 早隨 斜抱 恰似 渾是

○句格凡九條

前對格二首 後對格三首 前後對句格二首 前二句不用虚字格二首 后二句不用虚字格二首 用地名格二首 用人名格二首 結句疊字格三首 拗體二首通計三十五格,三百九十六條。詩四百八十九首,其九十九首再出。

玄圃大江穉圭《盛唐詩格》成矣,使不佞益宣校正之。取而閲之,則詩學者帳中秘,不可一日無者也。大凡唐詩之粹,橐籥于初學者亦不尠焉。繄穉圭也,亦燮理於斯文者矣哉。不佞初見穉圭于僚友橘生之所,扼腕高論,傾蓋不啻宛如舊相識也。橘生兼官于棘署,故得時時相接。今也知己之命,何爲可辭?雖然,益宣也非深于詩者,聊勒顛末云。寶曆庚辰春三月,正七位下行縫殿大屬紀益宣謹識。

三十、原田東岳(1729—1783)《詩學新論》[漢文]三卷(序、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詩學新論序

古曰:“學業其何謂乎?君子所習謂之學,爲政之術謂之業。”古之君子靡弗學,學成而仕,爲政之術於是乎試焉,治平之道於是乎生焉。道合服從,不合則去。古籍所載照然可見也。周綱解紐,學教否否,君子道消,肉食不業,於是天降我聖人,欲匡救之以復古道。而否否極,天不能勝人,朝魯夕衛,道終不行。乃退删定《詩》《書》,以惠後學。學之離事業,職此之由。然而聖人之心何曾須臾忘業?故一日在位,即必有所施爲。三都之隳,兩觀之誅,夏時殷輅周冕韶舞之訓,比比可徵也。顔、閔不仕,有待然者。由之與求,從政何有?武城莒父,雖割雞之小,未嘗不試牛刀。而孟子亦曰:“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意亦同矣。漢興以來,訓詁紛緼,益遠事業。迨科舉之盛,天下以詩書代羔鴈,已異古制。然士尚繇此而進,得試所習云。

我邦亦嘗定試士法,而今已邈矣。當今封建之制,度越前古,玉燭緝熙,百六十年于此矣。朝紳公侯,所不敢論。至若諸藩,大夫世大夫,士世士。即曰漢家自有制度。上不以學擢士,下不以學尚士。其中雖有一二號文學教授者,上下視以爲文具,則學者亦自視以爲文具,不復砥厲其事業。曰經學,曰文章,均是空論徒説,抗顔爲人師,羅織虚名,以驕生徒。若論其行事,曾閭閻庸夫之不如。於是武人俗吏相與挑笑之,以謂學無用於家國。滔滔者海内皆是,可勝歎乎?若有能拔其中復古業者,豈不嘉嘆之以爲君子之人乎?以余所聞,日出侯大夫東岳君即其人非邪?

大夫名直,字温夫。幼而穎悟,侯聞召見,稱之曰:“後必爲偉器。”自兹眷顧殊他。既而弱冠,侯使其東遊京師,受經於東涯,蓋特命云。大夫在京若干年,學成西歸。則已從大夫之後,得試其所習,而侯眷注益渥。尋從駕東都,乃從遊子遷之徒,攻古文辭。於是經學文章竝優,爲政之術益精審,侯之眷遇逾益隆重,而遂當路其國。後有故辭職,嘗有所著《詩學新論》,在大夫學業緒餘耳。至此刻成,千里寄示於余,且徵序言。其書雖論駁不一,要爲嘉靖諸才子發耳。蓋明人倡復古者,北地、信陽著之先鞭,李王繼起,超乘而上,其徒逐影馳騖者不知幾人。而二袁鍾譚之輩則反轡李王,别開蹊徑者。錢謙益編《列朝詩集》,號爲兼愛泛取,而褊心不除,動牴觸李王,頗多誣辭。今也大夫一洗其冤,峻辯通論,語挾風霜,起李王於九原,使其與牧齋對壘應答,不過如此。可謂李王忠臣矣。然在大夫特學業緒餘耳。日出雖小藩,有民人,有社稷,大夫於其國固君子之人。古之君子靡弗學,學成而仕。道合服從,不合則去。古之學業也,大夫悉有。且也大夫受古義於東涯,又攻古文辭,於子遷復古實有所承,可謂不背所學也。來書又曰:“我斯著論,無足壽梓。特恐泯没我侯特命之訓。”嗚呼!有大夫之資,而無侯之藻鑒之明、勸學之訓,安能到此?然則日出侯君人之德,亦奚可没乎?併書以爲序云。明和壬辰秋七月,平安北海江村綬撰。浪華永維迪謹書。

《詩學新論》跋

夫有粹而王,而后有《詩三百》;有駮而霸,而后有《離騷經》。建安一變,建武再變,於是乎古文之將喪也,不翅不絶如綫。駢麗之陋,乃至綺靡,大雅窮矣。爾後唐之四傑出焉而興其廢,以亞《三百》規矩方圓之至也。近體,風詩之至也,於萬斯年,以爲律家之正始也爾。至於宋元,其衰甚於六代。其後明之四傑出焉,奮然力以事復古,偉與厥績也。豈可以小技觀之乎?昭代文明,雋邁之士繼作,然而大氐志操不確,追趨逐耆,觀唐則移,觀清則移,宋元作者舉是雕蟲,亦只隨看隨移。則反是非宋非清,别作羊五焉耳,庸詎可以望開天嘉隆之盛耶?

吾東岳原先生有慨乎兹矣。嘗謂:“嗟乎!徂徠先生逝矣,吾誰與語!”因著《詩學新論》三卷。雍受讀之,以爲帳秘。然平昔悵然,惜其弗至赫蹏踴直矣。敢問其事,乃謂:“傖父殘篇假供覆甌。其舉謂之邾婁,焉妄災木!”既而又俾菅斯文請之,而二弟子共奉挍訂。至夫討究羔羊,糾彈諐違,鼯技之窮,不勝困横。雖然,日侍絳帷,閔免不苟退託。己亥渡河,金根沿舊,乃鋟版。庶幾蒙士志于古文辭者,又有屈彊于此而勃興者矣。明和歲在辛卯冬復月,門人豐郡久恒雍再拜謹撰。浪華端山圖南書。

三十一、中井竹山(1730—1804)《詩律兆》[漢文]十一卷(序、凡則、目録、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詩律兆自序

前日朝廷盛業頓盈乎閭巷,典雅高華或淩駕而出矣。然其於聲律猶有未備者,何哉?蓋今之言詩法,不出於二四異、二六同等之數項。噫嘻!亦踈矣。意是法或者蔬筍餘習,當初詩家習而弗察,藉以率初學,苟簡之逕一啓,天下争而趨焉。雖有先輩頗遵正律以自標榜焉者乎,孤絶自守,物而未化。或就原法是正一二以資誘掖者,因仍自畫,淘汰之功不力。俱未足令後進痛省勇改,無回翔於故習。是以世之真才間氣,幾與古作者頡頏,而設宫分羽則未免周郎之顧,豈不惜乎哉?

予自幼從學,旁修辭藝,漸摩有日,頗寤於宿弊。一旦幡然以自奪,輒出唐氏以還之集,參伍錯綜,恍爾有得也,則不自揣,釐成是編,以揭正路而截邪逕。幼學之士由此而進,庶乎芟舊穢拓前莽,以定詞壇之基矣。雖然,千載蔽痼,固非一日所能革,而我何人也,以藐爾末學,孤寒之蹤,乃從事于此,豈敢肆然以廓清自期?蓋亦爲之“兆”云爾。遂以命編,敍其由,以諗同志之朋,不知“兆”也果足以行矣與?寶曆戊寅三月,浪華竹山居士中井積善撰竝書。

凡則十六例

一、是編圖平側排比之法分爲恒、變二調,係以古人詩句,明其異同取捨,古人所無。或者厪厪有之,不足以例,而我邦犯用弗寤者,别圖以附各篇末以砭其痼,又揀拗句可依準焉者别出爲卷,置於各體後,以廣其變。隨以餘考、附録,務極其要歸。覽者須彼此參照以記取焉。

一、圖譜,白圈之爲平,黑圈之爲側,半白之爲平仄兩可,俱仍舊貫。但七言句中,半白迭在左右者,此用側,則彼定宜用平,是係創意,覽者其審之。

一、是編分恒、變二調者,華人固有此目。然詩律每微有出入,非若詩餘之平仄一定不移,故古人未有指定其圖如詩餘譜者,輓近有圖,則又失於踈繆。今嚴加查考,定凡四唐宋明所準用,十恒居九者一圖,是爲恆調;拗一字以上,皆爲變調。若我邦所謂履仄挾平,詩家通例。其佗凡未可以“拗”名焉者,苟與夫恒調異,則概以爲變,令覽者易辨焉。

一、是編五七言恆調各以正格、偏格爲二項,因從以變調。初學之士,宜一依恆調以結構焉,不容明知故犯,任意消息。及其不能無拘窘,起結二聯逐位求諸變調,必竢有正據,然後成篇,庶無一字妄下,足以脱世習之陋矣。

一、絶句,律體半截,故五七言恆調皆全與律同,但七絶變調比律差少,又有例用多寡之微異是已。律體已通,率可推而用,然不舉成規,無徵而不信,故併恒别標焉。至五絶變調,全是古風,不可拘束。然五律所慎,大氐五絶亦避之爲可矣,宜就律體以斡旋,今不復標也。

一、排律,律之極精嚴者,當依恆調疊之,故不别圖焉。但變調中係熟套者,時一出之,固不妨要在慎而不輕用耳。是亦不竢圖也。覽者勿以爲遺脱。

一、古人拗句有起結二聯等之異,詩家概謂之拗體而已。予悉分之,又特設正偏相半體、正偏交互體等之目以資乎初學易辨。雖是創意,亦唯指其實耳,豈自我作古云乎哉?

一、所標之詩以老杜爲主,通乎四唐,涉宋明,無者闕之。但七絶直依四唐之敍,不復主於老杜,蓋以絶句之非其所長,前輩已有公論也。

一、凡所搜索,詳於唐而略於宋明,故所引亦唐居多而宋明爲少,皆理勢之然也。其所采,下止於宋明焉。元與清,置於弗問。蓋元,宋之支;清,明之裔。

一、大氐變調必具四唐宋明者,例用屬多;其參差不具者,例用屬少。然又有具焉而少,有不具焉而多,其詳各圖係之説以訂之,附圖洎拗體,亦係説圖於末以商榷之。圖説不能悉焉者,又於餘考附録卒其義云。

一、古人詩才一二見者不足以例焉,故是編變調所采,每圖大率數十首,少不下十,多至累百,但五言限以十,七言限以七者,厭書帙浩繁也。覽者勿以圖説中往往有厪厪寥寥等之語,而遽謂其所得實止於十、止於七焉。變調止舉一聯,不及全首,又就簡省,俱以便乎齎挈披閲,或者五言不滿十,七言不滿七,而間亦標者,蓋廣詩變且以竢異日填補焉耳。

一、拗體所引詩,大氐隨得録之,不復依前條簡省之限者,别自有説,具於本部,覽者其察之。

一、我邦詩籍汗牛充棟,孰得而悉讀之?予之所閲集若選蓋幾何,而疵病層出,足以證鄙説,則不必多讀也。是編既主於祛世習之痼,即不論先輩瑕纇,漫然無所徵焉。然一二指斥,不勝其煩,且也皆是一時詞宗,或係父執丈人大父行,則末學後生不欲輕議也。抑朱子嘗有言,學者“著一尊畏先輩不敢違異之心,便覺左右顧瞻,動皆窒礙”。夫尊畏前輩,謙遜長厚,豈非美事?然此處才有偏重,便成病痛。今乃奉朱門號令,舉先輩中世之尤所取信,而與予欣戚不相關者一二氏,其餘所得,概以諸家標諸變調圍外及附圖、餘白,以備證左,是不獲已也。覽者幸勿以爲好譏彈。

一、予家世清素,藏書匪多,乞假亦不廣。且以詞藝屬餘事也,始不甚專心致力,是以既不保於罔謬誤,又尤恐遺漏之甚。加之初稿成乎夙齡,作輟靡常,頗歷年所。故經查考而忽忘,抄取而遺失亦有之。幸有以浩博之才、二酉之富而留心聲律者,冀就是書,匡譌補闕,以圖其大成乎,是予之所望於將來也。予雖讀詩之不多,然積年所閲歷代諸集洎選,以至詩話隨筆諸書,五七言近體蓋累以萬,一二耐煩詳考,或至於一部再四閲,前後三易稿而後就。一人之力,餘事之功,如兹亦足矣。川澤納汙,瑾瑜匿暇,奚必求全於一手,復枉費歲月哉?

一、圖説中,曰有、曰無、曰多、曰少、曰較多、曰較少、曰最多、曰最少,曰熟套、曰無考、曰不勝其多、曰厪厪寥寥。凡如此之類,皆就予所見言之耳。寡陋之談,惡保其實然邪?雖然,異日閲覽之士,而或加釐正乎,亦唯等而上之,無者有之,少者多,不勝多者益不勝多而已矣,決不至令其有無多少顛倒易位,是予之所自信也。見瓶水凍知天下寒,學苟得要,推之莫不準焉,又何徒博之貴爲?明和庚寅首夏,竹山居士識。

是編之述,初意唯以備吾黨後進之來問,聊與同志共之耳。既而傳寫寢廣,未定之本,稍稍四出。是以同人相勸,遂有梓以問世之舉。則心竊燗然有不自安者。蓋天下之事自粗而入精,始略而後詳,理勢之恆。今也乘文運龍興之後,談藝之士,四方林立,結軌乎都邑,所謂人人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謂抱荆山之玉也。乃妙解聲律,悉精極詳,不復竢予之呶呶者,意必比比而有焉。斯稿而一出,恐不免爲遼東豕矣。往聖猶稱可畏於後生,今烏敢以自信之果誣於一世之不然歟?雖然,予之平素息交下帷也,末由於誦其篇什、傳其緒論以驗其實,則未遽爲此削稿焉。且也窮鄉晚出,蹈舊轍而弗寤者亦必多矣。乃若玅解之人,取以率後學乎,亦有足以助其頰舌之勞者,此則斯稿尚得爲孤竹馬矣乎。是可傳也,不可削也。世之覽者,其諒此意。安永紀元冬,居士再識。

詩律兆目録

卷之一

五言律詩上/正格/恆調/變調

卷之二

五言律詩中/偏格/恆調/變調

卷之三

五言律詩下/拗格/正格拗起句體/偏格拗起句體/正格拗前聯體/偏格拗前聯體/正格拗後聯體/偏格拗後聯體/正格拗結句體/偏格拗結句體/正格拗二聯體/偏格拗二聯體/前正後偏相半體/前偏後正相半體/一正一偏交互體/一偏一正交互體

卷之四

七言律詩上/正格/恆調/變調

卷之五

七言律詩中/偏格/恆調/變調

卷之六

七言律詩下/拗格/正格拗起句體/偏格拗起句體/正格拗前聯體/偏格拗前聯體/正格拗後聯體/偏格拗後聯體/正格拗結句體/偏格拗結句體/正格拗二聯體/偏格拗二聯體/前正後偏相半體/前偏後正相半體/一正一偏交互體/一偏一正交互體

卷之七

七言絶句上/正格/恆調/變調

卷之八

七言絶句中/偏格/恆調/變調

卷之九

七言絶句下/拗格/前正後偏體/前偏後正體

卷之十

餘考/體格/四聲之拘/八病之非/正格偏格/拗體/雜評

卷之十一附録

論一/論二/論三/論四/論五/答大出子友書/上府城大鎮羽侯書/與紀世馨書

詩律兆跋

律詩之盛於吾邦也久矣,然於聲律則疎焉。及竹山先生《詩律兆》出,而後唐聲之真始炳如也。凡律之正之變,自唐徂明,無復遺逸。陰陽排比,纍纍乎端如貫珠。夫歷千斯年歷萬斯人而未得要領者,一旦昭明若此,先生之功豈不偉哉?苟從事於詩,奉此律令而周還焉,則字句之美借未及前人,而宫商更駕其上。嗚呼!生於後之幸何其多也。不翅後生之幸,乃聲詩之可與華人竝馳者,其在於斯哉!其在於斯哉!實亦邦家之光也。先生經明述亦富矣,而刻始於此者,勢有不可止也。或視以爲詞章家,豈知先生者哉?抑餘事之功而精密如是,蓋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耳。暨刻成焉,喜而書。安永丙申仲冬,平安中村有則謹識。

三十二、滕荷澤(1734—1797)《太沖詩規》[和文]一卷(目録,墓碣)

《日本詩話叢書》本。

太沖詩規目次

五言絶句權輿/五言絶近體/五言詩格/五言結構

讀詩家書惡論上/讀詩家書惡論下/七言絶權輿竝詩格/七言絶句結構/置身開天論/不讀書人能詩論/貴氣論/古人體裁論/下詩語論/起結論/著題論/詩意論/論倭與唐詩

右十論

荷澤先生墓碣

寬政丁巳冬十一月乙酉,荷澤先生殁矣。邦人識與不識,傳響噪咻,無不皆咨嗟歎息於其不世出者也。蓋先生木鐸於文苑,斗山於東表,令聲藉甚,爨孀牧兒,亦知仰焉。夫學博則業不精,撰速則辭多累。或長於詩而短文,或純於華而略和,是世誠所難於雙美,而至其集玉振者,特於先生乎睹焉。

先生諱盛雄,一名太沖,字沖卿,姓藤氏,荷澤其號。奥仙臺人,世仕本藩矣。其考淡也君,以善和歌有名。先生實其次子,兄夭而繼家也。淑靈秉衷,岐嶷夙成。髫齔既善詩歌,藩甲族每有盛會,皆争迎請,一時以“麒麟兒”稱焉。忠山公召見,愛其才,命與諸儒同就東廂,挍寫墳史,先生時年十三矣。尋使得抽芸閣之秘,丹鉛羣編。及冠,博洽多識,邦人莫出其右者焉。東山蘆先生,奥碩儒也,以其女妻之。蘆氏賢也,能讀古典,工書,世謂俊媛相匹,伉儷良稱焉。先是淡也君恆愛賓客,邑入不給饌,貲財貸罄,僮僕散逸。先生與蘆氏百計辨供,莫不適其意也。淡也君既殁,家貧甚,而先生學益勤焉。方此時,穀城源子既周旋上國而還。穀城子者,好學善古文者也。先生以爲一敵國,輸攻而墨守,絶塵於藝苑,往往擬策道世務,皆解肯綮、刺膏肓,多經國之要,可施而仁者也。徹山公舉置郎署,以備顧問。俄從朝聘之東都,與都下名士太室、金峨、南宫喬卿、紀世馨等輩芬蘭相驩。芝邸之讌,命侍臣賦和歌百首,獨命先生爲二百首,一時使成。先生攬筆速奏,連章皆麗。每其詩歌會,列侯貴遊特請先生之稿去,於是其名藉藉於列卿間焉。及其還國,疾屢爲劇,命使侍醫就家視疾,因免從覲,後不復西矣。撰《法門類題》《源氏彙事》及《彙言》數十卷,皆記和歌之學,究其該博。其他蘭臺命賦、兔苑授簡者,不一而足,其賜衣襲金帛者數矣。寬政二年,公告疾,老於大崎。於是先生亦乞老,遂得居間,渙焉遊詩棋之間。先生丰采魁偉,磊落善談,恆以豪傑待人,而不懌爲經世之言。然至講經析義,則發揮藴奥如燭照。至如其雜家修多羅之文怪僻難曉,或叩問之,若發於硎解,議論踔勵,扇動後進。凡邦髦士學爲名,高才稱劇職者,率多生於其善誘。其他和歌及聯歌之學,皆能傳西京之秘,一時操觚之徒,莫不儦然仰挹餘論矣。著作敏捷,如不經意而就,然雄麗沛溢,咳唾爲則,蓋得之於天倪,以是詩文甚當。而壯歲不留稿,晚年稍收散逸,文集成,凡文八十餘篇、詩三百五十餘首,存十一於千百也,亞相久我公錫序藏於家。嗚呼!先生以天資豪傑之才,文宗於東表,其業雖固由己乎,然而如其初成浩瀚之器,遂顯播於薦紳,則忠山公提之於始,徹山公揭之於終,寵異之所渥,其益有光。先生以享保甲寅生,得年六十四矣。方其疾,手不釋卷,殁前三日,猶講經賦詩,其篤於道遊於藝,有如斯矣。舉三男三女,長子白華,蘆氏之出也,能文善詩,有父風。銘曰:“非潛非飛,抑徜徉羣。一龍一蛇,孰知其分。傲弄藝苑,振華披藴。溘逝者魂,炳存者文。”奥直輔謹識。

三十三、釋六如(1734—1801)《葛原詩話》[和文]四卷(序二首、目録、跋二首)

天明丁未(1787)三都書林(廣文堂、五車樓、群玉堂、崇高堂)合刻本。

葛原詩話序

近世以詩名家者,施行其製作比比不絶,莫不自謂比唐擬明,列作者之林。獨六如上人之撰異乎是矣。余向敍其集言之。比端文仲齎《葛原詩話》謁余言曰:“此上人所論説,隆纂而謄之爲卷者四。願冠以一言而施行之。”余披而覽之,涉獵諸家語,聚其類而演繹之疏解之。夫考明字義,學之始也。況倭而學華者乎?及檢字書,止曰“某,某也。某,某也”,苟非博覽而究之,旁引而例之,安得而盡諸乎?於是乎益知上人之淵潛有素也。蓋上人於詩,掇奇拔新,不必調協,亦各從其所好也。彼其比唐擬明因仍相襲者,必以是爲異端焉。然其有益於後學,吾寧取此不取彼也。文仲斯舉,不亦善乎?遂序與之。天明七年丁未孟秋,淡海竺常撰。

葛原詩話序

惠恩院六如尊者,塵表高逸,才識淵博,夙耽永言,翱翔於名都才儁之圃。其詩不必拘繩墨,自有宏深微妙之韻,人以爲缽盂中陸務觀也。而今静居於葛原精廬,禪榻篆煙,翛翛然將終其身,不復唱酬於塵世矣。是編乃嚮尊者之所抄輯,以供消閒自娱,而無意視人也。頃端文仲得諸其廢簏中,挍訂繕寫,附以二三舊聞,名曰《葛原詩話》焉。書賈某介文仲請上梓,尊者曰:“既陳芻狗,恐眯後生。”余偶在坐,自傍勸之曰:“刻之哉,刻之哉。塵垢粃糠,亦將有足以陶鑄藝苑俊秀者也。”尊者一笑以許之。天明丙午冬至日,龍溪岩垣彦明撰。

葛原詩話目次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古人用字使事必有來處,以杜工部之才博,猶援據何遜詩而後敢使用“昏鴉”字,其慎而嚴如此。惠恩院六如師,經禪之暇,以歌唫肖萬物情狀,委曲織悉,皆人之不能道者。人見其尖新也,輙疑或出於師胸臆杜撰,而不知其皆有來處也。端文仲與師至密,一日倒師祕囊,得其積年抄録詩料數十卷,就中選數百頁輯成四卷,命曰《葛原詩話》,梓以公共。夫而後,世人乃知必有師之博,而後師之尖新可學矣。不則謬妄杜撰,與誹歌諺謡何擇焉?豈可得列藝林而與古作者齒乎?柴邦彦彦輔書。

真葛原在京師東山之下,六如上人居焉。上人夙有文字之嗜,其所爲歌詩傳詠朝野。且博涉諸家集,若得奇事瓌語,如獲洪寶,即便鈔録,積漸成二十卷。一旦幡然深悔戳愒,乃廻於從來工夫,一歸之義觀,風月情思於是乎盪然矣。即其所鈔録者,亦棄置簏底,視之如礫片然。隆借而讀之,覺其可惜也,遂請上人,竊自取捨,以别成編。且以一二所見聞謬附之。上人業已悔風流罪過,不復欲露其名。然攘人之功以爲己有焉,則於隆亦所不敢爲也。遂題以《葛原詩話》,請傳於同社君子,以供一夕茶話云爾。天明丁未中秋,春莊端隆拜書。

三十四、釋六如《葛原詩話後編》[和文]四卷(序、目録)

文化甲子(1804)三都書林刊本。

葛原詩話後編序

六如上人晚居桃花坊,謝客養痾,所往來者,獨備後菅信卿及余二人焉耳,相知最晚而交最親也。二人往,則忻然下榻,揮麈玄譚竟日云。上人學德淵博,其詩最稱釋門亡雙焉。蓋上人平素與同志吟哦也,遂至香燼燈炧之時,亦自擁鼻鼓膝爲嗚嗚聲,每得一篇,乃視余及信卿評焉。信卿嘗謂:“襟韻沉鬱,英英乎霞舉,何其肖蘇眉山歟?氣岸瓌偉,琅琅然玉振,何其類陸渭南歟?”上人笑曰:“否。二子之詩,其源出於少陵而拔其萃者也。跛鱉之行,不可以追逸驥,我何望哉?吾唱宋詩者,欲折明人之弊也。滄溟不取唐以下,弇州韙其説,遂無敢談宋詩者,況於南渡以後乎?吾邦享元之間,蘐園之徒輩出,李王之毒流于海内。今也點竄蘇李曹劉,刻畫王楊沈宋,卓犖乎衆楚之咻者,千百人中無一人也。挽近雖有梁景鸞、祇伯玉稍覺其非,然不能脱其窠窟。”上人始讀宋詩,而知蘇、陸之詩,實爲少陵之階梯也。古人稱少陵爲“詩史”,立言忠厚,可以垂教萬世。傳曰:“温柔敦厚,詩之教也。”又曰:“可以興觀群怨,邇事父,遠事君。”詩關係於世教者大矣。少陵詩出肺肝,咸切於忠孝大義,不當以字句體裁論之。少陵數遭屯蹇,挺節不撓,其奔走流離,或酬知遣懷之作,有一不係屬朝廷,不恫瘝斯民者乎?至情之所激發,可興可觀,可群可怨,豈不立言忠厚者耶?古所謂“頌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想其爲人,以意逆志,斯之爲得焉。讀詩者必沉潛反復,求淵源所在,庶幾得作者苦心於千百年之上。既已知少陵之苦心,見其光熖萬丈,所謂龍遊天門,鳳翔雲衢,奇語妙境,自然發露,可謂詩家之大上乘也。是上人之言也。蓋其學德淵博,詩之有源委可以見矣。

嗚乎!上人逝矣,緒論不可復聞。上人向著《葛原詩話》已行於世,摭拾其餘,以爲《後編》,命信卿録且託余序。既而信卿殁,近書肆請刻之,乃謂此編上人禪餘之緒言,以遣興已。余及信卿之言插入編中,固無公世之意,是以紬繹不完,論説闕如。二公已作土中人,余復何言!余復何言!獨悲此編爲蠹魚滅,因應其請貽之同志,弁以上人平昔之言,追感之情無已,拈毫之時,淚落紙上。文化紀元甲子春二月,橘洲畑元禎撰。

葛原詩話後篇目次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三十五、皆川淇園(1734—1807)《淇園詩話》[漢文]一卷(序、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余嘉時人稍知惡明人王李七子之輕佻牽强焉,而病其纖弱鄙細日趨於衰晚之氣也。夫王李數人所得於唐者,獨結構字句之間而已。其神韻風情,無復所容力,則漫作支離散渙不了之語以當之。時陸梁夸詡,强張氣勢以作大欺人。輕薄之徒從而影附,風靡末流之弊,殆至于有不成語者。職七子遺禍也。今既能知惡之,則何不易之以盛唐諸公風神格調沈實優柔者乃可,而又附同閏季頹風倦俗以自喜者何也?世道日降,文章隨污。雖則理勢所然,亦得莫非指導乖方乎?

余性薄劣,其於詩最不嫻,而好時言之。但以出於己者拙陋也,言不足信于世。試間出其一二,則人皆俯而笑。余亦羞與輕俊子弟衡錙銖於小技,輒不畢其説而止。此歲冬得暇歸京,友人皆川伯恭首示詩話一卷,其談詩特於精神格調繾綣致意,而一以盛唐爲標準,錢劉以下則不屑。其論四唐之品及明人之失,衡懸度設,不失平量。其他篇章之體裁,與字句之法局,至乃證引解故之細,皆鑿鑿可據。其於詩道,善亦盡矣。而伯恭詩高古雅健,以領袖後進,其所言乃其所能,則非如余之取笑比也。則余知此編出,而夫惡王李而不得門者知方向矣。而向笑余者,亦知其言之不大悖矣。余是以喜伯恭此書非淺淺,故於其屬序也,不復辭云。辛卯十二月,東讚柴邦彦撰。

跋淇園詩話

淇園先生詩話成,命淡、園二君及僕挍之。今既卒業,以授剞劂。僕嘗聞之於先生,夫詩吟詠性情者爾。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學者曷可無所仰行焉。如夫宋主骨力,明主聲調,各偏於一端者也。欲學其文質彬彬者,舍唐奚適?然僕亦竊謂,崔氏二童,夙振騷壇之金玉;胡家宿儒,其詩不免酒肆行廚之嘲。則天稟所資非邪?要亦在不以資廢學、以論縛才也歟?此書先生特爲後進示義方者也。學者由是思之,則庶幾能駸漸開天佳境云。明和庚寅春三月,門人平安巖垣明謹書。

三十六、熊阪台洲(1739—1803)《白雲館詩式》[漢文]一卷(序)

寬政九年(1797)尾陽書肆風月堂刊本。

白雲館近體詩式自序

唐興,文章承陳隋之風,綺靡相尚,聲律未純,神龍以還,始變雅正,乃穩順聲勢,定爲近體。蓋聲律之於詩道,雖卑卑焉下哉,唐詩之所以爲唐詩,亦唯以其唐律故耳。觀集昌黎詩者之不論律絶長短,謂聲勢穩順者爲律詩,謂音韻拗澁者爲古詩,可以見已。自兹以降,論詩者,率上自商周漢魏,中及六朝四唐,下至趙宋胡元,如宋嚴儀卿《滄浪詩話》,明謝茂秦《四溟詩話》,王元美《藝苑巵言》,小美《藝圃擷餘》,胡元瑞《詩藪》等是已,而於其論聲律,未嘗有成書,蓋西土五尺童子,纔諳吟詠,則能知聲律。我東方則土音既殊,方言又異,是以碩儒鴻生,尚不能知聲律,何況初學邪?此所以彼未有成書,而東方不可無其書也。

寬保中,長州林義卿作《諸體詩則》,其書率引嚴儀卿、胡元瑞諸人之説以立論,其意殆似不欲使學者讀其全書矣,且一小册子欲以盡歷代諸體,亦惑矣。而其論聲律,一以于鱗爲準,於唐諸家蓋闕如也。余則嘗謂學近體者,當論聲律於唐詩矣,舍此取彼,意所不解。故今作兹編,一取法於高李之選。書成,名曰《白雲館近體詩式》。庻吾黨小子,知近體之所以爲近體也,亦登高必自卑之意也。若乃論歷代諸體,則前脩成籍具在,是爲序。寬政六年甲寅二月丁亥,白雲館主人撰。

三十七、熊阪台洲《白雲館詩眼》[漢文]一卷(序二首)

寬政九年(1797)尾陽書肆風月堂刊本。

合刻詩式詩眼序

《詩式》《詩眼》二書,熊阪子彦氏之所撰也。余開卷讀之,其論近體之詩,一以唐爲鵠。商榷有據,盡中肯綮,爲初學指迷解惑焉。廣其傳,則有益來者必矣。於是使書林長如川象府上梓躍如。語于卷端如此。岡田挺之撰。

白雲館近體詩眼自序

余既作《白雲館近體詩式》以授兒輩,其書獨論唐詩之聲律,而不及其體裁格調。以謂論其體裁格調,則《滄浪詩話》《四溟詩話》《藝苑巵言》《藝圃擷餘》《詩藪》等書悉之矣,學者當盡讀之,豈可恃人之抄録者不寓目於全書乎哉?屬者兒輩苦其浩乎無涯涘,慫慂爲著一書指示津涉者數矣。

余因語之曰:嚴滄浪有言曰:“夫詩有别材,非關書也;詩有别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而以余觀寶曆以後詩人,其所讀率不過臨川王《世説》及李安平《蒙求》,其所誦率不過《唐詩選》及明七子輩詩,而其所宗多是于鱗,則其所作亦人人刻鶩,甚則不知字法、句法、篇法爲何物,又甚則不識字,猶公然口格調,抗顔稱詩人,高自標榜,覬覦時名,豈不可爲斯道長大息流涕乎?何以言之?譬諸人身,四肢百骸、耳目鼻口各居其所,而後始可稱全人,全人而後始可論風姿矣。若手足易所,七竅失位,則豈可稱全人乎?不唯不可稱全人,有目者將驚愕而走矣,奚暇論風姿?惟詩亦然。首尾開闔、點綴關鍵皆得其法,而後始可稱完篇,完篇而後始可論格調矣。若首尾失法,唤應乖宜,則豈可稱完篇乎?不唯不可稱完篇,具眼者將盧胡而笑矣,奚暇論格調?而閲今之詩人,率不問經術文辭,而唯詩是攻,乃以專業自負。則亡論其詩不能成句成篇,即其題引,亦十數字以上者則不能成語,顛倒錯置,殆如寱語,使人讀之,徃徃不堪捧腹。豈不悲乎!

嘻!是寧獨其人之罪哉?物子蓋作俑焉。何以言之?昔者物子憫子式之少喪明而教以詩也,遂使子式以盲而取詩人之名。自爾而後,世始有所謂詩人者不事經術文辭而專業詩,欲以竊時名。蓋其心以爲兼美詩文,古今所難,則詩人而不善文章,固其所也,靦不以爲耻。殊不知唐人之文雖亦不無工拙,要皆一時之選也,觀《文粹》諸書所載,可以見已;乃比諸今之詩人,至於作文章,則茫乎不能下筆焉者,奚翅霄壤也!夫文之與詩,固異象同則,豈有不多讀書而能屬文者乎?豈有不能屬文而能作詩者乎?文,猶言語也;詩,猶歌謡也。如未能言語而曰“我能歌謡”,則豈理也乎哉?汝曹宜先多讀書,且學作文,慎勿似乎今之詩人。爲汝曹著書,我則不暇也。

兒輩尚猶時時慫慂不已,於是乃論于鱗之所以選唐詩之心,與其所以學唐詩之跡,附以緒言餘論,名曰《白雲館近體詩眼》,蓋取諸嚴滄浪“金剛眼睛”之説也。兒輩如善讀之,其於論詩之法,縱不得著“金剛眼睛”,庶乎得具一隻眼云爾。寬政甲寅秋九月戊申,白雲館主人撰。

三十八、熊阪台洲《律詩天詩》[漢文]一卷(序二首)

寬政十年(1798)尾陽書肆風月堂刊本。

律詩天眼序

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歌,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謳。今子彦氏之深於詩也,有所獨得,乃筆于書,名曰《律詩天眼》。能令藝苑之士,各具詩眼,豈不快睹乎?余附諸書林鐫刻,以傳于世云。寬政戊午嘉平,尾張岡田挺之撰。

律詩天眼序

太史公論鄒子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以爲其語閎大不經,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家君嘗作《律詩天眼》,蓋亦有類此者。先引佛説,以不經其言,使觀者懼然顧化,然要其歸,獨止乎起束唤應虚實沈響六對之蕰,始也亦濫耳。而有《附言》七則,《餘論》十則。《附言》略舉前脩之成説,以告學者;《餘論》痛論近世詩家之流弊,以戒學者。則實後輩可以爲帳中秘之書也。若夫《餘論》中,數歎風俗之日走浮薄,及稱竢千載之子雲,則家君藉以小吐胸中磊塊者,秀不敢具論云。寬政戊午四月甲辰,太行熊阪秀撰。

三十九、川合春川(1750—1824)《詩學還丹》[和文]二卷(序、目録)

《日本詩話叢書》本。

詩學還丹序

世雖有精鐵,冶師不加陶鎔,則不能成湛盧;雖有良木,梓人不施斤鋸,則不能成宫室矣。近世詩材之書,刊行于世者繁且多也,率如精鐵良木也。然或志于詩者索其數書,將學之而不成,則以爲不可跂而及之。余每憾焉。

三野源襄平夙齡而有逸才,一入吾龍先生之社,竭精覃思,淬厲甚窮,頃日著《詩學》之一書。其爲書也,述摹擬古人之詩,或以國歌爲詩句,以和言爲詩語等之事,將俾初心易入于學詩之境。於戲!可謂最哉。是猶冶師梓人之教人成陶鎔斤鋸之術也。貫習於陶鎔斤鋸,而後得精鐵良木,能察銛鈍、視細巨,施之巧,則庶乎成湛盧之利、宫室之美矣。然苟且而安於卑近,以爲詩易成者,余之所不取也。丁刻成,是爲序。安永丁酉夏五月,盧門平信好師古譔。

目録

卷之上

脱胎换骨

卷之下

詩體/詩思/用事/詩意含蓄/連綿字、數字/活字、死字

四十、賴春水(1746—1816)《在津紀事》[漢文]二卷(序)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文化庚午(1810)序刻本。

惟完歸宦本府已三十年矣,追懷津上遊寓時多少興致,有不可忘者。時又話及,兒輩自旁録之,作《在津紀事》。文化庚午十月識。

四十一、冢田大峰(1747—1832)《作詩質的》[漢文]一卷(序、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作詩質的序

家大人幼而好作詩,長而專務經學。歷年之間,唱闕里正風,以率後生。其著書之富,世之所與知也。而其所好之詩者,猶春秋不廢焉。其作之也,古人所謂“三上”以爲其所。且其餘力,漢魏以下元明以上,於其瑣言小説,亦善涉獵之。乃就其中舉作詩之要語,平生以諭門人小子者,秀每在膝下而聞之。然秀也不肖,不能悉記臆之,亦未得如其諭,居恆深恥之矣。

大人性殊惡暑,今兹三伏之節,以爲避暑之事,乃書其嘗平生所諭門人小子之語,而爲一册子以賜之秀。秀雖自不能服膺之,然欲與同志之士俱能記臆之,亦欲以貽後生,乃命之剞劂氏。蓋作詩者,師表不正,則雖有佳趣巧意,失于廢其言。譬之如習射者,雖有良弓直矢,質的不張,則不能發其筈。故題之曰《作詩質的》云。文政三年庚辰秋八月穀旦,冢田秀。

作詩質的跋

春來數月,心神鬱結,陶然不伸。頃日冢先生遥賜手書,以見示斯一册。乃西嚮拜跪,熟察其所指揮,體裁聲調,舉莫不典雅,正正堂堂,殆令人有雲霄之思。三復讀卒,胷襟初釋然。所謂不知沉疴之去體者也歟?

近世詩家或稱好宋元體,乃强設區區工夫,欲以摸其形容,新言奇辭,徒飾之務,彫鏤稍成,則意脉既喪。試置之齒牙,鄙俚酸薄,固不可玩味也。而偶有言唐詩者,反以譏嘲,譬之猶忘己之兔缺,而反嗤人之口輔也。若一向明鏡自鑒,寧不悔前日之非耶?此之一册,實近世詩家之明鏡,人人自鑒而可也。文政四年辛巳夏五月,千葉要謹識。

四十二、市河寬齋(1749—1820)《詩燼》[漢文]一卷(序、目録)

市河三陽氏族贈排印本。

題首

趨於時好,學者通弊,何世不然。風氣一運,豪傑挺生,能知弊所在,破固救溺。二三同盟,從旁提絜,一世翕然宗之。豈料口血未乾,渝平無常,拙者爲政,逐影吠聲之徒,奇貨其業,啗名征利,封殖益固,無所不至。霸圖一敗,變爲時之好尚焉。苟不同其風者,唾簡棄擲,將波及古之作者哉。茫茫宇宙,爲此朘削,嗚呼!可不歎哉。

目録

唐五言古不可不學/傚古之誤/同調/詩之賦/近時歌行之誤/歌行韻法/短歌矩題言/短歌門户/五律對起/排律對起/拗體亦詩之一格/《選》詩不拘失黏/李王贈答/絶句名義/五絶之法/五絶古體/《品彙》之謬/《唐詩選》之贗/仲言失考/《唐詩選》訂字/滄溟擬古樂府/紆畫/碧雲/地名/和韻用韻/入奏/李詩異同/白月之徵/滄溟逸詩/于鱗詩/《絶句解》紕謬/詩論之非二則/含杯/分韻/擬作之誤/勒韻/日出之邦/寧平合作/異域同調/詩帝/唐人逸書/弘天詩論/編目考

四十三、市河寬齋《詩家法語》[漢文]二卷(序、例言、目録)

天明壬寅(1782)東都書林申椒堂刊本。

題詩家法語首

内典以明心爲急,語氣質直,不崇文飾。六朝人主每興佛事,約命詞臣詩筆之,抽青媲白,駢四儷六,體樣不相入。於是乎補截雕鏤,終變爲綺麗。至唐初而極矣。開天之際,李杜王孟之徒漸厭之,一變爲高華,澤之芬陀,清淑可人。元和以下,真率爲務,偈頌而排韻。逮至宋元,則輒流于豪爽,不啻棒喝。要之皆詩家之佛語,不復狄鞮氏之舊也。

河君子静博閲唐詩,别裁成是編,以便蒙士焉。其不溯六朝,不及宋元者,自是鵞王唼乳,勢不得不然也。覽者宜取于精,勿病于刻,是編者之志也。天明壬寅秋八月,六如慈周撰。汶嶺芝央書。

例言

載在貝典,都謂之法語,乃其家言矣。其用之詩中者,已經作家之橐鑰,而金色成色焉。今復莊嚴招提,贈遺緇錫,非此乃不可。然亦直用不化,猶是補錦以布,顧增之醜爾。故以轉法華爲貴。其法王孟儲綦毋諸子稱最妙矣。若能得其法而活用,則恒沙修多羅莫不可取者。但不轉於法華,而混化出自己爲妙。

恒沙修多羅,我則不暇,其用之詩中者亦復恒沙。今唯取開天者,所以重其格調也。猶恐詿誤脱漏不免也。業已越尊俎而代,猶爲有罪,引證謬傳,幸恕焉。

僅僅小册,固不足分門類。天地事物,聊便搜索。如通用部殊屬雞肋。然亦作家餘材,不忍棄置也。要之造塔造堂,莫所不用矣。

詩人姓名,其再出不復具備,但同姓者不省也。天明改元季秋,木石居主人識。

目録

卷上

天部/地部/人部

卷下

物部/事部/通用部

四十四、市河寬齋《談唐詩選》[和文]一卷(目録)

《日本詩話叢書》本。

談唐詩選總目

一 敍言一則

二 唐詩選僞本甚多

三 《詩選敍》可以爲《詩删序》

四 辯《詩選》五古甚少

五 南郭以狐白本爲《詩選》原本之非

六 現行本載《帝京篇》於卷末之誤

七 漢土無有《詩選》原本之證

八 辨《總目》云《詩選》摘取《詩删》中詩誤

九 改正五七言古詩文字

十 《詩選》所收不獨《詩删》中詩之證

十一 辨孫逖詩之失法

十二 改正五律文字

十三 改正五排律文字

十四 改正七律文字

十五 唐時不嫌拗體

十六 論七律對句下三連

十七 改正五七絶文字

十八 五七絶拗體

十九 崔惠童詩開生面

廿 崔氏兄弟置卷末之誤

廿一 崔氏兄弟可入盛唐

廿二 初盛中晩要大概言之

廿三 七言四句稱絶句辯

廿四 後世作者不知勒韻

廿五 五律排律以對起爲正體

廿六 南郭誤用含杯字

廿七 太白絶句用意不用意辯

廿八 《古今詩删》非僞書之證

廿九 總論一則

四十五、市河寬齋《全唐詩逸》[漢文]三卷(序二首、目録)

《日本詩話叢書》本。

全唐詩逸舊序

大清康熙之朝,《全唐詩》集成,其人以千計,其詩以萬計,雖片章隻句散在諸書者,採掇無遺也。不謂盛且備乎?殊不知尚逸而在吾日本,亦不爲尠也。當時遣唐之使,留學之生,與彼其墨客韻士,肩相比,臂相抵,則其研唱嘉藻,記其所口,謄其所記,裝以歸者,蓋比比不已。大江維時之千載佳句,的的珠璣,獲其片而逸其全,雖則可惜哉,其所以亡乎彼而存乎我,不亦幸乎?

上毛河子静有慨於此也,著《全唐詩逸》三卷,夫然後所謂滄海無遺珠者非耶?大抵典籍之亡於彼而存於我者,在佛書太多,然不廣行世。近世太宰氏所挍《古文孝經》流入西華,新安鮑廷博再刻而行之,作序賞之。今使斯書亦流而西,則豈復不刮目而觀之哉?子静名世寧,爲昌平學都講。博雅尚志,亦嘗著《日本詩紀》五十卷,其有功于藝文不獨斯書云。天明八年戊申十月,淡海竺常撰。

全唐詩逸序

彼西之邦,異姓迭興,革命遞運,至於制度文爲,必備一代之典,非不隆且盛焉,而舊物之失傳,亦此之由。惟我東方則不然。百王一姓,日月悠久,風淳俗朴,事皆師古。故不特不失我之舊,而彼之入於我者亦因以傳矣。蓋彼文而長於創,我質而善於守,是以竟其不同也。

近時康熙之主,窮區夏之力,傾朝野之藏,分授詞臣,編摩會粹,鉅典鴻册,層見複出。而其編全唐之詩也,亦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可謂盛矣。而不知尚有遺落存於東方者。子静之有斯撰,蓋將以補其闕也。然是編亦惟出一時之摘録,非有窮年糜日,殫力專心而後成。如使子静窺祕府,探石室,假以歲月,攟摭不止,則寧止厪厪如斯而已乎哉?抑又思我禮樂輿服,資漢魏而參隋唐者,今皆見存,烜赫可觀焉。而彼之墜其傳已久,則東方之善於守也,豈徒有唐之詩云耶?文化新元秋八月,述齋林衡撰,河三亥書。

全唐詩逸目

上册

明皇帝/德宗皇帝/楊師道/上官儀/張諤/丁仙芝/殷遥/王維/李頎/王昌齡/劉長卿/崔曙/李白/張謂/李嘉祐/錢起/顧況/陳潤/崔膺/馮宿/于鵠/楊巨源/劉禹錫/周元範/王魯復/陸暢/鮑溶/張蕭遠/殷堯藩/施肩吾/章孝標/陳標/楊收/許渾/喻鳧/祝元膺/趙嘏/崔澹/賈島/温庭筠/方干/羅隱/羅虯/杜荀鶴/神穎僧

中册

惠文太子/元兢/馬總/胡伯崇/高鶴林/朱千乘/清觀僧/陳閏/李堪/崔致遠/金立之/金可紀/莊翱以下無考/陸翬/何玄/斐公衍/蘇替/路半千/賀蘭暹/傅温/曹戵/陳素風/唐樞/温達/盧條/崔行檢/陳上卿/王幹/樊寔/張殷衡/殷穆/解叔禄/石嚴/張野人/衛填/虞構/崔幢/李淮/金雲卿/楊郁伯/李伯良/林逢/長孫鎰/戴寥/豆盧岑/沈寧/李許/顧效古/盧邕/李潭/鄭明/王有初/周存孺/張牙/鄭師冉/章嶰/崔建/朴昂/郢展/韋振/漢皓/道彦/冀金/子泰/紹伯/郁回/季方/李侍御以下失名/陸侍御/盧秀才/真玄以下僧/真幹/久則/去奢/良人/宋休/清閑/靈業/大閑/奉蚌

下册

無名氏/遊仙窟詩/李嶠附

四十六、太田南畝(1749—1823)等《都下名流品題辨》[漢文]一卷

昭和三年(1928)東洋圖書刊行會排印《日本儒林叢書》本。

按:詩十三首,書信四通,《辨妄》一篇。

四十七、太田南畝《明詩擢材》[漢文]五卷(序二首、凡例、目録、跋)

明和丙戌(1766)江都書肆(青山堂、春秋堂)合刻本。

題《明詩擢材》首

輪輻蓋軫,數之無車,猶三十輻共一轂也。名分職殊,統爲車名,則疾徐軒輊,有斵手之老而數存焉。詩之於辭,擇之精之,以爲成篇之用,亦猶玅匠擇良材然後加手焉。而大車之輗、小車之軏,各有所用也,則必自擇材始。是所以田子耜之有撰乎?乃顓蒙之徒有賴焉,撰之不可已也。若夫與之規矩,不能使巧者,則非撰之罪也。即知擢材然後勉,可至善行無轍跡而已。明和丙戌之歲春三月,龍門劉維翰撰。

明詩擢材序

詩家之求材也,亦猶斧斤於木乎?旦旦而伐之,或斵而小之,以何害矣。田覃字子耜,受學于余。其爲人也,翫好絶於耳目,沈鬱澹雅,才思有餘。我逸彼倍,爲功爲庸,與從而怨之者一何霄壤?今歲有《明詩擢材》之撰。其材也楩柟豫章,其用也廣廈接榱。遊文囿、攀辭林,將供童蒙之觀。嘉隆七子,辭雅且艷,玉藻瓊敷,古人蓋譬中原之有菽,采之不盡。今此撰也,分門次目,炳焉可觀,引而伸之,觸類長之,於七子詩集可謂能事畢矣。覃也才識博依,常自安詩苗而秀矣。待其秀而實,材不可勝用。於乎!田氏之子其庶幾乎?明和三年春三月,滕淳時序。

凡例

一、明詩於唐詩,伯仲之間耳。詩亦五層樓哉,材木不可勝數也。後生不監此二代,則何觀藻棁郁?嘗爽鳩氏取詩材也,斧斤所及,惟止於唐。此篇乃分類明詩,而摭裂者一仍爽鳩氏之便,不敢改作。

一、弘正四子、嘉隆七子,皆其選也。而雖弘正有四子,不如嘉隆七子多且盛,漸近自然。故取材七才子詩集。若四子則姑舍。

一、七才子詩集之爲選也,七言律體耳。蓋七子之所長。今且舉一隅而措之,若三隅則闕如,以俟後進。

一、類聚分物,門目相次。某在斯,某在斯。

一、鉛槧數易,涉獵靡遺。簡髪數米,恐有鹵莽。請就本集而正焉。

明詩擢材目録

卷之一

天文天。日。月。星漢。風。雲。雨。雪。天文總。

地理山。水。江海。林野。洲渚。道路。地名。

卷之二

時令春。夏。秋。冬。歲月。日夜。

君臣帝王。王事。朝儀。昇平。官僚。臣職。

人倫娥眉。人名。人倫總。

人事聞見。窮達。人事總。

交遊相會。親友。語笑。歡賞。杯酒。

文史文史總。

絃歌絃歌總。

卷之三

軍旅兵革。邊塞。軍旅總。

器用衣服。舟。車。鐘漏。燈燭。簾帷。香爐。寶貨。器用總。

宫室樓臺。宫殿。堂閣。禁垣。亭館。門户。窗欄。橋。城。宫室總。

身體年壽。淚。夢魂。身體總。

性情情性。心情。憂愁。怨嗟。情性總。

卷之四

離别送别。客旅。異鄉。音信。

神仙鬼神。仙道。梵宇。釋教總。

禽獸鳥。獸。蟲。魚。

艸木梅。柳。松。竹。樹木總。花。草。

卷之五

通用虚字。謰語。通用總。

目録畢

余友子耜氏自幼屬文學詩,年十有五初事吾内山先生。先生視曰:“此兒方當大成。其相也金玉,其章也追琢。”豈不謂先生之學綱紀四方之錯珍乎?今兹十八,撰《明詩擢材》。曩者爽鳩氏作《詩筌》一出,往往唱誦。然採擷盡于唐耳。明興諸公出,諸公出而風詠並馳于開天之上。高楊張徐以下,弘正嘉隆之際,於此爲盛。嘉隆近體既竭其材,最卓爾矣,世稱七才子詩集。大率取材昭明之撰,其材美而善也。其美而善也,則曷速腐速毁之爲?細枝大根,無慮荆氏之所宜。乃拱把而上者,七圍八圍,蓋無不有矣。求者斬之,果異材也。徂徠之松,新浦之栢,大匠斵之,始視新廟奕奕。雖有輸班,不取之左右,是唯曲轅商丘已。及至庸工,執斧臨之,亦曰:“天下無良材。”故嘉隆七子之所斷度,子耜亦尋尺而所不已。品目昈分,義例臚列,率靡孑遺。或出入爽鳩氏,而且不逾閑。嘉隆諸公才思若海,物量無窮,倘居然出於涯涘,寧有所取材乎?甚矣!子耜氏之舉,類於一葦杭之。作者繙帙則指之掌,孰甘面墻?余與子耜,於學如貫,焉得壎篪不相和?即題卷後,職此由矣。彼子耜者,實宛然内山先生之堂室也哉。明和丙戌春三月,蓋峰中神守耆撰。

四十八、盧松江(1704—1786)《唐詩平側考》[和文]一卷(序)

《日本詩話叢書》本。

唐詩平側考序

唐詩名以律,其嚴可知矣,然拗换之法亦多端。徒爲拘攣之具,不知其爲遣辭之活法,不亦左乎?余嘗謂山林廊廟,無往不詩。詩者,天地自然之音也,豈無自然和諧之律耶?若夫心之所之,與律抵牾,則詩非其詩,尚何自然和諧之有?正亦是律,拗亦是律,自一篇一聯至一句一字,各有其律,活變百出,正拗得宜,能通於此,而後始可與言志也已。

水户有松江翁著《唐詩平側考》,論之盡矣。一編盛推《詩律兆》。《律兆》,吾友浪華竹山居士所著,人多病之以繁苛,曰:“居士取其可徵而成説,唐詩恐未必然也。”是獨囿於流俗苟簡之式,而昧於正拗得宜之律,弗思甚也。余在江都,有一詩客來,舉或人説曰:“《兆》足以行矣。苟非再檢四唐之詩,燭照數計,别陶鑄一竹山,則《律兆》之編,孰容可否。”是言似淺,而其要深矣。今於翁之《詩考》亦然。夫翁之與居士,東西千里,未嘗有一日之雅,隻字之交,而其識見暗合,可謂奇矣。吾聞之也,翁之立稿已久,及《律兆》遠播,睹之擊節曰:“東方有人,廻狂瀾於既倒,是先獲我心者。”乃比比援引,以證其説云。《律兆》其辭尚雅,議論縱横,固表于士林。《詩考》乃國字小册子,而按據詳密,辨正精確,最便於初學,且併及古體,所該亦廣矣。正德、享保之間,大手輩出,言偶及詩律,不逮竹山、松江之精詳也遠甚。自餘作家,一切瞶瞶不足道耳。詩而不唐則已,苟欲其唐乎,《律兆》《詩考》,其津梁也。豈可廢諸?

今兹丙午季冬,水府侍講赤水長先生寄《詩考》,屬以題言,且將問梓焉,皆以掛劍之義云。翁,水户人松岡邑人,已没二年。名玄淳,字子朴,松江其號。姓鈴木氏,轉爲鱸,又去魚爲盧,蓋倣束皙之去足乎?是爲序。天明六年歲次丙午冬十二月,藝州賴惟完撰。

四十九、山本北山(1752—1812)《詩用虚字》[漢文]一卷(引、跋二首)

天保乙未(1835)東都書林金花堂刻九臯書屋藏本。

虚字啓蒙、詩用虚字合刊引

童蒙之游詞塲者,用虚字最難。而文自有文之虚字,詩自有詩之虚字,若失之用,文不文詩不詩也。予門人山口潛、大畠行憂之久矣,常以爲言。予嘗讀《心簡齋集録》,得王潤洲《虚字啓蒙》者。又金滕中藏祖君北山先生所撰《詩用虚字》一卷,併出示之。二人大悦,句讀校讎上梓,以欲爲童蒙詞塲之助。請之於予,予言曰:“取人之所著而爲奇貨居,梓行于世,釣聲名規世利者之所爲也。二三子何效之乎?”既而更憶之,爲童蒙之助,非全此釣聲名規世利者之意也,許之梓行。因書其事,以爲引首。天保乙未晚秋,録于孝經樓南窗下,學半山本信錫。遂葊河之治書。

北山先生所著《詩用虚字》一卷,蓋其手定未備者,以故體例不順,遺漏亦多。然作詩者自此而入,則曲折運用,庶幾得要路。山口潛識。

余平生作詩,至用虚字處,常覺其艱澀不安,爲之苦思而不有得也。頃學半先生出乃祖北山夫子所著《詩用虚字》一卷授余,余受而讀之,其撰字之法精核詳悉,毫無餘藴。乃取向之所作者彼此對照,改其不合法者,然後讀之,向之艱澀者始覺其平穩矣。於是知余之苦思而不得者,皆坐於不知其法也。因與山口子龍氏謀繡梓,公于世云。天保乙未晚秋重陽前一日,九臯大畠行識。關思順録。

五十、山本北山《作詩志彀》[和文]一卷(序、目録、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作詩志彀序

門人山田正珍宗俊撰

余嘗聞射之道,調弓停矢,如古人之法,支左之直,詘右之平,亦盡同古人所爲,不知志於彀,未失正鵠者鮮矣。故羿之教射甘蠅,必先致精於斯,甘蠅亦必致精於斯,能傳受其妙,於是彎弓則走獸伏、飛鳥下。唯於執弓持矢之狀也,甘蠅不能同乎羿,羿亦不能同乎羿以前人矣。是可以通而言之詩。

詩之所以爲詩者,特在乎清新耳。詩之清新,猶射之志彀。明李于鱗不知詩之所以爲詩者,字字擬唐人,句句同唐人,自以爲得唐正鵠。近時物茂卿眩其形似,稱爲唐後一人。吠聲之徒靡然從之,奉其詩爲金科玉條,唯摸擬是務,豈不亦傷乎?奚疑夫子著斯編,名以《志彀》,其意在使夫後學不失詩正鵠也,蓋得伏獸下鳥之妙,亦索於斯,豈難得哉?夫子之業,以經濟有用爲本,至如詩與文,抑亦其末耳矣。吾恐世之讀斯編者,或視以爲夫子本色,因並及此云。天明壬寅九月癸卯,頑庵道人書。

北山先生作詩志彀標目

仄起平起/起承轉合/律/拗體/排律/絶句/聯句/詩餘/押韻/格調/剽襲詩十首/性靈/清新詩十五首/天門中斷/絶句解/蘭陵美酒/徂徠詩誤/唐詩歸/瀟湘何事/宫女如花/懷中白璧/諸家本集/唐詩選/秋浦歌/洛陽道/秦時明月/已見寒梅發/漢國山河在/滄浪詩話/三家詩話/徂徠不知詩道/體裁/含蓄發露/言志詩/老杜詩/三家絶句/春臺南溟命題杜撰/列朝詩集/擬議成變化/元美定論/世論不知韓袁/佳詩暗合/中郎集/絶句解拾遺/幸不幸/弇園泌園/詩變總論

附録

徂徠文章謬誤/南郭文章謬誤/南郭詩誤

作詩志彀跋

《詩三百》以降,前賢詩作各各不同也,如其面相異矣。蓋詩道之正在乎斯。明二李氏不知詩爲何物,欲以後今復乎前古,以我同乎人,詩道之亂莫甚焉。二李而果是,則不若直就古人詩集而諷詠之爲愈也。吾北山先生唱反正之學,曩者有《作文志彀》之作,而操觚之士始知文章之正矣。今兹復作爲此書,以援世溺時詩者,亦是撥亂之一端耳。此書之行也,不特吾党諸子之幸,海内言詩者又始知詩道之正矣。嗟呼!先生固不淫詞章以競勝於一時,亦唯稽古餘力,自逮於此耳。天明壬寅仲冬朔,門人陸奥高井邦淑謹譔。

五十一、山本北山《孝經樓詩話》[和文]二卷(序二首、總目、題詞五首)

《日本詩話叢書》本。

孝經樓詩話序

姬周之《雅頌》,則姬周之詩,而非我詩也。漢魏六朝之歌行,則漢魏六朝之詩,而非我詩也。李唐三百年之諸體,則李唐三百年之詩,而非我詩也。取非我詩者以爲我詩,吾則弗知也。夫天道運而不處,日月争所,四時相代乎前,山川草木變而不窮,禽獸蟲魚舟車器械化而無極,百億萬劫,揭故趨新,古人既逝,今人復繼,其旋轉運動須臾不止,則耳目聞見亦逐世而新矣。故古人所無,今人或有之。古人所不見,今人或見之。古人所不言,今人或言之。其所言者,非必前人有遺,而今人拾之也。然則今日之詩,取之於今日而足,何須求之於古耶?後世人心離,實自欺。片言支語不出於己肺腑,假古之詞,屬今之事,剽竊踏襲,粉飾極巧,妍者媸之,活者死之,神奇者臭腐之,如王則、邵青用田單之火牛,居然無所施也。龍文劍角,嚴則嚴矣,不知神機妙用之不在於此,宜矣其自取奔敗也。今夫假裘於人,著而弗反,則人謂之賊。而彼假詞於古而爲我詩,於其心慊乎?剽竊踏襲古人以爲賊,而彼以爲程焉,何自欺之甚。鈞是人也,則無喜怒憂悲之動於心乎?則又無觸物感時,見天地事物之變,而可喜可愕乎?苟出於此而求其辭,則眼觸於今日之物,心感於今日之時,而天地事物之至美至怪,皆可以述矣。夫如是,則其辭之出於我者,亦如鑿井得泉,汲而不竭,靈通變化,觸境流出,是之謂我詩。又奚爲垂涎於飣餖,而嘗其殘膏剩馥以自厭焉哉?

我邦享保、寶曆之間,詩人並起,大唱于鱗氏僞唐詩之風,迺奉僞《唐詩選》爲于鱗氏之玉牒,而撫弄後學,一時海内流傳成習,詩道遂壞矣。余友北山先生有所見於詩學,惡其風之僞,恒極口而痛駁之。前著《作詩志彀》一書,大駭藝園之耳目。初則皆怪之,久而彼自知其非,而脱舊習者眾,於是重爲詩話一篇,其論極新奇,頗出人意表。傍及于鱗氏僞《唐詩選》之事,其言足再駭海内之耳目,掃舊習而盡之矣。嗚呼!海内言詩者,因其言而知所謂我詩,而復歸於我詩者,亦終不遠矣。則先生之有功斯道者不尠云。文化四年丁卯冬,友人鵬齋龜田興撰。

孝經樓詩話序

在今之世,苟讀書者,皆莫不知北山先生,而莫真知之。蓋世之稱先生者,或工其詩文,或長其議論,或博其學問。其毁之者則曰雕蟲之技,屠龍之術,與夫記問之學,何足以稱真儒哉?然則其見稱於世者,亦所以取嫉於人,而稱之與毁,皆非真知先生者也。

先生者,非世所謂儒生也,其爲人豪爽卓犖,而有經濟之材、韜略之器也。所謂工於詩文,長於議論,博於學問,蓋其緒餘耳。吾聞之,梅止於酸,鹽止於鹹,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於酸鹹之外。先生嘗著《孝經樓詩話》,以寓至味於淡泊,亦味外味也。若夫不知味者,乃曰“好味”,止於噉園葵,則五鼎方丈,吾何欲焉?此亦非真知味者也。鼎也親炙之日久矣,古所謂厭飫芻豢,反思螺蛤者歟?此其所以深得於味外味也。書賈綺文主人固有饕餮之稱,及詩話之稿成,乃請而刻之,欲以賙詩廚。此刻也,世之與我同嗜者,食指不得不爲之動也。文化戊辰正月廿一日,門人朝川鼎謹識。

孝經樓詩話總目

卷上

一、載陽/二、餘寒,殘暑/三、暮春三月,九日重陽,中秋八月,九月秋/四、寒餘/五、寒夜/六、清和/七、一百五,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浴佛日,正月十三,正三,六月六,觀蓮節/八、二月六夜,十三,秋三五、八月十五/九、八月十二/十、上元三五/十一、閏七夕,閏中元/十二、七月閏/十三、月初三/十四、新月非朏/十五、初月,眉月,晀月/十六、新月指朏/十七、初日,初月/十八、銅片,雨片,秋片,梅片,風片,片子,片日,芭蕉片,鮫綃片/十九、一片/廿、拂曙,拂旦,投曉,侵曉/廿一、雨足/廿二、日斜,日長/廿三、午時/廿四、子夜,午夜/廿五、祈雨詩/廿六、僞《唐詩選》/廿七、真《唐詩選》/廿八、《漫堂説詩》評《唐詩選》/廿九、《唐詩選》,《唐詩歸》/卅、嚴滄浪《詩話》妄書/卅一、滄浪謬論/卅二、三唐/卅三、王阮亭,趙秋谷,馮鈍吟/卅四、神韻/卅五、《唐詩品彙》誤/卅六、楊升庵評高廷禮/卅七、《唐詩鼓吹》/卅八、《唐三體詩》/卅九、《全唐詩》杜撰,《文體明辨》誤/四十、杜常非唐人/四十一、《古今印史》《竹坡詩話》誤/四十二、《聯珠詩格》《劍南詩鈔》/四十三、《佩文韻府》謬誤/四十四、九九年,九九辰,九辰,重節/四十五、赤白丸/四十六、日本刀詩,風暖鳥聲碎,紅燭秋光詩/四十七、詩誤作者/四十八、打起黄鶯詩,五日觀妓詩/四十九、《唐音》誤/五十、三折肱,三折臂,枕臂

卷下

題詞

流水高山付賞音,弦弦彈出古人心。要知萬壑松濤響,且聽先生百衲琹。

暄日和風氣漸勻,鶯聲燕語鬧芳辰。羨君獨秉花權柄,批白評紅料理春。

藉君首唱性靈功,一洗僞唐摸擬風。世上是非知幾許,難逃業鏡照來中。

藜杖何邊去探春,人間無地似桃源。今朝偶覔洞門入,柳暗花明别有村。

一縷香煙客散餘,半簾花影月升初。滿懷清思無消處,閑讀我翁新著書。

大窪行

五十二、佐久間熊水(1751—1817)《討作詩志彀》[漢文]一卷(題詞、書信二通)

昭和三年(1928)東京六合社排印《日本藝林叢書》本。

題討作詩志彀

賢矣物子,一洗宇宙。焕乎文章,日興月隆。堯民誹堯,堯德益高。一摘物子,物子愈顯。賢哉物子。 伊藤長秋

按:詩話十四則,駁《作詩志彀》。

時下春來,起居安穩,何喜加之。僕與阿安碩有舊,因聞大名久矣。曩者安碩攜一册子來,披之有國手足下之序,即謂可不尋常之書。閲之皆妄言,無見貴序之所稱揚。疑思不釋,再三讀之,多多益乖。彼誣春臺先生曰“不知下焉字之法”,春臺先生果不知下焉字之法,則左氏、司馬亦不知下焉字之法與?其他庸愚卑俚,不堪嘔噦。擲之地下盥嗽。戲乎彼妄,奚翅僕知之,苟讀書者孰不知之?然而時俗菲薄,不問佳惡,唯奇是好,晚學輩或爲流風所扇。即欲誅信友之罪,而雪三先生之冤,録其甚者。而怪以足下之賢明博識,特不知之,屈膝稱門人,何其面之覥哉!蓋信友之奸猾,强加門人之字。足下之長者,不敢責之,宥以售彼聲者也。於是乎愧小人之腹以量君子。雖然,下名辱先,君子之所慎也。而借交於妄庸人如此其厚,爲足下背汗。冀良圖。亦唯下名辱先,僕且爲足下背汗,雖欲足下之長者,宥以售乎聲,人之言亦可思也。足下豈不知之?知而爲之,必有以也。謹呈所録之數事以質,願不惜教示,發僕之蒙。大幸。

山田某國手足下。 二月十三日,佐欽再拜。

予不侫,在足下之宇下三年,而未一詣門下接龍光,惰慢之罪謂之何!君子幸恕之。近來有山本有者,著《作詩志彀》以誣謗徂徠、南溟、南郭、春臺諸先生。雖不侫謭劣,不堪忿葱。欲一二所見,以解嘲於徂徠、南郭、春臺三先生之事。既成之,獨關南溟先生之事者,以有足下在也。蓋足下者,大藩名儒,不暇覽彼册子也。雖見之爲不足議,故棄而置之乎?雖然,晚學輩不深思,以信友所云爲信然,不傷乎?足下其思諸。敬呈書陳固陋,昭察不備。

入江子實足下。二月七日,佐欽再拜。

五十三、杉友子孝《討作詩志彀附録》[和文]一卷(例言、書二通、跋)

昭和三年(1928)東京六合社排印《日本藝林叢書》本。

討作詩志彀附録例言

一、吾熊水先生之著《討作詩志彀》也,其意專在爲徂徠、南郭、春臺三君雪其冤,故誣謗弗及三君者皆略,不效害人利己之咎也。且其言有控而不發者。小子懼奸猾之徒不敢爲懲,猶巧作之辭。然而小子何知,幸得從先生而學,時與聞伯父東海翁餘論,竝録所聞附焉,欲不使不仁者加己也。

一、東海翁師道甚嚴,不苟許人,而常稱吾先生以博物。而吾先生性也篤厚,不敢以之自多。且憎好而漁獵稗官小説及後世記注册子以爲博者,故《附録》中有略之者,懼背其教也。讀者請察諸。

一、討文止三君之事,《附録》及五君者,以東海翁答吾先生書中,言及李、王二君也。故并録其書以徵。

一、此篇半成,乃聞西都某、備前某亦有是舉。二君子之選,誅《志彀》全篇之罪必矣。即予此篇益略,唯是爲五君,佗豈敢與知乎?

一、《志彀》中有猥雜無章不可讀者,即置不議。或云書之者,頑庵道人也。頑庵道人者,日暮里正覺寺性山也。性山以善和歌名乎都下,而國字之語助失用,不可讀者如此。夫和歌以原古人之語,善變化之爲貴,和歌者流殊慎焉。而頑庵入清新家之門,相唱妄言,於其和歌危哉云云,所謂清新亦失其義矣。然我聞性山禪師者,嘗從某比丘學經,以詳密聞法門。其德既高矣,豈陷野狐窟中乎?蓋同名而異人也。儻非異人,是必以信友爲海鷗鳥也。

昨大願來,頤姪之書并《討信友文》及《遺正珍書》致之,《作詩志彀》附焉。《討文》所舉諸書巋然,可以益見信友之妄矣。誰能閒之?《遺正珍書》論正辭修,姪也實當世博物一君子也哉。他日我曰“姪也學不在子迪之下”,於是自覺言之不私,然已不作文而讀書,其蔽也不得不陷理路。一陷理路,不能知辭氣。不能知辭氣,不能免隔搔之病。不能免隔搔之病,焉得知所以文爲文?所以文爲文者,道之輿也。故文不足則不可以徵,不可以徵,則不可載而致之久遠以經國矣。蓋先王之所作,仲尼之所述,存于今者,獨《詩》《書》《禮》《樂》。《詩》《書》《禮》《樂》諸經傳,愈慎修於文辭。故不閑於文辭而獨之者,其義昧然。然後儒不務閑於文辭,唯理是窮,是以叔世不振。

獨我皇和至國朝之興,昇平之化,文明之德,廣矣大矣。即運數之會,有徂徠先生者出,唱復古之業,教乎尚辭,故及其門諸賢,無不閑於文辭者。乃華和異域,言語異宜,然而心與目謀,吾眎猶吾。《詩》《書》《禮》《樂》諸經傳,雖不賴奇,其義瞭然,謂是善讀書也。曾誤謂姪也爲學,好博涉書,不意操觚,竊爲我慼。雖然,人心如面,固諫或賊恩敗德,以姪之賢,後必字辨焉。與其强也,俟姪之生,豈不愈乎?今而讀之書,其力勝才,鬱乎佳文哉。夫文章者,以不朽爲珍也。苟得不朽,《出師》《陳情》,一而足矣。儻其共草木朽,雖多何爲!於姪之文,業已如此,而後余喜可知也。

《志彀》所言咸妄,始無足議者,況所載彼之詩乎?夫僞而堅辯,非而博澤者,先王之戮民也。姪之責言不可償也。其駁李、王二公,錢、袁之輩,嘗學于鱗氏二不成,求狠而勝之,各已極口,彼食糟粕而若己新發之者然,何其顔之厚哉?又於來翁及吾服子及周東野、春臺、金華之諸賢,伊宇之徒,不知而誣謗,其書往往有焉。彼皆藉之加妄也。初,彼介花房平三,見余以咨度。時二三子格或言其志。彼前席曰:“得天之寵靈,以讀書如羅山林先生,榮願有餘。”竊察所言,有可卑者。且忌其率爾,屏之不苟。後妄意以注《孝經》,其序以己母衒名。則豈不得以其母以衒名乎,不孝孰甚焉。孝,禮之始也。既失其始,禮其何有?宜哉不憚敖慢以放言。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不恥躬之不逮,反求榮不休,欺不知者,而詈諸君子以逞其意,去順效逆,爲都下頑囂之主,萃淵藪,此以致衆,多貪其贄,近來頗貨殖云。是天奪之鑒,益其疾也。以易人而不顧己矣,不可以久。姪也莫憂焉。凡學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唯所納之,無不如志,久之見其化。今庸愚之質,加以忌克,好於異端,違於先哲,抑彼似馬。夫馬及懼而變,將與人易,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脉僨興,外强内乾。其爲人也如此,故十四五年來,絶不視其所以。而彼侮遠來翁及服子,流毒太甚,而余未知之。人或謂我力不能辯之,拱而受其辱。且又謂李、王及諸賢之所誤,如彼之所言。余而默之,不忠謂之何?方今之世,糾逖師慝,將以誰任?雖余不敏,苟及承乏,則不可辭之役也。亦唯爲彼庸愚故,槩而舉之,未嘗以彼爲虞。彼閒而動於惡,王長雞狗之閒,殆亂乎風,蜂蠆有毒,而凶人乎?此余之戒懼之怠也。幸得姪之力,閒執讒慝之口,光昭先賢之令德,豈不愉快乎?微姪之力,何辭以解先師之靈?多謝。

正珍者,嘗聞其名於穉明所,又以姪之書中所稱,此温厚之君子也。夫妄庸信友,且師事之,其下士好問可知而已。然則讀姪之書,服姪之義,請益姪之門或有之。人也初學於穉明,與聞春臺先生之教,後叛事信友,與偕瀆諸賢及春臺先生。彼序於《志彀》,自言知射之道,胡爲其忘尹庾呼?舍其舊而新是謀,淺之丈夫也。且咎之徒也,爲姪謀之,宜比之毒而無近之也。《詩》曰“貪人敗類,可不慎乎?餘容面罄,不次。

士文賢姪足下。

二月,惟馨復。

彼既狼戾自用,且務啗名,視姪也寇讐不啻,無改過之心,斷而可知也。想當此書刊行之後,亦索小釁而不置,亦復冤姪也。多言以文其過也。若從而辯之,則是剥蕉矣。豈有極止?慎而勿爲激以爲知者之偶,十手目之所指視嚴乎,是非自章,君子無所争。設與之争,則非爲三君力焉,而效强辯之過,過甚於彼。以親昵之故,莫狎我言之諄諄可也。頃日有隱憂,懶惰十倍于常,筆重如棒,字有揩注,非敢不敬也。爲之故也。姪也其恕諸。

右東海先生之報書,采録以徵予言。且私句之,并施旁注。杉友識。

有山本信友者,著《作詩志彀》,妄非先賢。其書辭或游或屈,誣亦甚矣。於是吾熊水先生有討之文,不敢屑之也,蓋惡縱出惡聲也。然先生豈不知彼自用毒先賢,世諸君子無之信者乎?誠不得止也。而討文之辭極寡矣。社友杉子孝懼闇愚之徒或不能通而吝改過,作之《附録》述先生之意而詳焉。吉人之辭寡,非有推而行之者,惑者何辯?此子孝之志也。忠哉子孝。不堪其喜,聊題卷末。天明甲辰春二月,植村正弘士道跋。

五十四、佚名《唾作詩志彀》[和文]一卷

昭和三年(1928)東京六合社排印《日本藝林叢書》本。

按:是書内容駁《作詩志彀》,共計二十九條。

五十五、雨森牛南《詩訟蒲鞭》[和文]一卷(序)

《日本詩話叢書》本。

詩訟蒲鞭序

鈴山山中宣譔

天地間物咸異其性,而人爲最靈。人有知者,有蒙者,有學而始覺者,有迷而不悟者,雖造化之有力不能同焉者,是自然之道也。詩文道亦復爾。有虚者,有實者,有森嚴者,有灑落者,格格體體,自然不一矣。近世自蘐園物氏出,以似爲貴,使學者字字句句,古人唯之摸。自余觀之,猶旦丑之打扮古美人古姦雄,似則似矣,然奈非真何?物氏所奉之詩文,亦如斯蒙昧之徒嚼其查舐其涎爲之皀隸者,今尚不少矣。

北山夫子憫其如斯,倡反正之學,嘗著《作文》《作詩》二《志彀》,撥其擾亂,知鵠的所在,於是海内俊傑興起,與盟於奚疑社者日日彌多,遠方負笈雲集。頃間,某生著一小册子毁非夫子,妄欲與吾党争訟,世人皆謂螳螂當車轍,蚍蜉摇大樹,不知量之甚也。或示之雨森牙卿,牙卿一覽笑曰:“此何足輕重蘐社與吾黨,要不挍之而可。”然彼徒惑未解,豈不傷哉?猶恐或有更爲争訟者,此不可不辨明也。傳曰“不直則道不見”,遂搦管陳述《志殼》所説,一一直而有嚴乎確證,不圖爲一書,名曰《詩訟蒲鞭》,蓋有微意在也。

牙卿剛而恕,豪而敏,能捄人之急,能贍人之困,大有古昔顧廚之風,加之博學洽聞,以嘗首和反正之學,號曰“首和亭主人”。嗟呼!彼徒覺《蒲鞭》微意所在能悔悟,牙卿與其進,容而不拒必矣。牙卿初無意刊此書,余及其門人滕季卿、井叔友等勸以上木,蓋不啻彼徒聞過之幸,令世半信疑之人有所覺云。

按:凡例五條,詩話十九則,每則先列《作詩志彀》及《討作詩志彀》之説,末以己意駁《討作詩志彀》。

五十六、何忠順《駁詩訟蒲鞭》[和文]一卷(後序)

昭和三年(1928)東京六合社排印《日本藝林叢書》本。

駁詩訟蒲鞭後序

予客子厚所著《駁詩訟蒲鞭》成矣,予閲之曰:嗚呼!顯其善,藏其惡,君子之事也。雖然,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豈特不使加乎其身,不使人加乎其身,仁者之事也。吾與惡不仁者而爲仁,即喜而助之梓行矣。華頂道人釋真静題。

五十七、松邨良猷(1743—1822)《詞壇骨鯁》[和文]一卷(自序、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雨森牙卿者,予舊時友弟,而今乃東都之聞人、操觚之名家也。其爲人好學貴賢,豈弟自喜,可謂後進之領袖矣。屬者有北山先生山本君者,少壯而博學,剛毅尚志,自稱撥亂反正之學,誘士會徒。牙卿見而悦之,與圖南山田君俱首歸於其門,於是東都人士靡然向風,北山氏之業將大有爲焉。

今兹癸卯之秋,牙卿陪從君侯,來省慈君於大野,留再旬餘,以故與予舊交相尋,以得慰十年索居之懷焉。牙卿乃齎北山子所撰《作文志彀》及《作詩志彀》者來贈予及二三子,以示北山氏之風槩。交誼之厚,一何至矣哉。且夫牙卿之於北山先生,蓋亦可謂奔走前後之良友也矣。

予取其二《志彀》而讀之,持論俶儻,出於前人所未發者,固後行之嚆矢、先進之起予矣哉。雖然,文章者經國大業,不朽盛事,而載道致遠,移風易俗,國家之治亂係焉,豈不亦重且大乎?譚何容易!孔子曰:“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夫北山子未從事於此乎?其説之奇可悦,假令皮相耳食之徒一旦倡而和之者多也,彬彬東都,豈無有識乎?切惜其門少骨鯁之人也。然予於北山子未有半面之識,則其行與否,固非所關也,獨奈牙卿之誼何哉?夫交友之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若夫善道,則非予之所敢當也。

予姑忠告於牙卿,牙卿無不可之色焉,則不可以止。豈啻不可止哉,牙卿亦懇求不已,予乃肯聽焉。遂援筆以代口語,鄙諺諄諄,聊以報牙卿。而牙卿豈辱予哉?予將以此爲骨鯁乎北山氏云爾。松邨良猷。

予聞之牙卿也曰:“北山子爲人,外寬而内明,平居不好與人争辯,其性又任勇義,而忼慨救人之危難若己之事,豁達不抅,聞義能遷。”果爾,則其人才可欽而可慕矣。何其人之如此,而其所撰如彼也?甚可怪矣。而愈益可惜也。予所爲筆此書以報牙卿者,豈唯爲牙卿之忠告焉哉?冀得北山子之一顧,以玉成其人,而後得聞其餘論焉,猷之願也。敢布腹心,牙卿其可徒已焉乎哉?牙卿其可徒已焉乎哉?天明三年癸卯秋九月,九山松邨良猷識。

五十八、桂山綵巖(1678—1749)《綵巖詩則》[和文]一卷

《日本詩話叢書》本。

按:目録二十一條。内容僅存一則。此書爲答信濃(長野縣)村上某詢問作詩之法所作,專舉學作近體詩必要之心得。

五十九、津阪東陽(1757—1825)《夜航詩話》[漢文]六卷(序二首)

天保七年丙申(1836)影印三重縣藏本。

夜航詩話序

余嘗夜明渡江,舟中雜載四方之衆,各操以聲,嘵嘵滿耳。加之蕩槳者、曳縴者、晚來賣食者,繞舟讙呼,使人煩冤不能寐。以爲天下不韻之地,蓋莫此爲大矣。故督學東陽先生博覽洽中,尤深於詩學,嘗有所論著,名曰《夜航詩話》。夫詩話爲天下韻事,而取天下不韻之大者冒之,何也?蓋其書旁引博證,苟有關風騷者,雜然臚列,故名有託於此,而其實在於津逮後進,亦樂生施濟之志也。憶先生在時,聚徒話詩,諄諄然導欵批卻,每能度人到于彼岸,有古人所云“共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之想。夫一夕之話猶勝十年書,況其數十年所用力之書乎!謂之藝海慈航,又何不可也。

頃者,令嗣有功謀受之梓,以畢先志。屬余校訂且序之。會余東征期遒,亦不敢懈,乃攜之途,行航宜港,出而讀之於柁櫓間,翛然引人著勝地,獨忘身爲旅流人也。然先生墓木已拱矣,獨有著書存而已。欲復從於一夕之話,其可得耶!其可得耶!乃書此爲序,而歸之浩歎者久之。天保壬辰夏五壬寅,書於江都下谷邱之寓樓。晚學齋藤謙。

此爲學詩小子請聞緒論者,就嘗所劄記稽古餘筆,抄其係詩話者别成一書,用代齒牙之勞。諸所散見,隨撿便抄,故編無倫次。草草畢業,未暇釐正也。凡論事所援,必徵唐詩。如宋明語句,間亦取備參考。夫舉古人之言,宜標字若號。今往往多書名者,只從其所慣呼,以便讀者已,非有義例也。倩人繕寫,拆爲六册,命曰《夜航詩話》,取諸明人吴思菴之言。蓋破碎摘裂之説,祗足充一塲閒談,猶夜航群坐,偶語紛紛耳。豈可供君子之玩乎哉?但在初學之徒,亦可以解頤矣。區區閒事業,所以不惜費工夫也。

因憶去歲此時,奉職江户之邸,力疾服勞,不遑寧處。今也退爲白日散王,披反故紙,料理舊業,消閑慰老,優游卒歲,不亦不幸之幸乎?又憶疇昔務學也,夙夜黽勉,除食事外,肘不離案,苟可以資業者,輙必録以備考,雖辭騷小技亦未嘗忽略。何爾孳孳矻矻,下筆不能自修。今乃把而翫之,恍然自失矣。爰修此兔園册,猶且不堪倦悶,嘆老嬾潦倒,精神衰耗爾。嗟乎!士志於道,可不及時勤勵也耶!抑夫詩賦,學者末藝,不爲則已,苟業爲之,則不當乍作乍輟、半上落下而止,亦須要推勘到底矣。筆工告功竣,便書所感爲序,以諗小子云。

文化丙子小至之夕,東陽居士津阪孝綽題于稽古精舍之讀易牕。

按:詩話三百八十則。

六十、津阪東陽《夜航餘話》[和文]二卷

明治十三年(1880)關西圖書株式會社印刷發行本。

按:和文序一首。内容鈔撮其《薈瓉録》、《反古抄》二書,凡一百二十條。

六十一、津阪東陽《葛原詩話糾謬》[和文]四卷(目録)

《日本詩話叢書》本。

葛原詩話糾謬目次

卷一

古先生/口號/不弱/否/來/金烟筒/不分/引首,關防/看看/疊字/虎狼之秦,秦覺之/花海/老兵,老革/三八/放朝/以國字譯漢語/二十日艸/偏罰/生衣,熟衣/金樽凸/殘日兩竿/卓袱/雲兜/名印,氏印/雨中東坡圖/插楥,茀地/能樣懶/無如/天應老/御所/搓/初秋賞月,没賽/中秋陰晴/東西玉/作麽/白艸/冰雪容/攙先,攙前/山長/將命,乞花/掃/像/倒用文字/蒪菜/牢堅/蒼茫/蛤吠/漫與/星寒/底是/四暢詩

卷二

消/第一/倩/剩/腷膊/茶仙/翠微皇子/嚮也/遽如許/可教如/蘸甲/惱/怪生,生怯/匹如,匹似/春立/朱晦菴/竃户/肉般紅,花映肉/花友,秤友/恰則/千萬,鄭重/觥録事/樣,來/未委/若爲/撥忙/生酒,煮酒/些/煞,忒/節略古人名/唐花,唐子/斷年/暖熱/著/劣/盍,微/爲花/眼看/鐺脚/小茶/一杴泥/天狗舞/黄篾舫/健/泥/業/婪尾/清平調/剛,剛道/三絃/殢/斐然之作/平欺/撚指/不道/坪/蓋/重慶

卷三

卷四

六十二、猪飼敬所(1761—1845)《葛原詩話標記》[和文]一卷(目録)

《日本詩話叢書》本。

葛原詩話標記目録

卷一

載筆/雲兜/御所,仙洞/冰雪容/倒用文字/覆杯有二義

卷二

惱公,負公/開爐/唐花,唐子/坪

卷三

吾妻鏡跋

卷四

番/總評

六十三、市野迷庵(1765—1826)《詩史顰》[漢文]一卷(序四首、目録、跋三首)

《日本詩話叢書》本。

題《詩史顰》

古之詠史者,一言一詠,皆有所爲而作,故往往有“詩史”稱。後之作者,率不察當時情勢,慢然品評,贊之罵之,亦不過玩弄古今人物而已,豈詩史云乎?今觀兹篇,情意懇切,以公義名分爲旨,真不負爲詩史焉。而自曰“顰”者,蓋謙耳。嗚呼!如兹篇,在今日觀之,一部詩史而已矣。使當時人士讀之,則將如何觀乎?此詩史之所以貴於世也。明治八年清明後二日識於二州橋南紅塵不到處,養素軒主人。

余曾詠楠墓曰:“楠子墓邊秋氣清,彷徨弔古仰英名。老松留得雄風在,時聽千軍萬馬聲。”青青柳原前光。

余曾詠楠共曰:“天子蒙塵運未傾,勤王諸將尚縱横。賊圍可潰死傷勇,無乃斯公太早生。”讀此卷到藤公曰:“多君忠諫觸皇威,去就誰知有是非。若使當年能死事,良勝丘壑著僧衣。”則又爽然自失矣。嗚呼!忠臣死生之際,其可不明鑑而深察哉?紀元二千五百三十四年第四月十二日,愛古堂主人平崇識。

讀《詩史顰》

詩者,志也。讀其詩,而其人人之志可知矣。市野某生長市井間,而能有感於南朝忠邪之跡,其生平之志可知也。蓋在寬政年間,名義未分明,雖士大夫或有惑於順逆之跡,某何爲者,早看破大義,猶如衆草之中得瓊芝,魚目之中得明珠,洵可珍也。余嘗慨近來刻本太多,學者茫然迷津涯,凡無用之書,悉可燔也。若此篇在今日作之,不必足傳;而在寬政年間成之,其志之卓越安可滅哉?明治七年四月,秋月樹題於橋場小莊鐵蕉園中。

《詩史顰》小序

或持此小册子來請序,一日觀之,則篇中皆係南朝諸將之事跡耳。或詩或評,詩以詠之,評以論之。詩評俱質直古雅,令人感激而忠邪自判然矣。實非淺學士所及也。述之者誰?往歲寬政年間人市野某云。斯人而有斯學也,可謂市井中之珍奇矣。今予以寬政前後考之,乃享保中,古學行於世,抑其學派邪?今又觀此篇見於世,復知古學行於四海之兆,其在於斯歟?其在於斯歟?予喜,記弁其前。明治八年歲次乙亥二月書於静息區燈下,龜崖。

杜少陵之詩多詠時事紀人品,當時謂爲詩史。迨後黄遠公《讀史吟評》,舉忠臣義士奸雄滑賊之名於世者,以繋之詩與評焉。蓋詩者,發於志所之,而咨嗟詠歎之,則其意尤深而長。評者揭其人之大節,而議論軒輊之,則其義益著而明。是以言之所不能述,詩能出之;人之所不能睹,評能發之。前修所謂“助史不及”者非邪?

友人市野俊卿嘗讀國史,而有感于南朝焉。因列其十有五人繋之於詩與評,以有《詩史顰》之作。是豈慕杜、黄者邪?夫南朝五十年,勇敢裂眥之士亦不少,而其最卓者楠判官、新田左中將是已。判官之忠不讓武侯,左中將之才不下衛、霍,宜其可以必勝矣。而竟不能成混一之功者,讒邪在上爲之壅蔽也。嗚乎!以二公之忠與才而不能成其功,而況於不爲二公者乎?由此觀之,忠臣義士含恨地下,奸雄滑賊流毒四海,唯是時爲甚,則俊卿之所以有感也。讀者試觀之詩評間矣。其責備誅心之旨,皆燦然無餘藴焉。則所謂“助史不及”者有焉。及其告成事,乃書之以題於簡端。寬政壬子秋日,杉本良子敬序。

目録

大塔宫/楠正成/楠正行/新田義貞/新田義興/名和長年/源親房/源顯家/藤原藤房/足利尊氏/足利直義/赤松則村/高師直/足利義滿/細川賴之

杜少陵,詩聖也,而有詩史之稱。温陵黄遠公著《讀史吟評》,其亦詩史之遺意也。僕嘗讀南朝之紀傳,而感其忠邪仁暴之不一,理亂興亡之無常,而自忘其分,越尊俎而述是編,敢僣名詩史而傚顰于遠公也。膚淺之學,鄙陋之識,規規然唯蹤跡之追隨,而於國事之大體,人心之隱微,無一闡明乎其間者,則亦里之捧心者也。讀者幸舍醜之可惡,而取于美美惡惡之心矣。

寬政壬子秋夕,神田市人市野光彦識。

市野光彦,俗稱市野屋三右衞門;狩谷望之,俗稱津輕屋三右衛門。二人交友,實如兄弟,當時都下有“市商好學問,唯是六衛門”之諺,指此兩人而言也。其他如近藤守重、佐藤坦、松崎復、伊澤信恬、木村定良、前田夏蔭等,皆友人也。一日諸友相會讀書,當其文義不通眾議未決之際,窗外偶有倉庚數聲弄好音,光彦開户叱之曰:“喧噪不堪,宜速飛去。”一坐皆絶倒矣。此是文化年間事,其人物非凡可想見。因録此一事,以换跋文。

枳園森立之録。

元建諸臣忠邪之論,其詩其評一一公平,吾復何言。竊謂方今國家百廢俱舉,治具悉張,正是賢才諸公輔佐明主之所致,雖元建諸臣猶有遜色也。然人之忠邪賢佞,非一事一業之所能盡,故古人云“蓋棺事定”。諸公百年後,安知不復有傚市墅氏顰而論述者?則讀此卷者,不可不思也已。片桐讓之。

六十四、小野泉藏(1767—1832)《社友詩律論》[漢文]一卷(序二首)

《日本詩話叢書》本。

先人先友小野泉藏嘗問詩律于諸家,諸家各有所答書,輯爲一卷。頃,書賈某將上梓,請余一言開卷,則春樵、橘洲、小竹、梅屋及家杏坪與先人也各陳其所見,鑿鑿有肯綮。世欲學詩律者就是編,或有所啓發焉。余也淺學,何敢容喙?然有所少見焉,書以問讀此書者。夫《三百篇》邈矣,秦漢而降,吐露性情而音調節奏自然動人者爲詩,詩而不能動人則不如不作之爲勝也。《三百篇》,後人細釋之,以爲某章某句啓後世之聲律。嗟乎!作者豈豫慮數千年後有釋之者而作哉?詩出性情者,《三百篇》其鼻祖也。性情者,自然也。聲律者,人作也。夫聲律創于唐,後人不得不由焉,而唐宋人往往或被束縛聲律,不能馳騁才思。韓蘇豪才,别創歌行體,言己所欲言,稍似舒性情,發揮英氣,要近古體,皆敍性情之具而已,何在近與古哉?但由聲律而不拘,是其所爲貴也。明治壬午八月識于平安水西堂,支峰賴復。

繄古無聲律音律之分。《記》云:“五聲六律十二管旋相爲宫。”五聲者,即宫商角徵羽五音,是聲與音本二而一也。自後世詩教盛行,始以句調之不乖平仄者謂之聲律、篇章之不被管絃者謂之音律。在唐之世,除樂府、詩餘外,若王昌齡輩七字句,伶工猶争相傳唱。自宋迄今,惟填詞與譜曲尚審五音而爲之,於詩則無聞焉。

卷中山陽諸君所論各有當處,然以東人之口語通中華之歌詠,欲求聲律之不誤已戛戛乎難其人,况音律乎?所惜當前東道未通,不得與吾邦人時相討論,以致疑無不質、難無不問,以誤傳誤,不可救藥。今則兩國同盟,彼此文人學士往來交際,此倡彼和,將見不數年後,後起之士必有大勝於前者,從此優而柔之,神而明之,如春樵居士云“譬射者,手法既熟,自然百發百中”也。夫至聲律能中肯綮,漸至音律亦爰調和,未不知也。是所望於善言詩者。光緒七年辛巳孟冬三月,秀州陳曼壽識。

按:論詩書信、問答十通。

六十五、大窪天民(1767—1837)《詩聖堂詩話》[漢文]一卷(序)

《日本詩話叢書》本。

詩聖堂詩話序

詩佛之詩話者,業鏡也。一高挂,善惡皆見焉,遂教人知驚人詩今現在,而發真詩心,然這裏不免有三途業報。何也?欲以降伏惡詩,大廣宣清新,此是貪;使俗詩家殆氣死,此是瞋;吟易官,詠易禄,翰墨以易財利,苦心以易樂意,豈不亦癡乎?佛而墮泥犁,大方便,大神通,凡夫固不得知也。嗟呼!罪詩佛者,其唯詩話乎?知詩佛者,其唯詩話乎?余搔首問青天耳。詩佛者,天民又字也。

己未歲涅槃後一日,奚疑主人題。

六十六、菊池五山(1772—1855)《五山堂詩話》[漢文]六卷(序)

文化戊辰(1808)《五山堂詩話三編》本。《日本詩話叢書》本。

五山堂詩話序

話桑麻者,農夫樂事也;話利市者,商賈樂事也;話詩賦者,詩人樂事也。話也者,非論非議,非辨非彈也,平常説話也。有是話而人聞之喜之,快之笑之,記之忘之,一任旁人所取,是話者之心也;有是話而人聞之惡之,忌之厭之,嗛之咈之,只觸旁人所懷,非話者之心也。農商之話,皆此心也,況於温厚詩人之心乎?當開口説話之時,暫有是話,及閉口説完之後,曾無是話。話之爲話,如是而已。今話而筆之,此果何心哉?農商不識文字,故其話止於口頭,終於一場,僅及對面數人。詩人則識文字,故把口頭之話化作筆端之話,把一場之話化作千萬場之話,把對面數人化作不對面千萬人,唯恐聞之喜之快之笑之記之忘之者之不多,是詩人之心而詩人之神通力也。詩人之心既如是,詩話之作豈苟且也哉!

吾友池無絃作《五山堂詩話》,質受而讀之,既無可惡可忌可厭可嗛可咈之話,又有可喜可快可笑可記之筆,雖無論議辯彈之圭角,自具春夏秋冬之氣象,不欲以自己才識壓倒他人才藝,又不以他人才藝漫滅自己才識。温温乎聞其説話,凜凜乎見其才識,自云“此客歲之業也,今刻梓以傳之世。今兹之業,且待來年傳之。來年之業,且待其又來年傳之。年年如是,且待積年之久,而成一部若干卷詩話,唯子爲我序之。”

質因謂:此一卷是開宗之首撰,竊以讀《易》之法讀之。此一卷,其《乾》《坤》二卦歟?自今以往,年年續成,變者年年變,而不變者竟存焉。將見其一索而得《震》《巽》,再索而得《坎》《離》,三索而得《艮》《兑》。三男三女交互相配,六十四卦無之不變,而吾知乾坤二體確然隤然,未嘗失其本領。吾又以觀水之法讀之。此一卷,其黄河發足之崑崙歟?混混不已,千里一曲,或右或左。其高在龍門,懸瀉千仞。其播爲九河,其同爲逆河,皆可料想,而吾知平準格物之性,未嘗失其本領。吾又以候花信之法讀之。此一卷,其梅花初綻之時歟?嗣後陸續,風信不差。其高,杏、桃、梨、李、海棠、木蘭;其低,水仙、蘭菜、棠棣、牡丹。白如縞素,紅如胭脂,小如棋子,大如盂盆,百般精神,百般姿態,皆可料想,而吾知向陽背陰之性,未嘗失其本領。吾讀《五山堂詩話》至此境,不亦一樂事乎?作者得讀者至如此,不亦一樂事乎?話之筆之者,在吾友池無絃;讀之序之者,在其友葛休文,不亦一樂事乎?今刻而傳之,千千萬萬之人,其爲樂事竟無窮盡矣。文化四年二月十五日。

六十七、久保善教(文政、天保年間人)《木石園詩話》[漢文]一卷

《日本詩話叢書》本。

按:詩話三十一則。

六十八、田能村竹田(1776—1834)《竹田莊詩話》[漢文]一卷(序)

《日本詩話叢書》本。

題竹田莊詩話首

二三年來,予廢輟舊業,愛植花卉。湯藥外,凡百費心勞生之事,不一爲也。於是,一日内分修二課,一則攻詩,二則理花,四時花卉繞屋雜茂,晨夕涉園,逍遥籬間,色香繽紛,掩映衣袂。其於花也,若有宿緣。然而無偏嗜、無私好,隨觸而睹,隨遇而賞。若夫君子隱逸富貴,諸名花姑置之,乃至凡種庸品之無名無聞、無色無香,《花史》、《木譜》斥而不收者亦悦之。視諸前之奇之珍之者,寧有過之?莫或不及也。其於詩亦然。無偏嗜、無私好,《騷》賦《選》詩姑置之,李杜、王蘇、錢劉、元白、韓柳亦無論也。孟賈之寒瘦亦悦焉,温李之富穠亦悦焉;盧仝怪語,掎鬼捔神,亦悦焉;韓偓艷辭,破籬決藩,暴露無諱,亦悦焉。延及宋元,愛坡翁,愛翁之門四學士,愛聖俞,愛后山,愛范楊尤陸,愛趙吴興,愛楊鐵崖,又至明清信陽、北地、滄溟、弇州,竟陵、公安以下,錢牧齋、王阮亭、沈碻士、袁才子輩,無不兼愛并悦也。旁在於閏位著六朝五代及金,外國朝鮮諸子,亦采備歸餘之數矣,合宇内而爲一家,混古今而爲一世,丈室内、矮几上,彼此邂逅,騰騰往來焉。故著斯話,人異標,家别幟,不建門户,不較是非,寧過贊稱,無敢譏訾。然不屈己而從人,又不推己而及人也。

或曰:“如此則範圍太寬、揀選去就不能純一,恐失正鵠之所嚮矣。”曰:“所謂正鵠者,唯係作者之所好,各從其志可矣。梅酸蓼苦,各有所宜;趙輕環肥,不妨其美也。我以唐爲正乎?渠乃以宋爲正。渠以元爲正乎?我乃以明爲正。我之所是,渠以爲非;渠之所帝,我以爲奴。決訾於紙上,攮臂於筆端,呶呶相罵,紛紛相争,譬彼舟流,不知所屆。蓋自古至今,世之所崇、人之所尚、詩話詩選之所議論取捨,予通覽併考,知其非已久矣,不若世上所稱格調、性靈、清新諸件公然歸之其人,無敢取私心插入其間以擾視聽,而俟後來學者同聲相應,各各分附也。特至其詩之善與不善,則在用心之深與不深。用之之至,冥冥裏有神通焉。其通者,恨難多得耳。”客乃稱善,話中儘迨琴書酒茶香花,此則藝園之不可須臾廢者,猶編《花譜》,旁收禽獸蟲魚云。

文化庚午仲冬念七之夜,霜氣劇烈,鑽透牕罅,如綫之細,如針之利。小軒獨坐,四更不寐,偶録此序。録畢,忽憶亭畔臘梅,今朝始拆一花,或致損傷否。南豐田能村孝憲君彝甫。

六十九、古賀侗庵(1778—1847)《侗庵非詩話》[漢文]十卷(序二首、目録、跋)

昭和二年(1927)崇文院排印本。

侗庵非詩話序

自詩話之盛行,而作詩之徒規規乎字句聲調之間,以文害辭,以辭害意,幾何其不胥天下而高叟之哉!乃學詩者不自察,羣起隊馳,如蟻慕羶,每輒讀詩話,每輒論詩話,每輒著詩話。其習漸以深痼,殆乎不可救藥。

屬者古賀君季曄閔詩道之大壞也,盡取古今諸家談詩之書,綜觀約録,科别其條,纂爲若干卷,命曰《非詩話》。前舉作詩之法,後數詩話之病,議論辯駁殆無餘藴,不啻良醫處方。姜伯石不云乎:“不知詩病,何由能詩?不知詩法,何知詩病?”余亦嘗病入膏肓者,今得是編,殆如吞三斗純灰,用洗滌膓胃間葷血羶脂,何其快也!嘻!使世之學詩者亦能咀嚼之,則明夫瞽,聰夫聾,吾保其有效也。書以勸之。歲在庚辰杪冬中浣,檉宇林皝。

侗庵非詩話自序

詩話之作昉於梁記室鍾嶸氏,唐宋而降,日滋而月倍,以迄今日,殆千有餘卷。乃又自是而後數百千歲,予不知其增益夥夠,終何所底極也。予歷觀詩話,累累如一丘之貉,槩乎靡足取。其説詩也,多穿鑿附會之失,而無冰釋理順之妙。其立教也,規規乎字句聲律之間,而不達言志、思無邪之旨。是以於詩道爲益無萬分之一,而貽禍流毒不可爲量數。唐宋以還,詩隨世降,如江河之就下。其所以致此,良非一端,而詩話實與有罪焉。

予五六年前,識見未定,好覽閲詩話,以致詩日墮外道。比自悟昨非,漸漬已深,牢不可拔。極力剗治,久之方復故予,於是乎惕然如傷於虎者之畏虎,又思天下之大,必應有與予同病者。乃著《非詩話》十卷,極論詩話之非,以自警且戒人。顧予也年少氣鋭,有所論駁,猋發電至,不能自抑遏。言過於激,間有幾於詬罵者。加之攷經究史爲當務之急,不欲以區區談詩之書延緩歲月。僅僅五六旬間,屬稿已訖。是以考覈辯證,紕繆居半。斯二者予猶自知其非,斷不能免於識者之譏。予所最慮者,世之人少所見多所怪,平素於詩話之書日夕誦習,浹髓淪肌,一旦聞“非詩話”之説出,必將裂眦戟手而大詬。是予以瑣瑣之一書,來詩人無窮之紛争,是則可憂也。抑李賓之不云乎“詩話作而詩亡”,楊用修不云乎“詩,言也,詩話出而詩與言離矣”,然則非詩話之書,信成於予非詩話之論,古人固已有之。一世拘學之徒,聞之亦可以恍然而悟矣。世之讀斯書者,捨其短而取其長,畧其細而識其大,一覽洞然,能辨作者真慨詩道之衰,而非出於争勝炫奇,則真予知己也。虞仲翔嘗謂“使天下一人知己足以不恨”,予於斯書亦云。文化甲戌秋八月初三日,侗庵支離子書。

侗庵非詩話目録

卷之一

總論上

卷之二

總論下

卷之三

序論/詩話十五病/一曰説詩失於太深上

卷之四

一曰説詩失於太深下/二曰矜該博以誤解詩意

卷之五

三曰論詩必指所本/四曰評詩優劣失當

卷之六

五曰稍工詩則自負太甚/六曰好點竄古人詩/七曰以正理晦詩人之情

卷之七

八曰妄駁詩句之瑕疵/九曰擅改詩中文字

卷之八

十曰不能記詩出典/十一曰以僻見錯解詩/十二曰以詩爲貢諛之資

卷之九

十三曰不識詩之正法門/十四曰解詩錯引事實

卷之十

十五曰好談讖緯鬼怪女色

古賀侗庵所著《非詩話》十卷,佐藤公綽獲之,舛誤遺脱甚多。未及校訂,遽没。余承後,與安井子寧求原書同校,而原書不可獲者,無從補正,一皆仍舊,不敢改竄。校畢,刻于崇文院。夫侗庵博古之才,詞賦固非本色,而深慨詩道之衰頹,綜覽唐宋以下詩話,抉其疵瑕,祛其蔽惑,痛言極論,不遺餘力。其意在針砭詩人膏肓,故言辭激烈,火氣太重。蓋勢之不容已也。侗庵自謂“《非詩話》之説行于世,則可以省通讀千百卷之力”,有此絶詣,可稱詩林之幸矣。

昭和二年秋九月下旬,館森鴻跋。

七十、釋教存(1779—1831)《續聯珠詩格》[漢文]十二卷(序二首、目録)

天保十一年(1840)刊備中觀龍寺藏版。

續聯珠詩格序

歌家者流有“てにをは”法,苟入其道,莫不由之。如所謂“はりやらむ、にるこみの”類是也。顧唐詩亦固合於此。而近日詩家見未及此,雖有《聯珠詩格》等書,而名家巨匠蔑視不以爲意,以故其所自運間語意錯戾,至不免目瞇之誚焉。今時頗覺其非,至著《詩語解》者,至再刻《聯珠詩格》者。觀龍寺風牀上人恨其書尚多遺漏,汎搜廣索,以著《續聯珠詩格》,其於詩家,亦一片老婆心而已。今之學詩者,苟能因斯等書以警敬,守轍循序,能如歌家者流首講“てにをは”,則庶乎其進步較速,而讀古詩亦鮮謬解矣。此其爲重豈小小哉?余好詩,亦未明於此,因喜斯書之成,特告諸衆作者。文政庚辰長夏,菅晉師撰并書。

續聯珠詩格序

詩言志而已矣,何事於聲律格法乎?詩之妙處在于神悟焉,豈可以聲律格法求之乎?“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兩人相對山花開,一杯一盃又一杯”,豈有聲律乎?豈有格法乎?感興遇意之妙,皆宜如此。雖然,李唐以此取士,士子皆盡智巧於此,主司亦建矩法於此,於是乎聲律不得不嚴也,法則不得不森也。且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成聲,聲成文,文乃宫商是也。然則有語言則有聲律,有聲律則有格法,是勢之所必至也。升堂入室,不得不由其門也。格法者,升堂入室之門也。得其門而入者升堂入室,吾聞之矣。未得其門而造奥窔之幽者,吾未之見也。然則學詩者,先求之於聲律格法,而神悟之妙自在于其中矣。是蔡氏《詩格》之所以不可廢也。

去年庚辰春夏,予客京師。備中詩僧風牀訪予於柳馬埒僑居,會予游大津未歸,留其所著《風牀小詩》一卷而去。予歸自大津,得其詩於机案之間,跪坐而朗誦,韻皆能協,格調亦合,其辭流麗清奇,可愛可悦,是所謂天葩吐奇芬者也。如其集句諸詩,毫無斧鑿之痕,又所謂天衣無縫者也。東歸之後,與兒玄齡如晦屢談其事,而恨不面晤其人矣。

今兹辛巳之春,風牀飄然東遊,訪予於柳橋草廬,攜其所著《續聯珠詩格》,屬予以序。予一見其面,而悉其爲人真率灑脱,毫無塗飾,今之僧徒所無也,可愛可悦。夫詩格,以格集詩,非選詩也。雖然,《詩》云“維其有之,是以似之”,蔡氏之詩尖巧新奇,是故其所集之詩,涉於奇僻者間有之矣。風牀之詩流暢清逸,是故其所集之詩流麗可悦。予有取于風牀焉。且也蔡氏之格止唐宋耳,風牀所集,及於明清大家名家,則其博洽亦可板也。予雖無似,以經義道學自任。詩文污隆,附諸一時作家,不敢相關也。雖然,幼童所習在于此,見其就鄙俚淺俗,則不能不慨然也。風牀之詩與格,猶頗足挽頽風,則是豈不可愛乎?又豈不可悦乎?文政四年孟夏二十日,錦城老人加賀大田元貞才位撰。江户星池秦其馨書。

續聯珠詩格總目

卷之一

起句用通韻/承句用通韻/結句用通韻/四句押韻/三句通三韻/起聯用身心字對/起聯用色字對/後聯用色字對/起聯用方字對/後聯用色字對/起句用月日字/後聯數目字對/拆開月照字/拆開水流字/用早晚字/用落盡字/用白盡字/用匹似字/用料理字/用也有字

卷之二

用無尋處字/用無覓處字/用無用處字/用催唤字/用唤起字/用唤起字又/用唤起字又/用唤得字/用憑仗字/用憑仗字又/用怪底字/用怪來字/用怪生字/用怪得字/用怪殺字/用怪道字/用也復字/用真成字/用真成字又/用莫謂字/用莫遣字/用不遣字

卷之三

用勾引字/用勾引字又/用猶勝字/用絶勝字/用珍重字/用珍重字又/用珍重字又/用斟酌字/用自笑字/用堪笑字/用堪笑字又/用笑殺字/用莫相笑字/用特地字/用特地字又/用特地字又/用記得字/用是此字/用始信字/用誰信字/用須信字/用須信字又

卷之四

用第一字/用第一字又/用一川字/用一自字/用一自字又/用一從字/用一從字又/用不分字/用不分字又/用不但字/用不向字/用不向字又/用不向字又/用猶向字/用多謝字/用多謝字又/用多少字/用多少字又/用多少字又/用何事字/用忽然字/用分明字/用分明字又

卷之五

用聖得知字/用聖得知字又/用君知否字/用君會否字/用君信否字/用知道字/用知道字又/用豈知字/用那知字/用情知字/用遥知字/用遥知字又/用懸知字/用欲知字/用要知字/用也知字/用也知字又/用定知字/用始知字/用始知字又/用知君字/用知爾字

卷之六

用莫將字/用莫將字又/用欲將字/用莫訝字/用商略字/用直到字/用生憎字/用瞥見字/用瞥見字又/用無拘束字/用無人會字/用爲地字/用作麽生字/用欲問字/用試問字/用聞道字/用聞道字又/用聞道字又/用乞與字/用乞與字又/用邂逅字

卷之七

用恰是字/用又是字/用元是字/用元是字又/用本是字/用最是字/用最是字又/用云是字/用猶是字/用應是字/用應是字又/用應爲字/用應有字/用賴有字/用尋常字/用尋常字又/用尋常字又/用分外字/用分外字又/用飛入字

卷之八

用中有字/用中有字又/用在中字/用在中字又/用兩中字/用兩中字又/用就中字/用就中字又/用就中字又/用吟對字/用丁寧字/用丁寧字又/用恰似字/用恰似字又/用回首字/用回頭字/用回頭字又/用拋卻字/用閑卻字/用遮卻字/用些子字/用争似字/用争似字又

卷之九

用畫出字/用畫出字又/用畫出字又/用寫出字/用寫得字/用併作字/用併作字又/用唤作字/用唤作字又/用唤作字又/用散作字/用化作字/用化爲字/用獨有字/用獨有字又/用不獨字/用不獨字又/用除卻字/用除卻字又/用無窮字/用無窮字又/用無窮字又/用欲識字/用要識字

卷之十

用秖應字/用只應字/用只言字/用只言字又/用何當字/用幾時字/用家在字/用家在字又/用家在字又/用家住字/用家住字又/用忽憶字/用忽聞字/用忽見字/用想見字/用想見字又/用貪看字/用貪看字又/用眼看字/用眼看字又/用君看字/用依前字/用印破字/用露出字/用洗出字

卷之十一

用本來字/用元來字/用元來字又/用元自字/用元自字又/用猶自字/用猶自字又/用抵死字/用抵死字又/用不關字/用不許字/用不忍字/用不必字/用不應字/用不妨字/用不教字/用不惜字/用不放字/用不將字/用不減字/用不待字/用不使字/用不禁字

卷之十二

用無因字/用無因字又/用無復字/用無處不字/用無處著字/用箇中字/用箇中字又/用此中字/用此中字又/用認得字/用添得字/用占得字/用願得字/用借問字/用由來字/用又恐字/用又恐字又/用老夫字/用老夫字又/用一半字/用一半字又/用一併字

七十一、西島蘭溪(1780—1852)《弊菷詩話》[漢文]二卷(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按:一名《孜孜齋詩話》,文字略不同。

余幼學詩,好讀近人詩“近”作“邦”,“詩”上有“之”字。遂有所論著“遂”作“因”,裒輯作編,名曰《弊菷詩話》“弊菷”作“孜孜齋”。實在廿歲左右也。“廿歲”作“弱冠”。己酉春初,宿疾頓發,兩腳擁腫,舟而行,輿而步。厭其不便于事,謝客在家。偶探敗簏獲此編。少年進取,妄議先達,似無忌憚,“己酉春初”以下作“乙酉橘春,居從母喪,時陰雨連日,不堪愁寂。偶翻敗簏而獲此編,披閲一過,撫卷笑曰:少作,古人戒之。張來四忌,已有此戒。少年進取,妄議先達,良可愧矣。”猶且不棄者,亦吾家之弊菷耳。嘉永己酉夏五,西島長孫識。無“嘉永己酉夏五,西島”八字。

七十二、松邨九山(1743—1822)《藝園鉏莠》[和文]二卷(序、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藝園鉏莠自敍

文化庚午之春,予應召遠來,在勤于江户之邸,於今六閲月矣。年垂七袠,功業未成,齒已齳,髪已皤,況復秋光將盡,寒露瀕霜,鳴雁落木,感老生之深乎?歸心頻動,不可奈何。且夫聞見東都之世化,聽觀時豪之風聲,大都文物磊落參差,人人各自振藻,家家各自展技,然至崇道尚德、慕忠厚之跡、述先賢遺文者,則千百人中僅一二而已。雖有時以文章鳴者,不齗齗相誇,則樸樕自守。其教育子弟也,貪多衒博,不知遵古之教。於是文逐殊俗,而不存典雅;詩好新奇,而靡擇侏俚。乃唯小説劇話、俳優綺語是尚是效,於是乎黼黻之文,温厚之風,索然殆掃地矣。僅崇古文修唐詩者,亦十分而不得二三焉。則將誰與論文,誰與言詩?

于嗟古之道,吾聞以雅興風俗也,未聞隨流俗能興雅也。夫雅譬如嘉穀,流俗譬如稂莠。詩不云乎:“無田甫田,維莠驕驕。”觀今之大都,其如甫田乎?陶靖節有言云:“歸去來!田園將蕪。”予也藐焉鄙生,將去終老於故園也,何爲徒悲時世,以事杞人之憂乎?唯恐我舊園之荒蕪,而冀歸去修田疇耳,而未可遽得也。頃者得北山山喜六所譔《文率》及《詩話》者讀之,其説蔓延繁蕪,萋萋焉芊芊焉,《甫田》所云驕驕者耶?非耶?予益畏其害嘉穀焉。余亦有《詩話》《文説》,欲以示子弟者若干條,以用舍未定,不成之篇次。老身妄以爲年齒猶有餘也,因私蓄而俟時已。故欲先鉏其害嘉穀者,以備樹藝之一助。輙取之胷次,任筆録之,名曰《藝園鉏莠》,因自敍其由爾。文化七年季秋,操筆於昌平橋南寓舍,越前松邨良猷。

題刻藝園鋤莠後

北山氏數著書,以非世爲唐詩者,因目于鱗選者曰僞《唐詩選》。予以爲其所目悖其所見矣。何則?加唐以僞,是嫌於僭僞李唐,而非所以毁夫選也。選果非其選,則當曰《唐詩僞選》。彼徒不察,吠聲和之,開口輙曰“僞唐詩選,僞唐詩選”。僣僞後唐,選詩於何有?而又何傷於夫選哉?予故曰“其所目悖其所見”矣,豈其不然乎?

家大人生於醫家,幼小好學,奉教於祖君膝下,誦習不倦。年十五六講經義,且能屬文賦詩。刀圭之暇,講授諸生不怠,五十餘年如一日。其所著有《方罫》《治筌》,有《中篇》《醫窖》《闢醫斷》《豈好辯》《天民耦語》《義臣解難》《管仲孟子論》《論語古訓餘義》《詞壇骨鯁》《讀經譚》《詩話》《文説》《九山初稿》等若干卷,聲名藉甚於加越之間,雖逖矣南勢西肥之人,或已知其名,有時通書信者。然以其僻在於北地也,未得知交於大都,是以無顯於東都。今兹偶祇役於此地,因暇日著此書,其志蓋在撥除文章之阨焉。平素所志,以業餘講究經術,時亦遊藝園,如此書則寔其緒餘耳。雖然,其論所關不小,能讀者服善徙義,則將有大益於後學者。欽也冀之切矣,是以慫慂乃成事,微志所存,未可遽行也,因公于世而見同志之人,以俟河清。國字小著,何足以概量乎?識者幸勿褊視焉。爲之跋。文化庚午復陽月,男松邨良欽誌並書。

七十三、奧山榕齋(1777—1842)《辨藝園鉏莠》(序)

《日本詩話叢書》本。

辨藝園鉏莠序

蚍蜉撼大樹者,蟲之不自量矣;精衛填東海者,鳥之不自量矣。夫蟲而鳥而不自量,是其所也。苟讀書人而不自知其量,則吾未知其可也。今兹越前人九山松村氏著二小册子,斥非吾北山先生所著之作《文率》及《孝經樓詩話》,題曰《藝園鉏莠》。其意欲以二書爲莠稂之驕驕者而鉏之也。嗚呼!其不自量,不亦二蟲之類乎?予試讀之,其學識果狹陋,而其議論果陳腐也。要之,尚未免三十年前王李詩文之惡風者也。且其竄正,亦復大謬矣。

予友君鳳先生,固非好辨人也。然唯恐遠鄉僻里之學者,或復爲惡風所霾,不得已取而辨之,著《辨藝園鉏莠》二册上木焉。於是乎其莠不莠,則其鉏不鉏,而至惡風之餘弊亦遂拂地焉。可謂一大快事也。頃者刻成而示余,余喜此舉之有益於北山先生詩文之教化不少,而其餘弊亦爲之盡滅,因謹以數言冠其首云。時文化辛未十一月秋,田醒齋田代綱領撰。波山山崖鷺書。

七十四、林蓀坡(1781—1836)《梧窗詩話》[漢文]二卷(序)

文化壬申(1812)書林京都林喜兵衛、江户西村源六、加賀八尾屋喜兵衛同八尾屋利右衛門刻本。

梧窗詩話敍

多作多改、多讀多講之外,别無學詩之法。林君蓀坡,加賀儒官也。其在江户,經業之暇,數以詩來示。字羅珠玉,音協宫商。或一二摘之疵瑕,則欣然而退,必改而後又來。其多作多改,余嘗已見之矣。及其歸國也,寄所著《梧窗詩話》二卷索予題言。予披而閲之,悉皆舉古人之詩論之,學問之博、考證之精,予於是乎又知其多讀多講,積日之功矣。比之世之采今人之詩爲詩集、論今之人詩爲詩話以衒名射利者,豈可同日而論哉?古人有言“讀書非爲詩也,而學詩不可不讀書”,予於此編亦云。壬申夏日,詩佛老人大窪行題。梅屋松井元輔書。

七十五、兼康百濟(1781—?)《浪華詩話》[漢文]一卷(序)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天保六年(1835)刻本。

明龢安永間,吾浪華府騷人如林,各有流派,其尤著者曰混沌社,片山孝秩名猷,號北海爲之盟主,相與者爲鳥山世章名宗成、河野伯淺名子龍、篠崎安道號三島,扁梅花屋、細合麗玉、名合離,號半齋。岡田君章、名豹。葛子琴、名張,號蠹庵,樓名御風。岡田公翼、名元鳳。佐野子岳名鳳、田中子明、名章,號鳴門。木村世肅名孔恭,號蒹葭堂。輩,尾藤志尹、賴千秋、古賀精里,又以旅寓周旋其間云。我先考亦與在社中,以故諸先生時時來吾廬,余方齠齔,彷彿僅記其音容而已。今欲探昔日詩壇風騷,無由得事實,近於梅花屋,得賴千秋所著《在津紀事》一本,讀之多録混沌社遊之事,乃參以幼時所聞見,有如夢協。鈔録其數條,以爲話緒。此編題曰詩話,而頗及諧謔雜事,蓋傚宋人所著往往如斯。

七十六、廣瀬淡窻(1782—1856)《淡窻詩話》[和文]二卷(序二首、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淡窻詩話敍

往時淡窻先生開家塾,號咸宜園。講經餘暇,好作歌詩。父子祖孫,繼業濟美,而門弟子卓爾成家者亦若干人。及今青邨君主盟,作者彬彬,其業益盛。愚謂育才如此,必有傳家秘訣焉。因問之於君,笑而不答,示以此書。此書先生口授而門人記之,其語質,其文俚,初讀之若平平無奇者已,而再讀始覺其有味。若夫三讀四讀五讀六讀,則漸入蔗境,愈讀愈妙。蓋先生一代宿儒,隱居不仕,高尚其志,愛君憂國,托詞風月,與古詩人心心相印。有所自得,乃誘掖子弟,示以入學法門,令其漸漸進步,升堂入室,其用意篤且至矣。

先是,侗庵劉博士著《非詩話》,就宋元以下詩話數百部,歷舉其病,曰争門户,曰衒才學,曰穿鑿字義,曰傅會典故,諸如此類,皆非風雅正宗。今於此書,所謂諸病不見其一。設令博士讀之,亦無所容喙。因慫慂上梓,以公諸世云。明治十五年八月,甕江川田剛撰。

淡窻詩話小引

先人壯年患眼,每夕坐暗室,置燈户外,使門生談話,聽以爲樂,數十年如一日。偶有問及經義文辭,亦瞑目答之,侍坐者或筆記之,積成卷册,名曰《醒齋語録》。今抄其涉韻語者二卷,上之於梓,題曰《淡窻詩話》。顧弟子一時問答,坦率平易,無復序次,非覃思結撰,如前人詩話之比。但初學讀之,庶幾足以窺詩道之一斑矣。明治癸未七月上澣,不肖範撰。

七十七、長野豐山(1783—1837)《松陰快談》[漢文]四卷(序、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松陰快談自序

余之僑居京城也,軒外有古松一株,夭矯翥軒,如遊龍舞鳳,余撫而愛之。及日之没山,月之飛空,則涼影參差,中庭如流。時有稚子高吟曰:“水上輕風非有著,松間明月本無塵。”余卧而聽之,不覺躍然而起,拍手和之。已而歎曰:“此境界一味,恨無人共享之矣。”居久之,聞足音跫然,則有二三客提攜而來,余爲設席松陰,與之啜苦茗,酌淡酒,陶然以樂。古人云“又得浮生半日閑”,我輩之閑豈特半日而已哉。於是余爲之商榷古今,評品文詩,其餘及山水花木,書畫筆墨之末。衝口而發,無所擇也。一談二笑,未嘗不抵掌稱快也。

乃謂客曰:“子亦曾聽稚子之吟詩乎?水風不著,松月無塵,是得我談之意,且彼偶然高吟以自快焉。我聽而悦之,不知客亦能悦吾之談否?然悦之亦可,不悦亦可。我快吾談,奚必問人之悦與不悦哉?”客啞然而笑,且去又來,固無妨於我之閑也。積日累月,談益多端。因自録之,稍積爲卷,名曰《松陰快談》。亦非以快人也,以自快耳。夫月之夕,松之陰,乃繙我書而快誦之,安知不復有旁人拍手稱快者哉?文政庚辰仲夏,豐山長野確書于京城僑居老松之陰。

松陰快談跋

日本僻處東瀛,百餘年來文教頗盛,若物茂卿、服安裔、神鼎、太宰純輩,皆能力學好古,表彰遺籍,誠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快談》四卷,係伊豫長野確所著。其中評論古今及詩文書畫之屬,援引博洽,時具特識。以擬物服諸君,雅稱後勁。且彼邦文獻,亦略見于此。因亟録之,以廣其傳。壬寅春日,吴江沉楙德識。

七十八、瀧川南谷《滄溟近體聲律考》[和文]一卷(序)

《日本詩話叢書》本。

余生長藝薇江山間,審江民之操舟。其過平瀾穩波,一櫓一篙,無少欹側,唯常法是守。及遭山束石出,風浪洶湧,則左折右旋,首低尾昂,如掀如沈,而舟行益快。山民視而仿之,如無大異者,而江民見其無全舟也。是非智巧不相及也,坐所居異,而習察未至耳。

我東人之賦西雅,有類此者。如句心單平,西人所忌,而我以爲小疵,置諸正格間,以累一篇。猶平瀾穩波,不禁欹側,而苟且以傾其舟也。如變調拗體,西人有時用之,而我以爲大擾,猶山束石出,不知大變常法以隨其波瀾,而畏憚以沈其舟也。此豈非習之不熟、察之不精也哉?是以欲賦正格,則小忌亦當務避;若已涉異腔,則當變其常。常變奇正,各有其法,不可不講也。

南谷瀧川君有見乎此,謂李于鱗詩體嚴正無比,因特就全集考其聲律,極論正偏,以告學者。往時浪華竹山居士有《詩律兆》之作,水户松江散人繼著《唐詩平仄考》,是書晚出而發明深切,有加於二家者。顧竹山、松江皆草茆文儒,考索之勤固不足異。今閥閲士夫,乃能洞見藝場數百年習弊,讀之孰不嘆服也?嗟呼!此間詩人能假濟南舟筏,初涉平瀾,後淩狂浪,離和境而到漢岸,庶幾不負南谷君津梁之慈矣。書成將鋟,遠徵余言。余也賤陋不文,何敢瀆卷首?然亡兄既與竹山友善,又爲松江題其書,君以爲余兄弟曉聲律者,千里煩命,不可得而辭焉,遂書諸簡右,謹以奉還。文政己卯三月,東飽賴惟柔撰。

七十九、東夢亭(1791—1849)《鉏雨亭隨筆》[漢文]三卷(序、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伊勢山田夢亭東君,與余書牘交通多年。往歲爲序其所注《唐詩正聲》,而未相識面。聞君將以一兩年間來遊浪華而未果,溘焉病逝,遺言寄其所著《鉏雨亭隨筆》三卷亦使作之序。余慘然繙而閲之,自詩文及瑣事,隨得隨録,其論説足以略見所造詣。閲至下卷有一條曰:“余在浪華,一日米薪俱盡,囊無一錢。僑居日淺,無所假貸。自謂坐而忍饑不如卧而忘之,就枕而睡。及覺,枕上有炒麥粉一包,不知所由。問之鄰翁,曰:‘野人報小便也。’乃乞茶喫之,得以一飽。是夕,沿街吹笛按摩數人獲百餘錢,實少年客中第一厄也。”余乃喟然嘆焉曰:嗚呼!是夢亭之所以爲夢亭乎?以此一事推其平生,蓋知命安遇,不變操於夷險,著書自娱者。其爲人信可珍重也。抑若余則生長市中,叨承先業,飽食暖衣,與紈絝爲伍,以至七十無一書可傳身後,其懶惰實可愧之甚也。君乃不惟不鄙棄,爲所繾綣如此,何也?使君而在焉,則一堂對酌,余將問其由。而今已矣,姑書報遺言云。嘉永庚戌之冬,浪華小竹老人筱崎弼撰。門人吴策書。

小竹先生嘗撰此序,凈寫未成,忽然長逝矣。東氏因囑余代書。先生於夢亭翁未識其面,而聞其遺言,慘然傷悼之意見于序中。余於先生親炙多年,今臨寫遺文,其慘然者不啻如先生于翁。嗚呼哀哉!辛亥暮秋,吴策識。

客冬,塾生相謀刻余《詠史百絶》,並及兹篇。是余少時病中剳記,文字蕪陋,固不足傳。然亦一二載先師亡友事,距今三十餘年,邈如隔世,不勝追感。於是更加删補,分成三卷,名曰《鉏雨亭隨筆》,以其起稿於此也。老後管見所得,别有《橘黄漫録》,以竢他日之舉。

弘化戊申初春,夢亭山人識。

八十、友野霞舟(1792—1849)《錦天山房詩話》[漢文]二卷(序、凡例)

《日本詩話叢書》本。

熙朝詩薈序

夫詩者,言志也。志有邪正,故言有美惡。古昔盛時,自公卿大夫至田父紅女,莫不各言其志,《三百篇》所載是已。由是考之,則時之治亂、政之佳惡、事之得失、人之賢否,千載之下,瞭若目睹焉。漢魏六朝、唐宋金元以逮乎明清,靡不世有作者,一代自有一代之詩,指歸雖同,氣格各異。且以唐一代,猶有初盛中晚之别,王孟、韋柳、李杜、韓白皆異其撰,宋元以下莫不悉然矣。此豈有法令驅之、賞罰導之哉?風氣所趨,雖作者亦有自不知其然而然也。古云“詩道與政升降”,信不誣矣。

凡例

一、錢牧齋《列朝詩集》採録本朝帝王詩,沈歸愚譏之固當矣。如朱竹垞《明詩綜》則撰在異代,似無不可者也。我天子大君篇什,焕如日月、爛如河漢,固非草茅微臣所敢議也。故是編槩乎不録,如天朝公卿亦準此例。

一、是編所録,上始於元和,下迄於已故者,見存者不收。然歲月如潦,逝者相踵、苟不爲限斷,將無所終極,故斷以天保之初。

一、作者次序,大率以時代前後、年齒長幼,然亦有不拘此例者。或以譜第,或以門派,或以氣類,如林氏子孫附羅山後,木門蘐社之支流係錦里徂徠下,列國群辟自爲一編是也。

一、國初諸老,大抵專意於經學,不屑繪章琢句,故所得不多。間有所得,亦多鄙言累句,固不足傳焉。然是編因人而傳詩,不專因詩而傳人也。故略採入焉。

一、元禄以前,因人而傳詩者十之七;享保以後,因詩而傳人者十之九。何則?當初風俗淳厚,士氣剛勁,苟志斯文者,皆尚道義。故其嘉言偉行,自卓卓於世,固不待辭章而傳也。爾後累熙重洽,文運日融。至近世,閭里小民、深閨弱女亦知弄文墨,至有挾其技而糊口於四方者,此亦足以見文質之消長、世道之升降矣。

一、是編專主於表章前賢不致湮滅,故所採寧寬勿嚴,有失入而無失出,竊存發潛闡幽之微意,況獨出手眼,别裁僞體,定衆作之權衡,揭詩道於日月者自有其人。如是編者,特薈萃諸家以俟後賢裁定爾。豈選之云乎?

一、各家詩有一聯警策而全篇不稱者,收之不可,棄之亦所不忍,故摘句附各人後,舍朽取用,庶無棄材。

一、古人詩中或有一二字不妥帖,或平側失拈者。白璧微瑕,亦屬可惜。竊傚陳卧子《明詩選》例改易數字,意在爲古人忠臣,覽者幸恕其僭妄,然此特在小家數中爾,如名公鉅卿,則不在此例。

一、是編所採,專據各家全集。全集不傳者,便採各選本。其散見諸選,互有異同者,從其義長者。校讎雖勤,魯魚猶多,覽者爲正其譌誤,補其差脱,則幸甚。

一、所繋小傳,一以家牒碑誌爲據,傍採録《日本詩史》、《先哲叢談》、《日本儒林傳》、《近世叢語》等而節删之,不可考者闕。

一、從前選本所取不一,或取格調,或宗神韻,或尚性靈,各據偏見,去取前賢,未免削趾適屨之弊也。是編專就各集,務取其長,不立意見,不循門户,竊庶幾無枉前賢之苦心矣。

一、從前選本互有出入,如《樂泮集》、《絃歌餘響》、《南紀風雅》類,所收限一州,固亡論已。至《歷朝詩纂》、《日本詩選》等,採擇頗廣,然詳於本州而略於他邦,理勢不得不然矣。今也諸家全集栞布海内者何止數十百家?故雖寡陋如余,亦不難薈萃,所以有是舉也。然耳目所不及,遺漏猶多,嗣後雖有所獲,既難更定,又無補例,俟編續集,以成完璧。

八十一、小畑詩山(1794—1875)《詩山堂詩話》[漢文]一卷(序二首)

《日本詩話叢書》本。

詩山堂詩話序

有詩而後有詩話,故古所謂詩話者,詩之自話也,非人之話詩也。曰:“詩無口也,焉能自話乎?”曰:古之能詩者,其話精當不易,皆其詩從腹中流出故已,豈詩之自話者非耶?後世詩未窺古人垣墻,而話則倍蓰之,是無詩而口有話。人之與詩想去絶遠,而其話非襲斯鑿。襲者陳因可厭,如腐粟之在倉;鑿者謬妄百出,如盲者之辨色。詩乃屏默,而話獨孤行,甚矣人之話喧,而詩之話闃也!

如詩山小畑君則不然。君刀圭餘暇,能攻詩,其集繡梓行世者若干卷,雖則一支半節,亦其詩所現成,是謂“其口即詩之口”亦可也。君西遊所獲名家之詩,一開其口而評騭之,鑿鑿中綮,彙爲二卷,則是非君之話也,乃其詩之自話也。噫!聽話者苟腹無詩而徒聞諸耳而已,安保不以襲爲確、以鑿爲奇耶?余詩未能滿腹,而與洞然枵腹聞厥話,褎如充耳者有間矣,安可無序?嘉永庚戌之春二月仲浣。齋藤馨撰。

自序

詩話者,詩中之清談也。蓋讀此則足以察作者性情,又足審其實跡矣。近來,窪天民、池五山二翁著詩話數卷,膾炙人口。若余所著則土苴,真足發汗愧。然我日東,惜高名大家隕殁而不顯者,輯漫遊中所得之詩以罪梨棗,於是乎其實跡難知者晰然而明矣,其性情難察者的然而敞矣。是亦千里比肩,慰泉客之功德,自代建五重之寶塔耳。嘉永庚戌之春,南枝北枝齊開,東風西風頗暖。小畑行簡。單山常書。

八十二、赤澤一堂(1796—1847)《詩律》[漢文]一卷(序、目録)

《日本詩話叢書》本

詩之有律,如國之有律也。古人之作,按律以判之,則首尾結構、字句安插等項工夫,曖昧不明者悉皆照著,如老吏據獄點視,情欵不遺也。今人之作,由律以推之,則淫聲奇技、違犯落節、言僞學非以惑人者底裏悉見,如廷尉執法,參劾規避,比依以情,徒杖斬絞,各從輕重科斷也。故作詩者得律以行之,則所造之巧拙雖在其人而不一,而所執之規律,皆符於唐宋古人之紀綱,始可免亂作胡行之弊。如官府所頒甲條乙令,一一憶記,能斷妄念,能誡惡事,便是篤行君子也。佳矣哉詩之有律。古今律絶,應調隨體,備具格令,與夫所謂王法律例、金科玉條何以異乎?一堂赤澤先生所以立爲森嚴公諭,示行于世,即是詩道之審録、作家三尺之法。天保四年癸巳六月,攝津晚生山本要謹誌。

目次

詩作

詩調

詩韻:五言古風起句不用押韻、起句押韻、轉韻起句押韻不押韻七言古起句轉韻皆押、起句五言者不押韻、對起者不押韻、不對起而不押韻、轉韻不押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例如五言句法、三字句韻連押隻句押韻直接上句者等,上下如常押韻,中間每句押韻者等,轉韻句平均者、互均者、插不均者、初短後均者、後短初均者、初長後均者、後長初均者、參差者、不均者

詩對:第一的名對、第二隔句對、第三疊字對、第四互成對、第五賦體對、第六折句對、第七流水對、第八意對、第九錯綜對、第十借對、第十一交絡對、第十二當句對

詩病:第一水渾病、第二水滅病、第三木枯病、第四金缺病、第五土崩病、第六蜂腰病、第七鶴膝病、第八大韻病、第九小韻病、第十傍紐病、第十一正紐病、第十二平頭病、第十三闕偶病、第十四繁説病、第十五齟齬病、第十六叢聚病、第十七忌諱病、第十八長擷腰病、第十九長解鐙病、第二十支離病、第二十一相濫病、第二十二落節病、第二十三雜亂病、第二十四文贅病

詩法

詩評

八十三、日尾省齋(?—1850)《詩格刊誤》[漢文]二卷(序、目録、跋)

《日本詩話叢書》本。

詩格刊誤序

學詩者亦然。古奥則取之二《雅》,婉曲則取之《國風》《楚辭》,淳樸雄渾則取之漢魏,彬蔚綺靡則取之晉宋,清潤瀏亮則取之初唐,悲壯飄逸、岨峿恢恑則取之李杜韓諸子,旁及於宋元明清,披其叢,拔其萃,可謂得矣。然而不能求之格律音韻之間,則不得知古人之所以大過於人也。雖然,徒執近人憶度無稽之説,因循詭隨,自以爲得矣,猶如遊名山勝地而信潘吾之迹,華山之博也,亦焉足論詩賦之真趣哉?

今也德澤溢四海,文運隆興,騷人韻士倔起東西者,曰唐曰宋,曰元明清,各其所欲,鬭奇争巧,非不美也,而至辨格律音韻,寂無聞焉。或僅有之,亦所謂潘吾之迹,華山之博耳。

我師友省齋日尾先生,幼奉其家學,以究經義爲務,旁嗜詩賦,觸事遇景,諷詠自娱。歲未三十,已泝於李杜韓諸子,高跨於宋元明清之上,而其自視缺然,不敢求聞達。余甚惜之,慫恿鐫其集。先生曰:“否。覆醬之具,何足以罪梨棗哉?雖然,負人之情實,以自逞其頑,可惡也。無已,則有一焉。余嘗所稿《詩格刊誤》二册,復是雖呫嗶餘唾,子辱一閲,幸有可取者則鐫之,亦不妨矣。”余欣然而喜,受而讀之,則先生遍遊詩中之名山勝地,按之地圖,質之土人,潘吾之迹,華山之博,一一辯斥之,歸至當而止,其功偉矣。蓋我邦振古言詩者不乏其人,而論格律音韻,特縱其美,未有如此書詳且盡也。余唯恐公行之不速,乃謀同志以促上梓。先生縱令不求聞達,名必由此而開,聲必由此而達,豈不悦乎?豈不樂乎?是爲序。

嘉永三年庚戌正月,三州宇都野季武撰。

目録

卷上

古詩韻法/古韻/古詩平仄

卷下

五言律换字句法/七言律换字句法/絶句换字句法/諸拗句/律韻/兩音/對偶/用重疊字/詩語錯綜/

余著此篇,同志相謀而鐫刻之。今姑録其詩一二首,以存姓名。近藤好古,三州大濱人,其《戲贈愛菊人》詩云:“陶氏黄花周氏蓮,後人學癖不尊賢。吾園自是花叢足,不用區區别樣憐。”《瘦菊》詩:“折殘籬下兩三枝,霜冷疎疎弄瘦姿。骨格清高何所似,淵明乞米句成時。”士剛字仲義,好古之子,其《乞梅》詩:“梅花開已動芳塵,詩卷知君句句新。莫惜折來分馥郁,一枝能作兩家春。”《豆腐》詩:“性情不擇都兼鄙,味淡何論富與貧。恰似芙蓉山上雪,清寒一片四時新。”躍字于淵,好古之姪,鷲塚人,其《新年作》:“黄鸝幾囀報春來,笑對瓶中一朵梅。最喜家翁猶健在,八旬有二醉椒杯。”又:“每值新正嘆逝川,强顔又對壽觴前。差吾志業空寥落,一事無成四十年。”季武字君城,士剛之弟,出冒宇都野氏,其《古意》詩:“非愛去歲花,非惡今歲花。歲歲花相似,良人不在家。”《春江小景》詩:“碧蘆洲外兩三家,欸乃聲中帆影斜。無限煙波春欲晚,一雙燕子掠楊花。”《閑中書事》詩:“蕭然一榻坐茅亭,手折寒梅插石瓶。爐火煙殘僧未到,松風窗裏讀茶經。”釋周觀,號乙洲,住藤川驛傳誓寺,其《題十六羅漢圖》詩:“渡河猛虎就閑眠,出缽蒼龍上九天。奇戲徒能驚俗目,元來大道别相傳。”《客中作》:“江上春先游子去,江頭水似客愁多。武陽城裏啼鵑急,奈此茫茫遠夢何。”《對月懷舊》詩:“長天如水月華開,往事茫茫挽不回。大堰河邊攀柳去,小天台下别花來。”釋閑山,姓森田,江户人,其《山居夏夜》詩:“到處人間皆火宅,緇衣歲歲卧松巒。月明夏夜無三伏,一片禪心鐵石寒。”《詠弱柳》詩:“今年春色較相差,二月林間未著花。明月似憐吟榻冷,故將柳影上窗紗。”《讀書偶題》詩:“黄葉青苔欲没堦,唔咿不斷一茅齋。人家不必問貧富,纔著此聲元自佳。”釋桃江,住駒籠天眼寺,其《閏四月》詩:“一夏今年十二旬,閏餘好在麥秋辰。風涼日永閑無事,渾屬禪房默坐人。”《山中夜涼》詩:“松風吹月透樓心,度嶺疎鐘響半沉。檢曆三更猶未伏,先欣涼味屬雲林。”夏川韡,字鄂叔,彦根人,其《春晚》詩:“紛紜春事等閑過,宿醉醒來一碗茶。漠漠餘香猶引蝶,疎疎嫩葉未藏鴉。”《夏夜極涼》詩:“未秋蟲韻響籬邊,明鏡新磨雨後天。句不求奇詩易穩,吟毫帶露掃雲箋。”

八十四、金井烏洲(1796—1857)《無聲詩話》[漢文]一卷(序二首、跋)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明治十六年(1883)刊本。

無聲詩話序

繪畫固一技藝耳。然古昔聖人,衣裳旌旗鼎彝之制必有繪畫,以分貴賤之等級。宫殿障壁,貌人物之賢否,垂勸戒於後裔。其用與書同功,苟非專心致志,通於六法之精微者,安得臻其妙哉?

慶元以來,文運漸昌,名儒碩士先後輩出,而畫師之錚錚者亦項背相望。然年祀寢久,人鮮能知其名字出處之槩者,故其畫亦爲肉眼所擯斥,而姓名或將歸於湮滅,豈不惜哉。

烏洲金泰翁嘗作一書,顔曰《無聲詩話》。凡慶元以來可稱名匠大家者,舉皆敍平生履歷之槩,與夫筆法渲染之意,使其精神面目悉現出於一小册子中,不幾乎韓文公所謂“發潛德之幽光”者乎?蓋翁天資清逸,澹于榮利,惟以畫事自娱,頗究其潭奥,故其品藻古今之畫,清明洞徹,如懸秦鏡而辨妍蚩,而履歷之略,亦能網羅無遺。其勒功於藝苑匪淺鮮也。故余題詹言而還之。安政乙卯花朝月,艮齋安積信撰。牛濞釣史寫字。

吞天山樓三種序

去今三十餘年,鄉人從洛歸,示山陽賴翁書《吞山樓》詩一幅。余方青衿,惟稱其珎跡。而今首髪戴白,謬列鵷班于東京,乃與金士誠相見,得詳吞山樓爲其先君昆季之所營築也。士誠雖伏草莽,心懷杞憂,皇室之恢興,與有謀焉。宦陛少史,載筆以朝,則夙夜恪勤,竭忠其職也。余既已識之矣,惟未識家庭之狀奚若。然推其所既識而忖度之,則其孝於親而敬於長,無乃有驗乎?

乃者將刻吞山樓三種謁余序,余老而衰憊,文墨亦寥落。雖然,三十年前知有斯樓,今而後知有斯人,奇遇如是,不可復獲,惡可陽遜而止乎?乃捲卷流覽,卒業曰:士誠之于家庭,余所嘗忖度焉,果爾莫弗有驗矣。夫《無聲詩話》《無聲詩蛆》,並係先君烏洲道人之著。今閲其詩話,則罔羅畫家,品藻筆致,褒雅貶俗,彰彰乎判如晝夜。聞見廣而鑒識精,余雖未嘗與道人慨然握臂,上下其議論,然其學術之淵邃,材藝之巧致,得由是而觀,殊愛慕之。而況士誠長於膝下,而朝訓夕誨是受者乎?閲其《詩蛆》,則觀梅月瀨,賞櫻嵐峽,步煙霞於薇郊,航風濤於藝海,又與洛攝名家縞帶交懽,而山陽賴翁尤識之,力疾寄題其樓,曩詩是也。余雖未嘗與道人並舟輿而游,舉杯互酬而醉,然其履歷之名勝,交游之賢豪,得由是而觀,殊歆艷之。而況士誠親聽其娓娓之話,猶執杖屨從焉者乎?意其平時愛慕歆艷之誠,不忍獨藏之於其心,而捐俸鐫梓,公諸一世,欲以不朽先君,使如余儕者長與歎美之。誰謂之非可以驗其孝於親邪?卷末又附以伯父子章《漁父》百絶,風格雅逸,於聲利泊如也。不獨觀其工詞藻,故雖佗人尚誦焉弗置,而況士誠之爲乃姪,又安忍使伯父氏之精神徒歸於湮滅?誰謂之非可以驗其敬於長邪?

然斯舉雖懿乎,以余視之,豈無更有大於此者乎?東京始建,凡百制度商議而新之,余亦賛其事。政刑之典,衣冠禮儀之制,將胥從此出焉。余自顧齡踰五旬,質惰而氣亦惛,終莫能爲,因乞解職。而士誠方不惑之齡,志鋭識達,足與諸子同力而共事,審時勢而考人情,不拘泥乎古,不執滯乎今,博采眾議,酌而裁之,製作斐然,藻繪國家太平之治者,賛成不敢後諸子,則士誠非惟夙夜恪勤,竭忠其職之底績,歲時伏臘,足以祭告先君昆季之靈,使其忻然慶有令子姪。則士誠之忠且孝,蓋至是而蔑以加矣。余老矣,士誠能及時勉旃,若夫區區鐫梓之舉,未必足爲士誠稱道歟?明治三年龍集庚午季冬月,毅軒松岡敏欲訥氏撰。桂堂生方裕書。

題無聲詩話

余寓不忍池數月也,菡萏滿池,楊柳掩映,水鳥嗚之。當池東即忍岡,緑樹蔥鬱,樓閣出其梢,煙雨來去,半隱半露,争相趨與之親,畫趣藹然。乃提筆摹其勢,歸而不可得也。偶獲烏洲翁新著《無聲詩話》讀之,其所論極邃於畫理,非知其中甘苦者不能言,安得爲余寫一幅水墨《不忍池圖》乎?噫!逝矣。憮然題之。明治庚午冬,省軒龜若行。丹羽瀨照書。

八十五、加藤善庵(?—1862)《柳橋詩話》[漢文]二卷(序二首)

《日本詩話叢書》本。

温公盛德萬世詩,史筆汪洋續宣尼。緒餘又見詩話撰,往往戲謔令人嗤。此書體裁雅固然,巵言衍蔓非瑕疵。金甌不缺二百載,奎星光芒射東維。錦心繡口家家有,禹步舜趨争路馳。收拾全憑副墨功,半言隻字足見奇。老夫近來賜骸骨,宿習未除文字嬉。郵寄落手新著書,一宵快讀欲眠遲。山禽驚起緣底事,半窗梅影月晴時。天保丙申孟春之下澣,河合寸翁題于播州仁壽山之水樓,時年七十。小西思順書

題柳橋詩話首

余之於草軒,非有紙鳶土城之契,而芸窗同席,情好篤摯,乃酒香燈影相隨逐,殆乎四十年矣。中間雖以陳馬飈帆相違離也,相覯則相暱,必以所業切劘。草軒藥匕餘暇,其學屢變矣。時而佛典道藏,時而蟲經魚譜,猶蒙莊之莫不窺焉。其不可測者,洽博之所詣終始不渝更,惟詩文雜著是也。

頃者出詩話數頁就余商量,將上梓。蓋編摩體裁,模仿袁簡齋、吴澹川,别見新意。彼洽博之緒未遽抽,披覽之可以供卧遊,旁可以資聞識矣。乃其無脛走千里,可無疑也。今夫講學家兀兀乎朱陸同異是攻,或窮經自任,則閔閔焉耗神於《尚書》之今古,考據雖詳,研鑚雖至,不肖亦不欲踵其後塵矣。伯陽氏所謂我獨頑且鄙耶?柳河東自稱趦趄於筆研文墨淺事,余則勇乎踏此轍,不高標榜也。若詩若文,不務投時尚,爲戛戛難者,歐肝剜骨,亦不敢趂述者之跡也。

草軒與余乃頹齡遲暮,佘髪種種不自知,而嘆其齒牙之動摇。向者,酒香燈影,居近而日踈。讀《唐棣》之詩,爲之三嘆。噫嘻!真耄矣!在昔,歐陽文忠晚年自理草稿,改竄文字,夫人在側曰:“君今耆宿,有何先生可怕?”公笑答:“不怕先生畏後生。”有旨哉!吾儕著録纂綴,今日惟慎晚進之士之可畏焉而已。漫書以充草軒詩話之緒言爾。天保丙申蒲節前一日,它山公愷識于穉松街之北窗,時宿雨方晴,風日清妍。大橋知良書。

八十六、山田翠雨(1815—1875)《翠雨軒詩話》[和文]四卷(序三首、目録)

慶應丙寅(1866)京攝六書堂合梓本。

山田義卿《翠雨軒詩話》刻成,徵序於余。余一閲曰:“此可行也。”凡作詩者無話,話詩者無詩,能詩能話兼之者鮮矣。義卿已刻《丹生樵歌》,今又有此《詩話》,豈非能詩能話者乎?乃知《詩話》之繼《樵歌》而行於世,固不待玄晏稱揚矣。余之病懶,百務皆廢,但不能不爲義卿贊此集也。丙寅五月,友人越羆書。

翠雨山人以鷯枝書巢名其所居,其知足安分之意可知也。獨於詩學不能知足,上自經史百家,下及稗官小説,凡有可供詩材者,則必網羅采掇,不遺餘力。編成一書,題曰《翠雨軒詩話》,蓋倣六如師《葛原詩話》也。

或曰:“山人之著,博則博矣,顧詩之妙處不在於此也。”余曰:固也。山人亦豈以此爲詩之極致哉?惟夫博文約禮,聖門之所以教人,詩雖小道亦然。今也世道日下,人不能力學。遇詩之平淡者則喜而誦之,至其稍奇崛者則掩卷不見,曰“此非佳作”。萬喙一聲,翕然相和。觀其所謂佳作者,不過眼前景、口頭語,一覽則佳,詳味之則索然嚼蠟矣。無他,胸中所有元無多也。譬如人家庭前假山,布置雖巧也,粧點雖好也,要之只有此數花石耳,比之崇山峻嶺朝觀夕覽氣象萬千者,則徑庭矣。山人此著,其有見於此耶?夫鷦鷯之所巢固一枝也,然比就百千樹枝中多少商量,而後一枝之安可圖焉。苟不能爾,而漫然經營,則其不覆巢破卵者幾希。書以問山人,山人以爲如何?乙丑桂月,友人山本秀夫撰。

自序

詩話固要有裨益於後進。詩話而無裨益,則所謂徒話耳談資耳,文雖巧焉,亦奚以爲?漢土姑舍焉,我邦如《南海詩訣》、《淇園詩話》、《五山堂詩話》之類,緻則緻焉,縟則縟焉,然大略非張皇自己之識見,則不過衒賣其文字焉耳。故一旦雖行於世,而人稍知其無益而束閣之。獨六如上人之撰則異乎是。能使人人于昭于心,一讀了然,其有益後進豈淺淺耶?故今猶傳藝苑而不磨滅也。余嘗有慨乎此,因仿顰,輯多年所抄録,分爲八卷,題曰《翠雨軒詩話》。會浪華書肆群玉堂,价京洲紅檏園主,請捐金梓之。余於群玉堂未嘗有緣故也,而其請如此,故先授其半與之。不知讀者亦以爲徒話談資否?文久紀元辛酉榮月,山田信自書於龜涯窮居之鷯枝書巢。

翠雨軒詩話目録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八十七、高木專輔(生卒年不詳)《唐宋詩語玉屑》[漢文]十卷(卷十舉例)

安政丙辰(1856)京攝書林五書房同梓本。

卷之十[舉例]

通用虚字

自喜。卻喜。更喜。且喜。最喜。共喜。可喜。劇愛。絶愛。坐喜。可愛。自愛。最愛。莫愛。愛此。竊羡。不羡。卻羡。更羡。羡爾。爲惜。共惜。自惜。尚惜。不惜。遽惜。又惜。莫惜。可惜。未惜。爲問。試問。借問。欲問。得問。顧問。慰問。坐問。不覺。自覺。更覺。已覺。頓覺。始覺。轉覺。但覺。俯聽。卧聽。卻聽。厭聽。静聽。面聽。謾道。若道。莫道。乍見。定識。不識。遠愧。有愧。

枉道。仰見。坐見。自見。喜見。忽見。就見。罕見。亟見。獨見。爲見。驟見。遠見。見説。不見。尚厭。不厭。恰似。爲許。自許。莫許。自怪。卻怪。不忍。不辨。悵望。遠望。仰望。爲覓。不廢。豈料。卻恨。惹恨。所恨。或恐。坐恐。爲報。已報。不分。自解。不解。不語。錯認。不用。獨念。憶想。想像。緬想。莫謂。盡道。偶到。未到。已後。久矣。不管。不起。不擬。不改。不要。不犯。記得。昔記。久負。更怯。尽管。料得。想得。待得。説與。付與。任是。自是。况是。本是。總是。便是。復是。恐是。只是。最是。尚是。可是。豈是。好是。果是。枉是。别有。縱有。自有。實有。獨有。未有。復有。更有。只有。尚有。更在。况在。半在。縱使。底事。儘放。一任。況復。況乃。況屬。未敢。頗亦。且足。此處。此外。不敢。不得。不及。不必。早已。亦已。總向。總爲。頓使。莫使。若使。爲成。不使。更遣。各已。故合。幸得。遂得。不可。可即。再得。得似。幸不。已矣。願以。所以。未必。不爲。一自。不啻。復作。不耐。不復。已被。忽與。豈獨。獨自。别作。幾度。若箇。幾許。幾個。切莫。莫向。畢竟。遥知。因知。徒知。焉知。須知。誰知。何知。元知。懸知。寧知。應知。方知。還知。前知。今知。偏憐。遥思。猶思。相思。誰思。尋思。堪思。空懷。長懷。何思。回看。猶看。應看。新看。時聞。傳聞。皆言。聞言。休言。人傳。無爲。何須。何期。何妨。應期。還期。渾疑。長留。空留。無邊。偏添。尤嫌。何圖。無端。常求。空懸。空餘。何辭。徒勞。生憎。相歡。人疑。憐渠。群驚。誰驚。仍呼。相呼。羞將。能忘。行看。何勞。何殊。深慚。嘗聞。何傷。何爲。胡爲。何當。何如。如何。何由。何緣。緣何。無由。因緣。須令。當令。空令。從教。無如。無能。雖非。誰堪。都無。寧如。還如。終能。終須。唯當。同爲。從來。由來。非唯。真堪。真成。教人。未應。其中。雖然。偏能。殊非。殊無。何曾。祇緣。無入。何其。祇能。何堪。元從。誰將。已知。始知。預知。熟知。豈知。

那知。欲知。不知。早知。乃知。亦知。熟知。得知。但知。也知。可憐。更憐。自憐。獨憐。舊憐。也憐。尚思。忽思。永懷。思量。爲懷。却懷。試看。只看。請看。忽聞。屢聞。莫聞。共言。爲言。莫言。不言。豈妨。却驚。忽驚。每逢。莫嗔。細添。只疑。恍疑。却嫌。自歎。可歎。坐歎。有誰。爲誰。更催。暫忘。若知。怪來。信知。極知。縱饒。縱令。縱然。奈何。若何。舊來。向來。再來。重來。近來。那能。那從。那堪。不如。不同。不須。不教。不堪。不勝。未休。任他。任教。自兹。自能。自然。自當。自成。合成。併成。儘教。剰將。箇中。的無。一爲。一從。自從。便應。大都。若爲。若非。愛兹。幸因。許多。幾囬。幾番。幾多。恰宜。略宜。百囬。會因。暫將。豈惟。在斯。此俱。暫無。返如。只應。不關。等閑。莫將。頓令。更教。恐應。且將。自堪。也須。會須。未應。時愛。深愛。吾愛。遥羨。徒羨。相問。初覺。同賞。元聽。愁聽。聞説。聞道。傳道。誰道。傳語。誰識。應識。相憶。遥憶。誰念。初見。空見。相見。愁見。常見。唯見。窺見。先見。明見。稀見。多惜。嗟爾。祇恐。無限。何限。還怪。虚負。偏恨。無恙。遥指。何爲。何用。難遍。初就。分付。留與。分與。何減。方驗。無際。看取。曾見。除却。蠲却。何意。商略。唯有。秖有。時有。常有。何有。今在。長在。遥在。應在。猶在。疑是。知是。方是。從是。多是。猶是。甞是。應是。除是。渾是。同是。非是。長是。誰是。無奈。無那。何必。何以。何得。何物。何等。何畢。何似。何與。何處。何許。何事。贏得。誰復。非復。寧復。焉得。猶得。還似。還欲。從此。因此。於此。長此。空此。無使。無以。無處。無復。無乃。聊爲。誰與。相與。當與。先已。都使。猶欲。猶遣。今已。堪作。非欲。如此。仍作。真個。争奈。終自。安得。依舊。移向。猶可。纔得。遮莫。如可。看漸。

連語

邂逅。澹泊。繚繞。宛轉。徙倚。寂寞。散亂。歷亂。裊娜。艷麗。

八十八、谷斗南(生卒年不詳)《全唐聲律論》[漢文]二十五卷(序二首、凡例、目録)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天保十年(1839)刊本。

全唐聲律論序

大日本之詩,權輿於大友天皇、大津皇子,爾來作者不下於數百,或擬漢魏六朝之古風,或效唐宋元明之近體,其論格調者亦不少,赤穗國手谷道人,本業之餘力能詩,最長於議論,所著之《全唐聲律論》,其意蓋在醫詩家之病也。一日於詠歌席上,芝山學頭顯察和尚示其書,説其刻成之因緣,而求余之題言焉。嗚呼!道人之功偉矣,而捐資付工傳之無窮者,黑谷祐譽上人欲度化詩眾生之慈悲心也。彼此有所感之,故率爾操觚,以屬於和尚。豈可免佛頂穢糞之誹謗乎!

天保己亥上巳,華頂殿侍倭學士平小山田與清序。

全唐聲律論自序

傳曰“美疢不如惡石”,然則醫之爲術,無惡石若也。今其術已亡,而無知之者矣。余之於詩律,竊施其術,專論唐人所由來,而砭明人之説,以導引本邦詩人,不亦仁乎?雖然,余未嘗學詩文於人,故論其聲律,亦不能無誤治也。若其誤治,乃病家自知之,雖則知之,不敢責誤治,乃謝曰:“良愈。”既而謁他醫。是以不知誤治之爲誤治,故用惡石不已。此所謂秦醫雖善除,不能自彈者乎。若謂宋人以來不有如余論聲律者,亦足以當詩膓鼓吹,此非余所敢望也。特欲爲俗耳鍼砭而已。天保三年十月六日,平仄道人谷立惪撰。

全唐聲律論成因題四韻

全唐格調幾頹夷,稚世搜奇卻不奇。

五七言中標古律,一千年外碎新規。

書圖日月雲初散,韻逐陰陽風自移。

絶代名賢如可作,應將知己請追隨。

天保四年癸巳二月再書。

凡例

一、是編具揭四唐聲律之變拗,而不及宋明聲律,何也?唐太宗皇帝創制律體,排比平仄,爲千古不易之法。宋明總守其繩尺,分不能進,寸不能退。蓋宋明學聲律,與我邦學聲律,其揆一也。若將原宋明聲律,則唐詩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暇僂指也,然則何問宋明之爲!如梁公濟《冰川詩式》,太氐初杜撰疏謬,余慨然於斯也。譬猶憂河水之涸泣而增之也,增之猶賢乎已。故嚴加臆斷以定之。五言律有一句拗一字,或二句拗一二字,或全篇變拗者,皆舉全篇,以列於各部。如七言律五七言絶句亦同然,至其世次前後,最爲冗雜,今依所見,而爲詮次,不爲更張。

一、四唐篇什中,有變體一二見者,則雖一二見者,皆可以爲法則也。故一一標之,無有遺漏。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研揣聲律,鈞兩不差,而號律詩。如李杜王岑諸公,馳騁度外,變化無極,其研揣聲律,鈞兩不差,固非不知矣。知而爲之者,其猶初唐始破沈約所謂八病歟?及後生學其聲律,豈莫如造父學泰豆者哉。故不拘篇什多少,而表出之。

一、五言排律,初唐之所創制也。排乃排闥之排,而律之最極精嚴者,固勿論也。然間有拗格,比五七言律差少,有五韻者,或有六韻者,或有至百韻者,故表一二以略之。

一、五言絶句,全自漢魏來,故唐人不拘聲律。七言短古,始於垓下。至於陳梁,作者紛然。如簡文帝、元帝《烏栖曲》,四句前後,兩韻互叶。至魏收《挾瑟歌》,乃三句押一韻,唐人七言絶句所自也。其拘與不拘,當就本編染指也。

一、我邦元禄、享保以還,牛腰詩卷,必數於萬。其間辨聲律變化者,十無二三。古人有言云:“近時詩道崇尚,甫解之乎,輒便咿啞。稍習聲律,遽壽棗梨。人靡不握管城以摛詩,詩無不丐玄晏而爲序。詩道崇尚無過今日,清風輟響亦無過此時。”於乎!今之視古,如一丘之貉。故不問宋明篇什,況於我邦乎。犆據證唐人之篇什耳。子不言乎,“舉直錯諸枉”,其斯之謂歟。

一、余自幼奉長沙氏教,因壓息詩病,與人無異,然才學淺薄,藏書已乏,加之以醫事蝟集,不能專施禁架焉。今兹長夏,屬澹然無事,故閲積年所抄録之篇什,以定論聲律。意者,我儕老醫生幸浴暤熙淳曜之化,猥論經國大業之事,且毁廢明人之所論説,何其僭妄也。雖然,醫國濟生之於經國大業也,至其療之則一也,故發藥言以治之,所謂當仁不讓師也。

一、本邦大阪竹山井積善,嘗唱濂洛之學,旁論詩律,而著《詩律兆》,其於經學文章也,宗會有氣,傾動一世。及一見之,莫不仰止讃述焉,故自以爲後世莫我之若者矣。如《詩律兆》乃不足徵,文獻不足故也。夫啾發投曲感耳之聲,合之律度。滛鼃而不可聽者,非《韶》《夏》之樂也。馳騖纍瓦結繩之意,鉤鈲舊規,乖忤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故余崔乎不獲已,漫開支離鴃舌之喙,一一論斥之。覽者課吾業於千載,莫聽吾於今日也。

全唐聲律論目録

卷之一

律祖論/正偏論/情性論/風骨論/選詩論/詩品論/剽竊論/變格論/入聲論/三平論/挾平論

卷之二、五言律

正格/偏格/正格起句一字拗格/同起句二字拗格/同第五字押韻格/同起句三平格/同第二字拗格/同變拗格

卷之三

偏格第二句拗格/同變拗格

卷之四

第三句拗格/同五仄格/同變拗格

卷之五

第四句三平格/同變拗格

卷之六

第五句拗格/同五仄格/同變拗格

卷之七

第六句三平格/同變拗格

卷之八

第七句拗格/同變拗格

卷之九

第八句三平格/同變拗格

卷之十

正格起接拗格/前聯拗格/後聯拗格/轉落拗格/偏格起接拗格/前聯拗格/後聯拗格/轉落拗格兩聯拗格/同/前後相反拗格/同/正偏交加拗格/偏正交加拗格/兩聯同平拗格/起接前聯仄拗格/起句第五句同拗格/同/第二第六句拗格/第三第七句拗格/押韻四句三平格/第四第八句三平格/起句挾平同三平格/同

卷之十一

上半拗下半正格/上半正下半拗格

卷之十二

全篇變格

卷之十三、五言排律

起句拗格/接句拗格/第三句拗格/第四句拗格/第五句拗格/第五六句拗格/第九句以下拗格/第十一句拗格/結句拗格/起接拗格/起句第三句拗格/前後四句拗格/第二第六句拗格/第二第六第十句拗格

卷之十四、七言律

正格/偏格/起句拗格/第二句拗格/第三句拗格/同/第四句拗格/第五句拗格/第六句拗格/第七句拗格/第八句拗格

卷之十五

正格起接拗格/六仄七平拗格/前聯拗格/後聯拗格/轉落拗格/兩聯拗格/前正後偏相反拗格/偏格起句拗格/前聯拗格/後聯拗格/轉落拗格/兩聯拗格/前偏後正相反拗格/一正一偏交加拗格/一偏一正交加拗格

卷之十六

起接拗格/上半拗下半正格/上半正下半拗格

卷之十七

吴體/全篇變格

卷之十八、五言絶句

正格/偏格/起句拗格/起句三平格/接句三平格/轉句拗格/落句拗格/起句拗格/轉句拗格

卷之十九

全篇變格

卷之二十

仄韻格

卷之二十一、七言絶句

正格/偏格/起句拗格/接句拗格/轉句拗格/落句拗格

卷之二十二

正偏拗格/偏正拗格/四句押韻格/前後换韻格

卷之二十三

上半拗格/下半拗格

卷之二十四

全篇變格

卷之二十五

仄韻格

八十九、澤熊山(生卒年不詳)《詩語群玉》[漢文]八卷(序二首、目録、跋二首)

弘化丁未(1847)刊育英塾藏本。

予嘗咏老杜曰:“自無一字無來歷,莫是四詩是本根?”詩之本四詩勿論也,用熟語虚字,亦當有根柢。世之學詩者,務競新奇,往往造語任意,或失字義,故雖巧矣,不爲識者所取焉。

熊山澤先生此著,分類廣聚詩語,注本句而釋之,欲使學者無杜撰妄作之弊,實爲藝林之重寶,其命以《群玉》也宜矣。或疑先生以經術筮仕侯藩,進兼要職,乃區區從事於詞藝之末乎?予謂是可以見先生從政之優矣。謝玄使才,履屐間亦得其任,陶侃平日不棄木屑竹頭。皆能幹軍國大事,史稱其績。蓋其才能有餘,而施之於用,細大無遺也。白樂天立朝謇諤,而其《六帖》傳於世;葉廷珪耿直與秦檜忤,而旁輯《海録碎事》。先生之著,毋乃是之類耶?

予久聞先生之名,而其所仕神户侯亦嘗辱召見,乃未相識,常以爲恨。今因人寄示此書,求題數言,是先生亦欲相識也。故不辭以不敏,而爲之序。弘化四年丁未正月,浪華小竹散人筱崎弼撰并書。

詩語群玉序

學詩之道,得境爲先,而知語次之。得境莫如吟咏前藻,寢興不殆,假以歲月,油然境生乎其中,不復自知也,則語亦從而知焉。然境者心之所得,語者口之所矢,故語實而境虚也。虚者,既已得之,無施而不可也。實者,雖知之,非審其義、明其徵,則鎔裁之際,不能無差錯。且其知之不多,命意雖美,辭理不暢,黯無精彩,豈詩人之致邪?

余嘗病其如此,取語於唐宋元明,以部分類聚之,而注全句于其下,徵之多者或至四五義之,疑者亦頗箋釋,欲其臨用無失誤也。蓋裁成出余手,實皆前賢傑作,精之又精,能知造語之玅,則前賢之可希,唯在其才之所至,故命之曰《詩語群玉》。人人隨手獲寶玉者,其於斯乎?若夫空手而歸者,則是上智與下愚,非余之所能濟也。弘化乙巳冬十一月,熊山澤徽序。

詩語群玉目録

卷之一 通用部一

連語類 雙聲 疊韻 疊字類

助聲類

卷之二 通用部二

綺語類一

卷之三 通用部三

綺語類二

卷之四 通用部四

綺語類三

卷之五 通用部五

虚用類一

卷之六 通用部六

虚用類二

卷之七 通用部七

虚用類三

卷之八 通用部八

虚用類四

學亦多端,自詩而入,遂作文章,而後長運用之才,則自無拘泥之弊。以脩經藝,以爲史學,以參于國家之政,其於機軸一也。雖經藝之藴不外于文辭,雖治亂之跡不外于文辭,舉人材、出號令亦復不外于文辭也。余之幼,先人授以《圓機活法》,繼之以卓氏《藻林》,於是乎朝夕遊戲于文辭之間。弱而耽讀四子五經,壯而縱觀二十二史,强而與聞國政,悉自文辭遊戲之間而爲運用焉耳。

熊山翁于詩于文于經藝史學,以運用爲先務,職升要籍,政治之績粲然可觀。今兹乙巳,著《詩語群玉》以授學者,其意蓋亦有似余先人乎?余既已愴然感懷,亦復欣然會心,遂書此以應其徵云。弘化二年冬十二月,温山散史川北重憙。

九十、長山樗園(生卒年不詳)《詩格集成》[漢文]一卷(目録)

《日本詩話叢書》本。

目録

詩之原始/詩體/正格/平仄/押韻/無韻詩/和韻/追和/詩題/無題/樂府/雜詩/口號/口占/詩八病/句眼/調聲/練字/同韻病/八腰仄/蜂腰/古詩/聯句/律體/排律/絶句/句中對/蹉對/假對/扇對/三言詩/三截體/句作兩節/拆句格/折腰句/倒句/翻案句法/疊字體/用子母字粧句法/四異格/應子格/雙尾格/損益字法/三韻律/五句格/五言三句格/隔句韻/疊韻體/偏傍體/回文/首尾吟/略字格/益字格/五七言格/六七言格/三七言格/轉句六字格/三五七言格/三韻分押/三平五仄體/偷春格/十字句法/六言詩/互體/擲韻/轆轤韻/别體/集句詩/拗句格/吴體/虚接格/香奩體/竹枝詞/楊柳枝/白戰/用助字格/雙聲疊韻/襲用體/古人姓名藏句中格/藥名入句中格/隱語/倒字/詩癖/詩地相肖/剽竊/拙句/詩話/詩文集/梵詩/詩境/餘論

九十一、日柳燕時(1817—1868)《柳東軒詩話》[漢文]一卷(跋)

昭和二年(1926)香川新報社排印本。

跋柳東軒詩話

有權而後知輕重,有度而後知長短。學者考古言今,非有權度備于我,則看破萬卷書,亦無爲已。柳士焕長不滿六尺,眇然小丈夫已。而精悍强力,讀書論事,行己胸臆,不顧世之毁譽,而其言多中窾矣。頃者著詩話一編,皆道前人未道及者,可謂奇士也。獨惜士焕生長僻邑,其所朝夕,鯫生雛僧輩而已。使其遊通邑大都,博交天下英俊之士,其所建言,豈止於斯哉!雖然,士焕胸裏之權度既已精功如此,則凡宇宙間事之輕重長短皆無逃士焕之鑑也,所謂“造軌於一室,合轍於天下”者,余於士焕見之矣,於是乎言。嘉永甲寅之晚夏,友人植田尚義識。

九十二、東條琴臺(?—1878)《幼學詩話》[和文]一卷

《日本詩話叢書》本。

按:内容二十則。

九十三、東條信升(生卒年不詳)《新唐宋聯珠詩格》[漢文]二十卷(序、附言)

嘉永五年(1852)大阪青木嵩山堂刊本

新唐宋聯珠詩格序

一介不取,義也;一介不予,亦義也。義之當否,權衡於中,不賴於外矣。直不疑之還郎金,徐節孝之償金葉,達士通人所難處也。律之名教,顔路之請車,婉辭不與;微生之乞醯,不得爲直。豈不已過乎?數子之過,皆過于厚。過于厚則不失爲長者,過于薄將無所不爲矣。詩學一途,庶幾于此。

東條信升講經之暇,旁通詩學,研窮精覈,商榷歷代,能知諸家之短長。其論近體,一詩不予義也,一詩不取亦義也。參之風雅《三百》,考之漢魏六朝,所見殊博,所識最厚。頃者因宋于默齋、蔡蒙齋二子之體例,編輯斯書爲二十卷,題曰《續唐宋聯珠詩格》,尚别有廣、餘二集,各二十卷。其所採摭宏贍繁富,遠勝于蔡矣。余曩者入江湖詩社,與松浦篤所、柏如亭等首唱清新流麗之真詩,矯揉模擬飣餖之僞習,海内之詩爲之一變。於是乎蔡《詩格》盛行于世,而世人或病其採摭不多矣。且亦李王遺毒傳染已舊,不易療癒,故雖有作者,未嘗有及斯舉者。信升博綜之餘,着眼于此,補萁原撰之所遺漏,豈不偉乎?信升以宏覽洽聞被稱,自不欲以辭藻著顯于世矣。雖然,其有詩學業已如此,余序而傳焉。天寶甲午孟春,詩佛老人大窪行撰。

附言

一、詩不可滯于格法字例,而亦不可廢于格法字例。李虚杜實,觸物感興,情見乎詩,豈有格法之可言乎?又有字例之可論乎?雖然,無法之中而法存焉。自唐以降,才子文人盡力於此,名於其家,則是兩者所以不可不講也。按《唐書·藝文志》王昌齡、元兢、白居易、王起、鄭谷皆有《詩格》,然今不傳。又若姚合《詩例》、僧皎然《詩式》、司空圖《詩品》,不一而足。皆能論聲律韻調,併及格例焉。豈無格法之可言乎?又無字例之可論乎?及至宋元,講者不絶。元大德中,宋遺民番易蔡氏,原於建安于氏之稿本,標揭七絶之詩可入於格者,自唐迄宋三百三十條,題曰《唐宋聯珠詩格》。其書以起聯平側、後聯對句等謂之格法,固宜如此。但舉虚字概爲之格,殆不可解。雖然,格法字例本非二致,蓋非有格而後有例,亦非有例而後有格。則兩者錯綜,不可謂無所見矣。余每讀唐宋諸家詩,隨見鈔謄格法字例,得一千二百餘條,皆蔡氏之所遺者也。而字例居多,兩者固不止於此。以供自讀。頃取其要爲三百九十條,題曰《續唐宋聯珠詩格》。吾徒之士與蔡氏之書并讀,則不必爲無裨益矣。

一、一句中有格必三,三字連屬、四字連屬不在此例。以二字連屬言之,第一二字一格,三四字一格,五六字一格,六七字一格,起承轉合通爲十二格。今一切列之,則不堪繁難。雖然,無數、惆悵、斷腸等格,欲以示其一斑,故姑存之。而所不載於此,别有《續唐宋聯珠詩格》及拾遺各二十卷,他日當陸續而刊之。

一、蔡氏之撰採摭不博,詩有再三出者。所揭之格,各句之中,僅一格耳。且其所記詩人姓名,或以官以字以别號,前後混淆。宋人還在唐人之上,皆無定例。今不效之。詩多者七八首,少者二三首,皆以時代前後記之。編輯之意,原欲格法字例,不闕一而盡櫽栝於此,故雖首之唐宋,不必限之。唐宋所無,則不得不以金元而補之。然是百中之三四,實出於不得已。所以不問大家名家與方外閨秀,以詩傳其人,不以人傳其詩也。

一、詩錯一字,意味索然,遂使作者意不可知,而況於數字乎?余讀周弼《三體唐詩》、高棅《唐詩品彙》,暗記數詩,至今漫然不覺其佳者多矣。杜常《華清宫》詩“行盡江南數十程,曉風殘月入華清”,楊慎《丹鈆總録》作“東别家山十六程,曉來和月到華清”;熊孺登《祗役遇風》詩“比來天地一閒人”,伍涵芬《讀書樂趣》作“比來天地少閒人”;賈島《渡桑乾》詩“客舍并州既十霜”,令狐楚《御覽詩》作“客舍并州數十霜”,又結句“是”作“似”;元稹《聞白樂天左降江州司馬》詩“垂死病中驚坐起”,洪邁《萬首絶句》作“垂死病中驚起坐”。四詩收入兩家選,殊不覺其佳。今讀其不錯者,精神初見,風旨動人。唐宋之詩此類極多,斯編採摭一從其佳者,不苟一字,故與近世諸鈔本間有異者,皆爲此故也。

一、唐人之詩,不差一字以爲宋人之作者,往往有之。賈至《春思》草色青青云載黄庭堅《山谷集》,陸龜蒙《春夕酒醒》幾年無事云載李之儀《姑溪集》。蓋黄李生前手録古人之詩者也,編時不察,誤收集中。後人選詩者再誤,以此爲彼,至今不可知者極多矣。斯編多採總集,則或襲其誤,亦不可知。慧眼之人能檢勘之,是正余之所不及。

一、有同格同字,隨其所用,意義異者。試舉其一二。曰“便有無窮求福人”“黄蝶無窮戀故枝”,皆無窮極之謂也。而“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背人照影無窮樹,隔屋吹香併是梅”,此無窮猶言無數也。“驚起沙灘水鴨兒”“驚起暮天沙上雁”,皆驚飛起之謂也。而“必若有蘇天下意,如何驚起武侯龍”“半夜誤侯池館夢,美人驚起爲花愁”,此驚起猶言驚覺也。“一川新漲慰秋光”“一川煙水自灣環”,皆如字無别意也。而“倚杖卻尋山下路,一川風雨濕征輈”“萬里秋風菰未老,一川明月稻花香”,此一川猶言一村也。是等之類,不可拘泥。初學之士勿以辭害意。

一、諸家選本,好尚爲偏,各取合於己之格調者,以爲善盡於此。古今詩人爲之銜冤者,不知幾多?余懲其如此,於古今無所偏好。唐宋金元明清諸家,凡可以悦心志者,不問格調意趣之同異,而無不取於其所長。故若此編,高華、雄渾、飄逸、悲壯、含蓄、精緻、新清、流麗、孤峭、幽獨、尖巧、奇僻,兼收并取,所以備眾美也。夫吾人陶瀉性情,隨各所好耳。而要其所期,至思無邪而止,安能使天下之心如一人之心乎?老杜,詩聖也,言詩者莫不尸祝,而歐陽六一獨不喜杜詩。人各有所見也。譬之飲食,淡鹽甘酸,均是適口。設以我不嗜而笑人之所嗜,則不甚騃乎?宋雪嵓曰:“詩如五味,所嗜不同。”知言哉。讀詩者當作如此意。

一、古人見一善而忘百非,善善之心長,而惡惡之心短。今人見一非而棄百善,惡惡之心長,而善善之心短。亦可以見其不好善。唐宋之人褒同伐異之弊少,李杜韓白蘇黄楊陸之輩,以其異趣,不厭唱和,故美其所長而棄其所短。明清之人伐異褒同之弊多,李王袁鍾錢吴王袁之徒,較争得失,視若仇讐,故攻其所短而廢其所長。大抵主風格聲調者,不悦巧緻琢磨;主巧緻琢磨者,不悦風格聲調。互相譏詬,不知各有其美也。要之狹隘之見,以己之所好能褒貶於人,其異者高才必摒棄,同者下里必賞譽,是之弊習,大家名家亦所以不免也。其猜忌媢嫉,雖固出於沉湎名利之深,然亦其資性使之然也。今世之人,此弊尤甚。不持詩藻,是余所仰屋而慨嘆也。夫百人之修好,不足以銷一人之妬;百言之告悔,不足以購一言之失。雖高明之君子,不得不驚而省之,況於余輩乎?今若斯編,瑣瑣册子,固不足以示大方之諸賢,又安知不有狹隘之人而好作莠言,憸妬余輩乎哉?故併及之云。

一、所採用書,積以歲月,既及數十種。今載之卷首,示其所拠。其餘别集、詩話、隨筆、雜記之類,雖或取之,不悉記之。集採蓋以總集爲主也。

辛卯之歲陽月,東條升識。

九十四、廣瀨青村(1819—?)《攝西六家詩評》[漢文]一卷(目録)

昭和三年(1928)東洋圖書刊行會排印《日本儒林叢書》本。

目録

小竹/淡窗/珮川/春草/旭莊/虎山/六家總評

九十五、細川十洲(1834—1923)《梧園詩話》[漢文]二卷(目録)

昭和二年(1927)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十洲全集》本。

目録

卷上

詩賦之始/大津皇子/歷朝詩風/空海/文鏡秘府論/聲病/平他/勅選詩集/古詩人及詩集/渤海人唱和/菅相菊詩/菅家家集/小野篁/有智子内親王/高倉天皇/句題/無題詩/格詩/唐律/童蒙頌韻朝衡/長屋/詩國詩帝詩敵詩戰/圓載上人/日本使日本聘使褚山人金文學金吾侍御/日本國詩/琉球國詩/虎關詩話/三重韻/僧寂室/漆桶萬里/四河入海/三體詩/錦繡段/古版/唐宋聯珠詩格/袁中郎集/細井廣澤詩/閒居三十首/容奇都紀詩/論詩絶句

卷下

和韻/探韻/勒韻/掩韻/詩宴/詩會/五山詩會/改詩/鬭詩/聯句/詩板/東漸寺詩板/詩牌/講詩式/寫詩式/寫詩雜式/闕字式/唐人應製詩多用對句/唐人詩連用三字/唐人多用同句法/胡蘆韻轆轆體及進退格/七律拗體/全韻詩/入道/杜常華清宫詩/笭箵/盆樹盆石/剪彩花/紙衣/日本裘/請/宿泊/湯殿/格外/頓著/夏景/晚景/新樹/禁裏/種齒/煨柹/枇杷葉湯/木冰

九十六、中根香亭(1839—1913)《詩窻閑話》[和文]一卷(目録)

《日本詩話叢書》本。

詩窻閑話目次

九十七、石橋雲來(1847—1914)《有餘樂堂詩法摘要》[和文](目録)

東京益友社排印本,年代不詳。

目録

按:綫裝一册,102頁。

九十八、籾山衣洲(1855—1919)《明治詩話》[漢文]二卷(序、例言)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明治二十八年(1896)青木嵩山堂刊本。

辭有餘而情不足,不可以爲詩矣;情有餘而辭不足,亦不可以爲詩矣。辭情已足,運以神韻,始可與言詩已矣。然神韻者縹緲恍惚,孰能指示而口授?王漁洋曰,神韻猶龍也。夫神韻如龍、辭情如風雲。非風雲無以神其龍,非神韻安能悉詩境之妙?嗚呼!難矣哉話詩也。宋元以下争著詩話,其書汗牛充棟,皆易言之者也。是以或博而寡要,或擇而不精,彼襲此傚,屋上架屋,獨《全唐詩話》、《湖海詩傳》、《唐宋詩醇》别出一機軸,不倚人門牆,可謂佳書矣。

吾邦詩道四開四敗,寧樂、平安之盛,詩文在公卿,家誦《文選》,户諷白氏文集,專學四六駢體,骫骳不振。鐮倉、室町之時,舉委諸浮屠氏舊習,污染未除,加以蔬筍氣,而斯道終衰矣。及德川氏致治,文學大振,士人家以不藏詩書爲愧,農商兒尚且識平仄,其盛可知也。明治中興,即臺閣公卿以至草野小人皆能賦詩,然模擬剽剿,大率止近體小律。若夫縱横變化,發爲長篇巨作者,寥寥如晨星,豈非似盛而實衰、似興而實亡乎?

友人籾山季才著《明治詩話》,奮起挽回之。問序余,余固不解詩,然嘗把古人詩集讀之,古體十居七八,即知昔人用力長篇歌行也。季才以詩名於世,最推服漁洋,其詩神韻縹緲,辭情兼至。此篇取則《全唐詩話》,方今詩人小傳逸事,記載靡遺,加以詩眼最高,所擇而取如龍如風雲,肺然勃然,誰敢當之?誦其詩知其人,於是乎可觀矣。故余慫恿付之剞劂,並序以告讀此篇者。明治二十八年歲在乙未四月。恕軒信夫粲撰。

例言

一、古來詩話不遑僂指,體裁亦異,是編每項揭出名字,並收逸事小傳,粗倣《全唐詩話》。

一、凡係明治年間者,不論存殁,隨得隨録,要無遺珠。

一、寄贈之什,一家多及數十首,今節録數首,不免偏於所好,亦只舉爾所知之義耳。若夫評語是一家言,非定論也。

一、明治中興,詩人輩出,是編未及其什一,方擬逐編録之。

一、編次之序,一從寄稿前後,不置優劣於其間。

乙未八月,籾山逸識。

目録

卷一

岡本黄石附宇津木静區/岡本隨軒/小野湖山/門田朴齋/依田學海/杉浦梅潭/園田鷹城/藤崎長洲/藤崎桐陽/釋天真/釋大俊/井户春耕/釋清痴/山崎鯢山/湯川清齋/平松東靄/平松小靄/渡井夢南/大村桐陽/淺野醒堂/阿部湖村/土居香國/結城凡鳥/赤松半古/大澤東軒/土屋鳳洲/小林溪水/奥谷渟蘇/板橋雲山/佐野竹軒/釋蘭谷/釋伏堂/津田聿水/奥田丘村/瀧川菊浦/筒井秋水

卷二

尾原君山/尾原晴洋/杉山千和/末廣雙竹/末廣鐵腸/釋居龍/松本晚香/關川葭涯/釋日應/池上清醒/勝部五松/松林古陵/北澤乾堂/西島城山/西島梅所/永井禾原/林櫟窗/福井學圃/末松青萍/成島柳北/關根癡堂/吉田静海/信夫恕軒/青木樹堂/神波即山/日下部鳴鶴/大沼枕山/鷲津毅堂

九十九、阪口五峰(1859—1923)《北越詩話》[和文]十卷(序二首、題詞、目録)

昭和四十九年(1974)歷史圖書社排印本。

北越,大國也。山川之雄,都邑之殷勿論已。其間奇士偉人往往輩出,而地在邊陲,聲氣不與上國通。且封建之世,小藩碁布,雖有奇偉之士,而局促咫尺,老死閭里。其託文字圖不朽者,亦多散逸,音塵寂寥,竟歸湮滅。可歎已。

五峰阪口君有慨於此,著《北越詩話》若干卷,將排印問于世,使絢之序卷端。昔元裕之著《中州集》,采摭所聞。網羅遺逸,獲二百四十五人,經二十寒暑而始成。其小傳稱爲補金源氏一代故實,其意蓋在借於詩以存史也。斯編起筆正應,以至大正,凡六百年,筭人八百,自將相儒士方技,至閨閤浮屠之流,畢掩無遺,比諸《中州集》殆倍蓰焉。而探源討委,闡幽發潛,借於詩以存史則同。

君之從事編摩,實歷三十五年。其間爲縣會議員,爲新瀉米穀取引所理事,爲新聞社長,而七推爲眾議院議員,職劇事繁。使常人處此,何暇鉛槧?君則車行轎坐之餘,剔苔碑,訪遺老,篝燈叅訂,矻矻不倦,終成此大著。比之裕之杜門深居,以翰墨爲事者,難易果爲何如?而其文字富麗,評詩論世,别具一隻眼。此書一出,北越文獻始可徵矣。豈唯一詩話云爾哉?嗚呼!士生此世,誰不希不朽?而其藴不得施諸世,嘉言懿行亦將歸湮滅。今賴斯編,得録其詞章,又傳其行事,則君之功固偉矣。雖然,以北越之大,而六百年之久,奇士偉人豈止于此?而八百餘人能傳者,非以其辭之有文歟?後之志于不朽者,可以知立言之不可已也夫。大正戊午九月秋,南歌川絢之撰并書。

北越詩話序

坂口五峰《北越詩話》成,徵余序。五峰爲代議士,參與國政,宜有治安之可策者。而孳孳焉汲汲焉,注半生心血于一詩話者,何也?

五峰嗜詩,甚於食色。夙從森春濤,頗有所得。與同人創森鷗吟社,唱酬無虚日。嘗喜艷體,後讀唐宋諸家集,詩風一變,蔚然成家。與槐南、石埭、寧齋、湘南等詩酒徵逐,名喧江湖。而其通材達識,固非以區區詩人著者也。曾選爲縣會議員,爲常置委員者二年,又推爲議長。其爲代議士,更選七回。以一黨領袖,率縣下同志,全縣利病,闔國得失,莫不關知焉,隱然爲北越重鎮。其欲記述傳後者必多,而暇餘博索隱流緇徒,届田畯溪翁,苟有詩名者,探賾抉佚,道聽塗聞,莫泚筆不記載,加以評騭。底稿等身,皆成於舟車匆忙之際,偷閒惜陰,從事鉛槧,竟成此大著。誰不駭目蕩神?蓋盛名之下,不可久居。蒿目時事,痛哭流涕。有所策,未足謀不朽。而一時顯榮利達,亦蕉葉之鹿竹竿之鮎耳。唯超然於勢利之上,卓立於功名之外,叩寂寞之音,浩落而夷猶者,其心聲始足托不朽。況誦其詩,想其人與時,考其里居氏族,可以資北越文運,其功極大矣。

昔薛瑄晨夜翫讀,有得輒秉燭疾書,晚年造詣高明,著《讀書録》。五峰鉛槧,殆類薛瑄。困苦或同,事則不同。敍述簡明,論斷犀利,一部詩話,兼詩史詩論,前代詩人之所不及見,其通材達識,不獨表現於事功,此書之爲必傳,固不待余言也。五峰名恭,字温人,别號七松山人。戊午桂花月,貞松武石潛撰。

北越詩話題詞

文章氣運隨時代,污隆盛衰幾顯晦。王朝文物粲可見,惜哉北粵猶艸昧。世亂問學屬緇流,文運與世互遷逮。五山傳燈有雪村,偉詞獨鑄七百載。霜臺吟詠横槊餘,風雲壯懷何慷慨。慶元鞬櫜儒學興,文物典章舉百廢。京洛關左數大儒,威鳳摩空爛文績。或唱格調或性靈,三唐兩宋壘壁對。北粵又接上邦起,隱然拔戟成一隊。穀山香山松貞吉,崛起艸澤見風槩。柳灣雲濤南城徒,詞采焕發拔儕輩。即事畢竟無古今,敦厚之旨充銘佩。大雅扶輪定可誰,奮勵揮霍要支持。先生晚出古舟江,五色生花筆一枝。七百年事藏胸臆,片言隻辭搜無遺。江湖臺閣與山林,儒緇閨閤及卜醫。風雲兒女關氣運,鯨魚翡翠兩録之。别裁僞體具精鑑,不遺吉光片羽微。其人八百幾十人,其文册萬言有奇。渾奫河海掀怒濤,日月涵泳不見涯。忽然花咲百鳥啼,著手成春景離披。忽然白描神活現,龍眠畫法可庶幾。幽泣鬼神微貫虱,休道説詩鼎解頤。刀尺自然合矩度,剪裁别疑有天機。微言欲絶猶能留,豈啻風流唾落璣。大參國史小家乘,輶軒采風非徒爲。君不見英雄一起驅區宇,風氣人心能鼓舞。即知詞壇亦如此,旗幟變彩萬目睹。先生崛起一號令,三越風靡屬部伍。拮据卅歲辛勤餘,咀嚼豈啻英華吐。披沙揀金談何易,狐裘不妨千腋聚。我知洛陽紙價高,嗟乎快事足千古。香草伊藤復拜稿。

目次

卷一

釋友梅/釋心昭/釋立乘/釋能勝/釋慶字附釋長清/釋謙宗/釋玄珪/釋祖慶/釋仲珊附釋宗欽、釋存彝/釋梵守/釋禪洞/釋性隆/釋明潭/釋正授/釋瑞潭/釋正察附釋宗嚴、釋蘂源/釋全祝/釋宗謙附釋宗慧/上杉輝虎/上杉景勝附宇津江朝清、木次氏秀/水原親憲/直江兼續

卷二

溝口重雄/山庄寸知/釋宗心/釋慧海/釋輔教/牧野忠辰附安田濟生、木野滿真、小出經之、疋田正方/島村乘元/緒方惟純/松田和宜附松田維隅/釋于麟/釋堅卓/釋洞流/相澤玄東/釋道一/都築孟明/土肥元成/高野永貞/釋悦巖附釋真龍/樋口元憲/五十嵐浚明附五十嵐顧行/阿部元秀/高橋維孝附高橋正宣、松餐/渡邊介景附今村惠迪、今村正道、前田遊叟、鈴木文仲、阿部長吉/磯部子亮附磯部世秀/藤山維長/釋倍上/釋大舟附谷廣業、釋舜乘/釋無學/釋普宗/山野邊豐享附山野邊豐慶/淺見晦/長谷川弘附長谷川成章,長谷川一禎/中村簡附中村弘道、今村恕軒/山木精義附山木義路/三浦長孝/片山猷/松山造/小田知真附小田知周、近藤元謝/加藤英時附橋本貞則、片山好義、阪本慶房/釋俊乘/村松貞吉附釋華藏/寺澤成憲/釋祐然附釋祐導/小田島榮守/釋愚識/渡邊彝/溝口軌景附溝口景命/白勢一元附白勢元思/牧野忠利/釋大廣/溝口直養/松田光弘附松田徹/釋海雲附役虎鐵/田中元恒/小田焕章/大森樂附大森宗晉/栗田清遊附釋惠空/渡邊善道附渡邊忠郁/大乙陳人

卷三

加藤明/尾本元遜附尾本弘、尾本鑒、尾本賤/市島元中/佐藤知榮附佐藤維翰、佐藤忠榮、島信古、釋蟠龍、釋雲英/佐藤恭附山内孔昭、山内健/古川盛之/市川員附市川宣仁、明田川直、役寶秀、役任孝、谷聲鍠/山田大堅附山田治堅、山田頤之/五十嵐元誠附嵐公尚/藤田鼎/清水綱附清水由/釋公亮附釋鐵林、釋興國、釋流芳、釋亮道、釋聯山、釋楚石/板倉弘毅附窪田元純/相葉維文附猿子惟常、水野順信、近藤尚寬/伊藤遠風/清治維德附赤堀鄉周/滕義隣附山本敏、西脇冲、久世爲政、齋藤翰、野口訥、木島讓、長井良、野口鈺、漆原琴、丸山勉、板垣惟忠、杉山朴/佐藤尚志附佐藤懋德/島村節之附島村備/釋了空/相澤竹僊/松山猷/黑川寬/今井子履/植木遷明/佐藤信安/釋宗存附釋幻龍、釋剛巔/關口世植附關口永豫/釋泰禪/三浦寬/鈴木荆山附鈴木松、中澤潤/藍澤仲明/瀧澤丹藏附北澤仲益/秋山朋信/柴田孝/今村貢/富取行德附富取鴻/釋有願/釋良寬/解良叔問附解良寬/板井啓/淺見德明/渡邊深/釋僧音附釋僧温/釋虎斑附釋古梁、釋古孝、釋虎云、釋古明/釋實順附釋瘦岳/小田島允武附小田島允寬/真柄九龍/橘茂世附橘藍甸

卷四

館機/原田有則附原田太一/石川元輅/中野穆/小林勝永/渡邊彭/森田立附森田盛久、森田圓/吉村寬泰/釋磨甎/釋慧春/植木子惠/鈴木牧之/橘香/市島肅文/釋舜邦附素碩/伴田寬忠附阪川正寧、龍其容、細肇、木中甫、稻俊德、山修澤、鈴世敬、雲卧道士/藤井尚/富川利光/釋德龍附釋順崇、釋定榮/釋瑞芳附釋祖海/釋道淳附釋鶴巢/綾部繡/倉又澹附倉又秉/相澤善/高野欽附歌川驥、松倉焕、井敏、宫純、宰田正庸/大橋淑明/皆川正本附皆川葆/吉澤元禮/柹本乘茂附柹本元圖、柹本權/吴主善/吴其正附吴元敬/吴其遠附高田盈/松川重基/釋神龍附釋孔彰、釋禿京/神保宣/原簡附釋嚴、山田篩月、山田得所、山田果、山田阿梓、西卷稼亭、長濱國風、市川弌和、植木好、植木孚、林禹績、釋智啓、釋周察/水落元簡/卷大任/白井廣附白井庸/釋慧廣附釋德元、釋宗恩/渡邊原/室方高/釋遍祐附朗繼/松田久雄附松田達/黑田玄鶴/青木惇附青木行/釋稽州/江見長穎

卷五

長尾景翰/内藤信敦/上田旭山/淺井勝任/竇田忠行/細野子好附細野嚴/竹内郁附山木泰藏、釋法龍/釋道契/釋東流/阪口壽安/川村敬附中村道俊、川村素/加藤泰晉/釋聖林/釋魯仙/星野賁/安孫子古登/小田島惺附小田島幸子/脇山該/平井佳融/白勢正義附細山弼、石川熙/宫川需附竹前小八郎、竹前重/丹後方知/大鹽詢/三村懿文/本間淳附山田球、阿部養民/知久重懿/渡邊尹/淺川正利/細野騏附細野成章/窪田政芳附細屋順/平野藹臣附平野信/井口重基/雛田義方/大關師質附大橋此丈/内藤公基附内藤久良、滕觀/山田重世/小林祐興/牧野忠鎮/松田俊附松田孚、松田詢/真野鳴謙附真野鳴鶴、真野聖謨/上田要附釋公龍/大澤武啓附大澤文鱗/釋煩海/佐藤光清/山内雄附稻垣章/市島克一附市島資、中村忠貞/三浦耕附穴澤友直/安孫子俊/安孫子億/西皓附王詰/建部尚行附市村鑛/澁川澂附田邊登/熊倉成之附澁谷龜、真柄松舟/渡邊仲德附渡邊元德/和田茂善附小林重爲/伊藤弘充附神户高景/瞽者融伯/久須美祐之附久須美祐命、久須美祐直/野口寬猛/松村宗悦/井上智德附井上智信/市島正光附市島正俊、市島憲/宫正樹附關奉道

卷六

藍澤祇附藍澤美中、藍澤敬一/三浦耘/巖田恕卿附巖田子栗、巖泉/中原元讓附玉木孝民、松竿、飯文卿、中原禮、中原寔民、木洪、真成、石憲德/中亨附巖元誠/加藤其德/小黑雍/井部鳴/矢野典/市島泰附市島九/松原泰最附松原泰順/丹羽悳附丹羽讓、丹羽弘/東條信耕/釋歡勵/釋泰禪/松川健/鈴木弘附鈴木隆/小澤珽美/錦岫女史附王村寬/佐佐木弦附佐佐木廉/渡邊默容附井東守節/溝口直諒附溝口直壹/富川直温附西方淳美/小林親真/柳澤範/橘繼/丸山元泰附丸山子敬/尾臺逸附尾臺深/野澤翽附久保田輜/長澤茂泰附長澤茂昭、高橋茂田/黑川遷/速水新附三浦清熙、山中存誠、泉信順、渡部舒、大岡久次、仙石正誼、釋九淵/肥田野徹/和泉久澄/釋智眼/田中長達附柏德輔/魚住毅附江村春暉/生田萬/田代穆/釋必傳/釋水月/沓掛吉隣/渡邊葛民/伊藤惠治附新野三郎/本間簡/釋大乘附釋締圓、釋智海、釋智叡/木村敏/釋義導/中川快介附中川美遠/高桑彀/市川幸雄附市川典、市川逸/島竹真附阪部新、阪部弘/小林一郎附小林和、加藤祐、中村學齋/高木敬格/田中恕附釋宜鑑/平林燮/小林勝清/坪谷定敬/渡邊豫章/松浦章/岡田和附岡田成德、釋惟寬、小杉三省

卷七

大野紳附大野勇/佐藤光規附佐藤光文/長澤保敬/長井保附長井恭/渡邊順叔附諸橋政弘/富取良/館雋附館晟/大倉誠/山田重秋/山田則之/西卷敬孫附西卷敬枝/釋圓勢附釋圓策/高野正則/樋口簡/中島雅章/内藤信思/渡邊克/佐藤巸/佐藤輿附佐藤秀/水落恭倩附水落坤義、水落清輔/原雄/張荃/松山壽/相澤士願附相澤安靖/長谷川成附長谷川貫、長谷川魯/中林重斯附中林重喬/竹内温/佐藤秀/服部誠/倉石成憲/釋全祐/笠原親卿附佐藤寬、齋藤珍、熊倉章、釋惠秀、釋道冲/窪田謙附今村政直、鈴木真庵/小川弘附旗野正樹、山田錫/中澤俊卿附中澤玄俊/細貝資/佐藤得/牧江定憲附牧江正寬/玉井華附玉井貞吉/釋行忠/中澤永錫/丸山靖附横井忠規/大塚紳/永井韋附永井敬/阪井仲敬附高橋鑑、渡部新/山田五竹/雛田中清附小柳春堤/大竹住護/金井朋善附金井穆如/小山尚陶/伊井秀通附樋口赤陵/釋密雲/堀之敏附堀之美/伊藤弘貞附木村恆/釋誠言附釋圓空、釋棲霞、釋慧本/金井恆/石井正熏/阿部定緝附阿部桓/牧野冉龍附釋正光、釋俊機/村山政範/高野挈之附高野隆禮、高野壽一郎/關毅

卷八

丸山頌附丸山正鎮、太田培稼/中村安/山口深造/長谷川世傑/兒玉鯤/鵜田宫/好田磻溪附好田宗紹/寺井韞德/昧方威/小島子栗附大野昭純、石田育德/星野履/長井典/井口重直附藤井恬、石井圓宗/牧元善/本間稼附本間珪/本間立宣/江阪正明附水谷精、水谷光、和田正矩、和田正敬、中川中、佐藤韶、鈴木世德、野田見碩、釋薰道/釋薢村/青木苾附青木忠武、廣野素/長谷川玄英附千秋敬、佐藤時憲、皆川猷/齋藤三政/陶山正義/竹島長恪/井部見附上野廣、笠原久道/水落練附水落孝倩/皆川文休附釋賢明、皆川履/鈴木嘉附鈴木原/和泉久寬/三浦端/脇山弼/堀重脩附佐佐高達、佐佐台/渡邊正知附岩崎信孝/石附將茂/河井秋義/小林虎附小林雄/村山椒附村山善、村山恆、筒井健、宫島松濤/寺田德裕/三上道義/野村禧/酒井泰光/藤野友德/庄川忠附驪梅岡/中澤監/和氣誠附和氣清太郎/市島謙附寺崎恆、三宅恂/曾我敬長/歸山良徹附行田愿/賀川清/中根聞附中根容、村上佳景、江阪熊藏/青柳剛/鵜殿長養/大關克附川崎秋琴、金内謙、釋弘誓、釋隆睿、釋智道

卷九

卷十

關矢忠靖附飯塚知義/渡邊巖/銀林綱男/坪井忠成/古山文静/原道附中村定德、中村篤、太田信任/增村度弘/柳川勝附松尾貞三、渡邊長矩、三橋介甫、釋幽月、釋尼芝蘭/山脇玄真/三浦春/大橋清贇/高橋恭/田崎恆久附佐藤禎成/真柄康隆/山際七司附鈴木昌司、須藤時俊/長谷川泰/畠山萊/奥畑義平附奥畑傳太/旗野餘/安孫子石/野村安之附野村萩、野村蘭/羽田野文藏/高橋武/增田讓/饒村宏熙/西脇惟親/渡邊褧附風間儀/本間高尚附窪澤玄鏡/釋慶聞/小林廣德/石井憐孝/水落璋/小山正太郎附小山良運/杉浦安行/藤山茂實/鈴木鹿/武者喜澄附林恪/野崎元/小崎懋附小崎意正/小山堅/原穆附原元泰/七里恭/南廉/星野世恆/吉田東

一百、野口寧齋(1867—1905)《少年詩話》[和文]一卷(目録)

明治三十年(1897)東京博文館排印本。

目録

緒言/詩とは何ぞや/いかに詩を作るべきや/詩題はいかに/詩は作り難きものなるか/漢詩といへるに就きて/韻と平仄と/平仄の變遷/孤平/五絶の平仄上/五絶の平仄中/五絶の平仄下/七言絶句の平仄上/七言絶句の平仄中/七言絶句の平仄下/五言律の平仄/五言長律の平仄/七言律詩の平仄/拗體

續少年詩話

詩の變遷一/詩の變遷二/詩の變遷三/詩の變遷四/詩の變遷五/詩の變遷六/詩の變遷七/詩の變遷八/詩の變遷九/詩の變遷十

附録

詩人の德義

按:平裝一册,164頁。

一百一、野口寧齋《史詩譚》[和文]一卷(目録)

明治三十八年(1905)東京博文館《寧齋詩話》排印本。

目録

八幡公/新羅三郎/鎮西八郎/源義朝/咏史/齋藤實盛/旭將軍/一之谷/平薩州咏花圖/佐佐木盛綱/那須宗高射扇圖/和天然上人壇浦懷古詩/義經像/平泉懷古/源右府/和田胤長墓/北條時宗/雨中上笠置山/院莊/千劍城用芻兵圖/稻叢懷古

按:首《凡例》七則,後評點二十首漢詩,首起賴山陽之《八幡公》,末爲太宰春臺之《稻叢懷古》,均爲史詩。《寧齋詩話》7頁至303頁。

一百二、野口寧齋《開春詩記》[和文]一卷(目録)

明治三十八年(1905)東京博文館《寧齋詩話》排印本。

目録

按:首有《序》,後列評明治元年戊辰(1868)至三十一年戊戌(1898)每年元旦所作漢詩三十二首(己巳年二首),故名“開春”。《寧齋詩話》305頁至414頁。

一百三、河井醉茗(1874—1965)《醉茗詩話》[和文]一卷(目録)

昭和十二年(1937)京都人文書院排印本

目録

明治詩史大要

新體詩興ゐ/美妙の功績/抒情詩の基調/相似の二詩人/藤村の詩/全盛期の詩人㈠/全盛期の詩人㈡/有明の象徵詩/詩語の考察/若き詩人の群/革新期の波瀾

《文庫》の全貌

一、《文庫園》と《少年文庫》/二、《文庫》の概觀/三、《文庫》の詩(A)/四、《文庫》の詩(B)/五、《文庫》の詩(C)/六、烏水、秋曉、江東等

詩人時代

一、《文庫》より《詩人》へ/二、詩草社の成立/三、新流域の開拓/四、詩と自然主義

藤村の前と後と

詩集の序·題言等

高三隆達

伊良子清白

山藤悌三郎先生

詩話

抒情詩の更生/連俳と最近の詩/詩壇の過去と現在/大多數の詩人に向つて/詩を求める女性に/現代女性の詩/詩と小説と/詩人、歌人、俳人/戰争と詩歌/詩に志した動機

詩書雜筆

春光曝書/詩書展覽會の後に/《雪燈範》と《孔雀船》/夜雨の《夕月》/全集に洩れたる二三の詩人/《詩の起源》/《茜草》/《梛の葉歌集》/《筑摩野》/《明治大正詩書綜覽》/《紫羅蘭花》を纏めるに就て/《月來香》の刊行に就て

故詩人語

梅花道人/一色醒川/真下飛泉郎/澤村胡夷/米澤順子/三谷盧華/夜雨の死顔/與謝野寬

歌謡偶感

現在の歌謠を清算せよ/弄齋の小唄/歌謠斷章

按:精裝一册,320頁。

一百四、河上肇(1879—1946)《閑人詩話》[和文]一卷

昭和62年(1987)東京岩波書店《河上肇評論集》排印本254頁至288頁。

按:内容十四則。

一百五、三木露風(1889—1964)《露風詩話》[和文]一卷(目録)

大正四年(1915)白日社排印本。

目録

思想の井/自然の心/表現の精神/詩歌の鑒賞/心と音律/ゆくべき道/リヅム/詩を書く態度/のつびきならぬ言葉/情趣の辯/西行の歌/詩と實生活/通過の詩

按:書前有和文簡短“例言”。精裝一册,224頁。

一百六、岡崎春石(生卒年不詳)《近世詩人叢話》[和文]一卷(目録)

昭和十三年(1938)東京有味書堂《古今詩話》排印本。

目録

大沼枕山/小野湖山/岡本黄石/森春濤/伊藤聽秋/巖谷一六/向山黄邨/河田貫堂/田邊蓮舟/乙骨華陽/吉田竹里/中根香亭/秋月天放/信夫恕軒/菱田海鷗/山田新川/釋古香/田能村秋臯/長田偶得/田邊碧堂

按:是書體例,先簡介詩人創作概況,次舉其詩二至五首不等,末詳加評論。

一百七、釋清潭(生卒年不詳)《下谷小詩話》[和文]一卷

昭和十三年(1938),東京有味書堂《古今詩話》本。

按:是書前有短序,略述創作緣起。言身爲下谷詩社創始人大沼枕山之弟子,讀大正十五年永井風荷著《下谷叢話》,所敍先師大沼事跡多不實,故撰此書。全書七節,一節列舉《下谷吟社詩》三卷詩人名字别號,二節録其同門植村蘆洲所記大沼論詠物詩,三節録五山菊池桐孫《枕山詠物詩序》及鷲津毅堂跋,四節録信夫恕軒《枕山先生傳》,五節記枕山評六如詩,六節敍《書畫薈萃》論江户文人壽命事,七節敍《現今英名百人一首》大沼枕山肖像題詞。

一百八、木下周南(1902—1999)《明治詩話》[和文]三卷(目録)

昭和十八年(1943)東京文中堂排印本。

目録

卷之上

其一

大沼枕山東京詞三十首○東京遷都○御酒頂戴○鴨水鷗渡○雙馬駕車○貢士公議○詩入都都逸○總髮頭○儒生粱肉○白骨蒼苔○新島原○滿世夷裝○濱宫行幸○大院治瘡○書畫會○昌平黌開成所○言路洞開○猿若芝居○移戲場○陌上羅敷○風流太守舟○新紙幣○吹上御苑拜觀○招魂社○從僕完履○舊土就封○明主重儒教○蝦夷地開拓○火舶鐵車○始祭學祖神○僧寮置降兵○藩知事○諸侯邸址

其二

賦到滄桑句自工○妖言流行○廣瀨林外○浪華戰塵○東台戰跡○朱門草叢○士族零落○更農更商○除夜放歌○車夫篇○維新頌歌○小野湖山○拜東幸儀仗○朝東京城○龜谷省軒○戊辰新春○鷲津毅堂○元日早朝○菱田海鷗○鴨東竹枝○石井南橋○祝復古○菊池溪琴○東北平定歌

其三

山内容堂○墨水竹枝○蛇眼傘○鴨南蠻○醉擁美人○鍋島閑叟○松平春嶽○小原鐵心○秋寒本牧臺○守護皇宫第一門○玻璃船大杯○無何有莊

其四

秋月韋軒○答奥平居正書○行無輿兮歸無家○官員録裏人○一笑敗餘卒○松平喜德○南摩羽峰○破家亡國○小笠原午橋○曉收原上骨○廣澤安任○那珂梧樓○述懷五十韻○永岡久茂○落日西風白石城○榎本梁川○人見勝太郎

其五

江藤南白○殘夢猶迷鴨緑江○弔南白詩○千古之冤○島義勇○忠義爲姿○山中一郎○故人入夢○香月經五郎○獄裏英雄泣○熊本十日記序○敬神黨○廢刀令○加屋霽堅○加屋太直○太田三郎彦○猿渡唯夫○前原一誠○躬耕本是英雄事○可法椒山是我師○奥平弘毅齋○帷中不睡讀孫吴○佐州太守○市城一戰○同氣相求

其六

西鄉南洲○松籟洗塵緣○不爲兒孫買美田○僞作二首○木户松菊○戊辰作○孤松瘦菊○大久保甲東○下通州偶成○村田新八○篠原國幹○别府晉介○貴島清○唯知有死不知生○池邊吉十郎○友成正雄○古閑俊雄○松岡獨醒庵○高田露○滿身白雪鐵衣香○末松青萍明治鐵壁集○兵兒謡○佐佐友房戰袍日記○谷干城亂後述懷○山田少將陣中作○陣中夢母○一行白布千軍返○五岳熊本城下作

其七

南洲誹謗○昨日功臣今賊臣○西鄉星○新文詩第二十四集○丁丑公論○祭丁丑亡者○島田一良陸義猶

卷之中

其一

明治文學○明治漢學者○漢學塾○陸軍學佛海軍英○舊雨社○舊雨詩鈔○麗澤社○廻瀾社○下谷吟社○七曲吟社○茉莉吟社○晚翠吟社○麹坊吟社○下谷吟社詩○新文詩○大來社○明治詩文○明治詩家○庶民文學○漢詩文戲作派○柳橋新誌○東京新繁昌記○三木愛花○服部撫松○狂詩流行○狂詩沿革○成島柳北○朝野新聞雜録欄○狂詩三大家○石井南橋源無水○戲作漢詩文雜誌○狂詩集○狂詩資料○東京開化繁昌詩選○日本開化詩○東京新詞○新聞狂詩欄○佯狂作狂詩○答童生之問○團團珍聞○田島任天○團珍調○團珍寄稿家○諷刺文及畫○黑章魚記

其二

歐化衣食住○牛肉店○西洋料理店○西洋居酒○洋服○斷髮○革靴○卷多葉胡○蝙蝠傘○京橋煉瓦石○銀街繁華○只插薔薇花一枝

其三

流行節○詠流行物○戲作詩人○電信機○郵便○人力車○移春檻並蒂花○芳原餘唱○車聲如雨過雷門○駕籠○馬道戲作○菊池三溪東京寫真鏡○挽車人夥乘車人○乘合馬車○千里軒○馬車行○馬車馬○蒸氣車○蒸氣船○寫真○時辰儀○瓦斯燈○博覽會○新曆採用

其四

新官吏○太平諸吏百無憂○狂詩諷時勢○白髮遺臣讀楚辭○鯰髯鰌髯○鯰貓社會○小室屈山放猫行○巡查○路傍春色○楊弓○麥湯○船饅頭○商女不知亡國恨○湯屋○浴醉睡○生憎一片槽中板○湯屋行○美人天上非虚語○湯屋難不在湯兮不在水

其五

妓女解放○江户文化與吉原○吉原懷古○吉原竹枝○柳橋盛衰○一橋風月新○舞桐雨○新橋竹枝○花則東臺月墨川○摇錢樹○偎紅倚翠○新橋八景佳話○英雄亦有斷腸事

卷之下

其一

絶海熊野三山詩○清國公使何如璋○使東述略○使東雜詠○長華園雅集○千歲樓宴集○中村敬宇詩○後樂園雅集○黄遵憲詩

其二

黄遵憲日本雜事詩○人境廬詩草○飲冰室詩話

其三

王韜○普法戰紀○王韜來遊○扶桑遊記○東臺會○八户宏光○墨水長命寺○萬千樓宴集○吉原新詠○萬國史略○孔子廟○新富座○晃山勝遊○橋本樓送别○法國國歌○觀光紀游

其四

公使黎庶昌○壬午登高會○癸未登高會○枕流館宴集○戊子重九讌集○己丑枕流館宴集○紅葉館重三讌集○重九讌集○庚寅重三讌集○訪徐福墓○紅葉館登高留别宴○孫君異○黎庶昌與黄遵憲○汪鳳藻○戊辰紅葉館雅集

按:精裝一册,357頁。

一百九、吉川幸次郎(1904—1980)《人間詩話》[和文]一卷(目録)

昭和三十二年(1948)東京巖波書店排印本。

目録

その一、白居易/その二、白居易/その三、白居易/その四、韓愈/その五、韓愈/その六、張籍/その七、杜牧/その八、杜牧/その九、樂府古辭/その十、相逢行/その十一、艷歌行/その十二、挽歌/その十三、古詩/その十四、古詩/その十五、悲歌/その十六、古詩,古歌,古絶句/その十七、古鏡銘/その十八、鐃歌/その十九、狩野直喜/その二十、俞樾/その二十一、章炳麟/その二十二、魯迅/その二十三、王國維/その二十四、陶潛/その二十五、陶潛/その二十六、黄丕烈/その二十七、内藤虎次郎/その二十八、内藤虎次郎/その二十九、内藤虎次郎/その三十、倪海曙,杜甫/その三十一、陸游/その三十二、范成大/その三十三、范成大/その三十四、杜牧/その三十五、杜牧/その三十六、李商隱/その三十七、李商隱,李賀/その三十八、狩野直喜,蘇軾/その三十九、狩野直喜,蘇軾/その四十、狩野直喜,蘇軾/その四十一、錢秉鐙/その四十二、鈴木虎雄/その四十三、李益/その四十四、程曉/その四十五、傅玄/その四十六、朱彝尊/その四十七、朱彝尊/その四十八、梅堯臣/その四十九、梅堯臣/その五十、蘇軾

按:平裝一册,202頁。

一百十、富士川英郎(1909—2003)《西東詩話》[和文]一卷(目録)

昭和四十九年(1974)玉川大學出版部排印本。

目録Ⅰ

古方家と蘭學/ヒポクラテスの肖像/フーフェラントの《医戒》/ウイルヒョウと日本の医者たち/コッホ歡迎會

明治時代とドイツ文化/日本文学とドイツ文学

詩集《沙羅の木》について/“わが星”について/《家常茶飯》についての對話/荻原朔太郎とリルケ/荻原朔太郎とポー/鄉愁の詩人/谷神不死

李太白とドイツ近代詩/唐詩のドイツ訳/柏木如亭の《聯珠詩格訳註》/《海表集》の唐詩訳

フローレンツと日本学/フリッツ·ルンプのこと/リルケと日本

あとがき

人名索引

書名索引

按:精裝一册,430頁。

一百十一、竹内實(1923—2013)《中國喫茶詩話》[和文]一卷(目録)

昭和五十七年(1982)株式會社淡交所排印本。

目録

序——茶の天地

Ⅰ詩にみる茶のさまざま

1.喫茶のはじまり——《詩經》の詩·西晉の賦

2.唐代の茶會と日本人の伝來——《經國集》の詩

3.仙境にあそぶ茶——怪なる詩人·盧仝

4.友情を味わう茶——白樂天の詩·一

5.睡後と醉後の茶——白樂天の詩·二

6.早春の茶——白樂天の詩·三

7.白瓷と青瓷——秘色越器の詩

8.酷税と山野の茶——袁高の茶山詩

9.春雨に分れる茶——陸放翁の詩

10.試院に聽く松風の鳴——蘇東坡と茶

11.遊戲の茶——楊萬里の分茶の詩

12.蒼茫萬古の意——高青邱の詩と茶

13.竹林の茶を煮る香り——倪雲林の畫と詩

Ⅱ小説に描かれた喫茶の情景

1.英雄豪傑と茶店——《三國志演義》《水滸伝》

2.飲食と茶——《金瓶梅》《西遊記》

3.仙人になる茶·梅花の雪の茶——《紅樓夢》

4.西湖、秦淮の茶——《儒林外史》

5.悟りの茶、官僚社會の茶——《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

6.近代·現代の茶店と茶——《暴風雨前》

Ⅲ喫茶紀行

1.文山紀行と功夫茶

2.西湖と虎跑泉

參考地圖

あとがき

按:精裝一册,262頁。

(趙季,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暢,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