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信诈骗案件的案例分析

2014-12-25李玥朗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37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诈骗

李玥朗

摘要:本文通过典型的迷信诈骗案件进行分析,本案的特点是分工明确,精心策划,犯罪地点偏远,而且是流窜作案。犯罪分子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对被害人进行坑害,而此类案件加大了公安机关破案难、起诉难、判决难的主要特点。本文针对此类案件的特点,提出了迷信诈骗的预防和对策,主要为加大对迷信犯罪危害性宣传,提高人们自我防范意识,加大农村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公、检、法协同配合,不同地区的司法机关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等是防止此类案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迷信;诈骗;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B99 文献标识码: A

诈骗案件,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犯罪案件[1]。诈骗犯罪在我国是一个罪名的集合体,主要是指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犯罪行为[2]。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不断翻新,作案方法变化多端,给打击此类犯罪带来很大困难,危害了广大网民的财产安全,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3]。

三次科技革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科学知识对人类的进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几乎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到21世纪,科学文化知识得到广泛传播,科学知识深入人心。然而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封建愚昧思想的的顽固性。尤其在一些边远农村,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现代化工具丰富人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却依然被各种大仙、佛祖所占据。一些利益熏心的不法之徒抓住了人们这一弱点,稍加利用就把其变成了给他们带来巨大财富的“生产力”。2013年我院受理了一起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诈骗大案,涉案犯罪嫌疑人5人,涉案金额50多万元。为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遏止这类犯罪活动。现结合该案件,浅析迷信诈骗案件的成因与预防对策。诈骗犯罪因隐蔽性强、智能性高、危害性大、涉案地域广以及对其打击调查取证难、专业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越来越引起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4]。

1案情简介和分析

犯罪分子共五人,先由犯罪分子陈某向被害人问路,并陈述自己不幸的经历来搏得被害人的同情心。接着第二个犯罪分子张某上前,说她知道神医,并夸其非常厉害,勾起被害人的好奇心,进而二犯罪分子央求被害人一起去。

在走路的过程中,陈某、张某通过跟被害人唠嗑套取被害人的基本情况。第三个犯罪分子郑某在后边偷听,然后把被害人的家常情况通过电话告诉第四个犯罪分子王某。

王某扮成神医的孙女,假装跟她们偶遇。犯罪分子张某说正好找你爷爷给看看病。王某说我爷爷不给外人看病,张某假装说都是亲戚,王某说家里有人坐月子,不能带外人去见她的神医爷爷,她可以破此例去问她的爷爷。以上对话让被害人觉得神医很清高,并产生一种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心理。

王某回来说,她爷爷早就预测到了。先假装揭穿这几个人不是亲戚关系,是过路认识的,初步证明自己的神力。进而说陈某和被害人的基本情况,再一次证明神医的能力。通过以上手段,打消被害人的疑心,取得被害人的信任。接着说被害人的家人(一般是子女)有血光之灾,由于被害人爱子心却使其陷入恐慌、紧张,进而扰乱了被害人辨认是非之心。

被害人就问能不能破绽,王某说可以并提出三个条件:第一要信观音菩萨、第二要天机不能泄露、第三要拿三十六块现大洋给观音菩萨上供,供完之后再如数拿回去。第一个条件信奉观音,充分利用农村人内心世界普遍对观音内心认同,为了让被害人更加相信他们。第二个条件天机不可泄露,利用人们的习惯思维,来防止犯罪行为败露,增加安全性。第三个条件要三十块大洋给观音菩萨上供,明知没有,故意刁难,使被害人更加着急,并对索要钱财之心加以隐藏。供完之后如数拿回,不易引起被害人怀疑,也是为了隐藏索要钱财之心。陈某说她家一块现大洋也没有呀,她又问被害人的家里有吗,被害人说家里也没有,陈某跟王某人说家里没现大洋就拿现代的钱代替一下行吗,第四人说要是用现代钱代替就得做到一百一得心诚,家里有多少钱就拿多少钱,尽力就行。然后在说你们两个谁先来谁先办,个人办个人的。犯罪分子假借第三人之口说出用钱供奉,将自己的占有他人钱财之心完美隐藏,不引起被害人怀疑。

说完这话陈某假装就走了说是回家得上银行取钱去了。王某又跟被害人说最好你先办,先办管你好的。给被害人一种竞争压力,目的是使被害人跟快的取钱,以防夜长梦多。第五个犯罪分子陆某就在后面跟着被害人,看她的家人是不是有跟着的,怕被识破了,来保证犯罪行为的安全。收完钱后告诉被害人回家等,几个小时以后再过来取钱,这事不能和任何人说,否则就不灵了。然后犯罪嫌疑人坐车逃走。

2案件特点

(1)犯罪分子以中年女性为主。该犯罪团伙共五人,其中四人是女性,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上。

(2)分工明确,精心策划。五名犯罪分子各有各的分工,并对犯罪行为经行精心策划,犯罪步骤环环相扣。

(3)犯罪地点偏远。犯罪行为的发生地都在农村的集市或者道路上。

(4)流窜作案。该迷信诈骗案在一个地方只作案一起,作案得手后,迅速离开,再流窜到其它地方诈骗。

(5)犯罪手段是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该迷信诈骗案犯罪分子够过手段取得被害人信任,然后说被害人的家人三天内必有血光之灾,通过拿钱供奉才能免灾的方法骗取被害人的钱财。

(6)涉案金额大、次数多。仅2012年犯罪分子就诈骗20余次,诈骗涉案金额50多万元。

(7)被害人都为中年女性。该起案件的被害人都为女性,四十岁以上,家住农村。

(8)被害人多,分布广。该案涉及20多名被害人多,分布承德各地区。

(9)对被害人造成的损失大。犯罪分子每次诈骗被害人的钱财,几乎都是被害人的全部存款,给被害人造成极大地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3网络诈骗案件的成因

(1)迷信诈骗巨大的经济利润诱惑,客观上刺激了迷信诈骗。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诈骗是一种零成本、高回报的犯罪,诈骗的手法很简单,很容易传播、仿效。以本案为例,犯罪分子只需开车到作案地点,寻找被害人,然后就开始实施诈骗行为,暴利的诱惑,客观上刺激了诈骗的发生。

(2)被害人防范意识不强、心存愚昧思想,为迷信诈骗埋下隐患。由于被害人均为农村中、老年妇女,对外界不甚了解,容易相信他人,不能识破犯罪分子的阴谋。另外被害人心理的封建愚昧思想根深蒂固,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3)对迷信诈骗危害宣传不到位,人民群众对其还缺乏辨别能力。该类型的诈骗是一种新型的诈骗方式,人们对其还缺乏了解。另外犯罪分子都选择偏远的农村作案,也为宣传工作增加了难度。

(4)迷信诈骗破案难、起诉难、判决难。由于犯罪分子流窜作案、选择犯罪地点比较偏僻、被害人不认识犯罪最分子、掌握犯罪分子的信息比较少致使对迷信诈骗的查处存在犯罪嫌疑人难寻、证据难寻、物证少几乎都是口供的特点,同时也使迷信诈骗犯罪案件存在难诉、难判的情形,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打击力度,使从事迷信诈骗的犯罪人员存有侥幸心理,进而铤而走险,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罪。

3迷信诈骗的预防和对策

(1)加大对迷信犯罪危害性宣传,提高人们自我防范意识。各级政府职能机构要利用充分广播、电视、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迷信诈骗犯罪的危害,也可利用乡镇集市以散发传单扩大宣传,通过剖析迷信诈骗真实案例,使老百姓真正认识到诈骗犯罪的危害性,提高人们自我防范意识。

(2)加大农村科学知识的普及。加强偏远农村地区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使人们形成客观、真实的认识,提高人们防范犯罪的能力。只有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根除这类犯罪。

(3)公、检、法协同配合,不同地区的司法机关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对迷信诈骗案件,公、检、法三机关要协同配合,多方调查取证,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发现一起,打击一起,此外,由于犯罪分子采取流窜作案,各地区的司法机关的信息交流就显的尤为重要,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通力合作,以此保证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遏制迷信诈骗犯罪的蔓延趋势。

参考文献:

[1] 吴照美,郑洪广.诈骗案件的特点及侦查讯问要领[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 (7):69-71.

[2] 雷海峰,陈龙鑫,赵健兵.诈骗案件嫌疑人(被告人)翻供问题研究[J].犯罪研究,2012, (5):47-52.

[3] 董金玲.浅谈网络诈骗案件的特点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3(6):247-248.

[4] 孙静晶.网络诈骗案件侦查的情报合成作战机制研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31-35.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诈骗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诈骗
警惕电信诈骗
数据
注意防范电信诈骗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