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临床分析
2014-12-25李棐朝
李棐朝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共46眼, 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结果 与术前相比, 术后1、3个月最佳视力矫正明显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 术后前房深入显著提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 前房深度恢复较好, 视力明显提升, 安全有效,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超声乳化术;白内障;高度近视;临床疗效
临床中,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是一种特殊眼病, 手术治疗难度大, 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差, 手术风险高[1, 2]。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日趋成熟, 这种术式可以借助于微小切口将白内障摘除, 同时将人工晶体植入, 恢复患者视力。本文主要分析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临床疗效, 效果显著, 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40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共46眼, 其中女19例, 21眼, 男21例, 25眼;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54.09±2.37)岁;屈光度为-11.48D~-23.64 D, 平均屈光度(-15.34±168)D;眼轴长度为28.38~34.87 mm, 平均眼轴长度为(30.23±1.98)mm。术前最佳视力矫正:13眼为0.11~0.4, 20眼0.02~0.1, 13眼<0.01。病例入选标准:确诊为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将术前视网膜脱离患者排除,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均采取超声乳化术, 术前对晶状体混浊部位与程度进行常规散瞳检查, 观察是否存在晶状体半脱位, 检查视功能与眼底, 采取眼A/B超与角膜曲率检查。空腹血糖检查, 向患者说明病情与预后。采用奥布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 超声乳化仪(University-Ⅱ, 美国 ALCON 公司生产)。术中不固定眼球, 开眼睑使用开睑器, 通过颞侧或者是鼻侧角巩膜缘隧道切口至前房, 前房穿刺做常规辅助切口, 将粘弹剂注入到前房, 做连续环形撕囊, 直径为5.0~6.0 mm, 水分离并且超声乳化晶状体核, 碎裂晶状体核并将其吸出, 将残留的晶状体皮质吸出, 再次将粘弹剂注入到前房, 在囊袋中将人工晶状体植入, 粘弹剂置换, 切口封闭产生前房, 如果有需要缝合切口1针。术毕, 使用2.5 mg地塞米松于球结膜下注射, 将典必殊眼膏涂于结膜囊。观察术后并发症, 前房深度, 术前以及术后1、3个月患者的视力状况。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前房深度与视力 与术前相比, 术后1、3个月最佳视力矫正明显提高,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比较,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 术后前房深入显著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 2 术后并发症 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3眼, 但破裂口比较小, 其中晶状体悬韧带部分断裂2眼, 粘弹剂加大剂量后人工晶状体顺利植入;伴有晶状体脱出1眼, 行虹膜切除术与清除前房玻璃体, 人工晶状体顺利植入。术后9眼发生后囊膜混浊, 其中2眼虹膜粘连, 行囊膜切开术7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 常规使用降眼压药物, 术后2~3 d恢复, 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最近几年以来, 白内障患者人数增加, 其中大部分是由于高度近视所导致的[3, 4]。这一类患者并发白内障通常表现为核性, 具有脉络膜血管脆性、悬韧带断裂或者是松弛等特点, 晶状体核中多发混浊, 随着病情进展核颜色有黄褐色逐渐转换为深棕色。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其悬韧带脆性较大、巩膜较薄、眼轴长, 玻璃体发生高度液化, 囊外行白内障手术, 术中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囊膜破裂以及前房不稳定等症状。术中如果出现玻璃体脱出, 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危险性较大。本组中出现后囊膜破裂3眼, 但破裂口比较小, 其中晶状体悬韧带部分断裂2眼, 伴有晶状体脱出1眼, 但术后没有发生视网膜脱离。从临床特点看, 高度近视患者前房深度比较深, 玻璃体腔长, 增加术中与术后脉络膜出血发生率。周边与中央容易出现不同视网膜变性, 甚至形成干洞, 术后通常出现视网膜脱离。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主要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与仪器设备的更新, 临床中广泛应用超声乳化术, 其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无需缝合切口、角膜散光较小、组织损伤小以及术后视力恢复快等。这种手术方法有利于术后患者恢复, 无需采取全身麻醉或是局部麻醉, 避免麻醉注射所引发的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患者在术中与术后感觉较好, 没有不适症状出现。术后1、3个月最佳视力矫正明显提高(P<0.05);术后前房深入显著提升(P<0.05)。一过性高眼压3眼, 常规使用降眼压药物, 术后2~3 d恢复, 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出现。这说明于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 前房深度恢复较好, 视力明显提升, 安全有效,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海莲, 高博, 周伶丽.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科新进展, 2011, 9(7):23-27.
[2] 谢丽莲, 朱俊东, 周小平, 等.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负低度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国际眼科杂志, 2011, 3(1):19-21.
[3] 张朝军, 张琪, 刘承, 等.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治疗.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2010, 7(6):47-49.
[4] 刘义戈.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4, 8(15):69-71.
[收稿日期:2014-08-14]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共46眼, 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结果 与术前相比, 术后1、3个月最佳视力矫正明显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 术后前房深入显著提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 前房深度恢复较好, 视力明显提升, 安全有效,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超声乳化术;白内障;高度近视;临床疗效
临床中,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是一种特殊眼病, 手术治疗难度大, 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差, 手术风险高[1, 2]。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日趋成熟, 这种术式可以借助于微小切口将白内障摘除, 同时将人工晶体植入, 恢复患者视力。本文主要分析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临床疗效, 效果显著, 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40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共46眼, 其中女19例, 21眼, 男21例, 25眼;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54.09±2.37)岁;屈光度为-11.48D~-23.64 D, 平均屈光度(-15.34±168)D;眼轴长度为28.38~34.87 mm, 平均眼轴长度为(30.23±1.98)mm。术前最佳视力矫正:13眼为0.11~0.4, 20眼0.02~0.1, 13眼<0.01。病例入选标准:确诊为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将术前视网膜脱离患者排除,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均采取超声乳化术, 术前对晶状体混浊部位与程度进行常规散瞳检查, 观察是否存在晶状体半脱位, 检查视功能与眼底, 采取眼A/B超与角膜曲率检查。空腹血糖检查, 向患者说明病情与预后。采用奥布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 超声乳化仪(University-Ⅱ, 美国 ALCON 公司生产)。术中不固定眼球, 开眼睑使用开睑器, 通过颞侧或者是鼻侧角巩膜缘隧道切口至前房, 前房穿刺做常规辅助切口, 将粘弹剂注入到前房, 做连续环形撕囊, 直径为5.0~6.0 mm, 水分离并且超声乳化晶状体核, 碎裂晶状体核并将其吸出, 将残留的晶状体皮质吸出, 再次将粘弹剂注入到前房, 在囊袋中将人工晶状体植入, 粘弹剂置换, 切口封闭产生前房, 如果有需要缝合切口1针。术毕, 使用2.5 mg地塞米松于球结膜下注射, 将典必殊眼膏涂于结膜囊。观察术后并发症, 前房深度, 术前以及术后1、3个月患者的视力状况。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前房深度与视力 与术前相比, 术后1、3个月最佳视力矫正明显提高,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比较,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 术后前房深入显著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 2 术后并发症 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3眼, 但破裂口比较小, 其中晶状体悬韧带部分断裂2眼, 粘弹剂加大剂量后人工晶状体顺利植入;伴有晶状体脱出1眼, 行虹膜切除术与清除前房玻璃体, 人工晶状体顺利植入。术后9眼发生后囊膜混浊, 其中2眼虹膜粘连, 行囊膜切开术7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 常规使用降眼压药物, 术后2~3 d恢复, 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最近几年以来, 白内障患者人数增加, 其中大部分是由于高度近视所导致的[3, 4]。这一类患者并发白内障通常表现为核性, 具有脉络膜血管脆性、悬韧带断裂或者是松弛等特点, 晶状体核中多发混浊, 随着病情进展核颜色有黄褐色逐渐转换为深棕色。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其悬韧带脆性较大、巩膜较薄、眼轴长, 玻璃体发生高度液化, 囊外行白内障手术, 术中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囊膜破裂以及前房不稳定等症状。术中如果出现玻璃体脱出, 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危险性较大。本组中出现后囊膜破裂3眼, 但破裂口比较小, 其中晶状体悬韧带部分断裂2眼, 伴有晶状体脱出1眼, 但术后没有发生视网膜脱离。从临床特点看, 高度近视患者前房深度比较深, 玻璃体腔长, 增加术中与术后脉络膜出血发生率。周边与中央容易出现不同视网膜变性, 甚至形成干洞, 术后通常出现视网膜脱离。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主要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与仪器设备的更新, 临床中广泛应用超声乳化术, 其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无需缝合切口、角膜散光较小、组织损伤小以及术后视力恢复快等。这种手术方法有利于术后患者恢复, 无需采取全身麻醉或是局部麻醉, 避免麻醉注射所引发的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患者在术中与术后感觉较好, 没有不适症状出现。术后1、3个月最佳视力矫正明显提高(P<0.05);术后前房深入显著提升(P<0.05)。一过性高眼压3眼, 常规使用降眼压药物, 术后2~3 d恢复, 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出现。这说明于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 前房深度恢复较好, 视力明显提升, 安全有效,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海莲, 高博, 周伶丽.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科新进展, 2011, 9(7):23-27.
[2] 谢丽莲, 朱俊东, 周小平, 等.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负低度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国际眼科杂志, 2011, 3(1):19-21.
[3] 张朝军, 张琪, 刘承, 等.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治疗.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2010, 7(6):47-49.
[4] 刘义戈.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4, 8(15):69-71.
[收稿日期:2014-08-14]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共46眼, 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结果 与术前相比, 术后1、3个月最佳视力矫正明显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 术后前房深入显著提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 前房深度恢复较好, 视力明显提升, 安全有效,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超声乳化术;白内障;高度近视;临床疗效
临床中,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是一种特殊眼病, 手术治疗难度大, 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差, 手术风险高[1, 2]。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日趋成熟, 这种术式可以借助于微小切口将白内障摘除, 同时将人工晶体植入, 恢复患者视力。本文主要分析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临床疗效, 效果显著, 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40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共46眼, 其中女19例, 21眼, 男21例, 25眼;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54.09±2.37)岁;屈光度为-11.48D~-23.64 D, 平均屈光度(-15.34±168)D;眼轴长度为28.38~34.87 mm, 平均眼轴长度为(30.23±1.98)mm。术前最佳视力矫正:13眼为0.11~0.4, 20眼0.02~0.1, 13眼<0.01。病例入选标准:确诊为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将术前视网膜脱离患者排除,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均采取超声乳化术, 术前对晶状体混浊部位与程度进行常规散瞳检查, 观察是否存在晶状体半脱位, 检查视功能与眼底, 采取眼A/B超与角膜曲率检查。空腹血糖检查, 向患者说明病情与预后。采用奥布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 超声乳化仪(University-Ⅱ, 美国 ALCON 公司生产)。术中不固定眼球, 开眼睑使用开睑器, 通过颞侧或者是鼻侧角巩膜缘隧道切口至前房, 前房穿刺做常规辅助切口, 将粘弹剂注入到前房, 做连续环形撕囊, 直径为5.0~6.0 mm, 水分离并且超声乳化晶状体核, 碎裂晶状体核并将其吸出, 将残留的晶状体皮质吸出, 再次将粘弹剂注入到前房, 在囊袋中将人工晶状体植入, 粘弹剂置换, 切口封闭产生前房, 如果有需要缝合切口1针。术毕, 使用2.5 mg地塞米松于球结膜下注射, 将典必殊眼膏涂于结膜囊。观察术后并发症, 前房深度, 术前以及术后1、3个月患者的视力状况。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前房深度与视力 与术前相比, 术后1、3个月最佳视力矫正明显提高,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比较,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 术后前房深入显著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 2 术后并发症 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3眼, 但破裂口比较小, 其中晶状体悬韧带部分断裂2眼, 粘弹剂加大剂量后人工晶状体顺利植入;伴有晶状体脱出1眼, 行虹膜切除术与清除前房玻璃体, 人工晶状体顺利植入。术后9眼发生后囊膜混浊, 其中2眼虹膜粘连, 行囊膜切开术7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 常规使用降眼压药物, 术后2~3 d恢复, 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最近几年以来, 白内障患者人数增加, 其中大部分是由于高度近视所导致的[3, 4]。这一类患者并发白内障通常表现为核性, 具有脉络膜血管脆性、悬韧带断裂或者是松弛等特点, 晶状体核中多发混浊, 随着病情进展核颜色有黄褐色逐渐转换为深棕色。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其悬韧带脆性较大、巩膜较薄、眼轴长, 玻璃体发生高度液化, 囊外行白内障手术, 术中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囊膜破裂以及前房不稳定等症状。术中如果出现玻璃体脱出, 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危险性较大。本组中出现后囊膜破裂3眼, 但破裂口比较小, 其中晶状体悬韧带部分断裂2眼, 伴有晶状体脱出1眼, 但术后没有发生视网膜脱离。从临床特点看, 高度近视患者前房深度比较深, 玻璃体腔长, 增加术中与术后脉络膜出血发生率。周边与中央容易出现不同视网膜变性, 甚至形成干洞, 术后通常出现视网膜脱离。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主要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与仪器设备的更新, 临床中广泛应用超声乳化术, 其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无需缝合切口、角膜散光较小、组织损伤小以及术后视力恢复快等。这种手术方法有利于术后患者恢复, 无需采取全身麻醉或是局部麻醉, 避免麻醉注射所引发的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患者在术中与术后感觉较好, 没有不适症状出现。术后1、3个月最佳视力矫正明显提高(P<0.05);术后前房深入显著提升(P<0.05)。一过性高眼压3眼, 常规使用降眼压药物, 术后2~3 d恢复, 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出现。这说明于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 前房深度恢复较好, 视力明显提升, 安全有效,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海莲, 高博, 周伶丽.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科新进展, 2011, 9(7):23-27.
[2] 谢丽莲, 朱俊东, 周小平, 等.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负低度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国际眼科杂志, 2011, 3(1):19-21.
[3] 张朝军, 张琪, 刘承, 等.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治疗.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2010, 7(6):47-49.
[4] 刘义戈.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4, 8(15):69-71.
[收稿日期:2014-08-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