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环磷腺苷的影响
2014-12-25朱晓宏朱晓慧
朱晓宏, 朱晓慧, 魏 薇
(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63)
环磷腺苷具有调节生物体内很多酶催化反应的功能,体内很多激素的作用也是通过环磷腺苷区进行的,起着激素媒介物质的作用[1]。
现已证明环磷腺苷(cAMP)是睾丸甾酮、雌激素、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及胎盘激素等许多激素的第二信使。当各种激素与细胞表面作用点接触时,发动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转化成环磷腺苷(cAMP)。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的浓度变化又引起了细胞各种代谢的变化。而且环磷腺苷(cAMP)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脂肪分解、类固醇合成均有关系。环磷腺苷(cAMP)与恶性肿瘤、内分泌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特定条件下,环磷腺苷(cAMP)对癌细胞具有控制作用,对冠心病、牛皮癣等有缓解作用。
目前在我国,环磷腺苷(cAMP)主要作为医药品被应用。环磷腺苷(cAMP)在医药上主要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抢救药并用于冠心病、糖尿病、气喘、牛皮癣等疾病的治疗。
生物代谢途径中,磷酸二酯酶及其同工酶能够使环磷腺苷降解[2],破坏磷酸二酯酶及其同工酶,成为提高环磷腺苷发酵水平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采用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jsim-1277已经是腺苷酸脱氨酶阴性[3]减少了磷酸二酯酶活性,作者试验了多种磷酸二酯酶同工酶抑制剂,有效提高了环磷腺苷的发酵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作者所在研究室筛选育种得到的Bacillus.subtilis jsim-1277。该菌株与目前国内鸟苷发酵菌种Bacillus.subtilis jsim-G518[4]相似,同样源自肌苷产生菌Bacillus.subtilis jsim-1019。
1.2 培养基
1.2.1 种子培养基 葡萄糖2.0 g/dL,蛋白胨1.0 g/dL,玉米浆 0.3 g/dL,NaCl 0.3 g/dL;pH 7.0。 (固体培养基加琼脂2 g/dL)
1.2.2 发酵培养基 葡萄糖6.0 g/dL,尿素1.0 g/dL,酵母粉1.0 g/dL,豆饼水解液0.3 g/dL,K2HPO41.0 g/dL,NaF 0.05 g/dL,MgSO40.1 g/dL;pH 7.0。依据实验需要添加 1,5,10,20,50 mg/L 的酚噻嗪、 西马多丁、硫苯唑林、丙苯氮嘌呤、茶碱等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1.3 摇瓶发酵试验
1.3.1 摇瓶种子培养 接一环生长良好的斜面培养物至装有30 mL种子培养基的500 mL三角瓶中培养,旋转式摇床,频率210 r/min,温度36℃ ,培养18 h。
1.3.2 摇瓶发酵培养 将生长良好的种子液接至装有30 mL发酵培养基的500 mL三角瓶中培养,接种体积分数10%,旋转式摇床,频率210 r/min,温度36℃,培养72 h后测定环磷腺苷质量浓度。培养条件与鸟苷发酵条件相似[5]。
1.4 分析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含0.01 mol/L四丁基溴化铵,用磷酸调节pH值至4.3)-乙腈(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8 nm。标准品溶液0.2 mg/mL,取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酚噻嗪的影响
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了 1、5、10、20、50 mg/L 的酚噻嗪,与不添加的常规培养基发酵进行对照,结果见表1。
表1 酚噻嗪对环磷腺苷发酵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various concentration of phenothiazine on cAMP accumulation
酚噻嗪的加入非但没有提高,还大大降低了环磷腺苷的生产能力。发酵过程中,菌自溶时间提前,可能与酚噻嗪对菌种具有毒性有关。
2.2 西马多丁的影响
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了 1、5、10、20、50 mg/L 的西马多丁,与不添加的常规培养基发酵进行对照,结果见表2。
表2 西马多丁对环磷腺苷发酵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various concentration of cemadotin on cAMP accumulation
西马多丁在低浓度可以提高环磷腺苷的生产能力,在5 mg/L添加量时,可以提高产量16%,而添加量过大则反而减产。可能与西马多丁对磷酸二酯酶同工酶的抑制有关。
2.3 硫苯唑林的影响
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了 1、5、10、20、50 mg/L 的硫苯唑林,与不添加的常规培养基发酵进行对照,结果见表3。
表3 硫苯唑林对环磷腺苷发酵的影响Table 3 Effect of various concentration of thibenzazoline on cAMP accumulation
硫苯唑林的加入同样没有提高,并大大降低了环磷腺苷的生产能力。发酵过程中,菌自溶时间也提前,可能与硫苯唑林对菌种具有毒性有关。
2.4 丙苯氮嘌呤的影响
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了 1、5、10、20、50 mg/L 的丙苯氮嘌呤,与不添加的常规培养基发酵进行对照,结果见表4。
表4 丙苯氮嘌呤对环磷腺苷发酵的影响Table 4 Effect of various concentration ofbenzene nitrogen purine on cAMP accumulation
丙苯氮嘌呤的加入同样没有提高,并大大降低了环磷腺苷的生产能力。发酵过程中,菌自溶时间提前更明显,可能与丙苯氮嘌呤对菌种具有毒性有关。
2.5 氨茶碱的影响
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了 1、5、10、20、50 mg/L 的氨茶碱,与不添加的常规培养基发酵进行对照,结果见表5。
氨茶碱可以提高环磷腺苷的生产能力,在5 mg/L添加量时,可以提高产量10.7%,随着添加质量浓度的提高,环磷腺苷增产能力维持在9%~10%左右,可能与氨茶碱对某类磷酸二酯酶同工酶产生了抑制有关。
表5 氨茶碱对环磷腺苷发酵的影响Table 5 Effect of various concentration of aminophylline on cAMP accumulation
2.6 西马多丁与氨茶碱联合使用的影响
西马多丁与氨茶碱共同使用,按照之前试验中最佳的3个质量浓度组合,结果见表6。
表6 西马多丁与氨茶碱联用对环磷腺苷发酵的影响Table 6 Effect of cemadotin combined with aminophylline on cAMP accumulation
西马多丁和氨茶碱联用,具有提高环磷腺苷的生产能力,且提高能力相互间有加成效果,可能西马多丁和氨茶碱分别抑制的磷酸二酯酶同工酶类别不同,协同减少了菌对自身产物环磷腺苷的降解,实现了增产的效果。
3 结语
环磷腺苷产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jsim-1277能在某些磷酸二酯酶同工酶抑制剂的存在下,提高环磷腺苷的产量。其中西马多丁和氨茶碱联用,最多可以增产28%,达到9.14 g/L,提高非常显著。
[1]Shandar R R,Zhu J S,Baron A D.Glueosamine infusion in rat smimics the beta-cell dysfunction of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Metabolism,l998,47:573.
[2]王晓英,吴俊芳,张均田.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2):121-124.WANG Xiaoying,WU Junfang,ZHANG Juntian.Progress in selective inhibitors of cyclic 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J].Chinese Pharmacological Bulletin,2000,16(2):121-124.(in Chinese)
[3]柏建新,朱晓宏,张一平,等.肌苷菌核酸代谢关键酶缺失和形成选育腺苷茵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3,30(2):52-56.BAI Jianxin,ZHU Xiaohong,ZHANG Yiping,et al.Study on the microorganism fermentation of adenosine with mutative strains of lack of or producing some important enzymes in nucleic acid metabolism[J].Microbiology,2003,30(2):52-56.(in Chinese)
[4]盛翠,张一平,陆茂林.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鸟苷高产菌株[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28(2):279-283.SHENG Cui,ZHANG Yiping,LU Maolin.Study on breeding up high-yield strain of guanosine by protoplast mutagensis[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09,28(2):279-283.(in Chinese)
[5]杜郭君,张一平,王红连,等.鸟嘌呤核苷补料发酵条件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24(5):21-24.DU Guojun,ZHANG Yiping,WANG Honglian,et al.Studies on feeding condition of guanosine fermentation[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05,24(5):21-24.(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