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2014-12-2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价格农产品农民

张 杰

张杰/黄淮学院外语系在读硕士(河南驻马店463000)。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2014年春节期间,笔者在家乡对农产品价格做了初步调查,发现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的粮价情况不容乐观,农民有很多抱怨。主要农产品像小麦、玉米价格多年来几乎很少变化,但种植成本却连年上升;花生、豆类、猪肉等价格波动剧烈,农民很少能从中受益。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产品问题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农民的权益,繁荣农业的发展。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求找出适合我国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方法。

一、影响农产品价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我国目前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因素较多,而且这些因素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农产品价格的最终确定非常困难。总的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取决于农产品供给、需求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也受到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如图1)

图1 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示意图

1.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城镇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而且农民工进城后,从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收入提高,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增多。虽然技术进步使得单位亩产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小规模生产特点使得技术推广极为缓慢,影响了农产品单位亩产的提高。据统计,我国耕地的单位亩产这些年来基本稳定,没有多少提高,1998—2012年,单位土地产量仅提高5%左右,在成本提高近两倍的情况下,就使得农民增产不增收,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造成了农村目前有大量抛荒地存在。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供给增长缓慢,需求却大量增加,农产品价格将不断上涨。

2.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13年,农产品保护的过渡期早已结束,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深化,国内农产品与国际的价格联系也日益密切。如我国的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2012年进口量占国内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二强;玉米进口近年来也快速上升。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会对我国农产品价格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芝加哥大豆、豆粕期货价格产生了大幅波动,并很快传导至我国,抬升了国内相关农产品的价格水平。

3.政府部门的调控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市场有着监督管理的调控责任。从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对农产品的价格都有着良好的调控政策,因而政府的调控政策也会对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对主要农产品有进行价格支持和收入补贴政策,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政府的调控政策和调控手段不完善或不到位,这就使得一些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比如前些年的绿豆、大蒜、花生和猪肉等。

4.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货币供应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截止到2013年12月,广义货币M2已达到110万亿元,各项贷款达76.6万亿元。大量的资金存在使得社会上很多游资进入农产品市场中,炒作农产品价格,造成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而在货币供应快速增长、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又极易推动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我国国土面积广大,每年都会在不同地区出现一些自然灾害,从而影响到某些农产品的价格水平。

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加强。而农产品作为一个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形态,应主要依靠市场价格信号来引导生产。但是,在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中缺乏议价能力。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众多,而且具有严重同质性。这就导致了除少数农产品外,大多数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粮食价格,农民在农产品的买卖中缺乏议价能力。

2.政府粮食收购价没有充分反映实际价格水平。在我国,政府对主要农产品的粮食收购价格,多年来很少变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仅考虑对农户的生产成本进行简单的补贴,而没有顾及市场的供求状况。当然,由于政府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要考虑农产品价格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兼顾农产品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的利益和政府财政,还要考虑价格变动对农产品加工业、外贸出口、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影响等等,因此农产品的价格有大的改变也不容易。但由于农产品的种植成本逐年上升,如果政府在制定价格政策时不考虑市场的供求状况,那么就很难发挥市场在农产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很难提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甚至引起农产品种植结构的失衡。

3.信息不对称对农民产生的不利影响。我国农户世居农村,信息闭塞,而且大多是自主分散经营,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的行业组织,在信息化程度上落后于城市购买者。这就使得农产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在市场信息的获取上有着严重的不对称,农民对整个市场信息的掌握往往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今年的种植面积和产品依据的是往年的情况,这必然容易导致农民对市场形势和农产品价格水平的误判,比如今年的猪肉价格和花生价格,进而导致农产品的价值在市场上不能完全实现,最终会损害农户的利益。

三、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途径

1.政府应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发达国家在农产品价格调控上有很多好的做法,经过实践检验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些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美国和德国政府在农产品价格政策上会设置主要农产品的目标价格,并利用其它经济手段进行调节。一般来说,如果所定的目标价格低于平均市场价格,则农民按照市场价格买卖;而一旦所定的目标价格在规定时间里高于平均市场价格,政府就向农民直接补贴目标价格和平均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我国目前也应当逐步探讨实行此项制度的可能性,而不是单纯的控制价格和按照种植面积给予补贴。

2.成立区域性农业行业组织,构建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统一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要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议价能力,就应当成立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组织,农户联合起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如此还可以形成品牌,提升区域农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提高区域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此外还应当构建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把农民培养成农产品市场的销售主体,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以及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信息网络,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交易效率。进而能够统一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得农民能在生产和销售中具有主导地位。

3.以城镇化发展为契机,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步降低。农村劳动力也将不断转移到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随着农民数量的减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就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加速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供给,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4.充分发挥国内外市场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也要充分发挥国内外市场的作用。由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粮食供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波动。对于价格波动幅度大的农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粮食储备或者通过跨地区粮食运销来平抑。对于一些次要的农产品,甚至可以考虑通过国际市场来调剂余缺,稳定国内市场的价格。因此对我国政府来说,当前应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机制的改革,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鼓励和支持各种农产品中间商进入市场,公平开展竞争。发挥国内外市场的作用,活跃市场氛围,稳定市场价格。

此外,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反映市场对农产品未来的价格预期,对现货市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也应当积极建立多种农产品的期货市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降低游资炒作对农产品价格所产生的影响。

[1] 吴璇.中国粮食价格预警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

[2] 王彦炯.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及政策调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3] 钟炯城.鲜活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D].广西大学,2009.

[4] 曹慧等.小麦价格波动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4).

[5] 常伟.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机理分析与对策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3).

[6] 李长健,李元.农产品价格:问题、原因与应对[J].理论探索,2011(6).

猜你喜欢

价格农产品农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价格
价格
价格
农产品争奇斗艳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