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鄂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同发展评价
2014-12-25王清陈莉
王清,陈莉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化不但是推进农业生产进步的必要条件及关键措施,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组成。2013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农业部考察调研时指出,信息化水平是任意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且信息化代表着现代农业文明的制高点。当前我国有关单位已开始在农业指导工作中融入信息化,并实行自上而下全面统筹规划。2012年年初,湘赣鄂三省首次会商共同商议“中三角”。次年年初,安徽被纳入其中实现四省共襄,正式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产总值达60 262.52亿元,占全国11.6%。同期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分别已高达 1.96 亿元/m2、0.90 亿元/m2、0.57 亿元/m2, 然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仅为0.15亿元/m2。3月,四省一起向中央提交 《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请示》,而中央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并启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本文试图从湘赣鄂皖中部四省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同发展现状展开分析,以期为推动中部四省的信息化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科学凭证。
一、评价模型
本文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结合现有指标体系,构建了“两化”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子系统内部指标权重,基于效益理论及平衡理论定义“两化”协同度的计算公式。
(一)定义熵权
熵即系统的有序度,可说明任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均匀分布程度,其随着均匀程度递增。而引入熵计算各指标权重。第i个因素的熵值ei计算如下:
定义第i个因素的熵后,就能得出第i个指标的熵权:
(二)计算各子系统发展水平
得到相关权重后,利用加权求和法测算出对应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三)“两化”协同度运算
协同发展即复合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及推动的强度。“二化”协同即在最大化综合效益的基础之上实现复合效益最大化。本文“二化”协同发展水平计算公式构建如下:
其中:SD即两个子系统的协同度;A1即信息化系统的发展水平;A2即农业现代化系统的发展水平。
二、中部四省“两化”协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就“二化”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仍未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本文充分参考了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相关指标及现有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并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取性,进而设计了后续相关指标体系。为消除指标数据量纲不同的影响,运用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3-6](农村恩格尔系数为负向指标)。在标准化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相关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中部四省“两化”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协同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用“两化”协同度计算公式对2012年中部四省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中部四省“两化”协同发展主要指标得分及排名
为了直观展示中部四省“两化”协同发展水平的得分及排名情况,以便分析研究,按照表3编制了中部四省“两化”协同发展水平条形图(如图1所示)。
结果分析如下:
图1 中部四省“两化”协同发展水平条形图
(一)信息化水平
综合来看,湘赣鄂皖四省信息化处于发展阶段,各地区间的信息化发展整体都较高且较为均衡,但是比较具体细节,仍能发现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湖北省信息化整体水平最高,安徽次之,湖南紧随其后,江西最弱,在四省排名最末。
湖北省的信息化最高主要是得益于知识支撑水平和发展效果水平远远高于其他三省,该省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信息产业研发经费占比重指标在湘赣鄂皖四省中排名都是第1。湖北政府早在2005年就颁布了 《湖北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法》并于2009年出台了《湖北省信息化条例》。信息化建设之初,政府的鼎力支持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营造了一定的氛围,对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此外,湖北作为教育大省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其信息化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及科研成果,为其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支撑。
就安徽省而言,其基础设施水平及应用消费水平对其信息化发展的贡献最高。其中,有线电视持有率、固定电话持有率及人均信息消费额3项评价指标值均排名第1位。明显安徽省的信息消费正稳步增长,且该水平较之其他三省较高,但距离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发展空间仍很大。此外,安徽省的知识支撑水平和发展效果水平在四省中分别排名第4和第3位,这表明安徽省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情形仍不容乐观,后备力量还很薄弱。
湖南省和江西省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四省中排名分别为第3和第4,主要原因是它们在基础设施水平、应用消费水平、知识支撑水平集发展效果水平四个方面的发展水平较为均衡且普遍较弱。但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的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比重和江西省的移动电话拥有率在湘赣鄂皖四省中是最高的,这表明湖南的信息化发展还是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及人才支撑,而江西的信息消费市场还是比较可观的。这也正说明了发展湖南和江西的信息化水平,必须在正确认识其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巩固其相对优势并改进其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劣势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
湘赣鄂皖四省整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变化比较均匀,但整体水平并不算很好,相对落后与整体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且四省之间的差距并不算微弱,说明农业现代化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中部地区不同省在同一指标数值上相差悬殊,主要是因为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质和科技资源,这使得农业现代化发展内在驱动力不同,导致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湖南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最高,湖北排名第2,而安徽和江西分别位列第3和第4位。
湖南省位于江南,中国东南腹地,属于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素有“九州粮仓”之称。其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四省中排名最高得益于其产出水平和辅助水平较高,分别列位于第1和第2位。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上文化比重和土地生产率3项评价指标值均排名最高,说明湖南省的农业生产的人才及人力支持较强,农民整体素质较高,且农业产出效益较高,使得该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不容忽略的是该省的作业水平及效益水平在四省中排名却均处末端。前者(机播水平及机收水平)说明该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弱,要知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因素,若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得不到提高必然会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及农村恩格尔系数较高意味着该省农民生活水平较差,经济状况有待加强。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其东、西、北三面环山,而中部则为“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该省辅助水平及效益水平在四省中均列第1位,其中农林牧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当地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最大,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农村恩格尔系数均最优,表明农民比较富裕,生活水平较高。
安徽和江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四省中排名靠后。安徽位处华东腹地,位于长江、淮河中下游,为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该省的辅助水平较弱排名第4,而作业水平却排名第1。其中,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农业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上文化比重这两项评价指标值均排名最低,说明该省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相关人才。机播水平及机收水平高意味着该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江西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山区大于平原。其产出水平较之他省最低,农林牧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千瓦动力农机作业收入两项评价指标值最低,一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其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对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两化”协同发展水平
综合上述“两化”的发展水平和各个子系统协调效度,显然中部四省“二化”协同发展普遍具有较高水平,这正恰恰说明中部四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信息化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湖南省和湖北省2012年“两化”协同度并列第1位,安徽省、江西省相对较低。其中,湖南和湖北两省从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子系统看来各有偏颇。湖南省的信息化排名第3位而农业现代化却排名第1位;湖北省的信息化排名第1位而农业现代化却排名第2位,二者的“二化”协同发展较为均衡。安徽省的信息化位居第2位,农业现代化位居第3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省的信息化发展。江西的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得分均位居第4,二者相互制约,因而该省的“二化”协同发展较为落后。
综合来看,中部四省的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仍存在很多制约,中部四省仍存在着对二者融合的重视度欠缺,投入力度较弱,现有装备较为落后,产品化程度较低,信息技术的应用性不强,普及推广速度较缓慢等问题。
四、结论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建立在农业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基础上,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农业大省的湘赣鄂皖中部四省而言非常重要,应致力于用信息科技完善传统农业,将该产业放在突出的关键位置,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辅助及支柱型产业,力求以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核心,促使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实现深度融合,促进资源融合及互通共享,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湘赣鄂皖四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撑作用,走出一条由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1]李雅茹,翟晓玲,李社义.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J].陕西农业科学,2010(1).
[2]徐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J].技术经济,2012,31(3).
[3]湖南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