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探析泥板成型陶艺作品
2014-12-25周光云张婧婧
周光云,张婧婧
在众多的陶艺成型方法中,泥板成型法无疑是颇具魅力的一种。作为一种成熟的造型技术,它不只是构建陶艺造型形式的手段,其本身所具有的符号特性也使它可以成为当代陶艺创作的重要内容[1]。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陶艺的内涵,为我们理解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提供一个新的切入方法。本文运用符号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泥板成型的陶艺作品,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泥板成型陶艺作品的符号学特征和意义,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创作实践启发。
一、符号学视野下的泥板成型陶艺
泥板成型陶艺作品是陶瓷艺术中的一部分,是创作者借助陶瓷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其头脑中生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而成的审美鉴赏对象。从本质上来看,这其实就是人的思维,运用形、色、质等空间符号,以某种特殊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符号的物质形式以传达意义的过程。可见,泥板成型陶艺作品就是符号世界中的一种,它与其它符号一样,具有符号的一般特性和功能。
泥板成型陶艺符号包含能指和所指的基本结构。能指是“实体性的”,具体由形体、色彩、材质三个单元构成。泥板成型陶艺的符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能指的形体单元。形体单元又由四部分符号要素组成,一是面(泥板)的形态,二是面的制作方法,三是面的构成形式,四是空间的形态。面是形体单元的基本造型要素,非点、线、面。在三维形式中,面是具有比较明显二维特征的薄的形体。它尽管具有一定的厚度,但厚度与长宽的比要小得多,否则就变成体了。面可分为平面和曲面、规则和不规则。面的制作方法有木板或陶拍制作法、手掌拍打法、擀压制作法、切片制作法等。面的构成形式有泥片贴膜法、泥片镶接法、泥片围筑法。空间的形态有闭合式与敞开式、规则与不规则之别。以上这些形体单元要素经不同的组合方式、制作方法,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与色彩、材质单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符号系统,即泥板成型陶艺作品。无论怎么变化,泥板成型陶艺符号总是一组特征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一种模式或符号系统。它具有一惯性、重复性和可识别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源于符号聚合关系上某些结构单元的一致性或相近性[2]。因此,泥板成型陶艺符号,最终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是基本相同的,或给人以明快、挺拔、理性之美,或体现出轻盈、流畅、感性之美。当然针对不同的陶艺家,也许会因为其特定文化、经历、历史等背景,使这种感受产生一些微妙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不会改变由泥板成型陶艺符号特征所引起的整体感受。
二、泥板成型陶艺符号的分类
为了更好地理解泥板成型陶艺符号,从陶瓷本身的结构与关系、要素与整体,根据泥板的连接方式和空间形态,将泥板成型陶艺符号分成平面性造型符号和立体性造型符号。
(一)平面性造型符号
平面性造型符号主要是指使用泥板进行直接的、平面的造型,或是经过一定程度的折曲、切割加工,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空间结构特征的形态。这类符号特征的陶艺作品具有长宽高的立体特征,但其长宽与高之间的比差较大,意在强调二维特征所呈现的视觉美感和文化意蕴。根据作品长宽与高的比差关系,把平面性造型符号细分成以下两种:
1.二维造型符号
二维造型符号是指泥板经切割加工而成的板式结构的陶艺作品。作品中造型的泥板一般不卷合、不粘贴,可以任意打散与重构。除了传统的瓷板画艺术形式之外,还包括一些浅浮雕、壁画,以及具有装置特点的陶艺作品。例如杨珩的《陶艺装置“合”》、黄焕义教授的《穿越时空》。在陶艺装置“合”中,创作者以装饰汉字笔画的方形平面泥板为符号的基本造型元素,经组合构成一个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与木质材料形成强烈的质感对比。作品所表达的形式不仅具有形式本身的美感,更有来自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沉淀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符号意蕴。
2.二点五维造型符号
二点五维造型符号是指泥板经过一定程度的折曲、形变、粘贴等处理之后,所形成的一种介于平面与立体之间的半立体特征的造型。当代陶艺家运用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表现手段、展示方式和物质媒介,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陶艺作品。例如远宏教授的《致系列》。创作者试图在陶瓷材料的特性和作品的观念表达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挑战陶瓷材质的延展性这一物理极限,把瓷泥做到更薄更精致,目的不在于追求一种简单的技术展示,而在于通过对符号面的经营,探索和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表征。
(二)立体性造型符号
立体性造型符号更强调三维特征,是指具有很强立体感,空间感和体量感的陶艺作品。根据构成陶艺作品泥板的基本形态,以及作品的空间结构,将其细分成直面性造型符号和曲面性造型符号。
1.直面性造型符号
直面性造型符号主要是指利用半干半湿的泥板镶接而成的各种器形。直面分为规则和不规则的两类形态,规则类包括闭合式、敞开式、半闭半合式的几何形的镶器,如紫砂方器、方形花盆、罗伯特·威诺阿的《布朗库西的房子》、《裂开的房子》、安娜·豪康的《盒子》、恩瑞克·梅斯特的《无题》。不规则类的大多以偶然的、徒手的、自由的形态为主。面作为一种重要符号语言,被广泛地应用于陶艺创作之中。如吕品昌的《石窟系列》、约翰·梅森的《人物》以及安·库瑞尔的陶艺作品。安·库瑞尔的作品通过对三角锥和圆锥等几何造型的拼接加工和镂空雕琢等处理,以陶瓷的材料诠释了几何的形式美。这类作品具有很强的站立性,挺直的棱角转折清晰、结构明确、肌理丰富。
2.曲面性造型符号
曲面性造型符号是指使用较为柔软的泥板卷制而成的各种陶瓷造型。曲面可分为几何曲面和自由曲面。几何曲面理智、明确、单纯;自由曲面则性格奔放、流畅随意、活泼轻快。这类作品有较强的随意性、自由性、泥性以及个性。如表现人物题材的有让·克洛的《月亮》、罗小平的《愚者系列》、姚永康的《世纪娃》、刘颖睿《她的状态之二》;表现静物题材的有玛丽莲·莱文的《但的手套》、吴光荣的《摔壶系列》;表现抽象题材的有张婧婧的《弧系列》。此外,还有表现动物题材的作品,如周国桢的《山羊》。陶艺家们将艺术与技术、材料与工艺、观念与形式完美融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作品强调美的、有意味的形式,强调陶艺语言与美的规律和本体语言的天然契合,追求的是艺术化了的技术或技术化了的艺术境界。
三、泥板成型陶艺符号的语义表达
(一)泥板成型陶艺符号的外延
在泥板成型陶艺符号中,外延意义探讨的是与陶艺符号和指称事物之间的关系。它在艺术作品中直接表现显在关系,即由陶艺作品的表面形象直接反映作品的内容本身。陶艺作品的形态、空间、材料、色彩、结构、肌理等符号能指要素的物理属性,是我们接触艺术作品的首要层面,也是我们对陶艺作品的最基本感觉和认知。它是陶艺作品内涵意义能够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得以表达的物质载体。通过对形、色、质的认知,通过这些视觉化和形象化的感官引导,陶艺作品、环境与人之间的最初交流和对话也随之呈现,功能作为外延意义也随之表现出来[3]。
(二)泥板成型陶艺符号的内涵
内涵意义探讨的是陶艺符号与指称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它通常指符号中包含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或个人的情感联想等在泥板成型陶艺作品中不能直接表现的潜在关系,与观者的教育背景、阶层、年龄、性格、民族、经验、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3]。把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进行比较,从功能上看,外延意义可以不以内涵意义为前提,而内涵意义则常常以外延意义为前提,且产生于特定的场合和语境中,随着观者的主观因素而变化,致使泥板成型陶艺符号的内涵意义要比它的外延意义更开放、更多维,也更深刻。但是,陶艺作品与其属性之间并未形成固定不变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同观者面对同一个泥板成型陶艺作品的理解可能产生不同的方向或程度的内涵意义。因此,观者对内涵意义的认知较其外延意义来说,更加复杂、更加抽象,理解也就更为困难。
泥板成型陶艺符号外延与内涵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外延与内涵的关系
现以美国著名陶艺家约翰·梅森[4]的作品为例说明陶艺造型如何实现陶艺符号外延与内涵的协调。他的大部分作品主要由梯形、三角形、半圆形、多菱形、扇形、异形等形态的平直大泥板镶接成各种扭动穿插的立体造型,这样的形态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运动中的人体姿态。约翰·梅森的每件作品上只使用一种釉色进行装饰,常用的釉色有黑、白、赭、绿、蓝、褐、灰等,这些釉色具有低纯度和乳浊态质感的特点。尽管每件作品只使用一种釉色装饰,但由于形体的转折交叉会使作品表面产生深浅不一的微妙变化,形成丰富耐看的视觉效果。正是通过多变的空间形态和微妙的釉色变化,形成了约翰·梅森作品独特的形、色、质符号单元的组合方式和编码规则,这可视为其符号的外延意义。约翰·梅森的作品形态极简、体量高大、制作困难,尤其是大部分作品还有横向的斜切口,更增加了作品失败的概率。透过他作品的机械、冷峻、严谨和理性的外表,我们可以感受到创作者从中要传递的那一份别样的亲切、温馨和浪漫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是利用一种沉默的、理性的和极限的工艺来实现的,可视为其符号的内涵意义。它与外延意义一同构建出约翰·梅森作品完整的符号意义。
四、结论
泥板成型是当代陶艺创作中一种常见的造型方法,其成型的陶艺作品也别具一格。作者尝试着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研究泥板成型陶艺作品所具有的符号学特征和意义。论述的过程中紧扣泥板成型陶艺作品这个主体,以符号学相关理论为依据,紧紧围绕着“泥板成型陶艺”和“符号”两方面展开,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从符号学角度来看,泥板成型陶艺作品就是人们借助符号来表达情感、思想、观念的一种物质手段和工具,其符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能指的形体单元。二是从陶瓷本身的结构与关系、要素与整体,根据泥板的连接方式和空间形态,可以将泥板成型陶艺符号分成平面性造型符号和立体性造型符号。三是泥板成型陶艺符号的意义可以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是超个体的、集体赋予的内容,具有客观性,相对稳定;内涵是个体的特殊经验,是特殊的意象,具有不稳定性。符号的意义是外延和内涵的有机统一,它们这都来源于符号所处的社会环境或人文背景等诸多因素。
[1]刘颖睿,詹嘉.当代陶艺技术之辩[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5).
[2]胡飞.艺术设计符号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浩,高筠.语意的传达:产品设计符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白明.外国当代陶艺经典[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