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育家入选标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史著作的研究

2014-12-25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育史教育家著作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梁启超在1901年撰写的《南海康先生传》第四章题为“教育家之康南海”,文中不仅多次使用“教育家”一词,而且提出“教育家之精神”、“教育家之资格”等概念,[1]从此中国便有了“教育家”这一称号。然而从它诞生以来,人们对教育家的评定标准一直仁智各见,且无学者对我国教育史著作中教育家的入选标准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就此展开研究,对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史著作中的教育家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统计,试图找出各著作中的教育家入选标准及“公认教育家”的群体入选标准。

我国历代教育家不胜枚举,考虑到历史上1962年(京师同馆成立)以前的教育家数量极为庞大且年代久远,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教育家在教育史著作中提及甚少且分歧过多,两者均不便统计,因此本文将重点针对于各著作中1962~1949年间(活跃于此时期)的教育家进行研究。

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史著作的选取考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教育史研究的著作大量涌现,毛礼锐、沈灌群、陈学恂、孙培青、熊贤君等教育史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著述。本文依据各部著作的国内影响力及其教育家收录特点进行筛选,重点选取了其中八部著作为代表,对书中教育家进行分析和统计。

(一)“通史类”教育史著作

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教育通史》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史学界的一部标志性著作。全六册书首版于1988~1989年间出齐,新版于2005年问世后至今历经三次印刷。该书由毛礼锐、沈灌群先生主编,王炳照、田正平、李国均、闫国华等多位教授执笔,对我国原始时期至建国之后的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家进行了详细介绍,是当代我国教育史学者的必读书目。其近代部分对本文研究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陈学恂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共七卷)是继《中国教育通史》之后关于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又一部通史类巨著。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书稿准备工作长达十年之久,凝聚了陈学恂、田正平、张瑞璠、孙培青、周德昌、郭齐家等多位教育史学者的智慧结晶。具体内容上,该书相比于先前通史类教育史著作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专题性,对历代教育家的选取和介绍也更为合理。由于该书书稿筹集工作1991年便已开始,之后十年内各分卷相继单独出版,因此笔者将先后出版的七卷书视为通卷的首版进行研究。

喻本伐、熊贤君先生所著的《中国教育发展史》也是当代国内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史著作,首版(1991年版)发行后便得到业内学者一致好评,第三版(2011年版)为最新版本。该书虽在教育史研究的范围、深度上与分卷类著作相比存有不及之处,但其内容简繁适中、体系充实严整,且在研究方法上较之先前著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创新,对我国历代教育家进行介绍的方式也较为独特。对该书的教育家入选标准进行分析,可在很大程度上令本文研究更加充实。

孙培青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史》被列为当代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的重点参考书目,该书首版于1992年发行,目前共有三个版本,最新版(第三版)2009年发行以来至今已历经五次印刷。该书内容丰富且极具可读性,还具有较强的时代象征意义,乃当代我国教育史著作中的杰出代表。

(二)“断代类”教育史著作

以“断代”形式对我国近现代教育史(本文所研究统计的教育家大致归于近现代教育家范围)进行专项研究的著作中,陈景磐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是影响较大的一部,该书首版于1979年问世,最新版(第三版)自2004年发行以来至今历经多次印刷。书中对我国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状况进行了概述,虽对教育家的收录未能延及至新中国成立时期,但鉴于其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理应对其进行重点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科所主编的《中国现代教育史》也是本文所选取研究的著作之一。该书由沈灌群、张瑞璠、孙培青等学者执笔,于1983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虽其在诸多教育史著作中并非较有影响的一部,但书中对我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收录和介绍相对完善,在同类著作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此外,该书还可与《中国近代教育史》形成研究时段上的互补,有助于本文定量研究中对教育家的统计。

(三)“评传类”教育史著作

改革开放后,国内关于历代教育家的研究还以“教育家评传”的形式出现,此类著作专题性较强,对本文的参考价值不言而喻。其中,以沈灌群、毛礼瑞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家评传》为学术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三册书于1988~1989年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相继出版,2000年再版,共收录了我国历代五十位教育家。第三册是对我国近现代教育家的介绍,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参考书目。

评传类著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陈景磐先生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传》,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对我国鸦片战争之后22位教育家的生平活动及教育思想进行了详细介绍。如涉及我国近现代教育家的相关研究,应将其视为首选参考资料。

除上述所列八部著作,董宝良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纲》(近代部分)、陈元晖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教育史》也是改革开放后曾在我国产生一定影响的教育史著作,但书中有关教育家的介绍相对零散,且其影响力于当代有所消退,因此本文未予选取。还有王炳照、闫国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首先因其在对我国历代教育思想进行介绍时为了追求研究的全面性,收录的教育家人数甚多且类型繁杂。其次,思想史类著作对教育家的选取收录必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因此对本文的参考价值较为有限,不予选取。此外,由顾明远先生带领当代多位教育史学者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十六卷)于2013年8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虽作品规模较为庞大,但考虑到其出版时间距今尚短,研究价值和认可程度有待进一步检验,因此本文暂未对其进行重点参考。

总之,在我国众多教育史著作中,本文选取的八部著作不仅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较高的学术地位,书中对教育家的收录和介绍也是数量适中、有本有末,对其进行研究后所得结论的说服力相对较强。

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史著作中教育家入选标准定性分析

《中国教育通史》中,各卷书中并未明确提及有关教育家的评定及选取标准,但第五卷前言部分提到:“这时期(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时期)出现了许多教育家流派和教育家,除了历史上公认的一批著名教育家外,又增写了一些在当时教育界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如陈独秀……”[2]第二卷书中也有相类似的说明。通过“公认”、“著名”、“有影响力”等关键词可以推测编者心目中的教育家很大一部分是已得到前人公认的,即威望较高的教育家,而后“增之”一些在当世颇有影响力的教育者。

《中国教育史研究》中有关教育家标准的讨论不多,编者于“明清分卷”中曾隐约表现出对教育家所作贡献的看重。在田正平教授任主编的“近代分卷”中,教育家的“贡献特征”则表现得更加明显:第三编“中国近代教育家群体研究”的第七章、第八章共介绍了我国近代12位教育家,其中包括北洋大学和南洋公学的创办者盛宣怀、中国改良派思想家王韬等。值得注意,虽然盛宣怀、王韬等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学者往往因其缺乏“专业性”的教育思想而在是否将他们称为“教育家”的问题上存在争议。书中将他们列为教育家并详细介绍,足以证明编者在进行教育家评定时对教育家贡献程度的重视。

《中国教育发展史》在对我国历代教育家的选取和介绍时,针对不同的教育家,“重点人物略述其生平、次要人物则开门见山,直陈其教育主张,不强行拼凑每个人的世界观,不斤斤于在政治上给古人‘定性’、‘定位’”。[3](7)笔者注意到,书中对近代教育家黄炎培进行介绍时采用了“次要人物”的介绍方式,原因“只因黄炎培本人未能扎根于乡村,因而影响相对较小”,[3](551)可知“重点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影响力的大小差异,而影响力的评判尺度书中并未说明,可以推测教育家影响力大小取决于编者自身的理解。总的来说,此著作在对教育家进行收录时相对更加看重于教育家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及其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教育史》中明确指出并详细介绍的历代教育家中,有11位处于1862~1949年间,书中关于他们的介绍均以“××的教育思想”为标题出现,具体讨论也大都针对于教育家的“思想特征”开展。虽然编者在对教育家进行选取收录时并未过于追求其贡献及影响的大小,但书中教育家均为毫无争议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们具有着鲜明的教育思想和完备的教育理论,并非仅仅具备了与教育相关的思想或理论。

《中国近代教育史》中所收录的教育家大都为一些社会进步人士,其中不乏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思想启蒙者和孙中山、陈独秀等革命领导者。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具有能够直接推动当时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进步主义思想和精神,且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虽然不能简单因其入选书中便断定只有他们达到了编者所设定的选取标准,但从书中的具体介绍可以看出编者的确更加倾向于从“直接推动社会进步”和“巨大的社会影响”角度对教育家进行评定和选取。

对《中国现代教育史》中收录的8位教育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他们最大的特点并非具有成熟的教育思想理论,也非对社会进步产生了直接推动,而是或多或少具有一些有关教育改革的思想和主张,这虽为此时期教育家所体现出的一种时代特征,换个角度理解,编者侧重的则是教育家的贡献价值和创造性。

沈灌群等著书者未在《中国教育家评传》中明确给出教育家的选取及评定标准,通过对第三册书所收录的17位我国近现代教育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书中的教育家具备两个共同特点: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和突出的教育史学地位。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并非特指教育学上的智育、德育等理论体系,还包括陈嘉庚的办学理论体系、恽代英的教育改造理论体系等。此外,书中所介绍的教育家均通过自身的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产生了较大的业内影响,具有较为突出的教育史学术地位。

陈景磐于《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传》前言部分提到:“……当然,这决不是说教育理论知识不重要,完全不是,各级各类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使他们从事教育工作时少走一些弯路;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这部《中国近代教育家传》如能在这方面给读者以感染和教益,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4]不难看出,编者在进行教育家选取时,除考虑到教育家们在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上的丰硕成果,还注意到了“教育家的精神”的重要价值。

通过上述分析讨论,可以发现各代表作在对教育家进行选取收录时大致存有三个特点:一是多数著作所表现出的教育家入选标准极为模糊,换言之,很多著作在对教育家进行选取收录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客观条件作为标准和依据;二是政治变迁等一些非学术性的因素对书中教育家的选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虽然各部著作研究特点及类别风格上的差异很大程度影响了书中教育家的选取收录,但编者对教育家不同品质的侧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家能否入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史著作中教育家入选标准的定量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史著作中入选教育家统计

本文在此选取1862年至1949年间的教育家进行研究,通过对教育家在各部著作中的收录情况进行统计,归纳出此时期的“公认教育家”,进而对其群体入选标准进行归纳总结。得到表1如下。

由于《中国近代教育史》和《中国现代教育史》中收录的教育家时代不同且均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表中暂且将其合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以便于统计;教育家如被著作收录在其下方标注“√”,未收录则为空;第一列中教育家均选自《中国教育通史》,算作一次“√”并列入合计;按“√”数量对教育家自上而下排列,相同数量按教育家年代先后。

表1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史著作中入选教育家统计表

统计后得出,此时期共有9位“公认教育家”被六部以上(含六部)著作共同收录,即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杨贤江、陈鹤琴。

(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史著作中教育家群体入选标准分析

笔者认为,9位教育家之所以能被多部著作所收录介绍,原因不是单方面的:首先,他们较高的公认度主要来源于其自身所具备的多项教育家品质和特征,此时期诸多教育家中只有他们达到了被不同著作所收录的多方面要求。其次,由于多数著作在教育家收录时标准和尺度不明,且出现多位教育家被本文所选八部著作同时收录的情况,因此不排除编者在对教育家选取时存在“你选我也选”的可能。最后,上述教育家中有5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杨贤江)经历了民国时期,其中仅有蔡元培曾参与政治并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较大影响,但他于晚年觉醒,并得到了毛泽东“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高度评价。反观教育家胡适(新中国成立后于台湾先后担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张伯苓(国民党籍,曾于民国期间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南京政府考试院院长等职务),虽曾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但仅被两部著作收录其中,这便不难让人联想到成为“公认教育家”还需具备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政治背景。

结合各部著作中教育家的入选标准,将9位教育家的群体入选标准进行总结后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坚定的教育信念

就上述教育家而言,不能断言其均热爱教育,但可以肯定他们至少相信教育。他们不仅承认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还坚信教育可以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在国家遭受危难之际,张之洞首先想到的就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学校建设。严复总结出当时国家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民众“愚、弱、贫”之后,提出“为今之计,唯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5]梁启超也曾说过“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6]这都是他们“教育救国”主张的体现,对于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等从教数十载的教育家来说,他们对教育更是持有足够的信心和热忱,且将发展国家教育视为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2.突出的教育成就

成就也可以理解为业绩,教育家的业绩主要包括其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两个方面。创造性的教育思想是指教育家教育思想上的创新,例如梁启超的“新民教育”思想、蔡元培的“五育并举”主张、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观”等,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不仅鲜明理性,且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除此之外,9位教育家还均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例如张之洞一生忙碌于我国近代学堂的建立,且参与“葵卯学制”的制定;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关键性的改革;黄炎培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开辟了道路等。教育家均通过不同形式开展了各自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与其创造性的教育思想一起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记。

3.深远的教育影响

威望及影响一直是教育家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上述教育家不仅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他们在整个学术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9位教育家中不仅包括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至今在我国仍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启蒙者,还有“北大之父”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中国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等。总之,上述教育家的国内影响力无论在时间深度还是地域广度上,都是同时期的其他教育家所无法匹及的。

总结后发现,教育家的群体入选标准较为严格,“公认教育家”所具备的多项品质也绝非一般教育者所能具备。

诚然,文中所选取研究的著作仅是我国教育史著作丛林中很小的一部分,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仍旧无法反映出业内所有学者的观点。此外,由于各著作编者在对教育家进行评定及选取时掺杂了一定的政治或感情色彩,其入选标准的客观性本身有待商榷,且教育家的时代特征也对文章结论产生了一定干扰。因此,本文研究必然存有较多不足之处,但需指出,笔者之所以对教育史著作中的教育家入选标准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非是对权威著作的盲目服从,仅出于对各著作研究价值的认可和对著书前辈的尊重进行研究,以形成对“教育家”相关概念及评定标准的进一步认识。

[1]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09.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4.

[3]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5.

[4]陈景磐.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王遽常.严几道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74.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9:10.

猜你喜欢

教育史教育家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外国教育史学在中国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著名数学教育家熊斌荣获Erdos奖
当代著名教育家冯恩洪获聘光明教育家书院副院长
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的三个动向
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