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知识与技能教学优化的思考
2014-10-20梁丽娜
梁丽娜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城关中心小学,浙江 台州 318000)
小学生爱唱爱跳是天性,传统的音乐教学却吸引不了孩子,分析原因,主要是出在音乐教学目标上。以往的音乐课,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要求等方面,提倡的都是“知识中心”、“技能至上”,出现了音乐课只追求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片面化倾向,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淡化知识技能的教学”,给了我们音乐老师很多的思考:该如何来理解和把握“淡化”的度呢?如何让学生既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又达到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些新课程标准下音乐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拓展教学思路,激发音乐兴趣
(一)知识技能教学与情感表达相结合
音乐作为情感的一种载体,虽不具备语义性,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音乐的实质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聆听音乐时,只有让学生带着情感体验引发共鸣,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含义,并感受音乐的魅力。指导学生在演唱或演奏时,要用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感而发,使学生的歌唱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以情带声”,而不仅仅是单纯地技术处理或是训练。
曾听过这样一堂寓情感教学于唱歌教学之中的音乐课。老师在学生学唱歌曲《小白杨》旋律之后,进行歌词学唱,并调整音色,激发情感。老师先后在黑板上画了这样几幅画(见下图)
随着每幅画面的变化,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深入:开始时要求学生用平稳连贯、优美柔和的轻声准确地歌唱;接着要表现出幼嫩的小苗逐渐长成了小树,音量进入了中弱,音高向上移高了半音;第三幅图中小树长高了,学生的音量增强到中强,声音又向上移高了半音,歌唱情绪更加饱满愉快;最后随着小白杨长成了大白杨,学生的声音随着音调的升高,更加明亮。这种课堂教学将音乐与绘画结合在一起,把虚无的情感体验与可视的感官画面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远比那些讲什么头腔共鸣、高位置等术语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二)知识技能教学与课堂情境相结合
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环节与内容如果安排不得当,学生就会在单调乏味的知识讲授过程中产生厌烦感,课堂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与特点,创设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师生都融入这一情境中,那么这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就会变得活泼、易懂。因为有效的情境教学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情境效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融入这一情境中,使课堂与这一情境融为一体,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如《赶圩归来啊哩哩》一课,一开始,当教师穿上漂亮的彝族服饰又唱又跳时,学生的目光一下子被教师吸引住了。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用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课件介绍彝族的服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通过情境导入,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教师扮演彝族姑娘和学生对歌,把《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旋律用对歌的形式予以展示,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次对歌,都对学生提出了各有侧重点的具体要求:第一遍,听听谁的声音好听,看看谁的表情不错;第二遍,你能随着老师强弱快慢的变化来对歌吗?第三遍,你除了对歌还会对舞吗?第四遍,请个别同学上来和老师交换角色,学生唱老师对,听听老师在对歌时有什么变化?第五遍,同桌互相对歌,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以各种不同的力度、节奏、速度、动作的变化来对歌,他们沉浸在对歌的乐趣中。在这样的音乐情境下,学生不但轻松完成旋律、节奏、乐理等知识技能,还主动参与到表现、感受、体验和创造音乐的审美艺术活动中。
(三)知识技能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音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哪一项都离不开实践。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积极主动去探索、领悟、体验,与音乐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音乐知识技能。
1.在生活经验中学习
音乐从生活中来,又是对生活美的艺术再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学生架起音乐与生活的情感体验桥梁,让学生探寻音乐在生活中的原型。学生认同了这种创作中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才会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来表达音乐。
力度是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之一,对力度记号的掌握和力度在歌唱中的运用,是学生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它影响着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作为单纯的知识技能来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大大降低。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平时对风力变化的感受来理解力度。“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春天了,谈谈你对春天的感受吧!”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感觉到了春风吹在了脸上,柔柔的。”我马上说:“真不错,我也感觉到了春风。”接着又问:“春风是怎样吹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呼呼呼”的声音,我马上在黑板上写出了很大的渐强和渐弱记号,请大家来吹一吹这两种不同的风。孩子们演绎着春天的风儿,发出一阵“呼——”声。接着,我又提出了一个小要求:“你们能看着老师的手势来表现吗?”随着我的手势高低的变化,不同强弱的风声便在教室里响起——风大力度强,风小力度弱,风来了——渐强,风走了——渐弱,学生们对力度的理解具体化了。这样把知识技能融入学生生活经验的感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在游戏参与中学习
处于童年时期的小学生,爱玩是天性,他们愿意参与到各种游戏活动中去,并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在教学中,把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融入各种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并且通过在游戏中反复的技巧练习,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习。
例:课堂上正在进行着节奏训练,突然,平静的课堂被一位好动的学生打乱了,他手中玩的是眼下全校流行的溜溜球。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正欲没收以示师威,“嗖——嗖——嗖,嗖——嗖——嗖”,忽然,这强烈的节奏感刺激了我的耳膜。忽而长,忽而短,忽而强,忽而弱,忽而连,忽而断……此时,我灵机一动,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玩溜溜球时,溜溜球发出的声音呢?”片刻之后,有一位同学说:“声音嗖嗖嗖,有长有短,像风一样”。又有一位站起来说:“前面的声音是连音,后面的声音是断开的。”时机已到,“对,那现在我们的声音能不能像溜溜球一样,富于变化,快乐地舞动呢?”这时我要求这位同学按给定的节奏抛出溜溜球,进一步感受非连音与连音混合的特点,其他同学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空手一起比划着。“嗖嗖”声与学生时而弹如簧片、时而连如藕丝的声音浑然融于一体。
二、讲究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明确指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要想感知音乐的美,其主体必须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敏感度及审美素养等能力。例如,对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要素的感知,对主题、主题的发展、曲式结构等方面的把握。当今的音乐新课程改革是在寻求音乐知识学习与审美学习的完美结合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音乐知识技能培养作为一个音乐审美探索的过程,并使这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感知音乐美的过程。
比如,在上《报春鸟》这课时,可用优美的语言导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燕子报喜,青蛙鸣春,一切都欣欣然像刚睡醒了的样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多媒体课件同步显示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你们看,春姑娘给大地穿上了绿装,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迎春花开了,冰雪融化了,蜜蜂也飞来了……”教师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春色满园的世界,以此引出了报春鸟歌唱春天的主题,紧接着引导学生倾听不同布谷鸟的歌唱,高高低低的乐音,启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大家争着以不同的力度、音色的变化模仿布谷鸟的歌声,学生沉浸在“春天”的气息中,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只快乐的报春鸟,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从而发现、感受和体验了春天,并充分感受了音乐的美。
新课改要求音乐课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摒弃以往陈旧的机械模仿和枯燥训练,提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体,立足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和情感目标,将它与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并注重具体的方法与过程,使学生能轻松、快乐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其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也为学生在音乐上的持续发展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