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务功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理论研究

2014-12-25杨晓农王振蒙

图书馆 2014年6期
关键词:服务半径景观图书馆

杨晓农 王振蒙

(1.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100190)

引言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设施,是政府实现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1〕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速,中国城市规划面临着比计划经济时代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而市民的民主参与和维权意识作为推动政府改革的力量,使得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性获得了重视。〔2〕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城市公共服务系统选址和配置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3〕公共图书馆是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是城市公共服务系统优化的重要方面。

1 服务半径的界定

服务半径是衡量公共图书馆在物理空间上服务范围的重要指标。根据调研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对各类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大、中、小型图书馆以读者乘公交或骑车60分钟、30分钟、20分钟可以到达为宜,确定其服务半径分别为9km、6.5km 和 2.5km。〔4〕《标准》的颁布点燃了图情领域学者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的研究热情,但同时应该看到,这些研究只是浅显的引入了服务半径这个概念,而没有真正以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为核心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是指某一公共图书馆所拥有的读者,围绕图书馆不规律分布所覆盖范围,即由图书馆到所形成的不规则图形的最大距离。但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在当下资源分布不均、数量不足的社会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是被倒逼形成的,是一种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概念。在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下,应当以公共图书馆最佳服务半径作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标准,即一所公共图书馆大多数用户在心理上所能接受的距离的密集分布点区域,它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数值。这是图书馆用户的一种心理概念,是一种人性化的概念,符合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趋势。为方便起见,文中出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皆指最佳服务半径。

2 研究现状

2.1 图情领域关于服务半径的研究现状

2.1.1 文献计量分析。为了解该主题的研究现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样本,2014年2月26日为检索时间,构建高级检索式:“主题:服务半径;学科: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检索出40篇相关文献。通过人工进行主题筛选,检索出2篇密切相关文献,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亦没有。可以看出,针对图书馆服务半径及选址问题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对该主题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

2.1.2 文献主题分析。在40篇相关文献中,有8篇文章集中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研究主题,在该主题中,大都是通过描述两个标准的特点,引入了服务半径这个新概念涉及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另有21篇以总分馆制和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为核心主题,通过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来论及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在密切相关的两篇文献中,都直接论及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其中,黄文镝等提出了区位理论的概念,〔5〕豆洪青则对辐射半径、辐射厚度等概念〔6〕进行描述,尽管提出来的概念不同,但都属于现代图书馆学的研究范畴,都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关注图书馆的服务区域与选址,从整体需要出发进行公共图书馆的物理空间设置和服务范围规划。

2.2 全学科语境下服务半径主题的研究现状

图1 文献年代分布

为了了解整个学科领域关于该主题的研究现状,厘清该主题的研究在整个学科中的位置,另构建了高级检索式:“主题:服务半径”,于2014年2月26日,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共检索出2038篇相关文献。其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科该主题研究文献40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0个学科中,排名18位;而该研究的前三位学科分别是:建筑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工业经济,表明该主题是建筑、医学、经济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在整个学科中,图情领域于该主题的研究处于边缘地位,但同时其发展前景也非常值得期待。从图1研究的年代分布看,该主题研究起于1962年,但直到90年代以后研究才稍有起色,至21世纪初期研究逐渐增多,在2009年到达峰顶,之后略有回落,表明1990-1999年与2000-2009年是该主题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

3 服务半径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技术研究

3.1 可达性理论

可达性是指从事某项活动时到达某一空间位置的便捷度。该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为合理地调整和设计整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系统提供科学依据。如城市规划学科的相关学者通过距离、时间、费用等指标计算某一绿地景观的可达性。也有学者提出一个基于网格划分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的计算方法,利用每个网格的道路密集度来近似地模拟交通成本的阻力。〔7〕公共图书馆与绿地景观的可达性计算可谓是如出一辙,但在借鉴外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本学科自身的特性。另外,在运用网格法进行公共图书馆可达性计算时,可以仿照城市规划学科提出适合公共图书馆的不同用地类型的空间阻力相对值表,方便进行标准化的量化评估。如表1:

表1 不同用地类型空间阻力的相对值

3.2 引力场理论

引力场的概念最先出现于物理学中,现在不仅广泛应用于数学、天文学、建筑学、测绘学等理工领域,而且在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有应用。文章试图将引力场理论引入到图书馆学中以此构建图书馆宏观建设的理论基础。绿地景观引力场是城市中某一绿地景观单元或整个绿地系统对城市居民所产生的引力大小,或者说是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能力的大小或潜力。景观引力场实际上也反映了景观克服某种水平运动过程中的景观阻力,主要用来研究物种在穿越异质景观时所克服的累计阻力。〔8〕该定律不仅适用于绿地景观,同样也适用于作为文化景观的公共图书馆,即图书馆引力场是城市中某一公共图书馆对城市居民所产生的引力的大小,实际反映了公共图书馆克服某种水平运动中的景观阻力,既包括异质景观的阻力也包括同质景观的阻力。所以该定律是研究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的理论基石之一。

3.3 城市断裂点理论

城市断裂点理论〔9〕被广泛用来确定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和城市经济区的划分,由康维斯 (P.Converse)于1949年对赖利(W.J.Reilly)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该理论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10〕作为物质实体的一种,该理论同样适用于公共图书馆,即一所公共图书馆对周围读者的吸引力,与它的服务能力成正比,与它的距离成反比。它也组成了研究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的理论基石之一。

3.4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它由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有机结合而成。随着多媒体技术、空间技术、数字测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以及三维图形芯片、大容量光盘技术与宽频光纤通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消除数据通讯瓶颈的卫星互联网的建立,以及能够提供接近实时对地观测图像的高分辨、高光谱、短周期遥感卫星的大量发射,所有这些为GIS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展示了更加光明的前景。〔11〕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在公共图书馆选址和测量服务半径方面也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现阶段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界定

教育、信息服务、文化传播、促进社会和谐、培育信息素养、培养阅读兴趣、扫盲,〔12〕这是公共图书馆使命在理论层面的抽象化描述,而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则是处在业务实践层面的概念,更接近公共图书馆业务服务的概念。

4.1 现阶段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划分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项目繁多,依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很多种。例如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服务项目划分为少儿服务、老年人服务、残障人士服务、大众性服务;按照服务的收费情况,可以划分为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按照服务内容可以划分为到馆阅览服务、文献资料借还服务、网络服务、参考咨询服务、读者活动服务、其他服务。〔13〕

4.2 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划分的理论分析

不同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具有不同的服务半径。通过分析公共图书馆基于不同服务功能的服务半径,使图书馆的建设在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中能够处于最合理的存在,进而使公共图书馆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空间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学科与城市规划学科的交叉命题。

5 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理论分析

在公共图书馆到馆阅览服务、文献资料借还服务、网络服务、参考咨询服务、读者活动服务、其他服务等6项服务功能中,不同的服务功能具有不同的服务半径,与以上服务功能对应的服务半径分别为到馆阅览半径、文献借还半径、网络半径、参考咨询半径、读者活动半径。这种划分也存在一些问题,划分的子项之间界线区分不明确,且划分未依据同一个标准,其中有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间交叉重叠的原因,因而不能简单机械地将服务功能与服务半径一一对应。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空间地理概念,应该以空间距离为标准来划分相关概念,然后再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进行对应,以空间距离为标准划分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如表2所示。

表2 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与服务半径

三种服务半径之间在空间上是一种重叠扩展的关系,在逻辑上反映的是不同类型的用户的不同需求状态。各国根据自身的经济、文化等状况,划定了适合本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但不同国家之间所划分的服务半径差距较大。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规定,根据大、中、小型馆以读者乘公交或骑车60分钟、30分钟、20分钟可以到达为宜,确定其服务半径分别为9km、6.5km和2.5km;而《威斯康星州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在城市内部,驾车15分钟内可以到达,在乡村地区,驾车30分钟可以到达。〔14〕国际图联曾经在1973年出版的《公共图书馆标准》提到:“市区内,通常须在1.5公里左右设置(图书馆)分馆,在3-4公里内设置较大的图书馆”。〔15〕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主要是各国的经济文化水平不一,因此,各国根据自身状况,划定了不同的服务半径。显然,威斯康星州是按照常态半径来设定的,而中国则是按照偶然半径。从偶然半径到常态半径标准的变化,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财富积累的过程,二者并没有优劣的问题,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应划定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指标。

6 结语

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及选址问题是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不仅体现在公共图书馆各项服务功能上,也要在公共图书馆宏观建设方面有所体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及选址问题是公共图书馆宏观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由于公共图书馆的选址布局涉及城市规划设计,所以图情领域学者要加强与相关学科学者的交流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同时应该认清公共图书馆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所处的地位,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来研究问题,而不能仅仅站在本学科的立场看问题。

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也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只是对于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研究的第一步,仅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概念和理论基础厘清,希望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点启示。另外,该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相关研究很少,对国外研究介绍的也少,因此,国内外交流工作亟需进行。

1.王学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2):82-87

2.冯健,刘玉.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城市规划,2008(4):33-42

3.施宏伟,王发年.基于既定能力的公共服务系统最优服务半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5):119-121

4.李国新.公共图书馆用地与建设标准的性质、作用和特点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4-10

5.黄文镝,廖小梅,刘磊.论区域图书馆区位设置与规划.图书与情报,2009(6):8-13

6,10.豆洪青.公共图书馆辐射力评价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42 -46,79

7.张晓来.基于GIS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等.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城市规划,1999(8):8-11

9.闫卫阳,秦耀辰,郭庆胜等.城市断裂点理论的验证、扩展及应用.人文地理,2004(2):12-16

11.毛志红.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趋势综述.城市勘测,2002(1):25-28

12.于良芝.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来自图书馆使命的注解.图书与情报,2007(1):1-9

13.蔡冰,熊剑锐,韩继章.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6):75-81

14.Wisconsin Public Library Standards,Fifth Edition.〔2012 -12 -28〕.http://pld.dpi.wi.gov/files/pld/pdf/standard_8.pdf

15.公共图书馆标准.刘淑蓉,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3):59

猜你喜欢

服务半径景观图书馆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19万个北京充电桩建设提速充电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
图书馆
电子商务冲击下城市分区中心商业中心的服务门槛人口与居住密度研究
基于成本约束的冷链物流配送网络规划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