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现场录制技术研究
2014-12-25王玉祥
●王玉祥
(武警学院训练部,河北廊坊 065000)
(本栏责任编辑、校对 刘彦超)
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它具有教学内容多元化、信息形式多媒体化、教学过程协作化等特点。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作为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之一,已经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并成为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重要内容。它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面向高校开放的科学文化网络课或学术讲座,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网络时代的表现形式。
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的录制一般在授课场地进行,如课堂、演播室、礼堂等,场地面积在50 m2以上,采取多变的拍摄方式,选择数字高清录像设备和后期制作设备、专业录音设备。整个创作过程不但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电视制作技术,同时也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下面,笔者就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的现场录制技术进行探讨分析。
一、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是由教师与制作人员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有效组织、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的教学成果。拍摄前要周密考虑各个环节,特别是对每次授课内容的多少、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师生互动形式、拍摄方式、操作技巧等进行规划和准备[1]。
(一)做好教学内容的准备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教师课前需要做好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制作电子教案等工作。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理解教材内容的深度、讲课的娴熟程度和运用的教学手段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课前应做好相关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扩展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借鉴现成的教学经验来充实自己的教案和教学手段,从而达到优化课堂内容和过程的目的。2.精心备课,编写符合教学规律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依据,教师要通过备课形成完整的电子教案。
(二)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件内容要重点反映知识结构和教学要点,同时考虑艺术性和技术性等因素。技术要求:Power-Point版本不低于Microsoft Office 2003;采用PPT或PPTX格式;FLASH采用Flash 6.0以上版本制作。
为了达到较好的视觉审美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般要遵循背景简洁、对比明显、排版规范的原则,层级结构要统一,层级字体、字号和位置、颜色要一致。有线条字体经过录制后,易出现毛刺和闪烁现象。因此,多媒体课件正文宜使用楷体,不提倡使用宋体、仿宋体等字体。每页内容不能太多,以能让学生看清为宜,一般不超过100字,且注意文字四周留出足够的边距。正文中的表格不宜过密,线条需要加粗,以免表格过密、线条过细导致画面闪烁。为了规避版权风险,教师要注意在课件中(或在成片中)的适当位置用文字注明所使用图片、音视频等素材的出处或鸣谢。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课件中所使用案例的当事人肖像权、隐私权等问题。多媒体课件制作完毕后,主讲教师必须认真检查、仔细核对,确保课件内容准确、文本规范、图文美观。
(三)做好教学环境的准备
教学环境由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及教学场所组成。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下,借助于教学设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或形象化,达到直观、简化、明了的教学目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在视频拍摄前应注意以下细节:1.桌椅摆放整齐,避免大面积空座。2.教材、教具放置有序,学生坐姿端正、着装整洁。3.提醒学生认真听课,避免出现玩手机、睡觉等现象。4.教室环境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清除拍摄区域的各种杂物,背景中不要出现标语、广告等宣传物品。5.检查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设备的运行状况。6.限定主讲教师活动和师生互动的范围。
(四)做好教师的心理准备
在课堂上,教师应具备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和稳定、踏实的思想情绪,这有赖于教师课前的心理准备。紧张的情绪来自于自身,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环境(站在摄像机前)的认识,并通过感官反映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促使身体机能发生某些生理变化,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应做好以下自我调控工作:1.相信自己的实力,提高自信心,给予自己正确的评价。2.加强心理自控,调整兴奋点。教师可依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采用深呼吸法、自我心理暗示等方法进行调节。
(五)做好教师体态语的准备
体态语是指除语言之外直接由人身体姿态、动作形状而发出的情感信息。课堂上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体态语言的交流。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多次试验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体态语[2]。这说明体态语在课堂上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示作用。有的教师上课时不拘小节,经常出现不停走动、手扶讲桌等情况,这些不良体态语都会直接影响拍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前熟悉拍摄区域,做好恰当运用体态语的准备:1.眼睛。教师要尽量避免与摄像机镜头正面对视,要以温柔的目光环视学生。2.面部。授课教师要尽量面带微笑,使学生感到亲切、放松、愉悦。3.手势。手势在课堂上使用频率最高,既能表达思想情感,又能给学生以形象思维,达到有效传授知识的目的。授课教师的手势要尽量做到简练大方、恰如其分。4.步伐。教师在课堂上的步伐应当自信、自然,避免出现低头或无精打采等现象。5.站姿。授课教师要保持良好的站姿,站的正、挺的直,切忌重心落在一条腿上或身体无意识抖动。
(六)做好教学节奏控制的准备
课堂节奏控制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也要考虑网络课堂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教学节奏控制的准备:1.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和内容准确把握,切忌因为时间限制而导致教学过程逻辑混乱、教学内容模糊。2.讲述内容、解决问题要完整,避免重复、缺失和拖堂。3.教师要通过提问、互动等形式将课堂变成相互联系的情节段落,提高学生借助教学视频课的自主学习兴趣,避免视觉疲劳。4.课堂练习、思考题预留时间要得当,避免空场和冷场。5.学生回答问题站起后稍加停顿再回答,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吐字清晰,以保证摄像机跟踪到位,获得良好的录音效果。
(七)摄制人员与教师之间要做好沟通
课堂上任何中断和打扰教师授课的行为都将影响整个教学思路和进度,影响学生状态、教师情绪、拍摄效率,使拍摄现场的气氛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增加后期制作人员的工作量,最终影响成片质量。因此,拍摄前摄像人员必须与授课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深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范围。摄像人员要与教师在各种细节上达成默契,做到心中有数。在现场一般应采取事先约定的手势信号进行沟通,主要包括:开始、结束、暂停、纠错及出现其他状况等。
二、摄像机机位与拍摄技法
教学视频既是“广角镜”又是“显微镜”,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储存教学信息和放大研究对象。一堂完整的教学视频课不仅仅包含教学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其体现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水平,展示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摄制人员应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合理运用拍摄技巧和录制设备,高质量地完成视频课程建设。目前,现场录制主要有三种模式:1.摄像机+导播+非编系统。2.电影模式全自动录播系统。3.多场景跟踪摄像机+智能导播+实时编辑。比较而言,第一种模式在技术应用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更具优势。下面,本文以第一种模式为例进行探讨。
(一)选好摄像机机位
教学视频课程录像一般以讲授过程和教学内容为主,如果缺少景别、镜头、视点变化和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就会缺乏活力、张力和美感,导致教学录像单调乏味、无节奏感。因此,摄像人员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势,多机位、多角度、多景别进行拍摄。本文以现场切换模式为例做重点介绍,现场切换模式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现场切换模式示意图
具体设备及其操作如下:1.架设3台摄像机(建议使用高清设备,有条件的可以视情况增加机位)。3台摄像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一、二号摄像机架设在讲台对面,距离视教室长宽而定。一号摄像机以记录授课现场的全景或中景为主。二号摄像机跟踪教师授课过程,包括板书、操作计算机、投影屏幕等,以中近景为主、特写为辅。三号摄像机架设在讲台一侧,且能够实现顺光拍摄,主要用于记录学生听课、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师生互动等情况,包括学生全景、中近景等。2.导播台及硬盘录像设备。其主要用于适时完成视频信号切换及录制,配备通话系统,方便导播指挥调度。3.两套(可视情况增加)专业无线话筒。其分别供授课教师和学生使用。4.视频线缆及电源插座等。
(二)正确运用景别
拍摄课堂视频常用的景别有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4种。1.全景主要用于全面反映课堂气氛和师生面貌,完整地表现教师的动态轨迹、课堂环境、教学活动等。运用全景时,应注意教室空间深度的表达和主体轮廓线条、形状的特征反映。2.中景主要用于表现教师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以及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情、神态。现场要注意抓拍师生的神态,使镜头中的人物和画面富于动感。3.近景是最常用的景别,主要用于表现师生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情绪的交流。如,教师讲课、写板书、做演示,学生回答问题、听课状态等。4.特写主要用于对局部或细小部位进行有效放大,给人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表现内容,增强学生记忆。如,板书重点词语、实验操作细节等。
(三)注意拍摄技法
视频拍摄方式分为推、拉、摇、移、跟等,其中,推、拉方式使用较多。教学视频最终通过流媒体形式发布,受视频帧数和码率限制,运动镜头再现时,画面容易出现闪烁现象。因此,拍摄时要以静止镜头为主,以推、拉镜头为辅,做到稳、清、准、匀。一般在拍摄现场使用手动光圈,同时以讲台区域色温为基准进行调白。音频采用手动调整,一般情况下,无线话筒拾音占用一个声道,摄像机随机话筒现场环境拾音占用一个声道。在操作过程中,摄像人员要防止出现以下问题:1.不能灵活运用推、拉镜头选取景别,造成画面生硬。2.缺少学生表情特写和情绪反馈,造成画面无趣。3.教师表情紧张或神情不丰富却大量使用特写,造成画面呆板。4.忽视画面构图和色彩均衡等。
(四)做好现场切换
三路或多路视频信号及PPT的VGA信号要适时进行切换,实现镜头有序组合。切换时要遵循镜头组接规律,按照“动从动”、“静接静”的原则,符合生活逻辑、思维逻辑和视觉审美。一般以全景开场,先交代环境,再接中近景来突出教师这一主体。操作人员要找准PPT内容的切换点,停留时间不宜过长。同时,也要注意适时切换学生镜头,体现课堂教学效果。切换师生互动镜头应及时、准确,体现问与答的现场效果。总之,为了防止视觉疲劳,操作人员要准确把握切换时机和方式,做到适时、适度、合情、合理,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遵循审美原则。
三、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是把现场录制的视频上载到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完成对有关音视频的修改,加入标题字幕、提示性字幕、重点符号、音乐等,最终形成一部完整流畅、内容明确,具有一定艺术效果的教学录像片。一般来说,录像片的长度应控制在45~50 min之间。
(一)编辑实况录像
课堂实况录像经过现场切换后,一般不需要过多的剪辑和特技处理,只需进行简单加工,主要对课堂中出现的程序脱节、错误内容、习惯动作等瑕疵进行修改或删减。如,删掉主讲教师的“口头禅”、口吃、小动作等,适当增加具有现场感的特技效果(跨时空师生对话、老师问学生答画中画等)。
(二)制作片头片尾
片头用于显示教学信息的主题,主要包括: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姓名、单位名称等。背景主色调一般选择蓝色,也可加入与教学相关的图案或图片,字幕主色调大多选择白色或黄色。片头时间控制在20 s左右,并伴以节奏感较强的音乐。片尾色调要与片头相呼应,内容包括制作单位和制作时间。设计片头片尾时,要注意保持视频的完整性,片头制作不宜太复杂,标题与讲课内容不要叠加,注重大气,体现出严谨性、严肃性和艺术性。
(三)制作字幕
字幕主要用于总结、概括、提示教学重点等,为声音和画面作表意上的补充,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对理解和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包括:段落之间加小标题字幕、重点和难点加提示性字幕、片头片尾字幕等。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不出现繁体字、错别字。特别要注意色彩反差、字体大小、摆放位置、停留时间、出入方式等。总之,不能破坏整体画面。
(四)压缩合成教学成片
课堂视频、片头片尾和字幕经过编辑后,生成完整的视频工程文件,精品资源共享课录像成片制作完成。一般情况下,工程文件作为素材长期保存。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的视频文件,要根据其网络性能和要求,压缩成能流畅播放的视频格式。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程技术标准为:压缩编码方式H.264(MPEG-4 Part10:profile=main,level=3.0);码流率:256 kbps以上;帧数:不低于25 fps;窗口分辨率:不低于720×576(4∶3)或1024×576(16∶9);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 dB;最后视频封装格式为MP4。
四、结束语
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的现场录制过程是一项综合、复杂的集体工作,通过缜密的前期准备和细致的后期艺术加工,使现场录像更具教学性、可视性和艺术性,成为网络课堂的优质教学资源。随着智慧校园的日趋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也将更加广泛,网络化学习环境将为教育改革增添新的活力。
[1]张松超,张新兰.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制作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9 下).
[2]李玉凤.利用体态语言增强教学效果[J].新课程,2012,(8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