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

2014-12-24胡立俭

中国经济周刊 2014年49期
关键词:开放型外资经济

胡立俭

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了中国经济35年的飞速发展。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变革。中国作为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的开放型经济作为经济全球化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它所面临的转型升级任务也显得迫在眉睫。

开放型经济的两种模式是“引进来”和“走出去”,那么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其实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引进来”和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的问题。在此用四个方面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来解答这个问题。

持续增量引进来、过剩存量走出去

持续增量引进来。2011年开始,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大批工厂倒闭、用工荒、外资撤资的现象,其中大部分的外资企业撤资原因是“成本上升,特别是用工成本上升”。在外资撤离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开辟新的引资思路,培育新的外资经济增长点。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引领外资“西进”,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例如,江西省恰恰就是承接外资“西进”最具优势的省份。

首先,江西在地域上是中国唯一的上承长三角、下接珠三角的省份,与东部沿海地区一衣带水,有着其他中部省份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拥有沪昆高铁、长江水道、沪昆、赣粤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其次,江西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供给充足,用工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大大缓解外资企业的成本压力。

江西省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和调节,引导外资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江西转移,促进江西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外资在这里重焕新生,成为江西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过剩存量走出去。中国有两大严重过剩,一是产能严重过剩,二是外汇储备严重过剩。目前,中国的煤炭、钢铁、建材、光伏、电力等诸多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产品库存过多、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利润严重缩水、大量的资源浪费等,经济危机中推出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使得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从危机前的约80%下降到今天的60%左右。

另外,到2012年中国已拥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折合人民币超过20万亿,是中国政府年度财政总收入的2倍,是中国规模生产总值的1/2,而且每年还在不断递增。截至2014年9月,外汇储备高达3.8万亿美元。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续贬值正在掏空中国的外汇储备,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3年,因美元贬值造成的中国外汇储备损失,高达7000亿美元。

按照一艘“辽宁”号航母的造价35亿美元来计算,过去的6年时间,中国损失了大约200艘“辽宁”号航母!

近几年来,全国性的产能过剩导致了原本就开采成本高、安全压力大的煤炭陷入困境,而中美、中欧之间“光伏产品贸易战”的殃及,使得光伏行业也成了产能过剩的“重灾区”。

中国巨量的外汇储备对于资源丰富、工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是一块大的“蛋糕”。

我国已经成立或者拟成立多家区域性和政策性的出口信贷银行、通过资本输出将国内过剩的产能转移至资本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例如,煤炭、光伏行业应该抓住这个政策机遇,利用我们在井工开采煤矿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光伏产业基础优势,将目前已经过剩的产能释放“出海”。

优质要素引进来、优势要素走出去

优质要素引进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水平和发达程度,当前我们的产品结构单一低端,难以融入全球价值链。

还是以江西为例,江西也是一个典型的“基本要素强、高级要素弱”的省份。

招商引资最直接的目的肯定是发展经济,但如果要实现外资带动我们的产业发展,还要通过外资企业的平台培育一批高端人才、通过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融入他们的全球营销网络,并将他们带来的先进技术、创新思维、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企业制度转化为自己的生产力。

江西山好水好,造就了质量上乘的农产品,但江西的农产品附加值其实是很低的,如果能通过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营销网络的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江西的农产品一定能够享誉世界。

优势要素走出去。 “中国要素”的比较优势究竟在哪儿呢?

资本和劳动力,依然是我们最大的优势。首先是资本,当前中国内需不足,闲置资本大量囤积,中国每年的储蓄占GDP比例高达40%以上,大约43万亿元,位列世界第一。

如果政府能够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制定将这些闲置的资本转换为对外投融资运作平台上的资金,将大有可为。

其次是劳动力,作为世界上劳动力最充沛的国家,中国的劳务输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劳动力严重供不应求,是全球吸收外籍劳务人员最多的地区,特别对于护士、医生、海员、家政服务、妇幼保健、熟练技术工人等工种的需求十分强劲。

集约产业引进来、高新产业走出去

集约产业引进来。经济发展方式之粗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单位GDP能耗均大大低于中国,绿色、低碳、环保在这些国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种产业理念,而实实在在地成为全产业的共识。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着手征收“碳关税”,首先是中国的高单位能耗产品,有专家预计,一旦“碳关税”实施,中国将有大批高污染、高能耗的出口型制造企业被淘汰。我们在引入外资的取向方面,除了在环境影响、资源消耗方面设立门槛,更应侧重于引进那些掌握了尖端的绿色、低碳、环保、节能、智能技术的企业进入中国,除了降低它们自身对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之外,还能带动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高新产业走出去。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国际市场上最吃香、附加值最高的产品,中国在航天、超导、纳米等领域掌握着许多世界顶尖技术,如果能及时地将这些技术转化为产业、产品,中国的高新产业将在国际市场上长袖善舞,一改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廉价+低端的印象。

中国的高铁技术目前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也具有最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国际铁路联盟统计,未来10年的海外高铁基建市场容量将达到3万亿元。目前我国与多个国家签订了铁路建设合作意向。90多个国家希望中国能给予高铁技术和建设的支持。

当前世界处在产业转型的节点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可以说中国与世界都处在新一轮产业竞争的起点上,像江西这样的省份更应该依托特殊的资源优势(如稀土、多晶硅等),在新材料领域打造产融贸、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新产业链,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进位赶超。

结构优化引进来、中小企业走出去

结构优化引进来。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中国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由来已久。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在GDP总量中的比重基本上都保持在,第一产业1%~1.5%、第二产业20%~30%、第三产业70%~80%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平均水平为50%,而中国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6.7%,低于平均水平,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目前,外资在我国产业结构占的比重中,第二产业仍然是首选,这反而加剧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失衡,所以当下的招商引资工作,应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一致。

要大力引进外资进入农业、有选择性地引进外资进入工业、重点引进外资进入第三产业。此外,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经济带动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省份,应该开放思路,引入外资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走出去。中小企业旺盛的生命力和推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中坚力量。

为什么这么说?我国目前有中小企业4200多万家,它们贡献着约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出口和80%的就业岗位, 99.8%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而在走出去的企业中,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

一方面,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去”相对于国有企业其实具备许多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但政府对于民营资本的扶持力度非常有限,民营企业“走出去”获得的政策、金融等支持相对偏少,中小企业宁愿参与国内惨烈无序的竞争,也不愿“孤身出海”。

在入围2013年ENR(全球工程建设领域权威杂志)国际最大承包商250强的53家中国企业中,竟没有一家是民营企业。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国际化人才不足,导致在海外市场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往往走一种“短平快”、“游击战”的模式。

中小企业走出去,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双轮驱动。

首先,政府要给予企业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提供国外市场的政治、法律、税率、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等方面的市场信息服务。

其次,企业自身也可以通过进入国有大型企业的海外产业链(如分包、物流、劳务输出等方式),或者组成多个企业联合体等方式“曲线出海”。如此一来,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势必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无论是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哪个角度看,开放型经济都将长期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决定》指出,要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为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内开放型经济工作的原则和重点之所在。

猜你喜欢

开放型外资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上海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
自贸区法治环境建设探讨
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站在新起点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