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要从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始访十一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
2014-12-24蓝颖春
本刊记者 蓝颖春
十一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地球环境,环境不但是生命起源的温床,还是人类产生和进化的必要条件。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出现是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结果。可以说地球环境创造了人类,但人类的某些活动又在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近年来,中国多次爆发大面积的雾霾事件,雾霾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防治?带着这些问题,《地球》记者采访了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
《地球》:雾霾除了PM2.5,还有哪些与之相关的空气污染成份?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危害?
汪纪戎:与PM2.5密切相关的污染物还有挥发性有机物(以下简称VOC)、半挥发性有机物(以下简称SVOC)。
PM2.5是由多种污染物多次排放一次颗粒物,有二次无机气溶胶和二次有机气溶胶,二次有机气溶胶约占PM2.5的25%~35%,而VOC则是二次有机气溶胶关键的前提物。低空臭氧是VOC和氮氧化物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次污染物。
目前中国长三角、珠三角每到高温季,PM2.5和臭氧同步污染频率高达30%,北京的夏季和珠三角的秋季,臭氧的超标频率超过50%。今年5月,京津冀13个城市首要污染物为臭氧和PM2.5的天数分别是32.7%和23.8%,长三角25个城市首要污染物为臭氧和PM2.5天数分别占44%和41.4%,珠三角9个城市首要污染物为臭氧天数占到超标天数的70%。
美国有一份从1982年开始,招募120万参与者,之后又进行了16年的跟踪、随访的前瞻性的研究报告指出,当空气中的PM2.5浓度长期高于10微米时,死亡风险开始上升。浓度每增加10微克,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4%,患心肺疾病死亡风险上升6%,患肺癌的死亡风险上升8%。
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多个科研院校的450名全球专家合作完成的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指出,室外空气污染每年造成全世界约320万例过早死和7400万人的健康生命损失。细颗粒物在2010年导致至少210万人过早死和5200万人的健康生命损失,占到室外空气污染全球疾病负担的2/3。联合国环境署2008年的报告称,PM2.5浓度上升20微克,中国和印度两国约34万人死亡,并造成占GDP3.6%和2.2%的经济损失。
美国1997年发布了PM2.5标准,在2006年又把PM2.5的日均浓度标准从每立方米的65微克改为更加严格的35微克,同时测算出执行新标准的社会健康效益:每一年至少减少1.5万例过早死、减少7.5万例慢支和1万例呼吸道和心脏病人住院,减少310万因为细颗粒污染造成的缺勤。2012年12月,美国再次把PM2.5的年平均限值从15微克修改为12微克,这个新标准将挽救1.5万人美国人的生命。
《地球》:产生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来源有哪些?为了有效控制其排放,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哪些环节?
汪纪戎:要有效控制PM2.5就必须有效控制VOC。VOC排放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人为源分为移动源和固定源。固定源里面有生活源和工业源,其中工业源的排放占到人为源的55.5%,重点行业是石油炼制和储运、化工、溶剂使用,等等。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VOC的生产、储运、用作原料和含VOC产品的使用过程这四个产污环节,使用环节排放约占工业排放的60%以上,且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因为VOC具有挥发性,在储存、运输、混合、搅拌、清洗、涂装、干燥和其他处理工艺当中均可能造成排放。中国环境与国际合作委员会“十二五”课题组的研究预测,无论是基准情景还是政策能源情景,2020年、2030年含VOC的溶剂使用排放占比例均将超过40%。因此,我们也应该特别关注一下溶剂使用存在的问题和现在必须采取的各种措施。
美国的国家排放清单中就列举了九大溶剂使用行业,其中的表面涂装类又细分了13个分行业,分行业当中的建筑涂料类再细分了19种溶剂,可见由于溶剂的使用,使得排放的VOC面大、量广,涉及到生产的全过程、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举一个例子,我国涂料年产量近1300万吨,其中环境友好型涂料使用率不足50%,较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从类别来看,我们有50%是易挥发的溶剂涂料。
《地球》:产生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的来源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哪些领域?
汪纪戎:人一生在家的时间约占1/3,在室内工作生活的时间大概占到90%,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想而知。有一个部门做过一个测试,在一个7~8平方米房间里抽一支烟,PM2.5是110微克。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不只是以甲醛和笨为代表的VOC,以增塑剂和阻燃剂为代表的SVOC也在常用的室内材料和物品当中广泛存在,并长期散发。
增塑剂广泛用于玩具、建筑材料、汽车配件、电子和医疗部件各类塑料制品中,前两年曝光的某名酒检出的增塑剂,就是生产流程中的塑料软管散逸的。阻燃剂广泛用于化学建材、电子电器、交通运输、日用家具、室内装饰等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另外,吸烟、熏香、烹饪、驱蚊灭虫这些都是我们室内SVOC的重要来源。
《地球》:对于我国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如何治理才能治本?
汪纪戎:中国社会经济在获得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上百年来分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中国集中出现,形成了复合型环境污染。又由于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我们的健康模式也在几十年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疾病谱的转变,形成了双重的负担。
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是最终的需求,可是人们如果没有了健康以后的最终消费,那只能是交给医院的天价医疗费。北京市前不久公布了一个北京市民的平均健康寿命是58岁,那也就是说,有18到20年是在疾病折磨的状态下度过的,是不是很可怕呢?
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一公斤食品、十多公斤的空气,可见空气对人类有多重要。细颗粒物,就是现在说的PM2.5和臭氧,是复合型大气污染的两种核心污染物。以PM2.5和臭氧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已经日益突出。2013年一些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的灰霾污染,受影响的区域涉及到了17个省市区、6亿多人口,一下子使得PM2.5这个专业名词得以普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词。
随后我们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既说明问题严重的严重性,也让大家看到了逐步改善空气质量的希望。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开始关注降尘(大于100个ppm),之后关注悬浮颗粒物(100个ppm以内),再到后来关注PM10,现在是PM2.5,这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加严的过程,也正是抓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又会上升为主要矛盾。我们现代化水平上去了,与之相伴的环境污染治理不能总是慢半拍,所以破解现实存在的问题,确实需要区域协同和多种污染物的协同管控。
社会发展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以健康为本,其实健康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有健康才有未来,健康的民众是民族强大的基石,改善环境、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目标之一。
这看上去好像是环境问题,实际上它还是一个能源问题,更深层次是发展方式问题。治本要从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始,解决问题的根本举措还在人类自身,不解决人类社会自身的健康协调发展问题,就难以解决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