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4-12-24张军红

北方经贸 2014年10期
关键词:延安市对策

张军红

摘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使一个地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可以获得动态的比较利益,也是区域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延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当前延安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促进延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对策建议: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突破点;打好圣地品牌,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建立项目协调机制,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外贸出口基地,促进出口产品优化升级;加大支持引导力度,努力做好对外经济协作工作。

关键词:延安市;外向型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0-0083-0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延安在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及对外经济技术协作等方面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但是,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延安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对外开放对整体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还不明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任务还很艰巨。那么,在新形势下,面对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延安如何开拓新领域,突出重点,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开放,实现延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就成为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延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外向型经济是指一国或地区为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与此同时,外向型经济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

许多学者从理论上阐释了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亚当·斯密的分工与专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剩余产品说”;马克思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观点;罗伯特逊的“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工和贸易促进增长的观点;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论;熊贤良的“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与条件”等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外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可以获得动态的比较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013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352个,总投资2698.55亿元,引进资金2697.65亿元。全年新签合同项目248个,总投资1381.74亿元,引进资金1380.84亿元。有201个项目开工建设,到位资金208.31亿元,合同开工率81.1%;续建项目到位资金202.39亿元,全年招商引资项目总到位资金410.77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9597.5万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4.9%,增幅居全省第一。“十二五”期间一大批涉及能源、交通、城建、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开发的项目相继利用外资建成投产。全市引进资金年均增长达到54.22%,到位资金年均增长达到39.14%,到位资金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年均在20%左右,有效地弥补了延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资金的不足。日本伊藤株式会社、美国西部能源、香港华润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和大唐集团、上海绿地集团、延长集团、陕煤集团、正泰集团、陕汽集团等国内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延安,这标志着延安招商引资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近十几年来,延安市的对外贸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出口总值由2005年的1295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9597.5万美元,全市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由2003年的4户发展到2014年的65户,其中取得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6户。出口产品种类由2003年的3种发展到2014年的11种,出口的市场区域由欧美、日韩发展到东盟、南美、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十二五”期间进出口值年均增速达到16%以上,对外贸易多年来保持了高位增长。

(三)技术交流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延安加大对外经济技术协作的力度,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先后与江苏无锡市、深圳龙岗区、广西北海市、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泰国政府中小企业经济贸易发展委员会、德国埃尔福特市缔结了友好合作关系,使延安市的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机构发展到23个,初步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城市为主的友好城市经济协作带,形成了各级党政领导、相关行业定期互访交流的机制,对全市扶贫开发、旅游产业、科技教育、农业产业化、劳务输出等方面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投资环境日益改善

交通、通讯、城市供水、供电、文化教育、卫生服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鼓励客商投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吸引力,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建立了市县两级外商投诉服务网络,对损害投资软环境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实现了外商投资企业检查备案制和挂牌保护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外来投资商合法权益。全面加强市政务大厅的功能建设,建立了精简、统一、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为客商实行“一厅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使延安的投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五)经济贡献成绩凸显

“十二五”期间,延安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由过去的单一经济领域逐步转向经济、社会全方位对外开放,开放主体由国有经济为主向非公经济扩展。一批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参与到延安经济建设中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外资项目对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的贡献日益增强。一大批基础设施、文化教育、通讯等产业通过引资得到了建设,一些过去长期不能快速发展的行业在开放中寻求到发展机遇。苹果、羊绒、红枣、红小豆等特色农业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扩大了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外贸出口在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富余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在对外交流、招商引资中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许多企业、单位在经济合作中推广使用了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提高了经济效益。外向型经济对延安市的产业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当前制约延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因素

通过对延安外向型经济现状的深入分析和考量,可以看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延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水平还很低,究其根本,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天自然条件差,缺乏引资的硬环境

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内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境内以黄土塬沟壑为主、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延安辖区山大沟深、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地理区位的劣势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制约较大。另外,受资金、技术问题的制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服务网络体系在短期内难有大的改善,缺乏比较优势的投资“硬环境”,从而给“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带来相当大的制约。

(二)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制度改革滞后

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外向型经济摆上战略位置,外来投资商来延安投资的愿望也很强烈;另一方面,受地理环境、文化因素的影响,一些干部的观念保守,用足用活政策、敢为人先的思想意识淡薄,缺乏超前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全社会还没有完全形成“齐心协力抓开放”的社会氛围。虽然政府近年来修订了延安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但由于部门既得利益的阻碍,制度改革不能深入开展。

(三)外向型经济主体少,外经贸领域活力不足

延安现有的外贸出口企业少,大都是新办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竞争能力较弱,出口产品单一,质量不高,全市外贸出口仍以农副产品为主,外贸商品大多处于低端开发。

(四)对外协作的领域狭窄,招商引资工作滞后

目前,与延安缔结友好合作关系的城市不少,但友好交流的方式基本停留在互相访问、来往考察层面,与友好城市在横向经济联合和文化、技术、干部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还不够深入。招商引资项目策划和促进工作相对滞后,能够带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储备不足,项目落地难依然比较突出,个别政府部门“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依然存在,损害投资软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仍时有发生。

三、促进延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实现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构建西部经济强市的关键期。为此,延安应统一思想、抢抓机遇,通过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努力促进全市外向型经济上水平、上规模。

(一)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突破点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改进招商引资体制,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引发裂变效应。突出招商引资重点,转变招商引资思路,从单纯引资向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相结合转变,从传统单项目招商向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转变,将日常招商与节会招商相结合,全力提高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

(二)打好圣地品牌,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

充分发挥延安革命圣地、民族圣地的优势,积极寻求同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百强企业合作,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对新兴产业和重点龙头项目的引进可采取“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的扶持措施,在土地供应、税费减免、政府补贴、审批服务等方面再给予优惠,形成“大项目支撑、集团化引领、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模式。抓住国家出台《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有利时机,主动与周边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寻求与榆林、鄂尔多斯、宁东地区“能源金三角”的合作,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加速崛起。深入推进与沿海友好地市的交流协作,加强资源、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融合,实现区域产业良性对接,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三)建立项目协调机制,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

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宣传推介预评审机制,优惠政策决策机制,落地建设推进机制。细化招商工作分工,强化工作措施,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改革招商引资工作用人制度,实行工作岗位、工作效益与劳动报酬相挂钩的收入分配方式,吸引一批懂专业、懂法律、懂外语、善公关的人才充实到招商队伍,多渠道收集招商引资信息,跟踪国际大企业投资动态,提高招商引资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建立常年招商工作机制,对重点区域实行驻点招商,筹划广州、上海、香港“延安招商代表处”,分区划片、定点招商,推进招商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

(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载体

建设以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能源化工产业园为骨干、各县产业园为支撑的园区经济体系。加快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步伐,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的要求,重新确定开发区规划面积、产业定位、管理机制。鼓励各县区和各类园区、开发区与东南沿海大企业、大集团、产业园区共同建设“业主开发型园区”“整体转移型园区”、“合作开发型园区”、“飞地型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园区,所建园区与市内园区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园区协调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协调园区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进园区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五)建设外贸出口基地,促进出口产品优化升级

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到“十二五”末,建成以鲜苹果、果汁、杂粮、羊绒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基地,以聚乙烯、聚丙烯为主的精细化工产品出口基地,以电机、抽油机为主的装备制造出口基地,以腰鼓、民歌演出为主的文化旅游产品出口基地等四大基地,力争培育年出口量1000万美元的龙头企业3家,年出口量100万美元的骨干企业20家。对各类外贸出口基地进行认定、授牌、监管,推进外贸出口基地建设,并在质量可追溯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优先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出口产品优化升级。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外贸出口企业。鼓励市内生产型企业申办进出口经营资质,开展设备、技术自营进口业务,扩大全市进口总额,实现进出口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六)加大支持引导力度,努力做好对外经济协作工作

积极支持延安有实力的企业大胆“走出去”,在境外进行项目投资,承包境外工程,发展跨国经营业务。逐步建立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风险保障机制,完善对外投资企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信息通报制度。依托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区职教中心等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对劳务人员进行培训,建设外派劳务基地。探索外派劳务信用担保机制,扩大劳务输出范围,建立稳定的境内外劳务输出渠道和长期合作机制。加强政府对外交流,积极发展与国际援助相对应的民间机构,争取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民间机构的无偿援助,及时落实国际无偿援助项目配套资金。

参考文献:

[1] 陈立泰,杨小玲.重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思考——基于京、津、沪、渝四直辖市的比较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5):55-58.

[2] 吴丽霞.市政府与中国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N].延安日报,2011-05-24.

[责任编辑:兰欣卉]

猜你喜欢

延安市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延安过大年”——第38届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之“欢天喜地过大年”摄影作品展成功举办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延安市户外自行车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延安市残疾人体育权利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
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