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的大禹文化圈

2014-12-24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4年0期
关键词:大禹中國日本

王 敏

日本的大禹文化圈

王 敏

前言 對日本70處祭祀大禹文化景觀的調查

在還没有文字出現的日本列島,日本人第一次接觸文字的記載是5世紀,主要以朝鮮半島的來客王仁攜帶的《論語》和《千字文》爲媒介。從此,日本借用漢字爲表述符號,推進了以漢字文明爲主機軸的進化歷程,繼而創造了源於漢字的日語體系。因此,日語表述由兩個體系合成:古漢語式的漢字體系和源於漢字的日語體系。而主流社會的教養結構基本上取材於中國古典,直至16世紀以來的西方文化的流入。基於日本與中國之間的這種特殊關係,中國古典的精品不僅早已化爲日本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的一部分,而且直至今日依然是日本教科書中的組成部分。因此,日本人一般都掌握着諸多古代中國的知識,儘管從來没有去過中國。他們通過閲讀《論語》和其他經典,憧憬古代中國的聖人德君的和平昌盛治理。從北海道到沖繩,遍佈日本列島的70處大禹景點和史迹就是日本人民和大禹共同開創的中日文化關係的證據,也是古往今來的日本生活文化的土壤。

大禹何以定居日本?這與《四書五經》以及中國古代经典的定位息息相關。從漢字成爲日本的國語之時,《四書五經》就被定位爲經典範本。其中,“禹”一共出現了31次。大禹乘四書五經之風東進日本後,立即被古來深受地震水災之苦的日本人民奉爲信仰的物件,祭祀大禹治水的史迹景點就是往昔,也是今日的真實寫照,更是瞭解、認識當今日本中國觀的一扇視窗。

一、發現日本的大禹文化圈

對日本的大禹祭祀進行考察始於2006年的一次會議。我的鄰座原開成町町長露木順一告訴我該町有幾座紀念大禹的建築。於是,在該町的鄉土文化研究會的幫助下,我便開啓了對大禹在日本的傳播情況的考察幕布。

圖一 日本禹王遺迹分佈圖①

①第二届大禹文化節準備委員會於2012年10月製作。

此後,在以開成町鄉土文化研究會爲主的日本各地的支援之下,全國性的民間研究組織“治水之神禹王研究會”於2013年7月7日結成。2010年10月18日,日本第一届禹王文化節在開成町舉辦。2012年10月20日,第二届禹王文化節在群馬縣名勝景點尾瀨召開。第三届禹王文化節於2013年7月7日在高知縣高松市召開。大禹不僅造福於中華大地,而且成爲當代聯繫中日的橋樑。禹王文化節委員會決定,從2013年起,日本禹王文化節每年在大禹紀念之地輪流舉辦。

二、日本的大禹史迹與景觀

1.日本最早的禹王廟

1228年的京都鴨川禹王廟是日本最早的禹王廟。衆多文獻中有關於“夏禹王廟”的記載,在京都的四條路和五條路之間的禹王廟一直存續到江户前期。相關主要文獻如下:

(1)《相國寺陰涼軒日録》(1488年8月21日):五條大橋下有一座寺廟,被稱作夏禹廟。

圖二 仲源寺①

(2)《洛中洛外圖》(1549年成書):在五條橋有禹王廟。

(3)《雍洲府志》(1686年,17世紀由儒醫黑川道佑所著的第一級地志):在舊五條橋的河原有夏禹王廟。

(4)《萱園雜話》(1726年,荻生徂徠的軼事集):酒匂川上的禹王碑的碑文中寫着“勢田判官爲兼奉赦命治水立碑禹廟於鴨川”。

(5)《山城名所巡行紀》(1754年出版):在四條橋的東盡頭“神明寺”裏供奉着禹王。

(6)《都會所圖會》(1780年出版):在四條南面的附近有禹王的廟,是供奉治理洪水的神明。

(7)《匾额規範》(1820年刊):在四條橋的東盡頭有一座仲源寺。

2.日本現存最古老的禹王碑或其他膜拜物(二例)

(1)1630年鑄造的禹王金像。高度約爲80 cm,現爲名古屋的德川美術館所收藏。

(2)1637年香川縣高松市的“大禹謨碑”。

3.最早的日本文獻記載

(1)712年編纂的《古事記》(太安萬吕編)序言(小學館《古事記 上代歌謡》)中記載,大意:“時の元明天皇の名は、夏の文命よりも高く、徳の高さは殷の湯王よりも優れています。”

圖三 《古事記》序

(2)在考徳天皇(36代645~654年在位)時代的《日本書記》(720年完成)中,引禹王之徳行贊美天皇。

4.日本最早的禹祭

1228年建成的京都鴨川的“夏禹王廟”進行過祭祀,尚需考證。

5.現存的禹祭

(1)自建立以來持續至今的祭祀

表一

续 表

(2)近年开始的祭祀

表二

(3)重點介紹以下祭祀活動

表三

各項祭祀的詳情請參照下文:

(1)禹王燈籠(岐阜縣海津市南濃町田鶴)

在位於岐阜縣海津市的揖斐川和長良川的三角地帶,有一座治水神社。正如其名,是爲了紀念薩摩藩元老首領平田靭負(1704—1755)的治水功績而修建的。

當時的薩摩藩通過與琉球的貿易活動使財政逐漸寬裕,而統領中央政權的幕府對此卻感到了威脅。爲牽制諸侯的勢力發展,幕府勒令薩摩藩開始了治水工程。這項三川(揖斐川、長良川、木曾川)並進的分流工程被後人稱之爲“寶曆治水”,其費用由薩摩藩全額負擔,且不允許雇傭專業人員,是一項由薩摩藩士單獨完成的十分艱難的工程。雖然到現在爲止還未發現關於大禹燈籠的具體資料,但這座神社和禹王有關聯是可以肯定的。

(2)大禹皇帝碑與禹王碑(群馬縣沼田市利根郡)

群馬縣利根郡片品村的“大禹皇帝碑”是用極爲難懂的蝌蚪文雕刻而成,而位於該碑附近的另一座禹王碑文的碑文内容相同,但使用的卻是楷體字。這兩者的内容都起源於中國的岣嶁碑,正是由於岣嶁碑碑文的蝌蚪文及楷體文在日本的流傳,才使得這兩座大禹碑落成並存續至今。

圖四 岐阜縣海津市揖斐川和長良川交匯的三角地帶示意圖①

(3)大禹謨(廣島縣廣島市安佐南區佐東町)

在太田川的右岸,有一座名爲“大禹謨”的碑,在其反面刻着以下的碑文:

圖五 禹王碑文的楷體版

圖六 大禹皇帝碑③

飽含人生悲歡的太田川,其涓涓清流哺育着這座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帶給我們祖祖輩輩的滋潤與安寧,然而當其變爲濁流時,也帶給了我們苦難的歷史。元和、寬永、承應、嘉永、明治7年、17年、大正8年、12年、15年、昭和18年、20年都出現過特大洪災,特别是承應2年(1653)的洪水氾濫造成了5 000餘人的死亡。在最近的昭和18年(1943年),大水沖毁了八木村、川内村、緑井村的堤壩,滾滾濁流吞噬了無數衆生的尊貴的生命和寶貴的財産。水災成了住民的心頭之患。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便集資三個村莊的全部財力也不足以完成治水工程。值得慶倖的是昭和7年,在當地住民的合作之下,獲取了30多億元的國家援助。於是,經40年之努力,治水工程終於在昭和44年3月得以完工,同時建築了高瀨堰,集祖輩努力與我輩希望於一身的偉業終於實現了。此舉堪比夏禹王治理黄河之遠大謀略,故而立此大禹謨碑以銘記太田川的歷史與治水的大業。

昭和47年5月20日佐東町長池田早人。

其實,這項治水工程從江户時代就開始了,然而一直持續到昭和47年才最終完成,從此因洪水而造成的災害再也没有發生。

圖七 廣島縣大禹謨碑①

(4)地車的露盤(兵庫縣姫路市魚吹魚吹八幡神社)

魚吹八幡神社又被稱爲“津之宫”,南邊是瀨户内海、西邊是揖保川、北邊是群山環繞的姬路市。在這座仁德天皇7年建立的神社裏,分别祭祀着長足比賣命、品陀和氣命、玉依比賣命。關於魚吹這個地名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説:很久以前,皇后所乘坐的船在這裏擱淺了,就在這時成群的魚出現並將砂子吹散,讓船得以順利前進。此後在這裏建神社正堂的時候,又出現了成群的魚將砂子吹起來,讓神社一夜而成。

這座神社最值得一提的是秋祭,又被稱爲“提燈祭”。平成19年的時候該祭祀被認定爲“兵庫縣指定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

圖八 魚吹八幡神社位於姬路市的地理位置示意圖

下面的照片就是長松地區在該祭祀中使用的花車,可以清楚的看到禹王治水的内容。雖然該祭祀的由來還不清楚,但從上圖可以看出與揖保川是有一定關聯的。然而,從昭和前期開始該地區就受到揖保川的洪澇之害,而禹王成爲祭祀花車的中心人物卻在2010年間才出現,其源流及背景尚待考證。

圖九 長松地區祭祀禹王的花車

圖十 花車頂部的禹王造型④

人類對於水災的恐懼由來已久,在迷信和傳説逐漸淡薄、科學和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依然信奉禹王的治水能力。從中國、日本各地的禹王石碑、祭祀活動可以看出,在禹王身上存在着超越國界和宗教的魅力與力量。

三、重要景點簡介

1.神奈川縣南足柄市的神禹碑

1726年,在德川幕府的支持下,著名農政專家田中丘隅(1662—1729)在神奈川縣南足柄市主持修建了一座以大禹别名命名的神社,名爲“文命社”(現名福澤神社)。該神社所祭奠的神明就是“夏禹王”。然而,明治政府於1909年推行實施“一村一社”政策,將文命社近鄰的11個神社統籌合併爲一處。在此風潮之下,值得慶幸的是對於“夏禹王”的祭祀在岐阜縣海津市依然被保留下來並延綿傳承200多年至今,治水神大禹護佑了南足柄市的一方平安。

筆者新編論文集《共同研究的參考:國際日本學研究》(2013年3月,法政大學國際日本研究所發行)的封面採用了當地的文命東堤碑的碑文中的一部分。其間的神禹二字清晰可見。特此介紹如下,僅供參考。

圖十一 《共同研究的參考:國際日本學研究》封面

石碑的現場照片:

圖十二 文命東堤碑

圖十三 文命東堤碑所在碑群

2.群馬縣片品村的“大禹皇帝碑”

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和武漢、紹興市會稽山的大禹碑的碑文(篆書體)極爲相似。群馬縣片品村的大禹皇帝碑表彰會的宫田勝會長對該碑的來源進行了初步的考察,認爲還有諸多疑問待解。顯然該碑文經何人之手傳入日本等課題備受日本各界的關注。2013年10月,日本之水神禹王研究會會長大脅良夫所率領的日本考察團對上述石碑進行了第三次考察。

圖十四 日本群馬縣的大禹皇帝碑

圖十五 尾瀨特産:禹王酒

3.戰亂中香火未斷的大禹祭祀

從1894年的甲午戰争開始,直到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在這漫長的78年裏,日本對大禹的祭祀活動從未間斷。其間在大阪的澱川,在群馬的泙川以及廣島的太田川等共計8個地區增建了大禹紀念碑,成爲留給後人的佐證。超越戰争,横跨國交斷層,大禹始終屹立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最前沿。

四、日本對大禹的歷史傳承脉絡

公元前100年的古代日本,百餘個小國各自爲政,没有統一的政權。到了公元2~3世紀,大和民族統一日本,開始摸索建立國家的途徑,並於670年,從倭國更名爲“日本”。在這段時期,日本國家强盛,以吸取建立國家所需的先進文化和技術爲當務之急,爲此,有目的地拓展與大陸的多方位交流。當時,日本主動移植中國主流文化使用了兩條主要途徑。

1.中國途徑

主要有三條:

(1)公元3—5世紀的稻米及鐵器等先進技術的通路;

(2)遣隋使、遣唐使留學和汲取大陸文化和技術之路;

(3)漢人大舉東遷日本之人文之路,等等。

2.半島途徑

經樂浪、帶方而東渡的漢人(約公元300年)與百濟半島人的歸化日本(4~6世紀)之路。

東亞的人流移動带動了紀元前後中國文化的自然傳播,《四書五經》和《史記》當屬流傳到日本的首批傑作。通過這些書籍或者根據漢人的傳言,大禹的故事以其治水的業績和道德之高尚得以受人信服,根植日本有識階層,同時逐漸廣爲信仰,普及民間。以下三則史實應與大禹的東渡同時並進:

(1)285年百濟王來日晉見,特授《論語》和《千字文》,文明始動日本。

(2)531年百濟的五經博士來朝晉見,推動了日本自覺選擇導入中華文明之進程。

(3)554年百濟的五經博士來日晉見,加速了中華文明的全方位推廣。

據《日本書紀》欽民天皇5年記載,位於新瀉縣的佐渡島在544年曾經存在一個叫做“夏武邑”的部落。“夏武邑”的地名雖然現今不復存在,但自古以來就有大陸移民通過朝鮮半島來此定居的傳説。

五、大禹是原始東亞知識共同體的認知象徵

東亞内部的人流大遷移伴隨着知識與智慧的共同利用與共同開發。四書五經以及中國古代典籍則是最古老、最原初的知識平臺的基礎框架,也是牽動、引發不同種族和地域互動的强韌的核心紐帶。而四書五經以及中國古代典籍對於大禹的記載及其傳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首先讓我們簡單梳理一下四書五經中有關大禹的記載。

四書五經中有關大禹的記載:(如表四)

表四

①成書時間是在比較了大修館書店刊《中國文化聖書思想史》,新潮社的《中國歷史文化事典》以及吉川弘文館刊《國史大辭典》的記載内容的基礎上編寫。

在四書五經這9部著作裏面,直接提到大禹的有5部(《論語》《孟子》《書經》《禮記》《春秋》),其中最早的是《書經》(公元前600年前後)。下圖是根據推斷完書年代順序記載的示意圖:

圖十六

《書經》《論語》《春秋左氏傳》《孟子》《禮記》中共有31處提到了“禹”或者“大禹”、“夏禹”。

“文命”的稱呼初出於《史記》(公元前97~91年)。《史記》中有兩處提到了“文命”。分别記載于《夏本紀》第二篇的啓示“夏禹名曰文命”;表的《三代世表》中指出“文命是爲禹”。

而《書經》中《大禹謨》第3篇中所提到的“曰文命敷于四海”,如果聯繫該文的前後文之關係,一般認爲這裏的“文命”並不是指名字,而是“以文德爲基礎的政令”之意。當然也有少數説法認爲是指禹的名字。

在《四書五經》中,對一共出現了31次的“禹”的評價是:6處作爲治理黄河的功臣,25處作爲德高望重的帝王。總之,禹在這些記載中是一個值得敬畏和崇拜的典範。

根據年代順序整理得出的《四書五經》中對大禹的評價如下表(表五):

表五 《四書五經》中對大禹的評價

表六 《史記》中有關大禹的評價

如表六所示,在《史記》中共有21處提到“禹”(其中兩處提到“文命”)。其中10處的定位是治水的先驅,11處是德高望重的帝王。

其他相關内容與詳盡年代之略記可見日本治水之神禹王研究會會長大脅良夫製作的相關年表(表七),僅供參考。

表七

六、以大禹爲模式的主要日籍文獻

1.注重品德高尚的記述

《古事記》《三教指歸》《性靈集》《徒然草》《太閣記》《折りたく柴の記》《政談雜話》《一人寢》《都鄙問答》等。

2.强調治水豐功偉績的記載

《三壺記》《政談雜話》《誹風柳多留》《風來山人集》《地方凡例録》等。

3.《日本國見在書目録》中的記載

《日本國見在書目録》是日本最古老的漢籍目録,由日本學者藤原佐世于寬平年間(889—897)奉敕編纂。此目録成書于《隋志》和兩《唐志》之間,共收入唐及唐以前古籍1 568部,計17 209卷,模仿了《隋志》分類的結構和次序。此目録對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日文化交流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在此目録中,每一部漢籍都有序號,當時總共有1 579號。由此可以推測以下6册漢籍幾乎是完整無缺地傳入到日本,得以保管收藏。

34號~47號 《尚書》

77號~81號 《禮記》

132號~166號 《春秋左氏傳》

187號~196號 《論語》

397號~401號 《史記》

633號~634號 《孟子》

通過以上6册書的内容可以判斷,至少從870年起,記載有大禹的漢籍便連續不斷的流傳到日本。除《四書五經》和《史記》以外,在《日本國見在書目録》中還有其他記載大禹或文命的漢籍。如《准南子》《山海經》《貞觀政要》《千字文》《莊子》《文選》《列子》共約7册。

被日本納入本地區文化經典的上述源於中華的古籍至今仍被定位於必修課本,其間的内容當無疑形成認知大禹的文化底藴。

4.日籍中的内容簡介

(1)《古事記》關於文命的記載:

大意:元明天皇的名字比夏朝的禹更高貴,品德比殷朝的湯更優秀。

(2)《三教指歸》(797年,空海著,内容是對於儒道釋三教的論述,鼓吹佛教的優越性)。

大意:歪曲、誹謗善良的言行將損傷自己及親人。君子的言行舉止是和榮達恥辱息息相關的,以大禹爲樣板。

圖十七 空海手書《聾瞽指歸》(即《三教指歸》的初稿)上卷卷首

圖十八 空海手書《聾瞽指歸》下卷卷末

(3)《性靈集》(800~860,空海的弟子編著的空海的漢詩文集)。

大意:夏的禹王看到罪人時,同時反省自己的不德之處,加强對自己的戒律。

(4)《徒然草》(鐮倉末期的1330年成書,吉田兼好的隨筆集)。

大意:在中國南方的蠻族不斷反抗的時期,禹王撤去了軍隊並實施德政,蠻族最終感服其德政。

(5)《太閣記》(1625年小瀬甫庵著)。

大意:在古代中國,能將神聖國家託付的人只有堯和舜二帝,禹、湯、武三王。

(6)《折りたく柴の記》(1716年新井白石著)。

大意:以大將軍爲首的政府考慮處理事務人選,是重要的任務,而古代的出色人選只能是大禹。

(7)《一人寢》(1725年由柳澤淇園編著。其父是柳澤吉保的家老。此書被評價爲日本近世隨筆中最富有文學性的著作)。

大意:世人總想用五厘金去换取千金,而禹王卻主張珍惜每一寸光陰,腳踏實地地行動。

(8)《都鄙問答》(1739年由石田梅岩著述的心學論的教典。著者是京都的社會教化運動核心人物)。

大意:凡事想要進行下去,德是重點,例如,在解決南方蠻族叛亂問題的時候,禹王撤回了兵,實施德政。受此感化的蠻族也自然而然放棄了抵抗。這就是一種德的體現。

(9)《三壺記》(加賀藩的史籍)。

大意:1594年豐臣秀吉命令前田利家去宇治川視察治水,秀吉看到前田利家親自拿著鍬指揮現場時説:“他的親身躬爲,和夏朝的禹王親自拿著鋤頭治理洪水,拯救衆生是一樣的啊。”

(10)《政談雜話》(1722年荻生徂徕親筆。有很多地方提到了禹王)。

大意:治國如同下圍棋一般,没有眼睛不可能下棋。治水如果不知道河流的途徑,即使禹王再生,也無法治理。

(11)《俳風柳多留》(1765—1788年川柳、狂言的傑作集)。

大意:禹王治水的功勞不可埋没。

(12)《風來山人集》(1770年平賀源内的著作)。

大意:智者好水,仁者好山。后稷傳授農業,禹王治理大水。損有餘而補不足乃是聖人之道。

(13)《地方凡例録》(1788年大石久敬編著。此書作爲支配郡奉行,代官等地方官員到村吏級的行爲規範,曾用於明治初期的地租改革,地方制度的調整)。

第九卷的《普請方之事》的卷首裏有着關於禹王治水業績的詳細介紹。

七、日本的帝王教育與《大禹戒酒防微圖》

明清時代出版了許多宣傳聖賢的圖鑒,如萬曆本胡文焕刊的《新刻歷代聖賢像贊》,《古先君臣圖鑒》,崇禎刊吕維祺輯《聖賢像贊》等古代君臣群像都是當時興盛和流行的書畫。誠然,這種現象與當時儒學的深入和社會民衆所需息息相關。

同時代的日本的室町、戰國、江户時代,之所以也産生了對帝王圖鑒或者是聖賢圖的需求,當與彼時尊王、尊皇思潮和以儒學爲核心價值,力統内政的官學發展有關。因此,以大禹爲楷模的《大禹戒酒防微圖》才東進日本,成爲境外大禹文化圈中之一員。

圖十九 日本的《大禹戒酒防微圖》

畫在京都御所的御常御殿内隔扇之上的《大禹戒酒防微圖》意味深長。那是一幅描繪酒祖儀狄向大禹獻酒的代表性隔扇畫。作者鶴澤探真(1834—1893)是日本江户末期與明治初期的狩野派畫家。狩野派是日本繪畫史上最大的畫派,活躍於室町時代中期(15世紀)到江户時代末期(19世紀)的400年間。該畫派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專注源於中國的倫理道德體系,將其全方位體現於畫面。其畫法則結合日本式欣賞習慣和特色,具有雅俗共賞的效果,長期佔據朝野各界的殿堂。

進駐京都御所的其他以中國帝王爲原型的狩野派的作品還有《高宗夢賚良弼圖》和《堯任賢圖治圖》,這兩幅作品也以隔扇畫的形式描繪在京都御所的御常御殿内,與《大禹戒酒防微圖》聯手合爲隔扇畫三圖,作者分别爲座田重就和狩野永嶽。

《高宗夢賚良弼圖》描繪的是殷商的高宗尋找夢中出現的賢人的場景。

圖二十 《高宗夢賚良弼圖》

《堯任賢圖治圖》描繪的是堯王任用賢人治國的場景。

圖二十一 《堯任賢圖治圖》

在京都御所生活過的天皇共有28位,從後醍醐天皇到明治天皇。他們從1331年至1868年生活工作在此,與《大禹戒酒圖防微圖》同呼吸共命運。《大禹戒酒圖防微圖》伴隨28位元元君主的目的十分明確:以大禹爲楷模,保持傳統的自重、自尊、自戒、自勉、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期成爲萬衆所望的德君。

表八 28位天皇一覽①該表内容來源於http://ja.wikipedia.org/wiki/%E5%A4%A9%E7%9A%87%E3%81%AE%E4%B8%80%E8% A6%A7。

续 表

八、日本的天皇何以尊奉大禹

1.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爲建國治世之鑒

自古以來,日本的天皇就是學習並引進大陸文化的推手。他們的日常規誡中基本上以大陸文化中的君王和聖人的仁德爲座右銘。如《禁秘抄》是順德天皇(1210—1221)撰寫的一本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書籍,裏面記録了作爲天皇應該銘記的典章制度。這本書還被看作是天皇必須遵守的準則手册,也被認作是天皇的家訓。《禁秘抄》中説,天皇治學的目的,是要通曉歷代天皇治理國家的方法,從而更加有的放矢地爲政,維繫天下太平。而此書是以帝王學教科書《貞觀政要》中的言行録爲標準編寫而成。由此可見,中國的倫理道德融入皇室的教化深層,並形成了言行的指南。因此,直至今日,東方式傳統的倫理道德更貼近歷代皇室所傳承的價值體系,更容易被皇室所理解和接受。

2.治理天災以潤民生的風土所需

作爲該體系中的大禹成爲皇室楷模的背景也在這裏。不過,在聖賢群像中獨中大禹的最主要原因大概是與日本的風土特點有關。衆所周知,日本古來多地震和水災,保障日本的民生的最優先工作就是抗洪防震。對於原始農業生産狀態的日本統治階層來講,大禹不僅是祈求保佑的神明,也是具有超人技能的科學家。他們堅信以疏通爲主的大禹治水方法經過大陸的成功性洗禮,再利用於日本也自然有效。直至今日,日本的土木建設行業仍然奉大禹爲開拓者。日本傳統體育相撲中的代表性姿勢也取材于大禹治水時代的人工壘夯,用腳奮力踏實堤土。日語中也叫“禹步”。

因此,在日本國體轉型學習西方,全方位進入明治維新的時代,讚美明治政府治理水害之功德的表達方式依然以大禹爲座標。這些讚美的記録分别刻寫在6塊治水紀念碑上,聲稱其功績可與大禹相媲美。

圖二十二 日本相撲中的禹步

3.表彰治水功臣的行文形式

以上述6塊碑文爲例,讓我們觀察一下大禹在碑文中的位置。

(1)建碑的時間、地點

1886年(明治19年) 澱河洪水紀念碑銘(大阪都島區櫻宫神社院内)

同上 修堤碑(大阪府高槻市唐崎的澱川堤上)

1890年(明治23年) 明治戊辰唐崎築堤碑(大阪府高槻市唐崎的澱川堤上)

1919年(大正8年) 澱川整修紀念碑銅銘板(大阪府都島區長柄的毛馬水門)

1923年(大正12年) 大橋房太郎紀功碑(大阪府四條畷市四條畷神社内)

同上 治水翁碑(同上)

(2)碑文的内容

關於上述6塊治水碑上涉及“禹”的文字,按照治水碑建立的時間,列舉如下:

“微伯禹”

“雖大禹不”

“一片豐碑是禹廟”

“神禹之功”

“大禹治水”

“大禹 神禹之功”

(3)碑的背景

1885年(明治18年),澱川爆發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洪水,造成76 000户受災,100多人死亡、失蹤。爲了防止災難再次發生,大阪府議會的大橋房太郎議員決定徹底整修澱川。從1889年開始動工,一直到1923年,歷時30多年才終於建成了今日的新澱川。治理的方法依然借助大禹時代的對策:疏通爲主。從毛間開始一直到大阪灣,重新開設了一條近乎直綫型的洩洪通道。上述6處治水碑,就是記載這段治水史實的珍貴的紀念,也是長期以來大禹成爲碑文行文時的參照物之佐證。

前3塊治水碑建在明治時期澱川大洪水的發生地,第4塊治水碑建在新澱川整修的要衝,最後兩塊治水碑是爲了紀念治水領袖大橋房太郎而建的,讚揚他推動整治澱川計畫,可謂是新時代的大阪的大禹。

這6塊石碑的照片,收録在今年7月即將出版的京都人文書院發行的《治水神禹王之旅》一書之中。另外,該書還收録了對日本全國共計63處祭祀大禹的遺址進行考察的報告及現場照片。

4.平成年號的源頭

由於大禹和日本皇室自古就保持有這種近距離關係,當今的年號——平成便出自《尚書·大禹謨》中的“地平天成”。水土治理爲“平”,萬物豐收爲“成”,短短四個字鮮明地表達出上古賢王治理天下所期望達到的理想境地。大禹之所以被推崇信奉,也是因爲他没有留下空話,而是將賢王應盡的職責付予以實施並付諸於現實。

圖二十三 出自日本著名畫家筆下的聖賢圖中的題詞選自《尚書》中的“地平天成”

《尚書·大禹謨》刻在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的《開成石經》中。其中包括《周易》、《尚書》等十二種經書,被譽爲“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書”,由114塊石刻組成,共計65萬餘字。

1992年10月26日上午11點,首次訪華的天皇夫婦抵達西安碑林博物館,親臨目睹了《開成石經》中的平成字迹,感慨萬千。時值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際。

綜上所述,至少從5世紀漢字與漢籍傳入日本起始,皇室就對大禹抱有非同一般的深刻的認識和感悟。大禹在日本的定位與而後的帝王學與帝王圖鑒的東進相互宜章,深得朝野擁戴,自然而然地加入日本文化中的信仰物件行列,並逐漸演化爲日本本土的大禹信仰。

結語 讓大禹解析當今日本的中國觀

小文對日本70多處祭祀大禹的史迹以及祭祀活動的背景予以大致的梳理和淺顯的介紹,以大禹爲例凸顯了中日對傳統的漢字文化之共同的傳承和昇華的連接點及交叉口,同時也烘托出日本混合型文化的特色以及對外來文化,尤其是漢字文化的汲取方式的特點及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提煉背景,印證了中日間的文化互惠關係承受了千年歲月的洗禮,吞吐和升騰出用之不盡的文化積累。

然而,由於近代以來的日本的國家價值觀在實現富國强兵的過程中取向脱亞稱霸,以西方合理主義和實用主義爲核心標準,儘管致力於戰敗後的和平建設以及1972年的日中邦交正常化以來的調整改善,但16世紀前以中國倫理道德爲參照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其結果也導致了國民的關注重點的移位,與中國相關的各方面的知識都被淡化,中國觀的内涵也隨之逐漸發生了演變。因此,提到“中華”二字,當今日本人最先聯想到的大概就是“中華料理”了,而昔日日本人所關心和熱衷的中國的文史哲方面的知識已成爲古董,即非參照方向。居住在全方位改裝成西式裝修客房裏的主人必然無意識地被調整、被改造。

但是,一經追宗求源、以史爲鑒的文化清理,當代人大都應運而悟,敏感呼應。小文所述内容便充分反映了這一傾向。這是窺測當今日本對華認識和意識之一角。它不可能籠括整體,也不是天方夜譚。把握時代的變化與時代精神的流向以及不同時代的生活者的價值取向,大概有助於讀解日本。而具有對日本調查研究以及生活體驗的積累的人都有所自覺:讀解日本的同時,也是讀解中國的“雙向”過程,是一種自發的“對應的相互探討”。

期待對境外中華文明的流傳的考察和研究將對中日當代的戰略性互惠關係的發展提供參考,爲東亞和平做出獨特的貢獻。

※小文之一部分曾於2013年7月13日在中國故宫學研究院、11月2日在法國歐洲日本研究所、11月29日在第四届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2月13日在臺灣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東亞視野中的中國/中華意識]國際研討會上發表並被收入相關論文集中。

※小文中的部分資料源于日本治水神研究會會長大脅良夫的提供,特此鳴謝。

(作者爲日本治水神禹王研究會顧問、法政大學華人教授、國立新美術館評委)

參考文獻:

王敏:《漢字是連接東亞的紐帶》《生活共同體》《5伝統文化》,丸善株式會社、松岡正剛編《NARASIA東亞共同體》,東京:丸善株式會社,2010年,393—395頁。

王敏:《相互依存的深化 相互不信的增幅—如何化解日中深心的“隔閡”》,《日中“歴史的轉捩點”—日中關係再考》第一部第三章,2013年,第40頁、第55—56頁。

王敏:《日中韓歴史文化的共性—東亞文化圈的連結》,《相互探究的國際日本學研究—日中韓文化關係諸相》2013年3月29日,第438—441頁。

王敏:《中國人觀光客人 造訪地方文化觀光交流》,《朝日新聞》2010年8月2日。

王敏:《日中韓共同幸福的根本—東亞的“公共教育”和“公共哲學”的基礎》,《公共的良識人》11月號,2012年11月。

王敏:《治水之神日中橋樑》,《朝日新聞》2013年6月17日。

王敏:《漢字圈下的認知與選擇》,《行走的愉悦》,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2013年11月,第383—396頁。

新井白石:《折りたく柴の記》。

荻生徂徠:《政談》。

新井白石:《日本の名著》15,桑原武夫編集。

荻生徂徠:《日本の名著》16,尾藤正英編集。

《水文化》第40號,水文化中心機關雜誌,2012年2月。

《第二回全國禹王祭 禹王峰會 尾瀬品川》,2012年10月。

田中健夫:《勘合貿易》,東京:吉川弘文館2009年。

杉原たく哉:《中華図像遊覧》,東京:大修馆書店2000年。

武田恒夫:《狩野派絵畫史》,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年。

高木文恵:《伝統と革新 京都画壇の華 狩野永岳》,東京:彦根城博物館發行,2002年。

參考網頁

1.http://www.city.kaizu.lg.jp/sightseeing event/historic landmark/chisui jinja.html

2.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9%B3%E7%94%B0%E9%9D%B1%E8%B2%A0

3.http://ja.wikipedia.org/wiki/%E6%B2%BB%E6%B0%B4%E7%A5%9E%E7%A4%BE

4.http://misuzuo.blog34.fc2.com/blog entry 831.html

5.http://yutaka901.fc2web.com/page5dvx09b.html

6.http://damnet.or.jp/cgi bin/binranB/TPage.cgi?id=577

7.http://www.kokugakuin.ac.jp/oard/orc activities_2g_research_h20_usukihachiman.html

8.http://homepage2.nifty.com/yattai/

9.http://blogs.yahoo.co.jp/giboshi10bansyu/63551954.html

10.http://www.usukihachiman.or.jp/main.htm

11.http://www.chibaphoto.jp/usuki/usuki1.html

12.http://fukudoku.tesp.jp/senjin/content_chiiki_04.html

猜你喜欢

大禹中國日本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天下为家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China-Bangladesh Cultural Exchange A“Belt and Road”Success Story
中国哪里最AI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