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夫第内的“茶仙子”

2014-12-23延冰

新民周刊 2014年49期
关键词:故用仙子丽丽

延冰

“茗约佳人”从哪里来?

在上海浦东新区有一座占地32亩的徽派古宅群落,其中大部分建筑是从安徽黄山移建而来的。日前,茗约茶文化艺术中心入驻此地,在一幢颇有气派的清代大夫第内“安家落户”。

一进入这个院落,脚步不自觉地放慢。鲍丽丽对笔者表示:她希望打造一个全新的客户体验感。“这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想把中国文化的根留住。当然空间只是一种载体,我们要传递的是什么才最重要。”

鲍丽丽大学毕业后,面对知名茶企、研究机构、大学等单位的多重选择,却觉得“没有地方可去”。在她的内心,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我就是要打造中国在国际上的茶文化第一品牌。”于是,一个80后姑娘带着一群90后的女孩,开始了创业。在这里,她们被称作“茗约佳人”。

“从茶的美学,再到茶的科学,倘若没有专业和科学的支持而单单去讲茶文化,茶文化恐怕是玄的,是虚的。”茗约佳人刘祥琪坦言。

提到“专业”和“科学”,值得注意的是,鲍丽丽的团队只招收茶学或茶文化专业的毕业生,哪怕对方没有工作经验也没关系。一群热爱茶文化的年轻人,在青春洋溢的年龄与茶仙子相识,共同享受茶的清芬与静雅的时光。“这是一个成长型团队,我们有理想,有激情,包括茶学的学士、硕士,还有两个博士,成了我们的骨干。这个小而精的团队,在做中国最美丽的茶文化传播事业。”鲍丽丽笑言。

刘祥琪是一年多前来到茗约的,当时她刚刚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本来我打算读博士的,但发现学校基本上都是在搞化学。在一次讲座中我遇到了茶仙子,有缘加入她的团队,参与了茗约从前期的积淀,到目前梳理成型的发展期,真的很骄傲。”

另一位“90后”佳人雨倩来到上海才三个月,作为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毕业生,她曾将自己的专业看作一个可有可无的备选专业,经历了一阵迷茫期。“但现在觉得,冥冥中好像有点注定的味道。跟随茶仙子以来,我越来越喜欢茶了。茶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静雅生活,是蛮幸福的一件事。”

爱茶的脚步追随着关于茶的一切:有人焚香、有人抚琴、有人插花、有人作画,将中国最美的传统文化与茶交融,演绎一杯好茶的生命,绽放出茶最美的姿态。

为你献上一杯好茶

不过,鲍丽丽坦言创业的压力其实很大,“对外大家都看到我们是茶文化的使者,对内要做的工作其实是很多的。如果我现在只是在办公室里给你泡上一杯茶,你不会有任何感受的。所以茶是一个不确定的艺术品,我们需要各个环节,让人综合体验到茶的完整性。”

鲍丽丽自问自答地说:为什么星巴克可以开遍全球,而中国茶做不到?“这是因为中国茶不是一个完整茶品,不是很容易获得的。所以在客户体验方面,我们要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饱满的茶品。讲座、沙龙、茶会只是一部分。”

“这些年来我得到了很多很好的机会,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杯中国茶做好,并且让跟随我创业的小伙伴,在茶文化的推广中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收获,过上有尊严的日子,茶人如果自己没有尊严,中国的茶也是没有尊严的。”鲍丽丽说。

至于未来的计划,茗约团队还在步步为营地布局。“我们喜欢悄悄地把这些事做成型,就好像盖房子,等盖好了人们自然不就知道了吗?”

那份最初的梦想支撑着他们前进。在多年的摸索和尝试中,茶仙子和她的团队越来越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传世的东西不外欢喜,故用欢喜心来制茶,无不成就;珍贵的东西不外结缘,故用结缘观来卖茶,无不成全;持久的东西不外忍耐,故用忍耐力来藏茶,无不成仓;执著的行为不外愿力,故用愿力来行茶,无不成事。”

100种云南古树茶与100种生命

大夫第内,一股属于茶叶的干香扑面而来,而往二层走时,这种香气越来越浓郁。茗约的员工推开了一间屋门,迎面景象令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纵深的空间好似图书馆,只不过在一排排整齐的木质架子上,摆放的是一包包以笋壳包裹的茶叶。

原来,这些都是鲍丽丽等人近几年来在云南景迈山千年万亩收集的生普洱。这一茶园于公元613年就开始有种茶的记录,保留了较为完好的古茶树生态群落。据说屋内收藏有8000多桶,但还有更多的茶饼藏在云南的库房里。为了确保这些茶叶搬家后品质依旧,茗约的工作人员可没少做防腐防蛀的工作,以及对温度、湿度方面的监控。

在不同的区域笔者会闻到不同的味道,有的清新凌厉,有的醇厚柔和。“主要是年份不同。茶的奇妙之处就在空间和时间的积淀,特别是普洱。”刘祥琪说,“有的普洱茶生长地之间只相差十几公里,只是因为光照、温度、水分的差别,造就了其或温柔、或刚猛的口感。保留了自然的原味,在时间中慢慢发酵这也是普洱茶的价值所在。”

屋子外,一面“中国云南古树名山茶叶基因库”的背景墙更加引人注目。一盒盒茶叶静静地躺在格子间内,包装上书写的名字,甚至不知道该怎么读。

“这里陈列的是整整100座茶山的样品茶。”据不完全统计。在已被证实是茶树的发源地的云南,有300多座山头产茶,其中100多座产的是古树茶。近年来,茗约派了不少专业人士前往当地采集,再经茶业专家选评后,打出了每种茶的图谱。

为什么这样做?鲍丽丽告诉笔者,“基因库”是她对中国茶文化发展总结和梳理的一部分。“近年来我梳理出了中国茶的三大文明:从自然文明,到技艺文明,再到演绎文明。即从探索茶与环境的关系,到探求茶与人的关系,再到探寻茶与自己的关系。”而“静雅之行”的课程也是据此思路设计的。

“在云贵地区,当我看到3200年的古茶树时,真是热泪盈眶。这是活着的文明。”“茶仙子”激动地对笔者说。

“茶是有生命的。”笔者下楼时在墙上发现这样一句话。100种古树茶,正好似100种生命站在我们面前,与好奇的人们打着照面。

用心来感受每一杯茶

开课的第一天,大夫第内甚至略显拥挤——金融行业白领、教师、女企业家、全职太太、复旦大学国学班成员……他们从苏州、广州、新疆等全国各地赶来。还有茶叶行业的同行,也特意从珠海赶来旁听。鲍丽丽以泡茶开场,将茶盅端给换上汉服的每一位学员。

该如何善待每一杯茶?当晚的“醒悟七碗茶会”或许给了些许答案。所谓“七碗茶”的典故,起源于唐代诗人卢仝。他有首著名的咏茶七言长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被称为《七碗茶诗》。讲的是卢仝在午睡时突然收到孟谏议送来的茶,于是立刻煎茶连吃七碗,随即达到品茶极境。全诗最妙的就在于后面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的茶道失传很久了。”鲍丽丽表示,这是古人充满智慧的一种方法,是人与茶的一种对话方式,为此她还特别请专家为七碗茶设计了专门的茶杯。从坐姿、呼吸到喝的方法,七碗茶会也有一套设计。“试着用心去感受一杯茶和温度与芳香,还有一点点清苦。”

茶会结束后,复旦大学国学班的顾淑莲不由得感慨:“我们怀抱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一直在寻找的路上。一种茶缘就从今晚的七碗茶开始了。这是我以前一直在寻找的一种中国的生活方式。我的心落地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故用仙子丽丽
牙仙子
贴纸仙子
快点 快点
画一画
仙子之城
完形乐园趣多多
雨中仙子
高考英语全国卷中邀请信写作导练
I love my family
赖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