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2014-12-23陈东林
陈东林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教师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教师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学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流程的流畅运行提供可能。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怎样有效导入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真正由过去的接受者变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者,就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力量源泉,是学习好功课的催化剂。兴趣更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由此可见,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每节课的“导入”设计是关键。导入设计得巧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的功效,它要求教师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进入到最佳学习情境,激其情,引其思。
二、语文课堂中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意境式导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与课文有关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共鸣,渲染课堂气氛,有“画龙点睛”之妙。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引述性导入语就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二)背景式导入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即“知人论世”。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以表达作家特定的感情。因此,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就必须使他们了解作家及特定的创作背景。对一些反映一定时代内容的文章进行背景式导入显得十分必要。
(三)直观式导入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音响、幻灯片等电教媒体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的目的。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触其物。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播放《月光曲》的录音带,再配以柔和、舒缓而又清新的朗诵,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从而为逐步体会文章中柔和而略带惨淡的月光洒在荷塘之上的朦胧之美,及蕴含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起了重要的作用。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情感式导入
情感性导入语是教师以充满激情和感情色彩,并与文章的思想情感相一致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情感性导入语起到了“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调动学生情感的作用。情感性导入语,要求讲课者“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列夫·托尔斯泰语)。设计情感性导入语的关键在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把握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脉搏,再依此设计出与作者感情一致的导入语。在实际导入课文时,教师需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等感染因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渗透和滋润学生的心田,以绘声绘色的描述迅速创造艺术性的氛围,把一幅幅画面推到学生的眼前,就能拨动学生的琴弦,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特别是在一堂课的开始,如能调动学生情感,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五)生活化导入
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顾黄初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生活。”生活是美的源泉,“凡是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文的具体语境,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熟悉的生活,将生活的美与课文的美联系起来,发掘语文学习潜力。这样学生学习语文就有物可玩、有形可赏、有情可感、有理可悟,而不会觉得语文课空洞乏味。
如我在讲解巴金的《灯》时曾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如果是在一个没有月光的黝黑黝黑的夜晚,因为某个原因,你不得不独自步行在幽静的乡间小道上去某处,这时你的内心肯定有一些恐惧。请问此时你最想看到什么?”“灯。”通过这样联系自身实际的描绘,创设与课文情调一致的情境,自然地导入了课文,使学生对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把握。
(六)问题式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如果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从一开始就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机,就能引导其努力解疑,使未知转为已知,导入顺理成章。
三、语文课堂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该注意导入要合情合理,既要满足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又要适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教学。此外,导入要因文制宜,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比如文情并茂的散文可以导之以情,以情激情;平实浅易的说明文宜于导之以趣,激发学习情趣;富于哲理和逻辑力量的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思考。
总之,语文老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在几分钟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能将学生带入多彩多姿的语文天地,采撷鲜艳的花朵。我们应注重课堂导入艺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