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2014-12-23陈蕾
陈蕾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系统的阐述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三个层次的概念,以期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把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上来。同时也只有将治理理念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破解治理的困境,最终达到善治,从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改革;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283-02
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深化改革部署,会对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和影响,中国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八届三中全会依然以改革为主线,成为一个新的改革起点,十八届三中全会集中全党的改革智慧,既吸收过去改革经验,也吸收国外经验和国内民间智慧,将其转化为新的改革动力,让改革的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
一、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到“治理”,这也是沿用了十八大报告里“治理”的概念。在十八大报告里提出要充分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当时这个“治理”没有那么明确地提出来。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管理”的概念,用“治理”统领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治理的新模式,我觉得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改革更加强调法治,更加强调系统,更加强调源头,更加强调综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理论运用到了改革的实践中,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的新模式,只有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优势,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的彼此合作,才能使使社会所有成员的生活条件、福利水平都能成倍增进。
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到治理中来,西方的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提出治理概念,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他们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灵,也看到了国家的失灵,市场的失灵是指市场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限制垄断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单纯的市场手段不是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同样,仅仅依靠国家的计划和命令等宏观调控手段,也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终不能保证和促进公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正是鉴于国家的失灵和市场的失灵,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以治理机制对付市场和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不足,认为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不足。治理理论具有巨大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但其内容复杂庞大,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为治理理论的发展带来了困境,但是与此同时,为解决社会困境也必须依赖治理理论。
二、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提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以期望应对我们现在面临的治理困境。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国家治理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此次会议把财税体制改革提升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并赋予了“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由此可以看出合理的财政体制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财政是政府各项职能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只有国家发展了,才有我们个人的发展,财政税收的增加,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公平、利益固化等一些列问题,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改革,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国家财政更好地发挥保证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正常运转和促进经济基础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作用。
(二)政府治理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全会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方面主要做了三方面的阐述,一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二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三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传统社会是“大政府小社会”的状态,是党和政府作为唯一的主体进行社会控制,同时还要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现在我们面临一些社会的复杂问题,单纯地靠政府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治理能力,政府治理能力的实现既不能靠相互隔离的政府部门,也不能靠设立新的部门,唯一办法是围绕特定的政策目标,在确定部门边界的前提下实行跨部门合作,这种合作是全面的,包括政府与非政府之间、公私部门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合作等,整合相互独立的各种组织以实现政府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从而向 “小政府,大社会”转变。
(三)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要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安全。
社会治理是发展之基、安居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有利于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改革开放35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城乡差距、教育公平、阶级固化、利益固化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出现了很多过去所不曾有的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创新社会治理应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动员和运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自治组织,还应该以市场的力量、公民个人的力量积极参与,用法制的手段来推进社会服务、社会管理,既保持活力,又促进和谐稳定。强化工作机制建设,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推进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endprint
三、提升治理能力的意义
改革先易后难,更要攻坚克难;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三个理念,为改革发展提出了新模式,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推进治理能力建设,国家治理本质上不是人的治理,而制度的治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是国家存在和履行职能的经济基础,要充分发挥财政的监督作用,保证中央的决策到位;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治理能力,政府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督,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创新社会治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它使民主深入人心,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政府与社会更多平行互动、协同治理,最终达到善治。
只有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强的优越性,治理这个概念中国古已有之,而且在几千年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积累了大量治理的智慧和经验,就是多元参与式管理,互动式管理和民主管理,而不是以往的单一的主体的管理。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显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多地发挥市场和社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只有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在根本上要求政府为公民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需要从转变执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落到实处,定能孕育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现代中国。
参考文献:
[1] 李成瑞.发挥国家财政的宏观调空作用[J].真理的追求,1994,(5).
[2] 托克·麦克格雷.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实,2002,(1).
[3] 刘晓.协同治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府治理范式的有效选择[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
[4] 俞可平.全球善治与中国的作用[J].当代世界,2012,(12).
[5]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6] 龚维斌.创新社会治理,增加发展活力[EB/OL].人民网,2013-11.
[7] 高小平.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EB/OL].人民网,2013-11.
[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10] 刘伟忠.协同治理的价值及挑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5).[责任编辑 魏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