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12-23许磊
许磊
摘 要: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近些年来,高校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频繁出现,目前高校人才需求与社会人才供给不匹配,社会提供的劳动力素质与高校的人才需求也无法直接对接。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当前中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中国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以人为本;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196-02
一、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才专业特长受抑制,不能学以致用
现如今的高校人才争夺中,无论是公开招聘还是对于行业内部的选拔,资历无疑成为许多高校的要求。对于资历,有的人理解成学历或职业技能证书,有的人理解成工作时间的长短,有的人理解成在行业内部拥有的权威。对于这些理解其实都可以。举个例子,一些高校对双师型教师都打出这样的牌子,要求具有“副高以上职称”、“高级工程师”或者要求拥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然而,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本科或者研究生来说,真的是太难了。一个普通的本科大学生想要获取副高以上职称需要大约十年的时间;一个普通研究生要取得副高以上职称也至少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这说明应届生短期内想要出人头地几乎不可能。这样高的门槛也导致了年轻人难以进入职场,而且在进入岗位之后也不能很快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毕竟这个行业内部的资源有限,而高校也更愿意培养自身内部有资历、忠诚度高的教师。
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实际落实
每位老师都有热情和创作力,尤其是刚进入这个行业中的时候。而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激发这种创造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实际上在高校人才管理中,很难将这个理念去贯彻下去。大多时候,管理层的决策者的目标与一线教职工的目标有所偏差。管理层的决策大多都是以一种命令的方式去传达指示。对于下属的意愿很少去理解和尊重。这导致大多数教职工只能去顺从,否则就可能会受到领导的打压。在这样的情况下,激情和创造力也会被打压,最终消失殆尽。
3.教师管理制度不科学
科学的管理方式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怎样才能够科学的管理呢?有的高校采取放牧式管理方式,导致员工过度的涣散。有的高校过度的集权,统得过死的模式让很多老师束缚住了手脚,缺乏灵活性。分析深层的原因,主要有不合理的用人机制、激励政策不到位、激励方式不切合实际。
4.教师素质与学校发展需要不匹配
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师呈现出“既多又少”的问题,即人员总量较多,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尤其是副高级以上的专业型人才更加缺乏。高校教职工的学历、基本素质不低,但是职称和整体素质配比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的素质相对偏低,与当前社会发展与学校需求的职责形成了新的矛盾,这不仅影响到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甚至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的对策分析
1.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中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要追溯到计划经济的时代,在市场改革之后,高校为对接市场需求,也在不断调整人才战略,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在人才管理中,公平是占首位的。根据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有以下建议:首先改变现有的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内部人才结构,按照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重新构建学校人才发展框架。其次,采用专业化管理以实现学校内部分配公平。专业的人才管理有利于提高执行度、压缩机构、强化管理。让每一个教师以专业最优化角度去进行教学和科研。
2.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做好人才培养
学校管理层要高度重视人才,高屋建瓴地认识人力资源问题,树立人力资源优先投入的观念,有目标、有计划地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不同级别不同专业的人才库,加大对学校内部高、中级专业人才和核心人才的培训力度,与学校自身层次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教育培训;在培训模式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最关键的是,学校在重视培训的同时更要建立严格、公正的培训效果考核评价体系,避免“走形式”,确保培训的实效性,为人才的成长发展搭建良好的基础平台,实现人力资源不断增值。
3.加强教师职业化建设
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本着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对于人才的培训,不能对高级职称或者核心教师特殊化,要一视同仁。不管对于高级职称还是初级职称的教师,科学有效的培训都是非想常必要的。在调查中有些人认为,培训流于表面不听也罢,尤其是有这样思想的管理者,这对于教职工来说就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4.改革收入分配模式,建立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加强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真实反映被考核者的工作绩效,全面地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评价依据。健全和完善绩效工资结构体系,注重薪酬分配的对内公平性和对外竞争性。将绩效和薪酬挂钩,将教师的职称晋升与其工作绩效同步,坚持“以岗定薪、以绩定薪”的薪酬原则,着力打造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大力发展拓宽学校人文气息,增强大学教师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5.在高校内部推行柔性化管理模式
针对高校教师群体特殊性,人力资源管理应采用柔性化管理模式,不再依靠固定的管理模式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教师,结合高校自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调整人力资源,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并且反映灵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结论
高校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色,制定符合自我特征的人才发展战略。在制定自我发展战略的同时,高校还应该努力地配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最终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付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8).
[2] 姚承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管视线,2014,(4).
[3] 李付青.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激励机制的分析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5).
[4] 李后生,尹敏.高校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现状分析[J].管理科学,2014,(2).
[5] 杨旖旎.人力资源管理柔性化管理模式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4).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