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戏《智美更登》音乐审美探析

2014-12-23陈乔

群文天地 2014年6期
关键词:藏戏背景音乐唱腔

陈乔

藏戏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戏曲剧种之一,距今约有600年的历史。藏戏是以藏族歌舞、说唱等综合形式来表现其故事内容。藏戏音乐其最早源于西藏民间歌舞音乐,即仙女舞,藏语称之谓“拉姆”。十四世纪以后,藏戏鼻祖唐东杰布将宗教羌姆音乐融入之中,使之既保留了民间歌舞音乐、说唱,又吸收藏传佛教音乐的特点,完善了唱腔音乐和器乐音乐等音乐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青海黄南藏戏的考察,特别是以河南县蒙旗藏戏队演出《智美更登》中的唱腔音乐为例,试图阐述藏戏音乐具有的审美特征。

一、河南县蒙旗藏戏渊源

河南县地属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南部,是一个蒙古族村落,受藏族文化影响,从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完全体现着藏族人民的特点,尤其是演出藏戏音乐既有安多地区的特点,又带有甘南夏河地区民歌的风格,还保留了蒙族音乐中特有的四度音程的旋法特征,唱腔音乐别有风格。

据考察,河南县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的东南部。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南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西北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海南州同德县毗连,北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为邻。河南县虽地处黄南州,但长期受藏族文化影响,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完全体现着藏族的特点。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决定了河南县藏戏的特点,它源于甘南拉卜楞寺,受甘南地区民歌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藏戏唱腔音乐。

二、《智美更登》音乐特点

(一)民歌元素

2014年4月4日,跟随导师来到青海东湖宾馆观看了由河南县蒙旗藏戏队演出的《智美更登》,这是笔者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民间藏戏队的演出,对其中的音乐,无论是角色的唱腔音乐,还是背景音乐,都深有感触。

首先,《智美更登》音乐特点之一是藏族民歌在藏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歌是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充分体现着一个民族社会历史、时代生活、风土人情以及文化艺术演变的基本概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风格特点都有所不同,藏族民歌的特点是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

其次,藏戏的音乐部分充分吸收了民间歌舞曲的元素,来完善和丰富它的唱腔音乐和背景音乐。

其三,甘南夏河民歌特点。河南县藏戏受到甘南夏河拉卜楞寺的影响,从唱腔音乐和背景音乐都有夏河地区民歌的特点。从藏戏的音乐中分析民歌的元素,笔者先从夏河地区民歌进行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的分析:

———选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

这是夏河地区民歌《俄日浪贝》的节选,从这段旋律中可以看出,方框区域的旋律特点为辅助音的旋律形态,而旋律进行中又出现了一个偏音(#4),这个偏音在黄南地区的民歌中基本很少用,或者说基本没有民歌中运用偏音旋律形态。那么,在这里(#4)称作五声调式中的变徵,这个徵音的出现,我们可以将这个民歌基本定义为带有变徵的六声调式。

除了偏音变徵的运用,夏河地区的民歌中还大量运用了偏音变宫(7),下面这个谱例中,偏音的出现使得民族调式与西洋大小调式相类似:

———选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

从这段民歌旋律中可以看出,方框区域的旋律织体以辅助音形式出现,节奏上结合附点节奏,音域在一个八度之内,在第14小节处,偏音(7)在这里做为变宫音出现,因此,这段民歌是带变宫的羽调式。

由此可见,通过对夏河县民歌音乐理论的基本分析,透视了夏河地区民歌的音乐织体形态以及音乐特点,从大体上讲,夏河县民歌还是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但大量运用偏音变徵和变宫,这在黄南地区的民歌中基本没有偏音的出现,甘南地区和黄南地区虽相邻,但民歌的旋律形态区别还是较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两个地区的藏戏唱腔也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接下来我们从《智》中的唱腔音乐来分析其民歌元素的体现。

———选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

这段唱腔音乐属女声唱段,方框区域内的旋律织体形态都是以辅助音的形式存在,这和民歌中的旋律特点基本相符,由二度的辅助音和三度的辅助音共同组成了这段唱腔音乐的特点,并且也运用了变宫(#4),在这里的#4不是以变徵音形式出现,而是变成了变宫,原因是这段唱腔旋律进行了转调,共二十小节,前十小节为F徵调式,后十小节为D徵调式。从这段唱腔音乐中,明显可以看出夏河地区民歌的影子,节奏上以附点节奏为主要节奏型,旋律形态上,多以辅助音的形式体现。

(二)藏戏唱腔音乐与民歌

我们从《智》中国王的唱腔中来进一步探究藏戏唱腔音乐与民歌的关系:

———作者记谱《智美更登》

这段唱腔,连续运用了八分附点的节奏型,从始至终一直使用同一节奏型,这和语言的发音音调、念词的韵律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段旋律最大特点便是旋律中四度音程的运用,而四度音程是蒙族民歌最大的旋法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河南县蒙族村落在藏戏唱腔音乐中,除了吸收夏河县民歌的旋律特点,依然保留着蒙族音乐的旋法特征,并有所发展,这段唱腔虽然体现出了蒙族音乐的旋法特点,但在演唱这段唱腔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旋律中并没有蒙族民歌中宽广的大线条式的旋律走向,八分附点的节奏形态更接近藏族民歌的韵味。

从以上的民歌和《智》中的唱腔音乐中可以看出,河南县的藏戏唱腔音乐完全继承了夏河地区的民歌旋律元素,调式上采用带有偏音变宫或变徵的六声调式;节奏上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的节奏型,尤其以八分附点居多;旋律形态方面,采用二度辅助音和三度辅助音相结合的手法,并保留了蒙族音乐中四度音程的旋法特点,这让笔者看到了河南县蒙旗藏戏队在认可和接受藏族文化的同时,依然将本民族的文化留存和延续,是极为可贵的。这是笔者对以上的民歌和唱腔音乐做了一番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在《智》中的唱腔音乐不但有民歌的元素,而且也体现着一定的说唱成分,比如:藏族语言中的的韵律感运用到国王唱腔音乐中,以八分附点节奏型来体现,使得音乐听起来旋律感较强,和语言的结合较为紧密。

(三)《智》中背景音乐的特点

背景音乐是舞台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用于舞台歌舞伴奏音乐,它最大的特点是连续性与贯穿性。如果说一部戏中唱腔音乐是每一幕叙述故事情节的主体部分,那么背景音乐则是将每一幕串联起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说,是戏剧中的灵魂部分。《智》中的背景音乐则采用夏河地区弦乐曲牌“姜菲”的伴奏旋律织体。下面将夏河地区的弦乐曲牌谱例和藏戏《智》的背景音乐谱例作一比较。

藏戏《智》背景音乐

———作者记谱《智美更登》

———选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

谱例中方框区域的旋律,和藏戏《智》的背景音乐旋律极为相似,只是弦乐曲牌“姜菲”没有连续使用附点节奏,而《智》的背景音乐从头至尾基本都是一种节奏型,这段背景音乐看似简单,尽管略显单调,只有六小节,反反复复不断重复,但它使得幕与幕之间、人物动作等之间的衔接,起到了承上启下、连接整部戏的作用。如若少了它,戏剧幕与幕之间没有连续性,让观众觉得如同散落的珠子一样,没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智》这部戏的所有音乐都是前期进行录制,演出现场并没有乐队伴奏,其中的背景音乐采用了笛子、藏族弹拨乐器、扬琴等民族乐器作为小型乐队,当中还是保留了鼓和钹的节奏伴奏织体,但基本上还是运用了现代化手段完成所有音乐的现场效果。

三、《智》音乐审美特征

(一)唱腔音乐之形式美

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由旋律、节奏、调式、曲式等要素构成,它们是音乐整体形式的不同表现侧面。“这些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由音乐的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有序组织而成的,不是随意组合,可以说这些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本身就具有审美特征”。

首先来看看《智》中唱腔音乐的旋律,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剧中唱腔音乐无不透射出甘南夏河地区民歌的元素。甘南民歌和黄南的民歌不同之处在于,甘南地区的民歌偏音的运用较多,黄南地区民歌则很少采用偏音的旋律形态。这一点在《智》中体现的较多,不论是女性角色唱段,还是男性角色唱段多采用偏音———变宫,来丰富唱腔音乐,从而起到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作用。

其次,节奏作为音乐的骨骼,是声音在时间中的出现与消失的有序组织形式,是整部音乐的框架。《智》中唱腔音乐的节奏最显而易见的形式便是附点节奏,“国王”唱段中从头至尾的八分附点的节奏型使音乐听上去连续不断,一气呵成,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将旋律连绵不断的发展下去。《智》中背景音乐也采用了八分附点的节奏型,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将幕与幕之间、不同角色唱段之间巧妙的连接起来,使音乐形成一个整体。

其三,从调式上来讲,五声调式还是中国民间音乐所独有的调式体系,作为中国优秀的戏剧也同样脱离不了民族调式的创作原则。只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音乐也大有不同。《智》中的唱腔音乐基本都是带有偏音的六声调式,无论是带有变徵的六声调式,还是带有变宫的六声调式,都更加接近西洋大小调式体系,也使得唱腔音乐更加富,具有色彩性,给听众以新颖的感受。

最后,从曲体结构来看,单旋律唱段基本都是方整性结构,四小节为一个乐句,共四个乐句组成,运用起、承、转、合的最基本表现形式。

《智》中表现唱腔音乐的形式,通过以上四个方面体现得较为清晰,但构成音乐基本组织形式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因人们的追求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而决定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对音乐表现的不同追求”。因此,民族性、地域性也是影响其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唱腔音乐之民族韵味

黄南州河南县是一个蒙族村落,长期受藏族文化的影响,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完全体现着藏族人民的特点,黄南藏戏的发展路线是从寺院到民间,这期间必然会融入本土的民间音乐作为藏戏唱腔音乐的素材。正如前面说到的“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人民的追求也会不同,对藏戏唱腔音乐的审美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智》中的唱腔音乐除了吸收甘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外,还依然保留有蒙族音乐的旋法特点,蒙族民间音乐的最大特点是旋律中的四度音程的体现。我们不妨来看一个蒙族民歌的例子:

从这首蒙族民歌中,方框中的旋律音程关系是四度,尤其是上行旋律的四度音程最能体现蒙族音乐的旋法特征。接下来,再从《智》这部藏戏唱腔音乐中,看看蒙族音乐的旋法的体现。笔者还是以“国王”的唱段来做分析:

旋律中四度音程都用线段标出,基本都是上行四度音程的旋法特点,因此,笔者认为蒙族人演藏戏,在藏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依然保留了蒙族音乐的特点,虽然谱例中四度音程的进行较多,但从头至尾都是以附点音符为基本节奏型贯穿,演唱起来还是有较浓的藏族音乐韵味。可以说“任何民间的口头非物质文化的不胫而走,都有其在文化传播中从起点到终点的线路,都有从源到流的泛化扩散历程”。

黄南藏戏在发展和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吸收民族民间音乐来丰富和完善唱腔体系,可以说民间音乐所蕴涵的思想内容、情感表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是创作藏戏新腔取之不尽的源泉。纵观《智》中的唱腔,无论是民间音乐的素材,还是蒙族音乐的特点,都有较为明显的表现,充分体现着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

(三)唱腔音乐之地域特点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生活的地域,地域的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及民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黄南藏戏是青藏高原这片沃土之上孕育和滋养的特有的艺术流派,如若离开,黄南藏戏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同时也失去了保护和传承的价值。黄南州河南县地处黄南和甘南交界处,其唱腔在形成过程中又受到甘南拉卜楞寺藏戏的影响,无论从表演风格、演出剧目、唱腔音乐等方面完全继承了甘南藏戏的全部内容。蒙旗藏戏队表演的《智》一剧,沿用了甘南夏河地区的民歌素材,从调式、旋律织体、节奏型等方面都表现的较为明显。因此,地域性与民族性是藏戏传承与发展的“根”,体现着特定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认同。

综上所述,在观看河南县蒙旗藏戏队演出《智美更登》这部传统藏戏后,笔者最大的感受便是文化空间的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从音乐唱腔上,不但地方民歌融入到唱腔音乐中,而且还依然保留了蒙族音乐的旋法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广场戏到室内舞台戏,这种文化空间的变化也是一种趋势,也是现代大众审美观念的需求。《智》这部藏戏是由民间藏戏队进行展演,所表演的场地发生了变化,不是在民间的村落演出,而是在现代化城市的剧场内,由于从传统的村落藏戏搬入室内剧场演出,文化空间发生了变化,自然从音乐伴奏到舞台效果都借助了现代化手段,视听效果更加强烈、更有冲击力。可以看出,《智》在音乐唱腔和演奏音乐都完全采用夏河地区民歌旋律作为主要元素,音乐中还有蒙族音乐的旋律特征,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整部戏当中的唱腔音乐民歌韵味十足,背景音乐贯穿整部戏的始终,充分体现了民间藏戏的乐队伴奏特点,器乐音乐演奏的旋律固定不变是“原汁原味”的最明显表现,既有现代美,又不失传统美,让这部藏戏留有独特的民族韵味。

参考文献:

[1]曹娅丽援藏戏遗产在青海河南蒙古族中的传承与文化认同———以托叶玛乡西顷村藏戏演述田野考察为例[J]援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援2010(4)援

[2]曹娅丽.青海黄南藏戏[M]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援2007援

[3]乌丙安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M]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援

[4]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M]援2006年.

[5]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M].1994年.

[6]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猜你喜欢

藏戏背景音乐唱腔
古老藏戏新生机
背景音乐经济学
雪民间藏戏艺术团:传颂雪域文化的魅力
背景音乐
旦增益西的藏戏梦
背景音乐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