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趣于泥
2014-12-23方卫华
方卫华
摘 要: 汉字与陶艺相结合,把汉字本身所具备的字形与字意和它所内涵的文化元素和陶艺造型语言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既符合学生发展,又便于操作,充满趣味,富有文化底蕴的系列课程。本文着重论述课例开发依据和具体课例的开发,实现让学生在陶艺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体验泥土塑造乐趣,获得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关键词: 汉字 趣味 陶艺 校本
返璞归真,亲近自然,是当代人的渴望与需求。提高艺术能力、人文素养是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我校陶艺校本教学立足于人文素养,走进传统,走入民间;了解文明,了解民俗,在感受泥土的芳香,体验泥土塑造的乐趣的同时感受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汉字与陶艺相结合,是我校陶艺校本加入民间美术工作室以来,开发的众多课例中的一个创新尝试。陶艺作为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造型表现类美术,其基本技能有泥条造型法、泥板造型、手捏造型、肌理造型、综合表现等,陶艺表现的题材虽然已积累众多课例,但是,有没有一种更加有趣味性的,既适合用陶泥表现,又具有一定文化内涵,便于学生掌握而表现的题材呢?我们发现汉字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纽带,其本身的字形与字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美,是陶艺的造型语言表现的理想对象,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一系列尝试,为丰富陶艺课例提供了更多选项。下面我主要从开发依据和开发课例两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陶艺选题汉字的依据
1.汉字发展史浓缩了汉民族发展历史
汉字发展的历史同时是汉民族发展的历史,从原始人的画符记事到象形文字的出现,再到篆隶楷行草的发展,可以看出华夏文明的发展从稚拙到成熟的过程,就像一个人的学习,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单从绘画对比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低年级的学生,他们随意的涂鸦,他们笔下反映的眼中世界,描绘下来的画面多么像原始岩画,而汉字的早期形态也可以看做是原始人的涂鸦。例如:纳西族东巴文,甲骨象形文字,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大量资料,因此把汉字元素引入陶艺教学在逻辑发展上与学生的发展一致。
2.汉字的笔画线条适合陶艺的基本技法表现
汉字由笔画组合而成,是线条的艺术。在中国汉字书体的发展过程中,早期汉字的笔画古拙大方,非常适合泥条的表现,发展到草书的连贯笔画大大丰富了线条的变化,为泥条、刻画等表现技法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
3.汉字本身的形式美适合用陶艺表现
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形表意,也就是用形象符号表达意思,这是古人造字的基本原则。汉字本身具备形式美,早期的象形文字“象其形、摹其状”就如同图画,即使汉字发展到今天,但其形式美的法则早已内化其中,成为汉字书写的要领。汉字的形式美使得汉字可以独立地以一种书法或图案装饰物品,为图案装饰提供一种既有形又有意的装饰方法。正如郭沫若先生在谈及青铜器铭文栾书缶铭文时指出:“凡此均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唐兰先生曾提出:“把铭刻作为图案或夹在图案中间,或写成带图案意味的鸟虫书及其他形体,以及嵌金银,嵌绿松石,也都为的是美观的目的。因而用陶泥表现汉字题材,无论从形式到立意都能更加彰显汉字蕴含的形式美,同时能彰显陶艺的独特韵味。”
4.汉字的文学美使陶艺蕴含人文素养
汉字的文学美,其特点在于形意结合,古诗词、古汉字的文学意境,造字内涵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具形式美。陶艺结合汉字使得在欣赏陶艺作品同时必定联想到作品背后的汉字意境,熏陶、陶冶学生,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课例的开发
作为一门课程,针对学习规律和不同年级,校本课例的开发应当遵循阶梯递进的原则,表现技法由简单到综合,由平面到立体,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和科学,例如以汉字为题材的课例开发具体表现如下:
1.第一课《泥板刻画》,让象形字走进泥板刻画,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刻刻画画是最高兴的事情,在泥板上刻画自己喜爱的图形既是陶艺教学的启蒙,又是陶艺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一,极富形体之趣的甲骨文刻画使这一陶艺启蒙课充满趣味,魅力十足。
2.第二课《陶泥小印章》,在刻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中国印章文化,在方寸之间,刻画出似文似画的古汉字,制作一枚典雅古朴的印章作为个人标记。同时,把学生制作好的印章晾干变硬,加以烧制,或罩上清漆,然后在印面上印上印泥,一枚陶泥小印章就跃然纸上。
3.第三课《搓一搓、摆一摆》(见右图),在学习了前面的刻画技法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泥条表现呢?搓一搓、摆一摆,用泥条在泥板上摆放极富趣味的十二生肖象形文字,然后切割出自己喜欢的外形。
4.第四课《汉字小杯垫》(见右图),汉字本身具备图案的装饰性,把汉字融入图案装饰,达到图案的寓意表述,如《汉字小杯垫》的课例设计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以民间吉祥汉字“福禄寿喜富贵”为中心,四周用泥条花边环绕完成,制作出古朴典雅的小杯垫。类似的课例还有《花边盘》、《“瓶”身有福》(见右图)等。
5.第五课《泥条诗》(见右图,泥条诗《长征》),在前面四课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集体完成较为大型的作品,《泥条诗》的创意在于利用诗词的整体性,把学生的单个作品融合到集体作品中,同时,感受古诗词的文学美,并赋予陶艺作品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操上的陶冶。
6.第六课《创意汉字》,同一个汉字,在书法史上有不同的写法,在陶艺表现技法上可以灵活多变,两者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例如:课例《龙年写龙》(见右图),让学生在众多字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龙”字形,然后用综合表现技法表现。学生作品呈现出字形丰富的特征,篆、隶、楷、行、草、无所不包,表现在技法上,有的用泥条书写,有的用泥板刻画,有的用泥片堆雕,有的手捏字形,有的用肌理装饰笔画,等等,既了解了汉字“龙”的内涵,又充分发挥了陶艺的造型语言。
7.第七课《汉字雕塑》,在前面平面造型的基础上,我们尝试立体的汉字造型。如何才能把汉字立起来,我们通过分析汉字的基本结构,有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对称结构等,对于不同结构的字用不同的站立方式组合,例如:独体字把最下面的笔画作前后扭曲使之站立、对称结构的字可以采用中轴对称复制共用同一笔画的设计思路使之站立,上下结构的字形可以把上下两部分旋转组合达到立体观赏效果。(见右图)
“字”趣于泥,“字”趣以泥,通过以上课例的开发与尝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上,学生动脑、动手,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作品趣味灵动。汉字和陶艺相结合,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趣味,了解了汉字的知识,弘扬了传统文化,拓展了陶艺表现的题材和形式,丰富了陶艺校本教学案例。在发展学生艺术能力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艺术教育目的,也让学生在“字”趣以泥中,获得成就,感受自我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