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2014-12-23王建新
王建新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最后一节新课,是对前面力、力和运动、压强与浮力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液体中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这一现象出发,提问学生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如何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得到结论,然后用二力平衡条件对漂浮、悬浮两种状态进行分析。考虑到学生即将升入九年级,对他们进行数学推理方面的训练也纳入教学体系中,因此,要组织学生对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的“潜水艇的浮与沉”展开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学习了重力、二力平衡条件、力与运动关系、压强与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认识了浮力的产生,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求解简单的浮力,但多数学生害怕与浮力相关的物理问题。原因有:(1)学生很多来自生活的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由于先入为主的干扰,会对正确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有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偏向于感性认识的八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困难。学生已初步具备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物体浮沉的方法,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理性分析。
通过探究,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出结论。
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如何让学生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区分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能较灵活地利用物体浮沉条件解答实际问题。
(三)教具
演示:塑料袋,回形针,火柴,酒精灯,塑料瓶,玻璃瓶,水。
分组:塑料盆,抹布,大、中、小烧杯,水,塑料盖,鹌鹑蛋,食盐,金属勺,玻璃瓶,橡皮泥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读图:出示图片,海面上一艘潜艇,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核潜艇,第一艘核潜艇于1974年8月交付海军正式使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演示:塑料袋升空。点燃塑料袋下面的酒精灯,过一会,塑料袋能腾空而起,然后下落。
提问:为什么潜水艇可以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沉入水中,塑料袋可以升空,也可以降落?是什么力量让它们上浮或下沉?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物理世界,共同探讨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学习
板块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实验:请同学们把实验桌上一些物品,如玻璃瓶,鹌鹑蛋,茶杯盖轻轻放入水中,有何发现?
发现:有的物体浮在水面,有的物体沉在水底。
上浮的物体有:玻璃瓶、茶杯盖……
下沉的物体有:鹌鹑蛋……
思考: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实验:请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提问:你是怎样使茶杯盖、玻璃瓶下沉的?又是怎样使鹌鹑蛋上浮的?
从物体受力角度看,这些方法中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又是如何改变的?
归纳:把各组采取的措施,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结论: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可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
板块2: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有什么关系?
复习: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是怎样的?不变的,有哪几种?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是怎样的?改变的。有哪几种?加速,减速或变向。
播放动画:物体的浮沉条件。
信息快递: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悬浮。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有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这种状态称为漂浮。
猜一猜:当物体悬浮时,所受重力和浮力有怎样的关系?
实际操作:选取不同的数据,进行尝试。
得出结论: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悬浮或者漂浮。其中两个是运动状态不变的,即悬浮和漂浮,两个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即上浮和下沉。这就是物体浮沉的条件。
当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就能解答实际问题了。
板块3: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潜水艇的浮与沉
改变浮力和物重,从而改变物体的浮与沉,避免出现探究的盲目性,节省学生讨论所需时间。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板块中,通过观察动画,提问学生,引导他们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到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四种基本状态,即上浮、下沉、漂浮和悬浮,最终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巩固应用方面,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和学以致用的习惯。安排活动,先把圆柱体橡皮泥放入烧杯水中,再设法使沉底的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并讲解物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