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课引导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得到全面发展
2014-12-23徐继华
徐继华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心得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进、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一
教师尊重学生,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让其选择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强化。
1.宽容看待学生的个性语言
一些精彩的品德课堂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学生没有一句完整的发言,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脱口而出,迸发智慧的火花。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活泼主动、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教学效果好。此时说话已成为学生的需要,一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但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学生的发言不完整,不够理想。试想如果每个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用完整的话回答问题,每句话都来个因为所以,必然显得呆板,也会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有时学生的发言是灵感的突发,说完整的话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流畅。
2.顺势引导学生的“插嘴”现象
我们要允许品德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插嘴”:老师你刚才说错了,我认为……当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毕,另一个学生说:某某同学说得不对,我来帮他纠正;我给某某同学提个意见,等等。这样的教学,教师不再仅仅教,也通过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对学生而言,“插嘴”是一种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当品德课堂上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的局面时,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那么,课堂上就会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这样的课堂上,不仅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展示,胆量也会逐渐变大,而且会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的目的。
二
当然,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必然要求教师有更高超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共谱和弦,才能共奏出品德课堂的美好乐章。
学生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有着迥异而鲜活的思想,课堂上的思维活动也就各具特色。因为它是真实的,所以需要教师给予应有的尊重、理解、悦纳;因为它是可贵的,所以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发展的眼光构建多元的评价标准,从学生真实个性的思想中寻找其蕴涵的合理之处,为学生彰显各自的生命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广阔、和谐、自主的空间。
建构有尊严的生活课堂,还体现在课堂上给学生选择评价的自由,用赏识性评价鼓励学生。
1.重视教师的主导评价
老师的课堂语言要有亲和力,课堂评价要准确、丰富、恰当得体,并且具有激励性与启发性。课堂上,教师上课时的注意力时刻放在学生身上,面带微笑,和蔼亲切,认真听学生讲,听学生争论,听学生评价,并适时地给以点拨和点评。
课堂上,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多鼓励学生,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及时正面的评价,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和能力形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2.允许学生尝试多种评价方式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成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陶醉在学习成就感中,他们会用自我评分、相互评分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自己、对同学的赞赏,有时他们是希望对自我评价作一次验证的(如还有学生很不自信地写着“良好”、“中等”)。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此时正确地引导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鼓励每个学生尝试自评、他评、教师评三者结合,从中寻找不足与差距,以评促学。
3.赞同学生的自我肯定
品德课堂上经常要进行一些体验活动,有些完成得比较出色的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其他学生也会议论纷纷,此时希望他们谦虚、别自满的话显得很空洞,学生根本听不进。这时如果换个角度想想,为什么不为他们的高兴而高兴呢?有些学生一直没机会表现自己,他发现自己进步了,当然高兴;有些学生一直得“优秀”,这次还是很棒,他觉得自己还得努力……这是他们对自己的反观与肯定。这样的时刻,教师应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和他们一道充分享受这种自我肯定的愉悦,之后再与他们一同进行反思。如果只是一味泼冷水,既易造成师生心理隔阂,又不易实施教学,何不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呢?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融入人文情怀,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价值和尊严,着眼于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评价中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自我展示的平台,“人文化的广阔舞台”。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关怀人的生命发展。教育在今天,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上。我们要从学生心理出发,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现象,尊重生命,关注个体,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创造的潜能挖掘出来,使品德课堂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师生共享的美好生活和幸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