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历史“课堂小结”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2014-12-23牛昌庆
牛昌庆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来说,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集中在3~5分钟时间进行历史课课堂小结,一方面能否实现这么多目标,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历史学科因为自身的特点,课堂小结有别于其他学科,也就是在包容了其他学科课堂小结的一般方法之外,还应具备特有的小结方法。因此,对历史学科课堂小结的研究不但可以综合性地掌握各学科课堂小结的方法,还可以丰富各学科课堂小结的方法,对中学各学科课堂小结有整体而全面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旨在探究历史学科课堂小结中存在的无效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对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课堂小结进行综合性分析与研究。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加以实施,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新课导入和授课过程的设计上比较重视,淡化甚至忽视“课堂小结”这一环节的重要作用,造成一节课“虎头蛇尾”,致使“课堂小结”无效教学普遍存在,这必须引起历史课教师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二、历史“课堂小结”无效性的具体表现
1.形式化小结。形式化小结是各门学科教学中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不排除历史学科,而且由于历史课堂教学一节课讲述的内容繁杂,因此,大多数历史课堂小结都是一种概括式的复述内容,只能是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的复述,将本节所学的内容做重复性了解,形式上是在小结,而实质上没有任何作用。其实,这样的课堂小结跟没有小结一样,但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教师都是这样无效率地做着,并没有让课堂小结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课堂小结形式化现象严重,而且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无“支点”的小结。课堂小结如果不注意凸显教学重点内容,就很容易造成平铺直叙地复述本节教学内容的结果,造成无“支点”的小结。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事件的背景,地位,事件性质;事件影响,等等,但在这些因素中,总有其特殊性、重要性的方面,这就是小结的“支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围绕这些“支点”展开小结的教师不多,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课堂小结无效或低效。
3.无学生参与的小结。新课标强调师生双向交流,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中,某些教师“垄断”式地教学,很少有学生的参与,临近下课的时间,本来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处于下降状态,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就会处于似听非听的境地,显然这种被动式的接受过程更无效果可言。课堂小结过程就是对整节授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教学重、难点的再次突破与提升的过程。《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在“了解一定归纳、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具备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因此,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小结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无评价的小结。课堂小结大多被本节课教学内容覆盖,很少有教师能够在小结环节实施评价,其实,小结在一节课中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评价是最能发挥这一作用的手段之一。缺乏评价的小结就如“缺盐”的饭菜,学生在“索然无味”中学习,更谈不上情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因此,无评价的课堂小结是造成教学无效的重要原因。
三、历史课堂小结的有效方法
1.依据“支点”,提纲挈领。教学实践表明,历史课堂小结没必要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住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历史重要性展开小结,围绕这一“支点”采用“树状归纳法”,从而统领整节课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知识进行系统性内化,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并能够使教学重难点再次得到突破与化解,从而强化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明确每节课的重难点,准确把握重难点的实质内涵,以及重难点的统领作用,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围绕这一“支点”实施小结,提纲挈领,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主要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等;另一类是认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和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2.采用灵活多变的小结方法。历史课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有其发生、发展的背景、原因、时间、地点,以及经过、结局等,真可谓世界有多复杂,历史就有多复杂。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纷繁复杂,决定了历史课课堂教学小结不可能千篇一律,而要采取符合教学内容的小结方式,才能让课堂小结真正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小结的有效性。例如,在小结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课时,采用简表法,从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和著作四大方面入手,列成一张表格,简洁而清晰地统括全课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常用小结方式有网络结构式小结、比较式小结和序列整理式小结等。当然,小结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教师针对每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实施教学,提高小结的效益。
另外,还需强调的是小结在时间选择上不一定非要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进行,而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时机小结,这是有效小结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3.引导学生参与小结。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任何一个教學环节都需要学生的参与,课堂小结也不例外,那种由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小结是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的。课堂小结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引导、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小结的情境,如运用讨论式小结、习题式小结和问题探究式小结等。如在教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况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小结,竟然有同学提出利用地图进行总结的方法,不但有条不紊地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况做出了总结,还提供了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知识的良好方法。可见,让学生参与课堂小结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甘肃省定西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