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文为母,孕生个性“小”文
2014-12-23周宏
周宏
摘 要: 课文是素材典型的母亲,是语言精美的母亲,是写作方法的母亲。老师巧妙引导,学生会得言、得材、得法,孕生出富有个性的多样“小”文。
关键词: 课文 源本得言 源本取材 源本得法
学生的作文材料似曾相识,内容雷同,缺乏个性体验和独特认识,写法呆板。怎样解决这一共性问题呢?
一、源本得言
学生学了那么多文质兼优的课文,背诵了那么多精美的词语和句子,可说话、作文却语言贫乏。原因何在?我们轻视了语言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此,语文课上的语言训练迫在眉睫,课文语言内化了,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才会活化,才能在说话作文时呼之即出。
我尝试了这样的语言内化模式:品析欣赏→模仿运用→重组创造,初见疗效。
如《燕子》一课语言生动优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个语段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这段话,然后品词析句,学习作者传神的描写。如:“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传神的语句记忆在脑。我引导学生由部分到整体,整体欣赏句子的总分结构,在品析中欣赏句子的兩大亮点,为下一步的模仿运用做好充分铺垫。
教师出示说话填空(1)“……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果实累累的大果园。”(2)“……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文具大世界。”学生稍作思考后,就创作出了这样的佳句:“黄澄澄的橘子,红彤彤的苹果,黄黄的香蕉,……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果实累累的大果园。”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个句子仿写,要求用上“赶集似的聚拢来”和分总结构。课堂上精彩不断呈现:
“黄色的银杏树,红色的枫树,金黄色的田野,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五彩缤纷的秋天。”……
这样有梯度的语言内化模式练笔既有助于语言的仿写和迁移运用,又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丰富“语言仓库储备”。事实证明,在学生习作中,这样的句式表达经常出现,学生的语言仓库真的被激活了。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及时表扬,这样调动了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在动力。
二、源本取材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每一类中精挑细选的精品,融典型性、启发性、情趣性、导向性于一体。如果这些文章只在阅读课上闪光,而不开拓延伸,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像《早》、《云雀的心愿》、《第一次抱母亲》、《天鹅的故事》、《鱼游到了纸上》、《雾凇》等课文的选材都堪称一绝。我尝试以课文为母,以课文素材作为写作的源泉,放射性地训练人物故事、童话、生活体验、特色风光类的作文,做到以一篇课文带一类作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提供了下锅之米,学生写成“作文快餐”简单多了。如何将课文素材的繁育力增至最强?
1.转换视角
许多课文的选材视角独特新颖,这些“特技”的运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没有直接写爱因斯坦怎样潜心科研,却从他不会穿戴、不会整理东西,虚心向小女孩请教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人物品质,不能不让人叫绝。在这种选材方法的渗透下,有些学生在写《我的老师》一文时,没有正面写老师怎样教书育人,却写了老师的童心、童趣,从另一角度表现了老师别样的美。在习作《家乡的变化》一文中,有的学生别出心裁,以家乡的铺路石自述的口吻,用童话的形式以小见大表现家乡的变化。一篇选材视角独特的课文,就是一块酵母,衍生出系列新奇力作。
2.接写后续
有些文章的结尾是结语,又像是另一内容的引言。教师可用这段话作为中心句,引导学生写话。如,《爱之链》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写一段话。《坐井观天》、《滥竽充数》、《狐狸和乌鸦》、《师恩难忘》等都是续写练习的好材料。
3.填补空白
由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有些地方叙述简略,甚至故意留下空白,让读者说话。教师抓准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适当填补,既用好了课文素材,又理解消化了课文内容。
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中秋夜,阿炳再来二泉”这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现在,你就是那个中秋夜扶阿炳来二泉的邻家少年,你看到了很多,听到了很多,一定也感受到了很多。请你用一段话把你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说出来。”因为要同时写所见、所闻、所感,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当机立断,将要求改为“可以选所见、所闻、所感中的一个方面来写”。不一会儿,学生便完成了练习,声情并茂地交流。有写自己所见到的月夜美景和阿炳的动作表情的,有写自己所听到的二胡曲的,也有写自己从二胡曲中感受到的阿炳的内心世界的。从学生那甜美、纯洁的发言中,我听到了来自心灵的声音。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顺势提出,将所见、所闻、所感三方面组合成大段的要求,对学生的训练可以说由易到难,水到渠成。
4.有“米”仿“炊”
小学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型范例。它包括许多典型的词、句式、段式,典型的景物、动作、心理描写,等等。学习了这些句、段、篇,悟出了某一语言规律后,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内容,以课文为模仿,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地进行仿写训练,起到巩固知识运用语言的作用。
(1)句的仿写。我在教《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抓住定语后置的句式,让学生在体会它的写法的基础上,模仿它的样子,赞美祖国的其他地方。学生热情高涨,各种赞叹不绝于耳:“九寨沟的梦幻神奇”“张家界的旎逦迷人”“泰山、黄山的巍峨险峻”“太湖、洞庭湖的烟波浩渺”……
(2)段的仿写。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有好几种,例如三、四年级教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学生对这种结构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练笔前要对这种结构方式分析讲解,然后趁热打铁进行训练,以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如: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练笔:每一个俑都是那样栩栩如生,想一想,军阵中还有一些什么俑,他们又是怎样的?你能展现他们的风姿吗?学生从跪射俑、旗俑、擂鼓俑等不同方面写作。
这些随文练笔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只要我们活用新教材,把准学生作文练笔的脉,以课文为母,长期诊疗训练,巧作小练笔,就能在“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健康地孕生出一片“大天地”,学生的个性“小”文会蓬勃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