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开放并不意味着全面免费 文化馆需找准定位
2014-12-23王玮
王玮
文化部、财政部“三馆”免费开放文件中要求,到2011年底,全国所有的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目前,全国绝大多数文化馆(站)已经实现免费开放。文化馆究竟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免费开放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很多文化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文化馆要找准自身功能定位,明确免费开放的内涵和外延,以开放的姿态做好免费开放时代的文化服务。
一、免费开放并不意味着全面免费
文化部、财政部“三馆”免费开放文件中规定,文化馆免费开放主要包括展览厅、排练室等公共空间场地免费开放,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等基本文化服务免费;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免费。虽然文件中规定明确,但是对于“基本文化服务”这个概念,很多文化馆仍然没有理清,导致免费开放的外延被扩大,例如出现了材料复印也不收费的现象。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今年的文化馆评估工作中,他到某文化馆的录音棚考察,该录音棚可以为个人录制专辑并刻录成盘,馆长介绍说,这项以前的收费项目,随着文化馆全面免费开放,也纳入了免费范围。免费开放并不等于所有服务都不收钱,文化馆所提供的免费服务应该是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而非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免费开放的质量不能打折,但范围也不宜随意泛化。科学、合理地界定“基本服务”的内容与边界,实际上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是赢得财政保障的前提,是免费开放政策文件的核心。文化馆基本文化服务包括普及型服务、提高型服务和保障型服务。“免费开放并不意味着应取消文化馆的合理性收费,“全面免费”的提法是不恰当的。”文化馆文化服务包括三种模式:以免费方式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有偿方式提供的特殊文化服务以及以文化经营方式提供的文化市场服务。例如文化馆举办个体性技能、专业性技能培训等,属于个性化、对象化、深度增值服务,服务对象是特定的,不具有普惠性质,还不属于应当由政府予以保障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因此,适当收取费用是合理的。
二、免费开放重点在“开放”
“不能将免费开放简单地理解为‘不收钱,文化馆打开门让群众走进来,工作人员走出去服务群众,这才是免费开放的意义所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巫志南认为,公共文化馆既要做好馆内场地设施的免费开放,更要注重面向全社会基层文化建设的免费指导服务。相比较而言,公共文化馆免费开放的职能主要表现在“走出去”深入基层组织和指导基层文化建设。“这也是文化馆异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之处。”他说,与会专家认为,文化馆免费开放需要一种开放的意识,工作开展不应只局限在本馆,而要着眼全社会。冯守仁认为,文化馆既要发挥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又要广泛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引导和鼓励社会文化资源到文化馆从事免费服务,把文化馆建设成本地区免费服务的平台。同时,也要改变“各自为政”的现状,以地市级文化馆为龙头,统筹地市、县、乡三级文化馆(站)文化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整合利用,探讨总分馆管理模式,形成三级联动、区域共建、运转有序、服务高效的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运行机制。巫志南认为,文化馆要处理好本馆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关系。在文化馆免费开放、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文化馆要加快实现基层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将全社会的基层文化资源管理纳入视野,建立社会化的基层文化活动、队伍、骨干、品牌等数据库,形成更广泛丰厚的发展基础。
作为城市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全国农民工达2.42亿人,约占城镇常住人口的1/3。免费开放时代,文化馆如何服务好这个群体,是衡量文化馆“开放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永恒认为,文化馆在服务农民工时要注重丰富生活与提升素养并重,保障权益与提升能力并重。加强需求调查,提高农民工文化工作针对性,注重对农民工文化需求的调查,分析其需求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的文化活动形式,促进社区融入,加强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文化交流。同时,要鼓励、扶持农民工文化团队,提供艺术辅导,提供活动空间,创造展示平台。
三、文化馆需找准自身定位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文化馆都已实现免费开放,一些省市不断提高免费开放的质量、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例如,重庆市将文化部、财政部免费开放文件未涉及的街道文化中心(全市175个)纳入免费开放范围,按乡镇文化站标准由市区两级财政分担补助,明确并细化了各类设施免费开放的场地、面积、服务项目及数量,如文化艺术辅导区级文化馆每年10次以上,不少于500人,县级文化馆5次以上,不少于250人。陕西省级“三馆”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纳入财政预算,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地方财政配套经费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并且制定了完善的配套政策,包括免费开放之后的服务标准、绩效评价指标以及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
然而,在很多地方,文化馆免费开放后一系列的新问题也凸显出来:财政上出现“分而不担”的情况,中央财政进行补助之后,地方财政并无配套补助,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因为中央增加了补助而取消了原本对文化馆的补助。还有把“三馆”免费开放文件中规定的标准当作开放的最高标准,并未根据地区需求有所提高等问题。
其实,文化馆面临着各种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规定,图书馆具有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支持口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的使命,在我国,这无疑会对文化馆形成一些冲击。这些冲击不仅仅来自图书馆,还有各类国有艺术院校、社会办学机构,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在艺术培训、表演空间上也会对文化馆形成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馆如果不能找准自身定位,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会极大地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四、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的实践与几点思考
1、制度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
文化馆免费开放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而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与压力也将接踵而至,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业务人员数量、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因此,我们要在抓住免费开放这一契机的同时,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努力完善配套激励机制。并根据免费开放的需要,制订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科学严谨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建立科学有序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有效应对免费开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免费开放公示制度。通过发布和发放告示、须知、项目简介等方式,让大家了解开放的公共空间设施名称、开放时间、功能,利用LED屏实时宣传发布文化馆举办的各种讲座和培训的内容、时间和地点,同时全天滚动发布公共文化信息以及一些基本文化艺术知识,便于因各种原因不能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最大限度地增加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率。其次要建立预约登记制度,安排专人做好预约与统计,在保证正常开展免费基本文化服务项目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最后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文化馆免费开放后,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群众人数将急剧增多,完善安全保卫和重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要建立完善各种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以确保免费开放的安全、规范和有序。
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做好免费开放奠定了基础,而组织培训好一支管理队伍,切实加强日常管理,才会将免费开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开放的项目,只有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下做到有人管,管明白,管到位,才能防止和杜绝因管理失误而影响开放效果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只有通过科学、规范、有序的人性化管理,才能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才能真正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才能让我们的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2、丰富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
形式服务内容。开放的内容需要通过必要形式得以实现,因此,不断开拓创新形式、丰富开放内容才能使免费开放永葆青春,蓬勃发展。文化馆免费开放后,对原有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必须常换常新,这样才能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变化的需求。形式和内容结合得好,就会产生好的效应。如果形式老套,群众会厌倦,如果内容空洞贫乏,群众则会另做选择。因此,我们要在文化活动、文化项目的形式和内容上不断丰富,改革创新。老的内容可以用新的形式来体现,老的形式也可以更换新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必须要通过创新形式来改善服务。要通过创新服务手段实现服务能力的提升,比如利用网络手段等等,创新服务内容达到吸引力的增强,创新活动方式使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提高。
二是在服务内容上要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为载体,打造品牌文化活动,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我的想法是每年通过开展“艺术培训工程”,举办群众性演出和各种才艺大赛等活动,打造品牌文化,挖掘培养人才,展示基层群众的文化风貌和人文底蕴。精心组织开展各类文艺创作,努力推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创新的文艺节目上档次、上水平,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文化功能,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三是强化弱势群体对公益文化的享用。在实际生活中外地农民工、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初高中学生、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得到的文化服务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文化馆必须适当关注区域内各种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工作,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设施空间和基本服务,使他们也能享受到同等的文化权益,真正体现公益文化的均等性。
3、“迎进来”与“种下去”相结合
按照《意见》要求,文化馆将免费开放多功能厅、展览厅、宣传廊、辅导培训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但是这不是单单地把门一开就算开放了,人进来就不管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各项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服务意识,视群众为上帝,笑脸相迎,耐心辅导,满足大家的文化需求,真正成为百姓文化之家。
做好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迎进来”,更要“种下去”。即以开放的心态和意识,注重做好面向全社会基层文化建设的免费指导服务工作,深入基层,组织和指导基层文化建设。几年来,我们应重点在每个镇(街)选一试点村(社区)。从每试点村(社区)中选拔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文艺骨干。对村级文艺骨干,采取“结对子、面对面、一对一”的培训方式,“迎进来”、“种下去”,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演出技艺的辅导,促使其创作编排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提高农村文艺节目质量。同时,每年都将文艺节目和辅导送部队、敬老院、学校、农村和企业,这样以点带面,形成网络格局,使文化扎根基层,从而把“输血式”的“送文化”下乡,变为了“造血式”的“种文化”于乡,使更多的人都能在群众文化这座大舞台上由观众变成参与者。
4、加强队伍建设和提高服务能力相结合
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职能,首先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对此,我们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强化用人机制,严格把好用人关,采取招聘或聘用的方式,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意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在岗的业务人员进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使业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多方面的提高。坚持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原则。
其次,加强从业人员岗位培训。着重学习与开放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拓宽文化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文化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
再次,建立免费开放自愿者服务队伍。免费开放后,单靠文化馆的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组建免费开放自愿者服务队伍,通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自愿者队伍,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专家型、专业性、特长型、服务型的文化自愿者,弥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不足,同时,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我的想法是:以发展壮大业余文化队伍,建立完善的文艺人才网络体系为载体,在全社会不拘一格选人才,着重吸纳那些素质高、责任心强、热爱文化又有文艺专长的人才加入到文化工作队伍中来,在区、镇(街道)、村(社区)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并以点带面,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并覆盖区、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文化志愿者服务网络体系。
当然,这只是本人的初步想法,要真正做到全面免费开放服务,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围绕服务,一切体现服务,一切落实服务。始终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不断转变和完善服务职能,做到按求供需,从而提高免费开放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5、免费开放与合理收费相结合
文化馆全面免费开放会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拥护,因此,按《意见》要求,设定开放项目,尽量满足更多群众需求,这部分是免费的,由政府买单。但个别群众对文化需求较高,我们又满足不了,就需要外聘教师或专家,比如各类考级班,高端的文化咨询等,光靠政府经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就需要合理的收取成本费,这一方面弥补经费不足,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求,同时,这些个体是文艺骨干,通过培训、提高水平,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大家的档次和水平。
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文化馆应该努力创新融资渠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在发展文化产业外,可以借助社会企业、团体或个人,广泛筹集资金,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互利互惠,达到双赢效果,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塑造品牌,领导重视,群众喜欢,自然就不愁资金了。
文化馆的全面免费开放,将是文化馆事业发展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它对文化馆来说,是一种机遇,是一次转轨,是一份责任,更是摆在文化馆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何贯彻好党中央的精神,做好免费开放这篇文章,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只有统一思想,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完善职能,边改革边实践,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把更多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