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4-12-23班青宇王晓伟
文/班青宇 王晓伟
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文/班青宇 王晓伟
自国家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郑州市的蔬菜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手段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和产品多元化,实现了周年供应,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现已成为郑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
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郑州市蔬菜生产以设施农业建设为突破点,狠抓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及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认真搞好科技创新,合理优化品种布局,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推进蔬菜区域化、产业化发展进程,在稳定生产面积的同时,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名优、鲜细嫩蔬菜、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积极发展外销蔬菜和创汇蔬菜生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郑州市蔬菜产业已基本实现了生产规模基地化、产品质量无公害化、销售组织化和产品品牌化。
2013年,郑州市常年菜田面积85万亩(其中包括中牟县的30万亩大蒜面积),蔬菜播种面积127万亩,总产量297.5万吨,产值36.4亿元;拥有日光温室2.1万亩,大中小棚12.4万亩,地膜覆盖面积51.2万亩;并初步形成了10多个规模化生产基地,分别是惠济区的万亩叶菜、爬豆基地;中牟县的30万亩大蒜基地、万亩越冬包菜基地、日光温室生产基地;荥阳市3 000亩土豆基地、3万亩大葱基地;新郑市3 000亩出口萝卜基地、万亩节水莲菜基地、5 000亩出口叶菜基地等;蔬菜加工企业逐步兴起,出口创汇额稳步增加,一批名牌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如中牟大蒜出口欧美、东南亚许多国家,新郑的叶菜基地产品全部空运销往香港,金水区芦笋加工后全部出口德、法、意、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3个,中小型蔬菜批发市场9个,产地批发市场20余个,万邦、毛庄、刘庄三大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已成为我国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蔬菜中转站。
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优化结构,提升档次,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
狠抓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积极探索郑州市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强化管理,提高水平,并逐步扩大规模,以点带面,引导和促进全市蔬菜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稳步提高。一是按照有利于发挥区位、市场、种植、技术等优势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立大批优质、特色、专用蔬菜生产基地。二是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力争把郑州市全部蔬菜面积建设成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三是做好标准化蔬菜生产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提高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通过典型带动,推进蔬菜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路子。五是加快中牟、新郑等县(市)区蔬菜出口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扩大蔬菜出口、带动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优化蔬菜产业结构。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的目标,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扩大出口蔬菜和出省外销蔬菜的生产面积,增强外销能力,提高郑州市蔬菜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大力推广营养型、保健型蔬菜品种,提高蔬菜的产出效益。
提高蔬菜的产业化水平。按照大规模、高水平、外向型、强带动的要求,鼓励引导大型蔬菜流通加工企业与蔬菜生产基地或蔬菜专业生产者、合作社联合,发展订单生产,提高蔬菜精深加工能力,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培育“科、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龙头企业。
加强质量安全与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在重点抓好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两级三层”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在做好市场检测工作的同时,重点加强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检测,确保郑州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健康发展。二是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重点,加快生产、加工、储藏、销售全过程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和无公害生产监督服务体系,用标准化生产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
制定配套法规和各类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郑州市先后制定发布了《郑州市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郑州市菜田禁用剧毒、高毒农药品种》、《推荐在蔬菜果树等作物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关于禁止在蔬菜集中产区销售菜田禁用农药的通知》、《郑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蔬菜常用农药安全间隔标准》、《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标准》等项规章;2003年5月16日,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郑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从2003年10月1日全面实行了无公害市场准入制度;2003年、2009年,先后制订完善36个蔬菜品种45个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以指导和规范郑州市蔬菜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充分挖掘郑州市的技术潜力,合理配置蔬菜科研资源,加强科研基础建设,通过加大投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技攻关能力,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和开发步伐,重点搞好节能、高效、简易、实用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弱光、耐低温、抗逆性强的优质蔬菜新品种的培育。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方面,拿出专款,重点推广一批适应性强、优质、抗病、抗虫、高产、顺应市场消费需求的蔬菜新品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科学施肥等先进技术,加快推广普及速度,使这些新品种、新技术尽快转化为新的蔬菜生产能力,增加蔬菜生产效益。
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引导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与蔬菜生产基地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和知识传播,不断增强广大菜农的科技意识和技术素质,全面提高郑州市蔬菜生产技术水平。
强化科技支撑。认真搞好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强科学技术、农业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增强蔬菜生产、经营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无公害蔬菜生产政策法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提高广大菜农整体素质。
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切实搞活蔬菜流通
大力发展蔬菜经济合作组织。一是努力培育和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各种蔬菜专业生产者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逐步解决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积极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鼓励和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加工企业直接进入超市、社区蔬菜零售市场、便利店。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超市、连锁店和便利店直接与蔬菜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大对蔬菜等农产品零售市场的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积极发展运输配送、储藏保鲜和流通加工为主要内容的蔬菜物流,降低生产风险和流通成本,促进蔬菜的跨区域流通和错季供应。
加强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建设。郑州市加强以大型批发市场、产地市场和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在蔬菜专业乡镇和规模生产区,培育和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的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加强蔬菜产销信息中心和网络建设,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直销、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增强市场的导向作用,以信息化促进蔬菜产业发展;注重培育和扶持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展和规范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鼓励“农改超”工作;设立无公害蔬菜销售区或直销点,方便生产者销售和消费者购买。
积极发展订单蔬菜、配送蔬菜。郑州市蔬菜生产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订单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如:荥阳市的订单土豆,新郑市的订单萝卜,巩义、荥阳的订单芦笋等,均与加工企业、购销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促进了基地稳步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近几年来,郑州市逐步加大了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投资力度,重点发挥其高科技与新品种、新技术的带动示范作用,推动周边地区蔬菜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
建立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开通“绿色通道”的政策措施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和流通工作的通知》精神,对整车运输蔬菜的车辆,免缴道路和桥梁通行费用(高速公路除外),确保境内线路畅通。原则上,公安、交通部门不得查扣和滞留蔬菜运输车辆。
搞好规划编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根据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编制完成了《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并经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对郑州市蔬菜产业从生产到经营、从布局到项目、从科技到管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划。到2015年,逐步形成郑州北部蔬菜主要产业带、郑州东南部蔬菜产业发展区、郑州西南部蔬菜产业辅助发展区的以“一带两区”建设为重点、分散基地建设为补充的点面结合的蔬菜产业基地分布格局。新郑、中牟等也相继完成了本辖区的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制定。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支持力度。郑州市政府每年从基本建设统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蔬菜批发市场内储藏保鲜设施、交易设施、检验检测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从市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保护地蔬菜生产设施建设和蔬菜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各县(市)、区政府也加大资金投入,引导蔬菜生产和批发市场建设。
为了加快郑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2009年,市委、市政府《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郑发〔2009〕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并且由市财政拿出3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农业建设工作。2010年,又拿出5 000万元扶持设施农业建设,并列入了常年财政预算。2011年,市委、市政府更是把“菜篮子”工程建设列入了市政府“十大实事”之一,提出了新建蔬菜标准园5个、集约化育苗基地3个,新增蔬菜设施生产面积8 000亩的目标任务,设立了3亿元农业产业引导资金,出台了《关于整合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意见》和《2011年郑州市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奖励办法》,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杠杆作用和激励作用,共补贴9 030万元,撬动了8亿多元社会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建设。2012、2013年连续2年对设施农业建设进行奖补,共补贴资金超过1.2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极大地带动了农民投入的积极性,迅速掀起了郑州市设施农业建设的新高潮。仅2009、2010年,全市新建温室数量就达到1 800座。2011年,设施农业完工面积12555亩。2012年,验收补贴面积3 900亩,设施完工面积8 383.5亩。
同时,中牟县、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巩义市等也先后制定出台不同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温室大棚建设。中牟县为加快蔬菜生产发展,201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中共中牟县委、中牟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打造农业强县的实施意见》。6月份,县政府成立了《中牟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注入资金1 000万元,用于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
郑州市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手段相对落后,投入不足,限制了菜农收入的增加和产业的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如山东寿光),郑州市保护地蔬菜生产面积较小,蔬菜生产水平、科技含量不高,蔬菜生产新技术推广普及步伐仍然偏慢,特别是高投入高产出项目,菜农投入意识不强,限制了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名特蔬菜的种植量偏小。虽然郑州市目前名特优蔬菜品种、种类丰富,但生产面积、国外品种种植量小,未能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三是产品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深加工、出口创汇能力较低。目前,郑州市蔬菜生产整体水平及产品质量品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优质外销品种比例较低,深加工及出口创汇企业较少,产后加工量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限制了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四是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差,重效益、轻品质的现象还较普遍。一家一户的分散管理、经营模式,给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普及和生产管理带来困难,安全生产意识普及、产出效益整体提高任重道远。
未来郑州市蔬菜工作重点
根据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市情,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以实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产业快速发展
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必要的设施装备的投入,增强生产手段。尽快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应出台鼓励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生产者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他们的投入能力,加快设施蔬菜生产的步伐,不断提高生产效益。从棚室建设、蔬菜新品种引进、集约化育苗、市场建设等方面,以项目形式加大扶持力度。制定菜田保护条例,加大新菜田开发力度,对新菜田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蔬菜产业。
强力推进设施生产,稳步扩大生产规模
设施生产是实现蔬菜生产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保障蔬菜产品四季均衡供应上市、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要想全面提高郑州市蔬菜产业的综合能力,就必须大力发展以节能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生产,优化蔬菜产业内部的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增强产品上市期的控制力,减少市场风险。
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要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队伍的建设,培育一支敬业、业务素质高的蔬菜专业技术队伍,形成一个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稳定机构,增加人员,保证技术服务及时到位和市场信息服务的准确有效。指导协调蔬菜生产、销售、科研工作,保证技术服务及时到位和市场信息服务的准确有效,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讲座、函授、现场、广播等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各职能部门要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作用,推广优良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全力支持蔬菜生产的发展。
扶持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产业化经营
重点扶持规模化的蔬菜龙头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培育蔬菜合作组织和相关行业协会,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技术普及、推进标准化生产,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进行蔬菜生产过程使用农药的监督检查;推行生产过程栽培档案登记制度;严格执行产地产品质量检验及产销市场产品准入制度,健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蔬菜产品溯源系统,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蔬菜检验检测工作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认证、标识、公示制度,加快无公害、绿色等商标注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郑州市蔬菜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郑州市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