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智库”
——集聚“专业”的力量
2014-12-23宛语
下一站“智库”
——集聚“专业”的力量
最近,关于“智库”的声音不绝于耳,其实“门客”“幕僚”“智囊”等类似于“智库”的咨询名称早在古代已经出现。在发达国家,智库是影响政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科技智库的政策建议和报告具有较强的公信力。随着国内科学决策咨询需求的“高涨”,智库建设也逐渐“热”起来。国内主要研究机构、大学和相关政府部门、组织都提出了建设国家级智库的目标。
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他同时指出,要“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这是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之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又一次被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专业化智库建设则成为这一战略的突破口。
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多数智库是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发展十分缓慢。中国智库基于自身人才和资源优势“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也不可否认,中国大多数智库机构均依附于政府的某个部门,其生存几乎完全依赖于政府拨款。财务和研究者个人身份上的不独立,直接影响研究的独立性。
而所谓专业智库,一般专注于某一领域,以专业知识为背景,致力于该领域的政策研究,提供客观的分析和具体的解决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性,包括立场独立、财务独立、研究独立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它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虽然高校和传统的科研机构最少,但却拥有上千家研发机构,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一半,研发经费占GDP的4%,将近600亿元人民币;深圳没有国有大型企业,但深圳华为、比亚迪、中兴、平安、万科都走向了国际。深圳的成就,正得益于有一大批新型的、不同于传统体制的研发机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体制内智库和民间独立智库同等重要,最终衡量智库标准的应该是研究质量和社会公信力。
智库作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企业、社会提供决策服务的智囊团,其战略谋划和综合研判能力是其满足需求、立足智库行业的根本。没有一流的成果,就没有一流的智库;而没有一流人才,一切都是空谈。智库要拿出来高质量的对策建议,需要长期的研究、积累,需要专项研究,这是做好决策咨询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时,必须站在实践前沿、政策前沿和理论前沿,由此提出来的对策建议才会更厚重。这对智库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专业化、高素质,还要求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深入合作与交流,共同拓展智库“平台”。
由此,无论是从宏观视野还是微观层次看,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对智库的需求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对更高层次、更高水准的智库成果的渴求,对其为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提供强有力支撑上给予更高的期待,通过一流成果的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凝聚力的增强和影响力的扩大做出更大贡献。
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