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实力培育须在良“行”上下工夫

2014-12-23李清霞祁建立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

创新科技 2014年21期
关键词:王阳明柔性实力

李清霞 祁建立/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在一次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说,他们曾经邀请部分在津的世界500强企业,把有关学生就业的10个问题做个排行,结果显示:“学生的外语、技能分别排在第四、第六位,前三位分别是团队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能力。”[1]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看重的职业人,更加倾向于职业技能之外的软实力因素。而培育学生的软实力,仅是一些软实力资源是不够的,还须在良“行”上下工夫。

软实力(Soft Power①)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与硬实力相对应的概念。奈在2004年新出版的著作《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一书的前言中指出:“软力量是一种能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这种“能力常常与一些无形的资产联系在一起,比如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惯例,及具有合法性的道德权威的政策等。”“在行为术语中,软力量系能吸引的力量。就资源而言,软力量的资源即产生吸引力的资源。”[2]奈对软实力的见解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认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影响他人喜好”的一种力量;二是认为,软实力常常与“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等一些“无形的资产”联系在一起,但还不是真正的软实力。

那么,“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等一些“无形的资产”,如何才能成为一种“吸引”、“影响”他人喜好,最终成为一种软实力能量呢?

1 须通过“柔性运行”的方式方能发生软实力能量

我们知道,就个人而言,所具有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等一些“无形的资产”,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产生软实力的“资源”。这种“资源”要想成为“吸引”、“影响”他人喜好的软实力,必须通过相应的运用方式或者一定的运行过程,才能发生软实力作用。而这一运行过程不是以拥有的资源强迫他人来获得预期目标的,而是“一种以柔性方式(如接触、沟通、劝说、引导等)吸引他人,争取他人理解、认同和合作的能力。”[2]

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作为现实社会的存在物,人的一切行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他者”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社会关系。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其人格魅力、价值信仰、政治观念、职业道德等文化资源,只有通过接触、沟通、交流、劝导、推介等“柔性运用”才能得到彰显,从而产生“影响”“吸引”他者的软实力。如果一个人的文化资源缺少“传播”等人际交往的环节,欠缺相应的“柔性方式”,其储存于自身的文化“资源”,只是具备了潜在软能量而已,并不能代表软实力已经发生。所以,我国的学者一般认为,“文化软实力,只有在传播中才能让人感知,并发挥其作为一种实力的意义和价值”[3]。

由此看来,个人的软实力是人际交往中,自身所具有的实力“资源”通过接触、沟通、交流、劝导、推介等“柔性运用”的传播作用,而产生的实力。

2 其“柔性方式”须由良“行”来实现

人的软实力是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实力。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柔性方式”,诸如接触、沟通、交流、劝导、推介等,其主体是“人”,是人的种种行为方式发挥着其作为一种实力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培育学生的软实力,仅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价值信仰、政治观念、职业道德等良“知”性的实力资源是不够的,还须在良“行”上下工夫。

“知”、“行”是我国哲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也是中国人的思想追求及其相应的生活方式。“知”是知识、知觉、认识,指的是思想追求;“行”是行为、行动,指的是践行的生活方式。对于“知”“行”的先后、轻重、难易等,古代哲学家曾多有分辨,直到明代的王阳明(名: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才将知行观提高到最高水平,并且时至今日依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王阳明看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还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4]。其意思是说:不“行”等于未“知”;“知”的主意是要靠“行”的“工夫”来完成的。在这里,王守仁突出“知”的同时,更加强调了践“行”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王阳明的这种“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大智慧!我们完全可以用来解读软实力形成的情态:一个人的魅力、价值信仰、政治观念、职业道德等实力“资源”,其实属于“知”的范畴;如果个人在与“他者”进行“接触、沟通、交流、劝导、推介”的交往活动中,不能通过自身的“行”为的“工夫”展现这种种良“知”,那么,这种种良“知”性的“资源”也就不能放射出影响他人软实力的光彩,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如不“行”也就等于未“知”。所以软实力形成,需要通过“柔性运作”的良“行”方式才能实现。由此看来,培育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的职业良“行”方式,对增强职教学生的软实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3 在良“行”上下工夫,也是培育学生软实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强调软实力培育须在良“行”上下工夫,并不否认良“知”性的软实力资源对生成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其实,在学生的良“行”上下工夫,也是培育学生“人格魅力、价值信仰、政治观念、职业道德”等软实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针对宋代大儒朱熹的“知先”“行后”、知行分离说提出来的。王阳明主张“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4],认为“知”与“行”是一个“工夫”的两个方面:“行”离不开“知”,“知”也离不开“行”,二者本来就没有先后之分。在他看来,“行”中无“知”,不是真“知”;“知”中无“行”,不是真正的笃行。在此,他通过“知行合一”的说教,强调了通过“行”的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实现“知”的道德“完善”的结果。就在现实看来,这一见解不能说没有道理。我们常说的“实践(行)出真知”,讲的不就是相似的道理吗!这样看来,实施职业学生良“行”的职教活动,也完全可以达到“人格魅力、价值信仰、政治观念、职业道德”等软实力“资源”积累的教育结果,应该也是培育学生软实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就此而言,古代先贤很早就十分重视“行”为教育,懂得“行”为方式方法教育所起到的重大意义。

我国古代有一位被称为周公的先贤,教化子民就很重视人的“修行”。周公时期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子民需要懂得一系列做人的道理,可周公并没有从说理开始,而是始于“礼制”行为方式来指导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提出“仁”爱之说的孔子很尊重历史上的这位周公,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把行使周“礼”看作是实现他的“仁”爱理想的途径。后来的儒家继任者更是把“礼”教推向备至,认为“礼”教无所不能。《礼记·曲礼》就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这段话说明了“礼”在各种社会互动活动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的“礼”主要指的就是“礼仪”;“礼”教就是“礼”仪的“行”为教育。古人认为,通过礼仪的“行为”教育,是实现“仁”“义”最好的方式方法。今天,我们效仿这种方式方法,不能不说也是培育学生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Soft Power”又译为“软力量”或“软权力”.

[1] 朱振国.高职教育须求突破[N].光明日报.2011-12-05(2).

[2] 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3] 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王阳明柔性实力
柔性接口铸铁排水管在建筑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柔性仓储自动化技术在家居建材行业中的应用
真正心平气和
实力抢镜
柯马智能柔性激光焊接站震撼发布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