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014-12-23李学兰王俊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3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深加工安徽省

李学兰 王俊

摘 要:安徽省各种农产品资源丰富,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但从产业链整体来看,农产品深加工明显不足。该文分析了安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营造发展环境;加大科研投入,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建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走循环经济路线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安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03-03

自《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将农产品加工业列为工业强省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安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仅次于机械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1]。

1 农产品深加工与产业集群的内涵

1.1 农产品深加工的内涵 农产品深加工是指对农业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制作以体现其效益最大化的生产环节,与“农产品粗加工”概念相对应。如将稻谷、玉米加工为大米、玉米粉的生产,称为粗加工;在完成粗加工的基础上对半成品进行进一步完善,以追求更高附加值的生产,称为深加工,如将大米、玉米粉加工为爆米花、玉米糊的过程。

1.2 产业集群的内涵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竞争新趋势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特别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规模效益[2]。

2 安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农产品资源优势明显 安徽是典型的农产品资源大省,在主要的16类农产品中,粮食、油料、淡水产品常年产量均居全国前十位,肉、蛋、果、蔬、茶、棉等也位居全国前列。

2.2 交通便利,具备区位优势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与浙江、江苏等东部省份接壤线长达2 000km,省内多市县与苏浙鲁相接。境内北有淮河,南有长江,中有巢湖,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亦有合宁、宁马、宣杭、徽杭、沿江等多条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方便农产品运输。

2.3 政策优势明显 一方面,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制定和实施专项政策;另一方面,各市有针对性的出台了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相关文件,如六安已启动《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包含一系列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及布局。

2.4 各市区呈现特色产业集群 安徽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如六安市已建成20多个以粮油食品、畜禽加工、羽绒纺织、林木加工为主的生产加工基地和工业园区,包括优质粮油、生猪养殖、水产品生产、大别山茶油、优质蔬菜、皖西白鹅、名优茶、六安大麻等在内的八大产业基地;淮北市鲁南集团走农产品精深加工之路,创立了“小麦-面粉-谷朊粉-酒精-沼气-发电”的循环生产模式,从原料投入加工生产,到最后“吃干榨尽”,转化增值,实现了粮食加工和废物利用并举;淮南益益乳业在乳制业居全省龙头,形成了年产鲜奶36.5万t的生产能力,带动周边受益农户5.9万户;滁州市依托滁菊研究所、来安县半塔茶场、滁州润海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发滁菊保健系列食品、甜菊糖新型生物食品添加剂等产品,带动了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2.5 涌现出特色品牌和国内知名企业 安徽农产品深加工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特色产品和国内知名企业,形成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如淮南八公山豆腐是淮南市内名气最大的产业链名片,主要产品有水豆腐、千张、豆干等鲜制品和油豆腐、素肉、腐皮、腐乳、卤干、礼品盒等精致品。淮南市已连续举办15届中国豆腐文化节,打造了品牌效应,国家批准对八公山豆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升了其品牌形象、质量信誉、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蚌埠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研发专利,将生物发酵技术与玉米深加工相结合,成功开发出多种市场前景广阔的玉米深加工产品,现已形成年产320万t的玉米加工能力,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酒精乙烯生产企业,国家4家定点燃料酒精生产企业之一,以及亚洲最大的柠檬酸生产、出口企业和全球最大的柠檬酸生产企业[3]。

2.6 招商引资环境良好 安徽省各市利用自身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本地环境,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企业与品牌联动发展,龙头企业数量、规模和整体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并借助当地特色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如凤阳县多年来坚持举办花鼓艺术节,充分展示了凤阳“帝王之乡、改革之乡、花鼓之乡、石英之乡”的魅力,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契机。

3 安徽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产品加工链较短,增值能力有限 安徽省农产品虽然较丰富,但加工的市场定位多为大众化的中低档次,农产品基本处于初始加工或未加工即参与市场交易。如豆制品加工产业多以手工作坊生产经营,产品缺乏历史文化积淀和内涵;粮食加工业在各市农产品加工中占重要地位,但绝大多数加工企业的终端产品是大米,基本处于原粮状态;面粉加工业最长的链也仅到生产挂面为止,增值能力有限;畜禽肉蛋生产基本以鲜活产品供应市场,初始加工也仅以胴体分割工序为终端。对农产品缺乏长远眼光,各种物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阻碍了农产品的增值、产业链的延长和产业化程度的提升。

3.2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结构层次低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普遍较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与专门科研机构和单位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又少,用于购置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投资也不足,新设项目往往不能及时进入科研领域,加之集群内部合作力度不够,导致加工产品科技含量少,更新速度慢。如安徽省乳及乳制品开发相当薄弱;酸制剂、淀粉糖等高技术产品尚未形成规模;营养功能型葡萄酒、黄酒、果酒比重小,啤酒中纯生啤等高档啤酒比例太少;高层次的农产品目前尚待开发[4]。

3.3 原料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程度亟待提高 首先,专用生产基地不足,饲用、加工、食用粮等共用同一类品种的情况下,普遍存在混种混收现象。种植的标准化水平低导致产出的质、量不均衡,也不利于培育出高产抗逆性强的专用品种。其次,传统的种植和养殖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源一是化肥农药,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人畜中毒,土壤、水体污染等,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二是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导致的畜禽污染。如在滁州市有关部门抽样监测中发现,规模化养殖场未经处理排放冲粪水中,1L污水的生化耗氧量(COD)含量高达30 000~50 000mg,远远高于国家二级水源和农业灌溉标准,成为新的有机污染源之一。

3.4 深加工农产品普遍缺乏品牌效应 通常消费者在购买禽类、蛋类等生鲜类食品时,偏向于选择本地产品,主要是出于产品价格和新鲜度考虑;涉及到深加工产品,如食用油、米、面等粮食类产品及纯净水、玉米汁、果汁等软饮料方面,则倾向于国内外知名品牌,而安徽本地品牌号召力明显不足。以食用油为例,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大知名品牌几乎占据了省内食用油市场,安徽本地品牌所占比例少之又少,因此安徽省内深加工产品的品牌效应有待挖掘。如菜籽油生产加工是六安油脂加工三大产业链中的重要一链,其价格低,胆固醇含量很少,当地消费者普遍认可,但走出六安面向全省甚至全国,则企业和产品知名度、美誉度都尚待提高。

3.5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落后 在广大农村,农民一直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关注种子、化肥、播种和收割,对于流通环节很少关注,这种传统意识导致农民常受制于流通渠道的主导者;流通主体总体上素质不高,普遍缺乏流通经验和现代商业知识,无法承担农村产业升级和流通现代化重任;交易方式陈旧,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为基础的现代流通方式仍处于低端发展阶段,拍卖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新型流通业态建设落后[6]。

3.6 循环经济建设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农产品深加工过程中经常伴随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废液,同时大量水和能量消耗也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和成本。目前,有机废水等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的现象普遍存在,加工企业回收率依然偏低,大量有机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流失,形成了新的污染源。受企业规模、资金条件、技术水平等限制,加工企业走循环经济的路子任重道远。

4 安徽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4.1 整合资源,营造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良好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进一步拓宽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融资渠道,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展综合利用、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按规定实行税收优惠;采取特殊政策,强势招商引资,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形式,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现有大中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采取兼并、收购等资产重组形式,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2 加大科研投入,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在充分发挥省内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的同时,利用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打造科技集群,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引各种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密集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密集型转变,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组合深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4.3 建好园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平台 按照优势产品产业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大宗产品优质化的思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目的的培植主导产业集群。依托各市经济开发区,设立农副产品深加工专业园区,引导和促进各种要素向园区集中。大力培育园区产业优势,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对入园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给予更大力度扶持。

4.4 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优质原料 专用生产基地避免混种混收现象,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带来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利于推广标准化种植,培育和产出高产抗逆性强的专用品种,提高原材料的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程度,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4.5 挖掘产品潜力,培育知名品牌 产业集群可以形成持久的联合品牌效应,整合品牌资源,做大传统品牌,集聚现代品牌,一方面使群内企业普遍受益,节省营销费用;另一方面由集群联合品牌比单个企业的品牌更具广泛、持续效应。中小企业往往不能实施大规模、大范围的营销活动,在企业形象上呈现弱势。通过龙头企业把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利益为导向、关系紧密的统一体展开合作营销,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有利于统一的集群联合品牌形象建立,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

4.6 重视流通环节,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首先,从观念上重视农产品流通环节,改变以往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其次,积极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批发市场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包括农产品深加工、包装、配送等服务的产销一体化,贯彻“大流通”的概念;再次,培育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抓住商务部在全国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机遇,逐步形成以商场、超市、物流企业为龙头,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为纽带,镇村两级农家店为基本单位的现代流通网络,同时发展拍卖、经纪人代理、网上交易等多种新型交易方式,提升市场层次;最后,要不断提升农产品流通企业人员的素质,加强流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4.7 走循环经济路线,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 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产业集群,以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为主导,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多途径多措施并举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如对果品加工中的果皮进行加工,生产果酸、果胶;将畜禽屠宰的废弃物(血、内脏、羽毛)加工成饲料;在水产养殖附近种植果树、饲养猪,将猪的残食和粪便喂鱼,再将鱼的粪便给果树施肥;大力推广用物理方式诱捕害虫,用生物方式以虫治虫,尽量少用化学农药;交替使用除草化学剂,或采用以草制草的方法,减缓抗性和对土壤的破坏性。

5 结语

安徽省应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点,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最佳切入点,走原料生产规模化、初级加工区域化、精深加工集约化、工农联合一体化的道路,使安徽成为“泛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EB/OL].[2008-06-24].http://www.foods1.com/content/504403/

[2]那小红.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经济师,2007(2):61-62.

[3]李学兰.供应链视角下的安徽玉米深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4]孙敬平,胡善珍,钱立三.安徽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6):24-25.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深加工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我国有机食品深加工有待拓展
浙江丰利超细辊压磨成非矿深加工设备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