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评价
2014-12-22黄金科
黄金科
[摘要] 目的 对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评价进行探讨。 方法 我院产科新生儿黄疸180例,将进行了干预治疗的87例分为高胆红素对照组,只进行动态监测未进行干预治疗的93例分为观察组,对两组患儿黄疸高峰期、黄疸消退后的NBNA及生后1、3、6、12个月的智能发育随访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黄疸高峰期的NBN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消退后高胆红素对照组的NBNA(38.9±1.6)分略高于观察组(38.0±2.6)分,(P>0.05);生后1个月时高胆红素对照组的智能发育评分(67.1±13.9)略高于观察组(66.3±12.7)(P>0.05);生后3、6、12个月时随访结果则显示两组患儿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为3.4%(3例),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为5.4%(5例),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x2=1.40, P>0.05)。 结论 如果不存在高危因素,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偏高于正常值是安全的,但需密切动态监测胆红素情况,一但出现异常即时进行对症处理,而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则一定要积极的干预治疗。
[关键词]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干预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22-190-03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我国,几乎所有足月新生儿都会出现暂时性总胆红素的增高;80%以上的早产儿亦可见黄疸[1]。新生儿黄疸既是新生儿早期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出生后各种病理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2]。目前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1)出于对高胆红素血症所导致的胆红素脑病和核黄疸的担心及顾虑而出现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现象。(2)另一相反的情况就是由于某些医生(包括患儿的家长)对形成高胆红素脑病的影响因素认识不足,以及对新生儿出生早期胆红素的监测不足而出现延误诊断,并因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导致核黄疸的发生,产生严重后果[3]。鉴于上述情况,目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治方法和随访工作等方面均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和完善。我们结合本地区出生的新生儿黄疸情况作进一步的监测探访和追踪,以便为今后能更加正确地、科学地处理本地区的新生儿黄疸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本院产科2011年7月~2013年6月期间180例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4]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未进行干预的93例患儿分为高胆红素研究组,其中足月儿64例,早产儿29例,男49例,女44例;日龄3~12d,平均(5.4±0.3)d;体重2180~3515g,平均(3083±211)g;显像时间:生后3~7d 57例,7~11d 36例;血清总胆红素≥220.1μmol/L 51例,≥342.0μmol/L 30例,≥427.5μmol/L 12例。将转儿科干预治疗的87例分为高胆红素对照组,其中足月儿61例,早产儿26例,男47例,女40例;日龄3~12d,平均(5.6±0.3)d;体重2178~3510g,平均(3082±213)g;显像时间:生后3-7d 54例,7~11d 33例;血清总胆红素≥220.1μmol/L 48例,≥342.0μmol/L 28例,≥427.5μmol/L 11例。两组患儿在男女比例、日龄、体重、显像时间及血清总胆红素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研究组:一经发现面部黄染者即开始以皮测胆红素检测仪(日本美能达公司出产)进行监测,每天3次(8点~12点~14点)进行动态观察黄疸进展情况,或者抽血到化验室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南京神舟英诺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出产型号为D280)化验总胆红素值,并观察有否出现异常表现,直至黄疸消退至安全范围之日止。过程中如患儿出现异常表现即转儿科进行对症治疗。
对照组:参考《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2009年11月制定的“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所推荐的不同出生日龄的足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及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进行治疗[5],分别给予光疗或换血治疗。光疗的患儿裸身置于蓝光治疗箱中,照射前将患儿双眼、会阴、肛门用黑布遮盖,蓝光波长主峰选择在425~475nm之间,采用多次短时照射,照射8h间隔4h再照射8h,每天共照射16h,至患儿黄疸消退为轻度停止蓝光治疗,一般治疗时间为2d。1例溶血性黄疸患儿行换血治疗,采用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选择一侧桡动脉,用24G静脉留置针穿刺,另一侧肢体开放一路外周静脉,用同样的24G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两人配合换血,一人从动脉以180mL/h速度抽血,另一人使用注射泵将选择好的血源从静脉以180mL/h速度注入,换血总量150~180mL/kg。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出院后均定期随访对其生长发育(包括行为及智力)进行监测。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采用全国新生儿行为神科研协作组制定的NBNA方法,分别在生后黄疸高峰期、黄疸消退后进行检测。智能测试:于生后1、3、6、12个月时采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发展中心心理分中心编制的小儿智能发育量表进行智能发育检测[6]。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NBNA比较
2.2 两组患儿智能发育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儿预后情况
共3例出现后遗症,1例听力轻微受损,2例癫痫,发生率为3.4%;观察组共5例患儿出现后遗症,智力低下3例,脑性瘫痪1例,1例死亡,发生病为5.4%;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略高于高胆红素对照组(x2=1.4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组5例出现后遗症的患儿均为伴有高危因素而家长拒绝进行干预的患儿。
3 讨论
虽然高浓度胆红素对神经、心、肾、肝、消化和免疫等器官有毒性作用,但在生理状态下,他又是一个抗氧化剂,属于非酶类抗自由基系统,弥补了新生儿酶类抗自由基的不足。在早产儿生后的最初几天,胆红素的存在可增强其抗氧化系统的功能,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其患呼吸窘迫综合症及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结局要比低胆红素者好些[7]。看来,一定量的胆红素对机体有益,故新生儿黄疸时,掌握好对新生儿高胆红素的干预指标,避免过早过度干预,从而发挥其抗自由基的作用,会给机体带来好处[8]。有些儿科医生由于忽略日龄的影响,只要胆红素接近或超过220.1μmol/L(12.9mg/dL),认为都要接受各种治疗,而缺乏个体化的分析和监测。一些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虽超过生理正常值,但找不到任何病理因素,可能仍属生理性黄疸[7-8]。国外Newman等[9]于2006年发表过一项中心调查结果,作者认为正常足月新生儿如果不存在高危因素,其血清红胆素值在342~427.5μmol/L(20~25mg/dL)是安全的,但需密切监测胆红素,而有高危因素者一定要积极干预。
本研究中我们对18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了监测和预后追踪,从随访结果可以看出,只进行了动态监测黄疸进展情况的观察组,其黄疸高峰期及黄疸消退后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结果,显示与进行了治疗干预的对照组对比,差异不大(P>0.05)。且两组患儿生后1、3、6、12个月的智能发育随访结果显示,生后1个月时高胆红素对照组的评分略高于观察组,但差异不大(P>0.05),生后3、6、12个月时随访结果则显示两组患儿的评分均相差不大(P>0.05);说明新生儿如果不存在高危因素,其血清胆红素值偏高于正常值是安全的,但需密切动态监测胆红素情况,一但出现异常即时进行对症处理[10]。在两组患儿预后情况方面来看,观察组的后遗症发生率为5.4%,略高于高胆红素对照组3.4%,两组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组5例出现后遗症的患儿均为伴有高危因素而家长拒绝进行干预的患儿。说明有高危因素的高胆红素患儿,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措施,避免患儿出现不可挽回来的损害。应加强家长对新生儿黄疸危害的认识与重视,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11]。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启动治疗的标准应该是依据新生儿病史(母孕产史、胎龄、日龄、喂养、大小便等)、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而制定的策略和开始治疗的标准[12],任何干预标准或指南仅仅是从流行病学角度出发,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范围,具体到每个患儿应该是依据胎龄、日龄,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等个体化的标准[13],而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则一定要积极的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昌辉,李茂军,吴青,等.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2):154-160.
[2] 丁玉红,邓晓毅.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后的评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1):1309-1310.
[3] 陈艳霞,王家勤,许建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行为神经测定及婴幼儿期智能发育随访[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4):1079-1080.
[4]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7.
[5]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85-686.
[6] 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240.
[7] 黄诚英.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智力发育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4):573-574.
[8] 丁国芳.关于新生儿黄疸诊疗问题的思考及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43-645.
[9] Newman TB,Liljestrand P,Jeremy RJ,et al.Outcomes among newborns with total serum bilirubin levels of 25 mg per deciliter or more[J].N Engl J Med,2006,354(18):1889-1990.
[10] 唐红装,梁丽清,谢映梅.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广东医学,2010,31(23):3154-3155.
[11] 颜思璐,宁岑.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可行性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3):361-363.
[12] 邓慕仪,梅红,刘应波.新生儿黄疸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10):4-5.
[13] 胡娅,刘丽.新生儿黄疸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5):117-119.
(收稿日期:201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