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4新记录种记述

2014-12-22李扬黄贵强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21期
关键词:雷公山天牛贵州

李扬+黄贵强

摘要:为了进一步调查贵州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天牛科(Cerambycidae)昆虫的种类,采用网捕和灯诱采集到14种天牛,其中,金绒锦天牛(Acalolepta permutans permutans)和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为雷公山新记录种,肿柄锦天牛(Acalolepta basicornis)和十二星并脊天牛(Glenea licenti Pic)为贵州省新记录种。对4新记录种进行了特征描述,并附有采集到的14种天牛的成虫图片,标本保存在西南大学昆虫标本馆。

关键词:天牛(Cerambycidae);新记录;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1-515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1.026

Four Newly Recorded Species of Longicorn Beetle in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I Yang1,HUANG Gui-qiang2

(1. Authority of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eishan, 557100, Guizhou, China

2. Institute of Entomology,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longicorn beetles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in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14 species longicorn beetles were collected with sweep net and light trap. Among them,Acalolepta permutans permutans (Pascoe) and Acanthocinus griseus(Fabricius) were reported firstly in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calolepta basicornis(Gahan) and Glenea licenti Pic were reported firstly in Guizhou Province. Pictures of 14 species longicorn beetles were and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s of four new record species were given. All specimens examined are deposited in the Insect Collec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Key words: Cerambycidae; new record;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县。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环境质量较好,风景奇特美观,现已融科研、旅游等社会功能于一体,成为科学研究、旅游观光、社会文化等多功能的自然景区。李子忠等[1]撰写的《雷公山景观昆虫》一书中记载了雷公山昆虫有22目194科1 114属1 861种及亚种。天牛是一类重要的农林业昆虫,全球已记载约35 000种,分布于我国的种约占全球的1/10[2],其中一些种类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3-5]。为了调查保护区天牛科昆虫的种类分布及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及防治提供理论支撑。调查于2013年在雷公山主峰选取天牛科昆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捕虫网和灯诱方法获得。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白天沿着保护区内公路、林阴小道使用捕虫网扫路边的植物,夜间使用450 W的汞灯在保护区半山腰进行定点灯诱,灯诱时间从当日天色渐黑至次日凌晨4时,雨天亦进行灯诱。

1.2  标本制作与鉴定

针对采集的昆虫标本进行整姿固定,放入DHP-9272型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中,将水分烘干后置于标本盒中保存并编号。使用佳能EOS 7D相机和Hilicon focus图片叠加软件对制作好的干标本进行拍摄及编号。

标本鉴定参照文献[6-10],标本保存在西南大学昆虫标本馆。

2  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共采集到14种天牛,其中天牛亚科3种,沟胫天牛亚科11种。参照文献[1]和文献[6-18],发现金绒锦天牛(Acalolepta permutans permutans)和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为雷公山新记录种,肿柄锦天牛(Acalolepta basicornis)和十二星并脊天牛(Glenea licenti Pic)为贵州新记录种,此次采集到的14种天牛科昆虫,其名录和成虫标本的照片、4种新记录种的特征描述如下。

2.1  天牛亚科(Cerambycidea)

1)红足缨天牛[Nysina grahami (Gressitt, 1937)],见图1-1。

寄主:柳、桑、樟、椰子。

地理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西藏、云南。

2)白角纹虎天牛[Paraclytus apicicornis(Gressitt,1937)],见图1-2。

寄主:杉、臭辣树。

地理分布:福建、甘肃、贵州(雷公山)、广西、湖南、四川、陕西。

3)竹紫天牛[Purpuricenus temminckii(Guérin-Méneville, 1844)],见图1-3。

同物异名:japanus Motschulsky,1858;kiotensis Matsushita,1933(Sternoplistes);similis Pic, 1923 (Sternoplistes);sinensis A. White, 1853。

寄主:竹、枣。

地理分布:福建、广东、贵州(雷公山)、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四川、陕西、山东、台湾、云南、浙江;朝鲜、日本、老挝。

2.2  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

1)肿柄锦天牛[Acalolepta basicornis(Gahan, 1895)],贵州省新记录,见图1-4。

特征描述:体密灰褐色绒毛,触角红棕色,2~10节被灰色绒毛,3~10节端部深褐色;小盾片灰黄色。头顶和额无刻点,额中央具一条细纵线伸至头顶后方;柄节短且端部膨大,3~5节不加粗;前胸背板具稀疏刻点;鞘翅基部刻点非常稀疏,鞘翅表面凹凸不平,翅端圆形。

地理分布:贵州(雷公山)、广西、湖南、云南;印度。

2)金绒锦天牛[Acalolepta permutans permutans (Pascoe, 1857)],雷公山新记录,见图1-5。

同物异名:severini Nonfried, 1892 (Monohammus);vicina Pascoe,1858(Monohammus)。

特征描述:体黑色,密被黄铜色绒毛;触角暗棕色,3~11节基部被淡色灰色绒毛。柄节具粗刻点;前胸背板刻点稀疏;鞘翅基部具颗粒,翅端圆形。

寄主:马尾松、刺槐、柑橘、桑、栲、枫香、黄杨。

地理分布:安徽、福建、广东、贵州(雷公山)、河南、香港、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陕西、台湾、云南、浙江;越南、日本。

3)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 (Fabricius, 1792)],雷公山新记录,见图1-6。

同物异名:alpinus L.Redtenbacher,1848 (Astynomus);novaki Tippmann,1952;obscurus Pic, 1891。

特征描述:黑褐色,被黑褐、棕色及淡灰色绒毛;前胸背板前端有1横列4个污黄色圆形毛斑;鞘翅中部及端部各具1淡灰色绒毛横带,翅端圆形。

寄主:红松、油松、鱼鳞松、华山松、栎、云杉、杨、胡桃。

地理分布:福建、甘肃、广东、贵州(雷公山)、广西、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吉林、江西、辽宁、内蒙古、山东、陕西、新疆、浙江;前苏联、朝鲜、蒙古、日本、欧洲。

4)滇安天牛[Annamanum chebanum(Gahan, 1895)]  ,见图1-7。

地理分布:广东、贵州(雷公山)、广西、云南。

5)福建俏天牛[Callomecyna superba Tippmann, 1955] ,见图1-8

同物异名:fasciculosa Breuning, 1963 (Mimoxenoleoides)。

地理分布:福建、贵州(雷公山)、广西。

6)黄纹小筒天牛[Epiglenea comes Bates,1884],见图1-9。

寄主:漆树。

地理分布:福建、广东、贵州(雷公山)、广西、河南、湖南、江西、辽宁、四川、台湾、浙江;朝鲜、日本、越南。

7)十二星并脊天牛[Glenea licenti Pic, 1939],贵州省新记录,见图1-10。

特征描述:体大部分黑色;前胸中线及其两旁有3条灰白色绒毛纵斑纹;小盾片灰白色;每鞘翅从肩部至端部纵列6个灰黄色毛斑,鞘翅中部和中部之后纵列2个灰黄色毛斑,被鞘翅中缝分成两半。鞘翅狭长,翅端略斜切,缘角突出尖锐,缝角突出较短。

寄主:胡桃。

地理分布:甘肃、贵州(雷公山)、湖北、宁夏、四川、陕西。

8)瘤筒天牛[Linda fraterna(Chevrolat,1852)],见图1-11。

同物异名:luteonotata Pic,1907;pratti Pic, 1902; seminigra Fairmaire, 1887; subtestacea Pic, 1906。

寄主:苹果、栎、构。

地理分布:安徽、福建、广东、贵州(雷公山)、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上海、陕西、四川、山东、台湾、云南、浙江。

9)黑翅脊筒天牛[Nupserha infantula(Ganglbauer,1889)],见图1-12。

同物异名:bisbinotata Pic,1928(Oberea); subvelutina Gressitt, 1937。

寄主:菊科、油茶、刺楸。

地理分布:福建、甘肃、广东、贵州(雷公山)、广西、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内蒙古、四川、陕西、云南、浙江。

10)苎麻双脊天牛 [Paraglenea fortunei (Saunders, 1853)],见图1-13。

同物异名:bisbinotata Pic,1915(Glenea);chloromelas J.Thomson,1879(Glenea);fasciata Pic, 1915(Glenea);innotata Pic,1915(Glenea);innotaticollis Pic, 1936;notatipennis Pic, 1914 (Glenea);pubescens Pic,1914(Glenea);savioi Pic,1923 (Glenea);soluta Ganglbauer,1887(Glenea);szetchwana Heller,1926。

寄主:苎麻、木槿、桑、杨、青冈栎、乌桕、椴、樨、林檎。

地理分布:安徽、福建、广东、贵州(雷公山)、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吉林、江西、辽宁、四川、陕西、台湾、云南、浙江;日本、越南。

11)蜡斑齿胫天牛[Paraleprodera carolina(Fairmaire, 1900)],见图1-14。

寄主:山挂排条、板栗、杉、悬钩子、花椒。

地理分布:福建、贵州(雷公山)、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四川、台湾、云南、浙江;印度、缅甸。

3  小结与讨论

虽然天牛科昆虫的大多数种类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但是天牛科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了解天牛的生物学习性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防治、利用和保护[11-17]。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采集到的14种天牛分属于天牛亚科3种和沟胫天牛亚科11种,其中金绒锦天牛和小灰长角天牛为雷公山新记录种,肿柄锦天牛和十二星并脊天牛为贵州省新记录种。

采集到的14种天牛中,竹紫天牛、白角纹虎天牛、瘤筒天牛、黑翅脊筒天牛和蜡斑齿胫天牛于白天通过捕虫网和徒手捕捉到,红足缨天牛、金绒锦天牛、肿柄锦天牛、小灰长角天牛、滇安天牛、黄纹小筒天牛、十二星并脊天牛、福建俏天牛、苎麻双脊天牛于夜间通过灯诱捕捉到;杨书林[18]采用95%酒精作为天牛诱剂,使用6层漏斗诱集器于2011年在雷公山定点诱集到四脊茶天牛、樟泥色天牛、蜡斑齿胫天牛、黄纹小筒天牛、四突坡天牛和中华棒角天牛。可见只有采取多种方法对保护区的天牛科昆虫进行调查才能更好地探索保护区天牛科昆虫的种类分布。

致谢:感谢贵州师范大学的杨书林老师给予相关文献;感谢西南大学的张向向硕士和中山大学的李韵硕士在此次调查中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子忠,金道超.雷公山景观昆虫[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王直诚,华立中.中国天牛名录厘定与汇总[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2):159-192.

[3] 黄华艳,奚福生,陈江平.金绒锦天牛生物学特性及综合治理技术[J].广西林业科学,2005,34(3):148-149.

[4] 崔丽丽,吕  健,张清泉,等.我国果树天牛类害虫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广西植保,2008,21(2):16-20.

[5] 谭亮魁,王文凯,李传仁.中国天牛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2):232-237.

[6] 嘉理思.中国天牛科检索表[M].华立中,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3.

[7] TIPPMANN F F. Zur Kenntnis der Cerambycidenfauna Fukiens (Sud-Ost-China)[J]. Koleopterologische Rundschau,1955(33):88-137.

[8] 蒲富基.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天牛科(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9] 蒋书楠,华立中,蒲富基.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天牛科(三)[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0] HOLZSCHUH C. Description of 71 new longhorn beetles from Asia, mostly from China, Laos, Thailand and India (Coleoptera, Cerambycidae)[J]. FBVA Berichte, 1999,110: 1-64.

[11] 华立中,奈良一,GA Saemulson,等.中国天牛(1406种)彩色图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2] 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脊筒天牛属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2,27(1):123-128.

[13] 贵州动物志编委会.贵州农林昆虫分布名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14] 郭振中.贵州农林昆虫志(第2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15] 周政贤,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16] 黄复生.西南武陵山地区昆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7] 杨书林.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的新纪录种[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126-128.

[18] 杨书林,罗庆怀.贵州施秉云台山地区天牛科昆虫的新记录及物种丰富度[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4):103-105.

(责任编辑  童志婷)

地理分布:福建、甘肃、广东、贵州(雷公山)、广西、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内蒙古、四川、陕西、云南、浙江。

10)苎麻双脊天牛 [Paraglenea fortunei (Saunders, 1853)],见图1-13。

同物异名:bisbinotata Pic,1915(Glenea);chloromelas J.Thomson,1879(Glenea);fasciata Pic, 1915(Glenea);innotata Pic,1915(Glenea);innotaticollis Pic, 1936;notatipennis Pic, 1914 (Glenea);pubescens Pic,1914(Glenea);savioi Pic,1923 (Glenea);soluta Ganglbauer,1887(Glenea);szetchwana Heller,1926。

寄主:苎麻、木槿、桑、杨、青冈栎、乌桕、椴、樨、林檎。

地理分布:安徽、福建、广东、贵州(雷公山)、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吉林、江西、辽宁、四川、陕西、台湾、云南、浙江;日本、越南。

11)蜡斑齿胫天牛[Paraleprodera carolina(Fairmaire, 1900)],见图1-14。

寄主:山挂排条、板栗、杉、悬钩子、花椒。

地理分布:福建、贵州(雷公山)、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四川、台湾、云南、浙江;印度、缅甸。

3  小结与讨论

虽然天牛科昆虫的大多数种类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但是天牛科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了解天牛的生物学习性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防治、利用和保护[11-17]。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采集到的14种天牛分属于天牛亚科3种和沟胫天牛亚科11种,其中金绒锦天牛和小灰长角天牛为雷公山新记录种,肿柄锦天牛和十二星并脊天牛为贵州省新记录种。

采集到的14种天牛中,竹紫天牛、白角纹虎天牛、瘤筒天牛、黑翅脊筒天牛和蜡斑齿胫天牛于白天通过捕虫网和徒手捕捉到,红足缨天牛、金绒锦天牛、肿柄锦天牛、小灰长角天牛、滇安天牛、黄纹小筒天牛、十二星并脊天牛、福建俏天牛、苎麻双脊天牛于夜间通过灯诱捕捉到;杨书林[18]采用95%酒精作为天牛诱剂,使用6层漏斗诱集器于2011年在雷公山定点诱集到四脊茶天牛、樟泥色天牛、蜡斑齿胫天牛、黄纹小筒天牛、四突坡天牛和中华棒角天牛。可见只有采取多种方法对保护区的天牛科昆虫进行调查才能更好地探索保护区天牛科昆虫的种类分布。

致谢:感谢贵州师范大学的杨书林老师给予相关文献;感谢西南大学的张向向硕士和中山大学的李韵硕士在此次调查中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子忠,金道超.雷公山景观昆虫[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王直诚,华立中.中国天牛名录厘定与汇总[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2):159-192.

[3] 黄华艳,奚福生,陈江平.金绒锦天牛生物学特性及综合治理技术[J].广西林业科学,2005,34(3):148-149.

[4] 崔丽丽,吕  健,张清泉,等.我国果树天牛类害虫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广西植保,2008,21(2):16-20.

[5] 谭亮魁,王文凯,李传仁.中国天牛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2):232-237.

[6] 嘉理思.中国天牛科检索表[M].华立中,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3.

[7] TIPPMANN F F. Zur Kenntnis der Cerambycidenfauna Fukiens (Sud-Ost-China)[J]. Koleopterologische Rundschau,1955(33):88-137.

[8] 蒲富基.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天牛科(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9] 蒋书楠,华立中,蒲富基.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天牛科(三)[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0] HOLZSCHUH C. Description of 71 new longhorn beetles from Asia, mostly from China, Laos, Thailand and India (Coleoptera, Cerambycidae)[J]. FBVA Berichte, 1999,110: 1-64.

[11] 华立中,奈良一,GA Saemulson,等.中国天牛(1406种)彩色图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2] 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脊筒天牛属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2,27(1):123-128.

[13] 贵州动物志编委会.贵州农林昆虫分布名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14] 郭振中.贵州农林昆虫志(第2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15] 周政贤,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16] 黄复生.西南武陵山地区昆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7] 杨书林.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的新纪录种[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126-128.

[18] 杨书林,罗庆怀.贵州施秉云台山地区天牛科昆虫的新记录及物种丰富度[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4):103-105.

(责任编辑  童志婷)

地理分布:福建、甘肃、广东、贵州(雷公山)、广西、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内蒙古、四川、陕西、云南、浙江。

10)苎麻双脊天牛 [Paraglenea fortunei (Saunders, 1853)],见图1-13。

同物异名:bisbinotata Pic,1915(Glenea);chloromelas J.Thomson,1879(Glenea);fasciata Pic, 1915(Glenea);innotata Pic,1915(Glenea);innotaticollis Pic, 1936;notatipennis Pic, 1914 (Glenea);pubescens Pic,1914(Glenea);savioi Pic,1923 (Glenea);soluta Ganglbauer,1887(Glenea);szetchwana Heller,1926。

寄主:苎麻、木槿、桑、杨、青冈栎、乌桕、椴、樨、林檎。

地理分布:安徽、福建、广东、贵州(雷公山)、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吉林、江西、辽宁、四川、陕西、台湾、云南、浙江;日本、越南。

11)蜡斑齿胫天牛[Paraleprodera carolina(Fairmaire, 1900)],见图1-14。

寄主:山挂排条、板栗、杉、悬钩子、花椒。

地理分布:福建、贵州(雷公山)、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四川、台湾、云南、浙江;印度、缅甸。

3  小结与讨论

虽然天牛科昆虫的大多数种类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但是天牛科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了解天牛的生物学习性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防治、利用和保护[11-17]。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采集到的14种天牛分属于天牛亚科3种和沟胫天牛亚科11种,其中金绒锦天牛和小灰长角天牛为雷公山新记录种,肿柄锦天牛和十二星并脊天牛为贵州省新记录种。

采集到的14种天牛中,竹紫天牛、白角纹虎天牛、瘤筒天牛、黑翅脊筒天牛和蜡斑齿胫天牛于白天通过捕虫网和徒手捕捉到,红足缨天牛、金绒锦天牛、肿柄锦天牛、小灰长角天牛、滇安天牛、黄纹小筒天牛、十二星并脊天牛、福建俏天牛、苎麻双脊天牛于夜间通过灯诱捕捉到;杨书林[18]采用95%酒精作为天牛诱剂,使用6层漏斗诱集器于2011年在雷公山定点诱集到四脊茶天牛、樟泥色天牛、蜡斑齿胫天牛、黄纹小筒天牛、四突坡天牛和中华棒角天牛。可见只有采取多种方法对保护区的天牛科昆虫进行调查才能更好地探索保护区天牛科昆虫的种类分布。

致谢:感谢贵州师范大学的杨书林老师给予相关文献;感谢西南大学的张向向硕士和中山大学的李韵硕士在此次调查中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子忠,金道超.雷公山景观昆虫[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王直诚,华立中.中国天牛名录厘定与汇总[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2):159-192.

[3] 黄华艳,奚福生,陈江平.金绒锦天牛生物学特性及综合治理技术[J].广西林业科学,2005,34(3):148-149.

[4] 崔丽丽,吕  健,张清泉,等.我国果树天牛类害虫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广西植保,2008,21(2):16-20.

[5] 谭亮魁,王文凯,李传仁.中国天牛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2):232-237.

[6] 嘉理思.中国天牛科检索表[M].华立中,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3.

[7] TIPPMANN F F. Zur Kenntnis der Cerambycidenfauna Fukiens (Sud-Ost-China)[J]. Koleopterologische Rundschau,1955(33):88-137.

[8] 蒲富基.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天牛科(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9] 蒋书楠,华立中,蒲富基.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天牛科(三)[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0] HOLZSCHUH C. Description of 71 new longhorn beetles from Asia, mostly from China, Laos, Thailand and India (Coleoptera, Cerambycidae)[J]. FBVA Berichte, 1999,110: 1-64.

[11] 华立中,奈良一,GA Saemulson,等.中国天牛(1406种)彩色图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2] 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脊筒天牛属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2,27(1):123-128.

[13] 贵州动物志编委会.贵州农林昆虫分布名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14] 郭振中.贵州农林昆虫志(第2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15] 周政贤,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16] 黄复生.西南武陵山地区昆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7] 杨书林.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的新纪录种[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126-128.

[18] 杨书林,罗庆怀.贵州施秉云台山地区天牛科昆虫的新记录及物种丰富度[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4):103-105.

(责任编辑  童志婷)

猜你喜欢

雷公山天牛贵州
天牛到底有多牛
贵州,有多美
黑黄花天牛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天牛
雷公山区生物多样性与苗族传统文化耦合传承关系析略
基于生态足迹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