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式军服标志服饰术语“绶带”应为“穗带”
2014-12-22汪景民
汪景民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引 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军服顺应国际军服潮流,克服了以往军服过于简单朴素、胸前较空、服饰品种少且表现力、表达力不强等缺憾,增加了丰富多样的各类标志服饰,使中国的军人形象更加威武,深受广大官兵的喜爱和国内外媒体的好评。这次换装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首次为全军军官配发礼服,而军礼服上有一条挂于肩膀、垂于胸前的金黄色丝带非常漂亮,引起很多人好奇,这条带子有什么用处?学名叫什么?
总后勤部给出的正式称谓是“绶带”,笔者领军服时也在那条丝带的外包装上看到大大的“绶带”二字,各大权威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也都统一使用了这一称谓。如《解放军报》2007年7月16日第4版在《07式军服标志服饰介绍》一文中,就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绶带”及其佩戴方法:“军官着礼服,仪仗队、军乐团着礼宾服,文工团着演出服时,应当佩戴绶带,男装绶带佩挂于左肩,女装绶带佩挂于右肩。佩戴绶带时,将衣袖穿过绶带圈,绶带上端的吊袢挂在肩袢下的纽扣上,绶带坠绳吊袢挂在驳领里边的纽扣上。”[1]毫无疑问,这里所介绍的“绶带”就是军礼服上那条挂于肩膀、垂于胸前的金黄色丝带。然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绶带”这一术语的使用是错误的,那条金黄色的丝带不应该叫作“绶带”,而应该叫“穗带”。
一 中国古代的绶带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绶带”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彩色的丝带,用来系官印或勋章。有的斜挂在肩上表示某种身份。”由此看来,绶带虽然是一种彩色的丝带,可以斜挂在肩上,但是它具有很强的功能作用,要么用来系官印或勋章,要么表示某种身份。
在中国,绶带最早出现于周代,当时是一种系帷幕或者玉佩的丝带。《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凡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绶。大丧,共帷、幕、帟、绶。三公及卿、大夫之丧,共其帟。”这里所举的“帷、幕、幄、帟”,均是上古时代宫室和居住建筑中的重要设施;而“绶”则是用来系帷幕的丝带,司农注:“绶,组绶,所以系帷也。”绶带一面用作系挽,一面可垂下来作为装饰。由于既可以系挽,又可用作装饰,绶带在当时也被王侯公卿士大夫阶层用来系玉佩饰品。据《礼记·玉藻》中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由此可见,古代人们佩戴玉饰品是有严格规定的,而且佩戴玉饰所用的绶带也有等级区分。
用作穿联玉器的绶带在战国时期开始演变成为系官印的丝带,《后汉书·舆服》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佩绶,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到了汉代,职官品级除了在衣服冠巾上有严格区别外,还形成了严格的挂佩印绶制度。古代官印佩戴于身,官员外出时,必须将官印装在腰间的口袋,将绶带垂在腰旁,作为官阶的标志。官阶不同,制印的材料和绶的颜色与织法也不同,汉代印绶有四个等级:三公为金印紫绶,九卿及二千石官员是银印青绶,二千石以下是铜印黑绶,四百石及其以下是铜印黄绶。系印纽的绶带以颜色和绪头多少来区分职官大小,同官印一起由朝廷颁发,官员退职和死亡后,应将官印和绶带一同缴还。这种制度一直影响到明清。
据唐代颜师古为汉代史游的《急就篇》注解:“绶,受也,所以承受印环也。亦谓之璲。”因为绶带常系于印上,绶又有“受”之含义,因此,绶带与官印结合常用以表示官位秩禄,称“印绶”或“玺绶”。其中,金印紫绶为最高级别,常用来表示高官厚禄或者朝廷重臣,在历代文献和诗歌中多有记载。如“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丘迟《与陈伯之书》)。由于印也称为“印章”,故金印紫绶也常被称为“金章紫绶”,如“博陆上宰,平津巨儒。金章且佩,紫绶行纡”(司马迁《史记·列表八》),“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李白《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王昌龄《青楼曲二首》)。由此可见,绶带在中国古代具有鲜明的功用性,用来系玉佩或者官印,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二 近现代绶带
古代西方国家也有佩绶带的习惯,并与奖励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勋章和奖章皆配有绶带,通常以丝绸制作,有规定的颜色和花纹。勋章或者奖章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绶带也不尽一致,人们通过绶带的条纹和颜色可以区别不同的奖励。
在中国晚清时期,清政府效法西方建立新军,仿照西方军制建立新的军队管理、训练等制度,授勋制度也被引进,如郭孝成在《湖南光复纪事》第三节就有这样的记载:“谭都督特饬军务部颁发勋章,并酌定年金,定期分发各军士。”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仿照西方,沿袭设立了勋奖章制度。当时,“由左肩斜至右肋下”的宽大绶带,是最高等级的勋章佩戴方式,旧中国称之为“大绶”,袁世凯和蒋介石着军礼服的照片上都可见由左肩斜至右肋下的宽大绶带[2]。因战功获得的勋章,如果直接挂在胸前称为“无绶”,通过绶带挂在脖子上称为“颈绶”,通过绶带挂在胸前称为“襟绶”等[3]。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也设立了奖章制度,这些奖章有的配有绶带,有的没有绶带,规格并不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对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的有功人员,分别授予八一勋章和八一奖章、独立自由勋章和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勋章和解放奖章。其中,勋章分一、二、三级,奖章不分级,勋章的级别以制作勋章的材质和绶带上的镶条进行区分,不同的勋章和奖章绶带的颜色也不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奖励制度目前没有设置勋章,常设的奖章只有一级英模、二级英模、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奖章的等级除了奖章本身不同外,还通过悬挂奖章的绶带颜色和镶条进行区分,如一、二级英模奖章的绶带是黄底黑边,中间编织一道或两道红色镶条以示区分;一、二、三等功奖章的绶带均是白底黑边,上面分别有一条、两条和三条粗细不同的红色镶条。
现代社会,虽然官员们不再时刻官印佩身,印章也不再需要用绶带来挽系,但绶带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功能并未改变,依然是荣誉和身份的象征。授予各类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章、勋章和各种比赛优胜者的奖牌,一般都配有漂亮的丝织带子以便悬挂或佩戴,这就是绶带。此外,为显示表彰的隆重和热烈,对获奖人员还依照“大绶”的形式,佩戴由左肩斜至右肋下的宽大绶带。由于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喜庆的颜色,而金黄色代表高贵,因此,这种宽大的绶带一般采用红色绸缎制作,上面绣有诸如“五一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表示奖励性质的金黄色汉字,彰显获奖者的荣誉与身份。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近现代社会,绶带始终与奖励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过,现在很多礼仪活动中,礼仪小姐也常佩戴类似“大绶”的红色宽大绶带,只不过那是一种礼仪装饰,用于表示身份,与奖励无关。
三 关于穗带
“穗带”一词,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和《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均没有收录,这说明它不是我们常见的物品,很多人对它并不认识和了解,有的人依照其外观形状和悬挂位置干脆把它叫作“肩绳”。
据《军事大辞海》“穗带”词条解释:“军服的装饰品。末端有金黄色、银白色或彩色金属装饰的编织带子。通常佩于右肩肩章之下。在一些国家,是副官、高级参谋、宪兵等军人军服或仪仗队和阅兵受阅人员礼服的装饰品。”[4]我们常常看到在礼仪和庆典场合中,一些国家的军人礼服或常服上吊挂着一条金黄色或其他颜色的装饰性丝带,这就是穗带。
穗带一般佩戴在礼服上,不少国家也可以佩戴在常服上,其颜色一般为金黄色,也有其他颜色,如中国警察礼服上佩戴的穗带为银灰色,有些国家为银白色。美国陆军规定各兵种和专业兵绶带的颜色是:蓝色—步兵,鲜红色—炮兵、工兵、军事院校的终身教授、文职人员,黄色—装甲兵、骑兵,绿色—宪兵、参谋,橘黄色—通信兵,钴蓝色—化学兵,深蓝色—航空兵,丛林绿色—特种部队,砖红色—运输兵,银灰色—财会人员,黑色—牧师,栗色—陆军医疗、护士、牙医、卫生勤务、兽医,等等[5]。
穗带一般用金线、银线或彩色丝线编织而成,末端有金属装饰。之所以叫作“穗带”,大概是由于该丝带编织的形状与麦穗或稻穗相似的缘故。作为军服上的装饰,穗带一般有两种:一种长度较长,一端扣在右(或左)肩肩章之下,另一端扣在右(或左)衣领下,呈半椭圆形垂在胸前;另一种长度较短,直接穿过肩章经腋下绕一周,呈直线垂于大臂处。
穗带的佩戴位置既可在左肩,也可在右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男军官礼服穗带在左肩,女军官礼服穗带在右肩,大概是受“男左女右”传统思想的影响而规定的。美国陆军的兵种穗带佩戴在左肩,男性副官、武官、随从参谋、随从副官穗带佩戴于右肩,女性副官、武官、随从参谋、随从副官穗带佩戴于左肩[5]。
穗带作为军服服饰,最早出现于17世纪西欧国家的一些军队里。关于穗带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由系挂哨子或刀子的绳索演变而来,有人认为是由水手在船上系物的短绳发展而来,有人认为是由骑兵的马鞭演变而来,有人认为是由火枪兵使用的点火绳演变而来,还有人认为是由当时波兰起义的官兵为表示不怕被绞死而佩戴象征绞索的绳子发展演变而来,不一而足。“穗带”一词的英语翻译除了正式的braid(用线编成的装饰性带子)外,英美等国家的军人常把它叫作lanyard,意思是“船上系物的短绳”或者“套在脖子上用以系小刀或哨子等的小绳”,由此可以判断,前两种说法更为可信。其实,穗带早在清末就被引进到我国,当时统率清军第一军的冯国璋穿着的新式军礼服,右肩就悬挂一条穗带,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将官礼服也都在右肩袢悬挂金黄色穗带[2]。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供给十分困难,正常的军服都难以保障,更别说什么礼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照苏联和东欧国家军服样式,于1955年向全军配发55式军服,分礼服和常服两类,首次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然而,秉承艰苦朴素、简洁经济的设计理念,55式军服无论是将军礼服还是校尉官礼服,都没有配置穗带,也没有其他国家军队礼服上的那些饰品。其后的58式、65式、74式和85式军服,都只有常服,没有礼服,穗带自然无从谈起。87式军服恢复了礼服,但沿袭了55式礼服的简洁,服饰品种依然过少,无论是将军礼服还是校尉官礼服,都没有穗带,只有仪仗队、文工团、军乐团和驻外武官的礼服上配带有穗带,称为“礼宾服”。97式军服是我军面向21世纪与国际先进军服接轨的新一代军服,由驻港和驻澳部队试穿,首次向所有军官配发礼服。97式军服设计了军种胸标、姓名牌、臂章等服饰,一改过去军服装饰过少、胸前太空的缺陷,并在礼服上佩挂穗带。97式军服随着香港回归而被外界所熟知,深受官兵喜爱。然而遗憾的是,那条悬挂在礼服肩膀上的金黄色丝带当时就被错误地命名为“绶带”。07式军服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服换装,所有军官都配发了礼服,只是礼服上悬挂的那条金黄色穗带依然被将错就错地称为“绶带”。
由以上分析可见,穗带既不代表奖励,也不代表身份,纯粹是军服上的一种装饰,这与绶带所承载的功能大不相同。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绶带承载着奖励或显示身份的功能,而穗带仅仅是一种装饰。上至权威机关、媒体,下至基层官兵,都把二者看作是同一个事物,对“绶带”与“穗带”的混淆是对这两种饰品的内涵认识不足所导致的。笔者希望通过寻根溯源,对07式军服标志服饰中“绶带”这一术语加以指正,使全军官兵和社会各界能够正确地将礼服上的那条金黄色丝带称为“穗带”。
[1]范炬炜,柴永忠.07式军服标志服饰介绍[N].解放军报,2007-7-16(4).
[2]徐平,徐海燕.中国百年军服[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21-51.
[3]张树华,潘晨光,等.中外功勋荣誉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9-38.
[4]郑文翰.军事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63.
[5]徐海燕,孙浩.美军军衔军装服饰图鉴[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