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中的大清武功

2014-12-21本刊编辑部

读者欣赏 2014年7期
关键词:安南武功乾隆

在中国传统社会,所谓的“武功”一般是指对异族或者外国的大规模军事征伐获得了耀武扬威、开疆扩土的巨大胜利。清代皇帝青睐纪实性绘画始自康熙,盛于乾隆。清代战争图不仅内容包罗万象,而且纪实性突出,形象逼真。

上图:《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阿尔楚尔之战》 中图:《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平定伊犁受降》 下图:《平定太平天国战图》局部

《平定太平天国战图》序

清朝用了几代人的心血、数十年的时间和千万人的生命逐步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使得中国的疆域在明朝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并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同时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

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经营,帝国在乾隆中后期达到鼎盛。乾隆皇帝在80岁高龄时,写了一篇题为《御制十全记》的文章,自我总结一生建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他在文中写道:“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然天贶愈深,予惧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难承,兢兢惶惶,以俟天眷。”令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建碑勒文,并命当时的宫廷画师郎世宁等把若干“武功”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后人能够一睹其貌。

所谓“十全武功”是指10次取得胜利的战役,其中的“功”是指功绩。乾隆说自己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乾隆一生一直以自己的爷爷康熙为榜样,在他的这些“武功”中,两次平定天山以北准噶尔部的战争、平定天山以南回部上层叛乱的战争、两次反击廓尔喀入侵的战争,对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版图的确立、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和捍卫,都是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尤其是“格登山大捷”、“午门受俘大典”、阿睦尔撒纳逃死异域、大小和卓被双双擒杀、翻越喜马拉雅山远征廓尔喀,这些都会载入史册,是得到当时和后世人们承认的辉煌武功。

可是,派大军渡海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两次赴大小金川镇压少数藏民也被列入“十全武功”,则显得有些牵强。特别是两次大小金川之役,以十几万大军进攻不超过2万户的两个少数民族部落,在不毛之地耗费的军资多达7000万两白银,这样耗费国资和军力,与所谓的“武功”并不相称。

安南之役更是谎报战功了。安南以雄象群为阵大败清军,清军统帅孙士毅不顾数千将士弃城而逃,刚过富良江便砍断竹筏浮桥,使清军没有了退路而折损甚巨。而这一次战役,则被乾隆帝钦定的《安南纪略》记载为“振旅而还,无损国威”。

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此拼凑出来的“十全武功”,也反映了乾隆帝那追求十全十美的虚荣心态。乾隆与康熙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可是乾隆并不像康熙治理国家那般优秀和“圣明”。清朝在乾隆统治时期达到了它的巅峰,可同时也在乾隆手中开始走向了衰落。

暂且不论战绩如何,乾隆虚荣地想将功绩录传后世的念想直接催生了大批战争绘画,这对于后世的研究者是不可多得的材料。他的私人兴趣有多大?且看历史记载,乾隆时有传教士写信给欧洲同仁:“王致诚在热河50多天,用了40多天的时间作画,在这样短的时间里他要完成22幅油画,4幅巨画……”制作《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时,为追求真实逼真的效果,乾隆竟不惜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通过广东洋行与法国东印度公司签订合同,将画稿送至法国制作铜版。而当时一批身怀高超画艺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其中不少人成为清廷的御用画家,他们的西洋焦点透视等新技法为这些纪实战争绘画添加了新的活力,使其更生动、更逼真。

时空流转,斯人已远,所幸当初他们或为了炫耀战功、或为了教化目的而留下的战争纪实让后来者可以一窥当年面貌,也为历史爱好者在文字之外留下了另一种研究线索。

平定苗疆得胜图

大剿土空寨苗匪解永绥城围

《平定苗疆得胜图》亦称《湖南战役图》,由冯宁等人绘,包括16幅画,依次为:《兴师图》《剿捕秀山苗匪》《攻克木山》《攻解松桃之围》《大剿土空寨苗匪解永绥城围》《攻克兰草坪滚牛坡》《攻克黄瓜寨剿贼》《攻克苏麻寨》《攻得茶它柳夯等处贼巢》《攻克高多寨生擒逆首吴半生》《攻克廖家冲生擒首逆石三保》《收复乾州》《攻克强虎哨》《攻克平陇贼巢》《捷来图》《攻克石隆苗寨》。图上端有乾隆皇帝御笔诗文。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湖南、贵州的苗民在石三堡、石柳邓、吴半生等人的率领下起义。清政府先后派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等出兵镇压。《平定苗疆得胜图》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中的几次重大战役为题材创作而成。

作者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皴法刻画山石麻皮状的纹理和峭立的山势,并以细腻的刻画手法及娴熟的线条运用较好地勾勒出物象的质感。战争场面气势恢宏,人物造型受中国传统木版画的影响,呈头大身小的特点,古朴稚拙。

左上图:剿捕秀山苗匪

左下图:攻克黄瓜寨剿贼

右上图:攻解松桃之围

右下图:乾隆御制平定苗疆得胜图序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

乾隆御题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序

上图: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

下图:鄂垒扎拉图之战

格登鄂拉斫营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是乾隆帝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传旨刊刻的,是一组表现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平定西域准噶尔部叛乱和回部叛乱的战争画。根据清宫档案记:

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初五日,接得郎中德魁、员外郎李文照押帖一件内开,十月二十五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平定伊犁等处得胜图十六张,着郎世宁起稿,得时呈览。陆续交粤海关监督转交法郎西雅国,着好手人照稿刻做铜板。其如何做法,即着郎世宁写明,一并发去。钦此。”

乾隆三十年(1765年)五月十九日档:“十九日,接得郎中德魁等押帖一件内开,本月十七日太监胡世杰传旨:西洋人郎世宁等四人起得胜图稿十六张,着丁观鹏等五人用宣纸依照原稿着色画十六张。钦此。”

可知,战图制作于乾隆二十九年,由当时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得义四人起稿绘图,第二年又命丁观鹏等人用宣纸依原稿作着色画,原图稿完成后送至法国雕刻铜版。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16幅原稿、铜版、印画全部完成后并送回至宫廷,历时13年之久,花费约204000里拉(法旧币制一里拉约为一两白银)。战图的作者中,郎世宁、王致诚先后于1766年、1768年去世,安德义于1773年离开清宫,改任天主教北京主教,均未能见到成品。见到成品的仅艾启蒙一人。

完整的一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包括16幅铜版画、18幅文字,文字为乾隆御题序、战图诗文等,为木板印刷。在最初送至法国雕刻铜版完成后即印制了200张铜版画送回国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内府又印制多份。较珍贵的200份战图大多被乾隆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或分藏于各行宫园林中。如今可见的战图大多是再版印制的。

这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与后来制作的其他6组战图均收藏于西苑的紫光阁内。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紫光阁珍藏或被掠至海外,或毁于战火。这组战图现能完整可见的极其稀少,大都零散地被各国博物馆或学术机构或私人收藏。而战图的原制铜版则大多下落不明,现能明确已知的大多收藏于欧洲的博物馆。

平定台湾得胜图

《平定台湾得胜图》描绘了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五十三年(1788年)平定台湾战役的战争场面。此图由杨大章、贾全、谢遂、庄豫德、黎明、姚文翰等绘,包括12幅画,依次为:《大埔林之战》《进攻斗六门》《攻克斗六门》《攻克大里杙贼巢》《功剿小半天山》《枋寮之战》《生擒逆首林爽文》《集集埔之战》《大武垅之战》《生擒庄大田》《渡海凯旋》《凯旋赐宴》。图上端有乾隆皇帝的御笔诗文。

台湾历来为中国领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屏障。清雍正年间设巡台御史,旋改兵备道。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等率众抗清,连克彰化、诸罗、淡水(今属新竹)诸城,于彰化建立大盟主府,自称盟主大元帅,建元顺天,改乾隆五十一年为天运丙午年,设官分职。闽浙总督常青征剿不力,株守群城。乾隆帝改派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福康安为统帅,一等超勇侯海兰察为参赞大臣,调兵6万进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初镇压了义军,捕获林爽文等首领,同时颁布《清查台湾积弊酌筹善后事宜》章程16条,以严明台湾吏治,加强管理。从此,清廷对台湾的统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平定台湾得胜图》整体处理欠佳,情节不紧凑,有拼凑感。各种人物与景物造型较为单一,呈现概念化、程式化的特点。作为清代纪实战图这种特殊艺术形式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对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渡海凯旋 铜版画

凯旋赐宴

渡海凯旋

攻克斗六门

枋寮之战

功剿小半天山

攻克大里杙贼巢

平定两金川得胜图

上图:攻克罗博瓦山碉 下图:攻克日旁一带

上图:收复小金川

中图:攻克喇穆及日则丫口

下图:午门受俘

上图:紫光阁凯宴成功诸将士 下图:郊台迎劳将军阿桂凯旋

两金川即大小金川,位于今四川省西部,大金川位于大渡河上游,小金川则是大渡河上游东面的一条支流,均为藏族聚居地。自元代开始,中央政府先后在两金川分设土司,令其各守疆界,相互牵制,借以捍卫边围。唯土司众多,彼此之间每因承袭土职或边界纠纷日寻干戈,仇杀不已。清初沿明旧制,颁授印信,大小金川接受清廷册封。土司们常以朝廷名号恃强掠夺,蚕食邻邦,声势日盛,令边境不安。加之大小金川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成都,远连卫藏,威胁到内地的安全,为求永靖边围,乾隆皇帝遂兴师进剿,乃有平定大小金川之役。

《平定两金川得胜图》由法国人艾启蒙、贺清泰等绘,描绘了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清政府两次出兵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的战绩。16幅图分别为:《收复小金川》《攻克喇穆及日则丫口》《攻克罗博瓦山碉》《攻克宜喜达尔图山梁》《攻克日旁一带》《攻克康萨尔山梁》《攻克木思工噶克丫口》《攻克宜喜甲索等处碉卡》《攻克石真噶贼碉》《攻克葘则大海昆色尔山梁并拉枯喇嘛寺等处》《攻克贼巢》《攻克科布曲索隆古山梁等处碉寨》《攻克噶喇依报捷》《郊台迎劳将军阿桂凯旋》《午门受俘》《紫光阁凯宴成功诸将士》。

较之《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该组战图在造型、透视、构图等方面受中国传统画法影响更深,整个画面多利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去掉了阴影和明暗对比,因而画面呈现了一种平面效果。树木、山石皆用线蚀法刻画,层次感和质感稍差。

平定安南得胜图

上图:乾隆御题平定安南战图序

下图:三异柱右之战

左上图:寿昌江之战

左下图:市球江之战

右上图:富良江之战

右下图:阮惠遣侄阮光显入觐赐宴

嘉观诃沪之战

《平定安南得胜图》描绘了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至五十四年(1789年)间清政府出兵平定安南的战争场景。由杨大章等绘,6幅图依次为:《嘉观诃沪之战》《三异柱右之战》《寿昌江之战》《市球江之战》《富良江之战》《阮惠遣侄阮光显入觐赐宴》。图上端有乾隆皇帝御题诗文。

在东南亚各国中,安南大越与中国疆域毗邻,关系密切。清统一全国后,安南内部仍然陷于南北纷争之中,广南(今越南南部)阮氏控制南方,北方郑氏擅权,国王黎氏徒拥虚位。安南久列藩封,黎氏传国最久,臣服中国最为恭顺。清高宗应黎氏之请用兵安南,为安南平定内乱。战争结束后,乾隆皇帝即命内务府造办处绘制《平定安南得胜图》并刻印铜版。

此套图在风格上受到郎世宁“西法中国画”的影响,在画面局部采用焦点透视和一定的明暗对比来表现纵深效果和立体感,在构图、造型上又带有中国画和木版画的风格,反映了中国画家在试图融合中西绘画优长方面所做的努力。

猜你喜欢

安南武功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盛世之巅的一声叹息——《红楼梦》与乾隆前期政治谈片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功夫熊猫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病逝享年80岁
唯快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