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沦为让人累觉不爱的“华语大片”
2014-12-20王洞洞
王洞洞
这样的标题有点旧话重提的感觉,如果不是因为吴宇森这部号称耗资四亿人民币的《太平轮》,我们甚至已经将“华语大片”这几个破字忘了。
张艺谋是当之无愧的始作俑者,虽然在“华语大片”这四个字颤颤巍巍倒掉的过程中,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并不能算得上是巅峰,但他在12年前的这个华丽转身,堪称改写中国电影的一笔。此后陈凯歌、冯小刚、陈可辛,甚至不入流的孙健君等绿林好汉般的人物也逐渐出现,一起推倒了原本就写着巨大“拆”字危机四伏的华语大片。
我们已经没有华语大片,因为这个名词的市场号召力已经让人起疑,成为吐糟的热点,口碑和票房都遭受过惨败。但经济的繁荣、热钱的不断滚入和银幕数几何数字的增长,你让那些充满投资嗜好的资本家和依靠一张嘴就能喷遍天下的融资高手怎么能不动心呢?再加上华语电影发展到今时今日,已经靠战绩和年代梳理出一批功成名就的老资格导演,资源、意识、才能、眼界、能力看上去都不少,那么华语大片尽管牌子已倒但仍不断源源产出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了。
吴宇森完全可以像他采访中所说的那样告老还乡,做一个优雅派头的老绅士,但他禁不住情怀和心境的驱使,更可能是受不了身边人的吹嘘、鼓励和教唆,拉起大旗一而再地用实际行动来证实华语大片的溃败和不堪。
从情理和质量上来说,《太平轮(上)》都堪比《太极》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浪费资源可耻这个意义上让人无法原谅,更在于此时的吴宇森其昏聩程度跟当年的陈凯歌有得一拼。他们同样在看似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初衷不改地顽强创作,但实际上不管是效果还是成绩,都成了一个短暂时代的笑话。
一种商业类型的倒掉也许并不是坏事,吴宇森用虚假乱套矫情的宏大叙事证明了此路不通,对于其他尚未开工正在未雨绸缪的中国导演和投资商来说,完全可以当成反面教材来学习。靠一股热钱追杀观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正经有价值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商业模式也许很快就能在前人失败的轨迹上诞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太平轮》上沉沦的华语大片还是做出了决绝的贡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