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搭建有效实践活动的平台

2014-12-20陈友国

江西教育B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口吻讲故事老虎

陈友国

聆听了特级教师黄厚江执教的《黔之驴》一课,感到黄老师的课堂非常“天然”“本色”。整节课没有音乐的过度渲染,没有课件的肆意铺排,没有教学语言的刻意煽情,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快乐相约,教师在动态的生成中与精彩相遇,课上得简单朴素,实实在在,令人观之可亲,回味无穷。印象最深的是黄老师为学生搭建的语文实践平台,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提升了能力,获得了成长。

师:大家读了课文吗?

生:读了。

师:读了几遍?(生七嘴八舌)

师:读过五遍的举手。(后排的一个男生举起了手)

师:黄老师要小小地奖励一下这名同学,奖给他一次朗读的机会。

(男生站起来朗读)

师:读得不错,重音和节奏注意到了,文言文的味道自然就出来了。老师建议你在意思相对完整的地方停一停,将动作连贯的语句连起来读,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可以这样读——

(师范读后叫这名男生再次朗读这句话。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大家听后鼓掌)

师:这名男同学读得非常好。黄老师想请你帮老师做件事——请你来领读,好不好?领读时,以句号为单位停顿,谢谢。

(男生领读,全班跟读)

师:这本来应该是黄老师干的活,你帮黄老师干了,而且干得比黄老师好,老师要谢谢你。

学习文言文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朗读课文。黄老师从朗读开始,一步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看似平淡无奇,实在为后面理解文意作充分准备。教师奖励课前多读的学生,目的是表扬先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朗读评价中,黄老师既肯定男生初读时的优点,又客观指出存在的问题;在范读之后让男生领读,并用含蓄而巧妙的话语肯定男生的朗读水平,语言极富激励性。

师:刚才我们用三个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概括了驴的形象。那么故事中的老虎有什么特点?

生:小心谨慎。(生笑)

师:说得不错,黄老师同意你的说法,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以为神,蔽林间以窥之。”可见一开始老虎害怕驴。后面也有“大骇”“远遁”“甚恐”等心理活动。

师:你能理解老虎当时害怕的心理吗?

生:能。因为文中一开始就写了驴“庞然大物也”,老虎在看起来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面前,害怕是正常的心理。

师:老虎如此害怕驴,可后来又怎样吃掉驴的呢?

生:慢慢观察。老虎“蔽林间以窥之”,“往来视之”,终于察觉驴是“无异能者”。

生:慢慢适应。从“稍出近之”,“益习其声”等可以看出。

生:慢慢试探。从“近出前后”“稍近益狎”,到“荡倚冲冒”,可以看出老虎在试探。

师: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只老虎呢?

生:是一只聪明、机智的老虎。

师:我们可以仿照前面形容驴的成语,也来仿两个成语形容老虎。

生:黔虎之慧。

师:从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用哪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

生:黔虎识驴、黔虎食驴。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涵泳体会,细嚼慢咽,才能体悟作者写作的妙处,以及浸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一篇文本除了表面所能看到的价值意义外,还有许多东西隐藏在文字背后,这种深层次的内涵非得从文本语言中深入挖掘不可。黄老师在课堂上开展了“咬文嚼字”的语文品读活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老虎的害怕、试探心理以及一系列的动作变化,从而很容易地概括出形容老虎的四字词语,课堂高效可见一斑。

师:大家喜欢讲故事吗?

生(齐):喜欢。

师:好,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黔之驴》这则寓言故事。注意黄老师让大家讲故事要求挺高的,不能复述或翻译课文。有两个条件:一是要以“驴”或“虎”的口吻来讲故事,男生都以“驴”的口吻,女生都用“虎”的口吻;二是要加以适当想象,不必按课文顺序。同座位的可以先练习一下。

(生互相训练。师先点男生开讲)

生:我是一头驴,(有生窃笑,师插话:别笑,我们正在一本正经地讲故事呢)被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着(限于篇幅,故事内容略)。那只老虎跳起来,扑向我,咬住……

师:我知道你不忍心说下去了,我也不忍心听下去了。(生笑)请坐。请大家对这个同学讲的故事评论一下。

生:我觉得讲得蛮生动的。不过我建议这头驴的口吻应当更神气点,否则我们这些驴子、驴孙听了会觉得祖先很没有面子的。(生大笑)

师:评价和建议都很好。这也提醒我们,讲故事要看对象,在自己的后代面前应当卖弄点,不要太老实了。(生笑)我们再请一名女同学来讲一讲故事。

生:我是一只老虎。有一天发现山脚下来了一个不知名的动物,体形庞大,我很害怕(限于篇幅,故事内容略)。我跳起来,一口咬断那家伙的喉咙,把它吃了,然后就离开了。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老虎吃驴的过程都讲到了,就是没有离开原文讲,故事不新也不生动。

师:没有融入自己的想象,过程当然就不够丰富。看来讲故事还得借助想象,把人的胃口吊起来。

…………

利用文本,改变人称,借助想象,创编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转述能力。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黄老师开展了有趣的创编故事活动,要求学生分别按“驴”和“虎”的口吻讲述本文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艺术性的表述,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讲故事本来就是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这种灵活的要求更是让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在创编故事的活动中再一次走进文本,置换身份与寓言对话,细致揣摩、体悟不同角色的心理和性格,将文本静态的言语结构更新为动态的意义结构,创生了教学文本的意义。学生在黄老师幽默风趣的教学评价语的引导下,进行着表达生动的语言能力训练,获得了语言转述带来的创造性快乐。

师:读完课文,大家还有没有疑问?(师环视四周,见生默不作声)老师讲到这,不禁在想一个问题:黔之驴多,还是虎多?

生(齐):虎多。

师:既然虎多,那为什么作者要写少数的黔之驴?

生:是为了讽刺那些外表强大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师:对了,是为了讽刺像驴一样腐败、无能的官员。(师适时补充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让学生深刻理解以“驴”为题的真正用意,在于讽刺位高权显却又“无异能”的官员)

师:同学们有没有同情黔之驴的?为什么?

生:我认为黔之驴是无辜的,因为这悲剧与己无关。

生:我认为黔之驴也并不是“无异能”,只是黔地不能发挥它的作用罢了。

师:责任在谁?

生:好事者,好事者载驴入黔,才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师:由此可见,人要做正确的事。这样的话天才算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舞台。

…………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生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也是他们深入钻研文本的标志。黄老师在结课时利用文本的创作留白,设计了质疑问难的环节,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疑问时,怎么办?黄老师采用了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疑点和文本的留白,一步步深入思考,在了解作者柳宗元的创作背景和身世之后,深刻把握文本的主旨,进而带着思考走进生活,充分体现文本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口吻讲故事老虎
看图要有顺序
躲描猫的大老虎
在“口吻”与“意象”中激扬青春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老虎变成猫
绘画的原因
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