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匠”气又何妨
2014-12-20范维胜
范维胜
拿到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封面一竖行醒目的宣传语:“全国第一本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映入我的眼帘。《不做教书匠》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启迪作用的警句非常耐人寻味,我也摘录了不少。但我总觉得既是教书,有一点匠气又何妨?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何为“匠”?字典上“匠”有下列三种义项:有手艺的人,如木匠、瓦匠、能工巧匠;灵巧、巧妙,如独具匠心、匠心独运;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如匠气。“匠”并非贬义词。即使是“匠气”一词也非完全贬义。“匠气”,既是针对某种制作上的一种感观效果的描述,即工匠们对工艺器具及楼宇建筑上进行的雕凿、堆砌,所显示出来的感观效果。也常被引用于对文字写作方面的品评,喻诗词文章过于追求辞藻堆砌、精雕细刻、四平八稳,便有失内容的生动和灵转。例如“匠气十足”。但其技艺不可否认。中国画创作就可分为匠气与文气两大类,匠气是指作者运用熟练的绘画技巧,以其精湛的笔墨和色彩技术描写物象的表面形式或图案色彩构成形式,将形刻画得“惟妙惟肖”或给人以形式构成的表象色彩“美感”,这种作品多能在瞬间让人为之感叹,此类为以形写形的画匠作风。至于匠心那更是褒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有点“匠” 气、“匠” 心也是令人称道的。
教师传授知识必须有点“匠气”。因为首先教师对自己传授的知识必须熟习,教师对传授知识的运用必须熟练,否则难以去传授知识,让学生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就会问题百出。叶圣陶先生曾对教师们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就指出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好的教学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时候,能够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熟能生巧,所以匠气之于教师传授知识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和学生沟通有点“匠心”亦是应该的。要有说话的技巧,要巧妙地化解纠结,这也是我们任务型生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的要求。譬如我们的任务型生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分组就有技巧,就有匠心。班主任在确定合作小组规模时应综合考虑学习任务、学生年龄、合作技能及参与程度等因素。合作小组通常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性别、能力、气质、性格与家庭背景。再如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也是如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角色分工。角色分工使所有组员都承担一定角色,并履行相应职责。教师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奖励要求,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学习任务较多或需要突破重点难点时,在学生意见产生较大分歧或思维受阻时,都可以组织组间或班级的合作学习。教师还应该要合理控制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每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在组内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并努力确保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匠心和匠气。
不能一味地否认“匠”之重要,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有点“匠”气又何妨!我反而认为年轻的教师首先就应该追求达到“匠”的高度,对班主任管理、自己的学科教学的“手艺”要达到熟习、熟练的程度,继而寻求发展,追求创新。
责任编辑 甘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