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来改革课堂教学刍议
2014-12-20王裕康
王裕康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使全体学生积极地的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这样才能说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精心设计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社会》课教学更应重视导入这一环节,导入的好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寓教育于活动,绽放生命活力
《社会》课程要注重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课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社会课活动性教学的特点。社会课在认识一些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将所学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学生的年龄越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越差,对于刚刚接触社会课的学生需要加强指导,但切忌机械地进行行为训练。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三、合理利用教材,适时调整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认真研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培养情感也是社会课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在社会课上就常以各种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我们的学校》一课,在结尾处“怎样做才是爱护学校”的内容中,我出示了一幅“学校远景规划图”。我说:“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学校,校园里有山水、花鸟,你觉得美不美?你认为在这样的校园里还应增置一些什么设施更美更完善?”学生说出在相应的地方建一个足球场,我即刻在相应的位置上贴上一片“草地”和“球网”,学生看后露出喜悦的笑容,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我又让学生看图回答:“假如某处的景物、设施有破坏现象,你怎样去做?如有人破坏这一美丽的场所你又该怎样做?”学生就极有兴趣地回答出各自的想法和做法。在这有趣的情境中,学生受到了教育,激发了爱护公物的情感,也增加了自己为有这样美丽校园而自豪的感觉。
四、自悟与启发统一,促进品德内化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一直以来,学生学习品德的主要方式是听,是接受。一听就懂,欲做却不能。因为这道理是教师灌输的,中间缺乏一个儿童自己领悟、内化的过程。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去获得知识和道理,是学生品德内化最本质、基本的方式。这里的“引导”实质上就是“启发”。不过这个启发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悟性”上,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有了某种“悟性”,教师的启发才会生效。
五、教学工作中重赏识,采取各种方法实行赏识教育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夸奖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让一个人觉得自己受人尊重的,他就会自尊自重。多表扬,适时地表扬,在育人工作中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低年级的小朋友尤其喜欢表扬。老师不经意地一句表扬会让他乐上半天,还会回家向爸爸妈妈炫耀一翻。老师奖励的一个小小的五角星,会让他在小伙伴之间洋洋自得。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兴趣是人们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凡富有兴趣的东西,学生都学得好、记得牢。社会课应像学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中创设情景,着力渲染浓厚的气氛,使学生进入一个充满美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饶有兴味地学习。总之,在我们教学中要以兴趣为起点、为先导,设计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发展,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兴趣中不断提高。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进去,我就完全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