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三农长效机制探析——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挂职服务三农为例
2014-12-20党养性王云江
党养性 王云江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所在。农业职业院校以服务“三农”为己任,担负着促进农村建设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使命。[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西部首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同时,紧紧依托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结合学院实际与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快高等院校与地方产教融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12年4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杨凌区签署校区合作共建协议,选派青年教师到杨凌区镇村挂职锻炼服务三农,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一名学院选派到农村挂职服务的高职教师,在服务三农工作中,本人一方面牢记使命真抓实干,为推进基层工作竭智尽力,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在凝练总结服务三农工作中的问题,探索思考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三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以期通过合理良性的体制机制解决现实问题,打通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推进产教融合,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能力和引领功能。
1.农业职业院校教师挂职服务三农工作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挂职服务杨凌区三农工作一年半的实践中,学院党政科学部署、严密组织,到农村基层服务的青年教师牢记使命、务实履职,在科技下乡培训、实用技术指导、农产品宣传推广、农业政策宣讲、文艺下乡汇演、基层信息收集研判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农业职业院校的科教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在基层农村和农民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促进了学院与地方政府的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在服务三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服务政策的效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自身工作行与思,笔者归纳出了农业职业院校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存在几个方面的典型问题:
⑴挂职服务三农工作整体实施上还处于点对点、单兵作战的状态,合作资源、联系渠道、工作路径等略显单薄,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化和网络化覆盖的态势,服务三农工作在深度、精度和广度上还亟待提升。
⑵没有形成服务三农工作与农业职业院校科教资源、专家团队之间的稳定联系。在服务中存在联系专家临时性、一次性的问题,还处于活动找人的初级阶段,联系社会资源和农科专家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科教专家团队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挂职服务没有实现农业职业院校科教资源、专业特色、技术优势与基层实际问题的紧密衔接,使得服务三农的效率和效益大打折扣。
⑶服务三农的实效性和工作创新力度不够。目前,挂职服务三农工作多以开展活动的形式为主,工作流于表面化、活动式和形式化,没有与服务对象进行深入沟通,没能形成密切合作的通道与模式。
⑷挂职服务人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目标意识和专业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服务思路不清晰、工作抓手找不准、服务目标不明确、不能在农村基层找问题解决问题等因素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三农工作成效的发挥。
以上问题的存在,固然与三农工作实际情况和挂职服务教师自身实际密不可分,究其根本还在于服务三农的制度设计这一全局性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全面、科学、准确地进行制度完善,从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上进行突破,打通职业院校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2.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三农长效机制体系
在对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三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知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发挥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关键在于优化制度和完善体制机制。通过优化和完善服务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破解现实存在的各种难题,实现服务工作实效化和长效化,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产教融合与创新发展。
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三农长效机制体系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主题,是一套涵盖教育培训、管理考核、激励保障等内容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科学的选聘机制、切实的教育培训机制、严格的管理考核机制、全面的跟踪培养机制、有效的保障激励机制、完善的支持帮扶机制、优化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同步的产学研协同机制。
农业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三农长效机制体系图
⑴选聘机制是挂职服务三农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地选聘能够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有志于服务基层的优秀教师被遴选出来,代表学院去农村基层服务,助推新农村建设发展。
⑵教育培训机制是挂职服务三农工作的关键环节。系统化、体系化、专业化地开展针对性强的岗前教育和专项常态化培训,在思想意识、服务水准、专业技能上提升挂职服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为服务人员在农村基层干成事、干好事奠定坚实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⑶管理考核机制是挂职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引擎和着力点。管理考核机制能够完善监督,形成对挂职服务人员的倒逼加压机制,促进挂职服务人员在农村基层更加务实高效地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实现预期目标。[2]管理考核机制关键在于采用科学方法,设计切实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量化管理,以规范的考核管理推动各项工作。具体方法可参照绩效考核管理的“SMART原则”,根据服务预先设定的各项目标,对挂职服务人员和服务成效进行严格科学的考核,促进挂职服务工作的有序推进。
⑷跟踪培养机制是挂职服务三农工作的内在要求。建立跟踪管理、重点培养的督导机制,及时、定期与挂职服务人员进行谈心和辅导,帮其提升工作能力,全面助推青年教师成长发展。
⑸保障激励机制是挂职服务三农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助推器。有效的保障激励措施能充分调动挂职服务教师服务三农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工作热情,激发服务潜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准。
⑹支持帮扶机制是挂职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出台相关规定,明晰权责,建立有效的支持帮扶机制,为挂职服务人员提供强有力的后援支撑。
⑺资源共享机制是挂职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平台和纽带。通过农业职业院校教师深入农村基层可以实现校政资源共享,构建宽广的校政合作平台,服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三农建设发展。同时,挂职服务人员内部的经验交流与探讨,实现工作资源共享,提升服务水准和工作内涵。
⑻产学研协同机制是挂职服务三农工作的目标和落脚点。教师在挂职服务三农工作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对接,学以致用,产学研协同推进。挂职服务人员将理论知识根植农村基层,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反哺本职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实现产教融合。
3.长效机制指导下具体的实施举措
作为涉农性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牢记国家使命,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扎实推进服务三农工作,青年教师基层挂职服务杨凌区三农建设发展就是学院服务新农村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探索。在服务三农长效机制构建和完善的基础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对青年教师挂职服务三农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和科学部署,通过一系列的具体举措推进挂职服务三农工作的有效开展。
⑴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选聘优秀青年教师赴农村基层开展挂职服务工作。首批入选的16名青年教师均是经过“个人自愿报名、组织面试考察、党委研究确定”的公开评审方法,优中选优、公平、公正地被选拔出来到镇村服务。
⑵在挂职服务工作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和专项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培训突出学用结合、因地制宜,实行参与式、互动式、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和挖掘挂职服务人员的各方面潜能。开展岗前培训、专项培训、定期轮训,帮助挂职服务教师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开展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助推农村基层各项事业发展。[3]
⑶服务三农工作实施中,学院对挂职服务人员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管理考核,收到了良好的督促成效。通过定期提交服务工作总结、安排督导检查、组织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服务三农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考核评估,促进了服务三农工作的高效开展。
⑷对挂职服务教师进行跟踪培养,促进其更快成长成才。通过跟踪培养,确保每一名挂职服务基层人员都能进入“科学选聘——培养成长——岗位成才——待遇保障——考核激励——有序流动”的良性发展过程。[4]
⑸为增强服务成效,以院发红头文件的形式对挂职服务保障激励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日常活动支持、挂职服务经费、评职晋升优先、服务项目支撑等方面都作出了详实安排,充分调动了挂职服务教师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奉献基层的主动性和开展工作的创造性。
⑹学院采取积极统筹协调、成立专家服务团队等切实有效的举措支持协助青年教师挂职服务三农工作。为做实做好校区合作共建和服务三农工作,学院专门成立了由现代农业、旅游、管理、建筑、电子信息等方面58名专家组成的为农服务专家组,为挂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⑺构建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协调沟通密切联系,主动贴近,加大组织部门的纵向协调和服务人员之间的横向交流,以挂职锻炼为抓手,搭建了校政合作和挂职服务基层的资源共享平台。
⑻实行社会服务项目与挂职服务匹配衔接,以项目研发促进服务工作,形成了产学研协同的联动格局。通过为农服务项目的研究,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校政全面合作、理实无缝对接,促进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教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发挥。[5]
在上述实施举措的基础上,农业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应强化目标责任制,与挂职服务教师签订服务基层承诺书,以明确目标指引和衡量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同时,在积极做“基层所需、民众所盼”的实事好事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新媒体开展服务三农工作,构建立体化、多重覆盖的服务网络,增强服务效力和影响力。
农业职业院校实施教师挂职服务三农是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大创新举措。通过构建完善的服务三农长效机制体系,助推挂职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服务功效,促进产教融合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同时凝练形成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三农的典型模式与优秀经验,为同类职业院校提供良好借鉴,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1]杨玉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6-39.
[2]刘明星等.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9):93-95.
[3]朱定贵.对我国农业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3):83-85.
[4]胡浩民,吴棉棉,向安强.多元联动的科技创新范式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温氏集团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232-237.
[5]姚辉波.高等职业院校基于专业资源优势的社会服务模式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