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为陕西经济发展培养专业翻译人才
2014-08-15乃瑞华王明明
乃瑞华 王明明
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文化积淀深厚,文物遗存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近年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而复合型翻译人才的稀缺已成为制约陕西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国际化进程的瓶颈之一,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文化翻译人才迫在眉睫。
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复合型文化翻译人才的需求
2001年十五纲要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家计划,十六大把发展文化产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1.蓬勃发展的陕西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最具前景的“朝阳产业”。陕西作为我国文化旅游大省,其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以兵马俑、大雁塔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秦腔、农民画、皮影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西部影视、陕西作家、长安画派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还有祭祀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自然风光文化……这些独有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陕西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包括文化旅游、出版传媒、广播影视、会展、动漫等多种文化产业门类。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这与文化翻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关。
2.陕西省复合型文化翻译人才供求状况
复合型翻译人才就是指掌握翻译以及另一个或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翻译人才。(武广军,2011)。陕西历史底蕴厚重、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外合作的重要地区。快速发展的陕西需要与世界接轨,日益繁荣的文化产业需要走向世界,这都要通过翻译来实现,翻译处在文化交流的前沿,对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笔者对陕西省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探讨高校应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78.2%认为目前翻译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翻译行业高层次复合型中译外的人才严重匮乏,翻译质量低劣,存在着严重的粗制滥造的问题,让人贻笑大方的公示语在公共场所、旅游景点随处可见。高素质的实用性翻译人才缺口很大,符合陕西经济文化发展的专业翻译人才现状令人堪忧,这已经成为陕西文化“走出去”的瓶颈。
陕西近几年有大量的翻译专业本科生和MTI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这说明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矛盾。尤其是文化翻译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市场急需的中译外文化产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黄友义、黄长奇(2005)指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翻译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翻译人才之间的巨大差距是翻译质量问题的核心所在,因此,确保翻译质量首先应该从翻译人才培养入手。
完善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国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外语系下开设翻译方向,传统的翻译教学并不是真正的专业翻译教学(武光军,2011)。专业翻译是集体化项目操作,翻译人才必须具备翻译以及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一个人一支笔一本书”的日子已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翻译软件及工具的团队合作翻译(谢天振,2012)。传统翻译人才培养与当今翻译市场的不适应性让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成为必然。
陕西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大省,云集了近百所高校,在培养专业翻译人才方面也紧跟时代步伐。2006年,教育部批准三家高等院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翻译在我国首次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被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并被批准招收本科生。2010年9月,全国共有31所高校获准试办本科翻译专业学位,而陕西只有西安外国语大学(后文简称西外大)1所。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15所MTI试点教学单位,2010年西外大MTI开始招生,开启了陕西省MTI专业学位教育之先河。但陕西省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校企合作的课外实践上下功夫。
1.探索合理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目前很多院校翻译专业发展的一个障碍。陕西各高校要立足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需求,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紧密联系翻译产业,以语言知识、翻译专业技能与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为着眼点,建立了一套知识与技能相融合、体现本土化特征的课程体系,重点开展以文化、商务和科技为核心的口、笔译教学。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方面要有两个侧重,第一要侧重汉译英。我国尤其陕西翻译人才匮乏主要体现在汉译英人才方面,因而翻译人才培养必须加重汉译英的分量。第二个侧重,指加大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课程。翻译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学校可以根据地区特色、本单位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本校专业特长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比如专业选修课可以开影视听译和字幕制作、联络陪同口译、影视剧本翻译、旅游翻译、会展翻译、陕西本土作家作品翻译、陕西戏剧翻译等。学生还可以跨专业选课,对于新设翻译本科专业及翻译专业硕士,“翻译+专业”、“专业+翻译”和双学位的模式将是今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武光军,2011)。
2.产学研相结合的课外实习
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已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一个新亮点(郭晓勇,2010)。对于专业翻译来说,学生的实战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学生的实习就必须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保证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翻译实践不仅包含着课上课下的翻译练习,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在课外实习中,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翻译实战,面对真实的客户,译文由客户进行评判。2012年4月,笔者随同本校三名老师去上外高翻学院进行最优化专业口笔译学习,期间深入了解了他们MTI实习基地,感触很深,学生就如同在真实的战场打仗。为了使学生能得到更多参与真实翻译项目的机会,上外高翻除了与合作单位的校外实习,还有学院自建的由经验丰富的笔译专家姚锦清教授负责的学生实习中心。笔者参观了实习中心,本中心可以承接翻译市场上各种各样真实的翻译项目,在学生翻译团队中设立协调、初稿翻译、审校、术语等小组,学生能全面体验翻译项目过程,锻炼专业翻译的能力。相比之下,我们一直为之骄傲并采取的课堂上模仿真实情景教学法,充其量只是模拟演练而已。
近几年陕西一些高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把课堂教学和真实的翻译环境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实战能力。目前陕西各高校建立的实习合作单位太少,学生得到的锻炼机会非常有限,各高校应该积极地将翻译的实践教学与地方经济相结合,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联系,拓展翻译实践渠道,比如与陕西省文化厅、旅游局、陕西日报社、西安曲江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陕西要利用好国际交流活动,营造真实的口笔译学习环境。陕西省定期主办欧亚经济论坛、中国西部地区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杨凌农业高科技博览会等一系列高规格的国际会议,还将推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高校可以选派志愿者为各种活动提供服务,或者观看现场口译,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结语
复合型文化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改变传统的英语专业下翻译的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课外实习,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翻译项目的整个过程中,为今后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充分的准备。当然,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师资队伍,高水平的翻译能力和高层次的专业翻译实战经验对在校口笔译教师来说都是很难克服的障碍,因此,要培养一批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必须积极促成专业教师队伍的形成。
[1]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J].中国翻译,2011(6).
[2]黄友义,黄长奇.翻译质量与翻译协会的责任[J].中国翻译,2005(5).
[3]连彩云,荆素蓉,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2011(4).
[4]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2011(3).
[5]谢天振.新时代语境期待中国翻译研究的新突破[J].中国翻译,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