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巨人的衰落
2014-12-19一言
一言
曾几何时,索尼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之高,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热捧,在全世界都得到广泛欢迎。如今,曾经的“索尼神话”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出售核心业务、市场占有率急速降低的衰败景象。原因何在?
今天举步维艰的不只是索尼,曾经如日中天的夏普、日立、松下等都渐成昨日黄花,逐一被新兴的中韩企业超越,这标志着日本以制造为主的工业化经济在经历整体下滑。其核心原因是全球已进入后工业化的信息时代,企业制胜的法宝是创新、速度和用户的综合体验,即软硬件及内容的深度整合。显然,日系企业过时的工业化制造模式已跟不上时代潮流。
工业化制造模式最大的缺陷是重制造和规模、轻创新,对产品质量和成本过于精益求精,因此偏重渐进式创新,而非开放新市场的颠覆性或激进式创新。同时,制造业的特点还导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并习惯于流水线式运作模式,缺乏深度平行协作。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缺乏强有力的创新,对市场和技术变化反应太慢。
事实上,索尼已多年没有推出任何强大的新产品,即使其相对表现最好的游戏机部门,也在沉默长达6年之久后才刚推出新一代产品。终结创新缺乏显然是索尼衰落的最核心原因。与之对照,三星虽然看重硬件制造,但采取的是以创新为本的新工业化模式,即以创新支撑高端产品,通过垂直整合进行大规模制造,同时实现创新和规模同步提升。如在智能手机市场,三星的强大创新能力让以创新著称的苹果倍感压力。
工业化制造模式的另一致命缺陷就是缺乏应对市场和技术变革的能力。过去10年,高科技产业经历了若干重要的变革,如互联网、数字化、软件和内容成为主导和移动平台的崛起等。每一次变革都给类似索尼这样技术和资金储备雄厚的企业提供了再度辉煌的契机,但索尼几乎全部错失。
索尼错失诸多机遇的原因是其决策太慢,根源仍是过时的工业化制造模式及由此形成的僵化的企业文化。和索尼工业化制造模式相匹配的是它阶梯式的管理结构,由此造成官僚作风横行。同时,日式共识性决策模式进一步放慢了决策的过程。这些都导致索尼创新乏力,应对变化缓慢。三星只用5个月就可以把一项创意变成商品,而索尼至少需要一年或更长。
更重要的是,索尼过时的工业化制造模式助长了各部门的山头主义,形成了各自为战、抵制协作,甚至内部斗争严重的企业文化。虽然索尼拥有强大的硬件能力和娱乐内容,但它没能将自身的硬件和内容有效整合,直接原因就是这两个部门之间的长期争斗,错失了发展良机。在工业化时代,各产品独立性很强,索尼各部门单打独斗,表现出色。但到了信息时代,部门必须全力协作,进行产品的深度整合。
过去10年间,新技术的升级更迭几乎重新定义了索尼所涵盖的所有领域,包括硬件、软件和内容。固步自封、步履缓慢的索尼被一次次技术浪潮抛在了后面。悲哀的是,索尼似乎从来都没有意识到它赖以称雄的工业制造时代已成过去,信息时代已然到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