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乐,惟教语文
2014-12-19周顺海
周顺海
总有一些极为偶然的机会,把自己推到了风尖浪口,也因这样的一次次抉择,让自己对身处职业的高原期有所省察,并有了欣赏别致风光的机会。我的语文梦并不复杂,并不华丽,只是朴朴实实的念想,学会把杂乱的思路梳理清晰,表达对外部世界的稚嫩看法。语文的教与学,就是一种体验,一种表达,一种整合,一种存在。在重构中把许多表象的体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不断为自己搭建表现人生与获取经验的舞台。
宰制的夹缝仍有活力
当我渐渐有了清晰的实践路径时,却不料,命运小儿又跟我开了一个玩笑。一方是进机关大院,做资料员,还可做专职编辑;另一方是上课,继续守望我的语文梦。几乎,所有的人都支持我选择前者,唯独我选择后者。大家都说我是傻子,我却跟编辑部的同事老权笑侃说:让他们都去说吧,我们继续当咱的疯子!
身为语文老师,我为曾经没有把握好讲台上的言说与表现机会而忏悔,彼时,我对学生言说能力的锤炼是低层次的。在教给学生的应试能力方面,确乎存在诸多缺陷,没有高效的指引力,给自己的语文梦带来了打击。睁眼四望,发现论资排辈、相互攀比、虚荣心紧紧地钳制着局中人的思维,使其每一天的工作都处于胶着状态,难以推进。
告知学生,为了使梦想走得更远,我们需要自我保护。为了使梦想有根的依托,我们必须妥善地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我与同事如是说。
身为语文教师,我为自己的人云亦云没有创见难以挣脱环境限制而难受。疲于应对,不敢放开手脚实践,结果导致千人一面。其实,可以借助读写,改变学生的运行轨迹,而我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教育一旦进入事功境地,难免会出现去语文化的趋势,当我明白这一点时,又必须时时谨防精神的病变,不让教育者固有的理想与信念遭受现实的围裹。如果学校的管理体制无法为理想者提供一个构筑梦想的舞台,管理的漏洞就会使其发展出现一盘散沙的现象;如果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那么,学校就无一例外地会成为扼杀学生个性创造的工场。难怪爱恩斯坦曾说过,“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人总是过于现实,为了让自己过得舒服些,也为了不让自己被人孤立,往往会选择跟随大众,从众心理降低了人的锐气与创造。对于这样的跟从,我极为理解,也就不再强求。宽容,乃是人生的大修炼,当我习惯了宽容时,凡事常常能反求诸己,不亦快哉!
我始终坚守一种信念,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件小事。于是,就有了语文课堂上的启蒙行动,那一节节语文课,就是我对学生的启智之举,尽管自己还没有太高明的应对事功的能力,但我依然为守望梦想而乐此不疲。作为一个行动者,我不习惯停留在昨天的重复上,而是每天都在观照自我,颠覆自己。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写作实践,在自我言说的互动中,发现一个鲜亮的思想火花,足以让我兴奋上一阵子。在那本学生的毕业创作辑录《陶梅足迹》的前言中,我写道:“不管如何,对于语文的终极目标,我更愿意用‘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来作为语文人终生奋斗的方向,唯有如此,语文实践之路才能更有文化气息,更大气。”由此,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在书里跳着各自的青春舞曲。
一棵棵尖毛草悄然拔节
教育永远是艰难的事业,于今尤烈。看看教育人的扭曲行为——公办学校成为私立学校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商家的后花园,就能知晓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学校的军备竞赛以另一种形态出现,无非加快了教育生态恶化的速度,这不禁让人扼腕长叹息!当一个人在某些细节上潜意识地表现出一种文化遗忘时,他的短板将会一步步地彰显不足。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孤陋寡闻,这一切都将成为教育者再出发时的瓶颈。反观自我,一旦发现自身沾染上这种种丑陋,我就必须立即加以剔除,不让其有片刻的时光可以停留。
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个性化教育。那么多文质兼美的文字,其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作者在那里言说,而学生作为再创作的主体,他的个性化阅读将决定作家的文字是否能继续走远。在这里,语文教师势必要表现出虔诚的阅读姿态,甚至要有创作的不竭热情与动力。身为语文教师,讲文章,谈生活,说人生,他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只做一个搬运工,使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那是无法把握“活泼泼”的语文脉理的。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备受诟病,阅读,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完成那几道练习题,这与阅读的本质背道而驰。这样的阅读使语文面目全非,为考试与做题的阅读,会造成学生对阅读的厌烦,不少人走出校门之后就结束阅读生涯,便是明证。而今的写作,则是一种谎言教育,说真话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由此,大家明哲保身,习惯了用谎言保护自己。如此读与写,遑论能培养学生的读书情趣与智慧,又何以能培育出表里如一的具有梦想的现代公民?
大而言之,语文教学,更是一种公民教育,它承担起了培养现代公民的重任。作为语文人,我不得不自我珍重。语文同行总说,这一辈子,如果不教语文,要说多爽就有多爽;我却说,这一辈子,惟教语文是乐。
唯有学习,继续走在探寻真理的路上,捍卫语文教师的尊严,才是要务。全方位地开展阅读,对语文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阅读,不是为了应付做题,而是为了开拓生活视野、增加人生阅历,这种不带功利性的阅读方能使自己的精神逐渐强大起来。在学校的管理视野中,据此也能办出它的特色来,只是,大多数人觉得这与考试无关,起色不大,却从来不考虑阅读对于一个人未来的意义。阅读视野决定了写作的高度,缺乏敏锐的视角,也就难以有醒觉的文字表述。阅读是很个性化的实践体验,阅读主体各自的体验最真实,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不时地加以比对,联系自身的生活遭遇,与文本进行碰撞,在碰撞中发展自己的心理能力,这或许是阅读的不自觉的功利倾向。然而,正是这一不自觉的倾向,成全了心灵的成长,为言说的表现奠定了根基。在学生作文小集子《文心海语》的序言中,我留下一笔:“丰富的课外阅读拓宽了你我的思路,学以致用的同时,要学会创新,而你我仅仅需要一次用心的书写。”endprint
阅读的最高指向离不开写作,离不开言语和思想的表达,对学生而言,多视角的写作,具有言说的输出功效。字里行间始终有一种修炼的留痕,内外一致,则文字的内在魅力自能帮助主体抵达彼岸。学生如那一棵棵尖毛草,我惊讶,他们竟也能培植自己的尖毛草。
这一次能抵达何处
在一个不允许优秀的环境里,所有的追求都将遇到落后者、守旧派的裹挟,在他们的世界里,有人超越他,他就多有不适,有人落后他,他就满是安全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优秀者难免会被同化,被扭曲,被吞噬,越是这样,越觉得坚守理想之艰且难。学生的语文成绩,再怎么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再怎么好,也好不到哪里去。正是这种二律背反,注定了语文的沉重。即便如此,我也必须为之守护,一如对于童年的守护,先知先觉者总要走在前头,不管遇到什么势力的阻隔,都要义无返顾地向前。
一个人的实验就这样在一所学校里慢慢坚持着,张文质先生说,很想到那些只有“一个人的学校”里去走一走,看看“那一个人”。我是他所罗列到的一个,激动之余有点愧疚,因为自己并没有如先生所期待的那样。愧疚之余,依旧是感恩,有想念的快慰,有独行的勇毅。
有时,灵魂必须停下来,聆听内部的声音。这一次,我不妨停下来,静静听听自己的诉求。为了保持前行的动力,我时刻不忘初心,时刻惦念学生的生命状态,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警惕。临近学期结束的某一天,连续上了三节课,本来已是不容易,不料在课堂上有了一点小激动,我激切地说:“个别同学的精神状态不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越是最后关头,越需要调整自身的心态,把提高自己、超越自己当成是每天最重要的事。越到最后,我越强调状态,状态不好,会很麻烦。寻找状态,需要技巧,有一个合理的调节。要懂得从复杂重归于简单,在至简中寻找至理。”没想到,下课后,隔壁班的小佳同学跑过来笑呵呵地对我说:“老师,你刚才在隔壁班上课很生动啊。”我来不及细问哪个环节让她感动,倒是觉得,这样的学生值得骄傲。
提及这个来自语文课堂的细节,只想说明自己特别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言说,当我仔细地倾听学生的观点之后,便能根据零碎的语词帮助学生寻获其背后的意义系统,由此完成一次次对话的转换与升级。
看着那本学生自制的送给我的留言册,班长带领全班同学写毕业寄语,我莫名感动。班长说:“虽然这本小册子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喜欢文字与语言的您来说,我想已经足够!”知我者,莫若生也,为此我更愿意守望语文,在那一片自留地上慢慢老去。
教育者的内在冲突永无尽头,或许,它们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一个个灵修课堂。我不知自己能够抵达何处,但愿,这个梦想的守护能够天天进行。即使那一片自留地不复存在了,我也无须忧愁,起码,我还可以像肖复兴那样——“教儿子学作文”,同样可以亲子共读,与孩子一起感受生活语文的乐趣。
(作者单位:普宁市梅塘镇梅峰初级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