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乡土史资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2014-12-19黄素龙
黄素龙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资源的组织者。历史教师要实现历史课程目标,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就要懂得“用教材教”, 而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用好历史教材之余,还要善于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教学最好是从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教科书中去,使教科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近年来,许多历史教师也开始提倡把本地区乡土资源与历史教材结合起来。受此启发,我在历史课堂上,也多次尝试把本地乡土史融入历史教材,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开发历史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由于我自小生活在潮汕地区,对潮汕乡土史较为熟悉,在具体的历史课程中,也主要是尝试把潮汕乡土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本文在涉及到如何恰当利用当地乡土资源的问题时,主要以潮汕乡土史资源为例,同时希望以小见大,总结出一种挖掘乡土史资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模式。
一、导入过程:用乡土史吸引学生
导入是一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导入环节设计得好,往往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尽快达到接受新知识的最佳状态。家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学生们对其中的很多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在历史教学的导入环节,借助地方乡土史资源设计导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从而为学生学习新课程创造良好氛围。
我在讲授岳麓版历史必修(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中第4课《宋明理学》时,发现这是一节颇具哲学色彩的课,也是一节很难上好的课。宋明理学的两个主要派别,各自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别为朱熹和王阳明,他们都曾在毗邻潮汕的福建和江西讲学,而且在潮汕地区都有入室弟子,如郑南升、薛中离等人,故而他们的思想在潮汕地区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我在《宋明理学》的课堂导入部分融入潮汕乡土史,用《潮汕地区图》设置了两个历史场景,一个是潮阳西门宋代理学遗址——孔安堂,一个是潮安庵埠明代心学遗址——宗山书院。这样的历史场景显然是可以触摸的,学生一下子产生了亲切感和现实感。随后我用简练的史料介绍两位与宋明理学有着渊源的潮籍名人——薛中离和饶宗颐。薛中离(1468-1545年)名侃,字尚谦,揭阳龙溪都(今属潮州市)人,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之一,是潮汕地区传播王阳明心学的首倡者。饶宗颐(1917- ),潮州人,著名国学大师,享有南饶北季之美誉的当代人。古今两位潮籍名人均与理学都有着很深的渊源,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他们与抽象而陌生的理学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该堂课原本抽象而枯燥,但由于借助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学生熟悉的本地区乡土史资源导入,学生从一开始就兴趣盎然,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讲授过程:用乡土史点化学生
讲授是每课的核心所在,每一节课依据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难点知识都集中在这个过程中,一节课所需的大部分时间主要也用于这一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中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成为课堂有效性的主要评价标准。在这一环节,发挥乡土历史知识对教材的辅助作用,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把既有的与刚刚接受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由于全国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对地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结合乡土史的相关内容,从有关的地方史料入手,可以加深学生对全国性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影响的理解。我在讲授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辛亥革命》时,根据《汕头市志》相关史料为学生介绍: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浪潮中,汕头人民和海外侨胞,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爆发了名震中外的丁未革命党人黄冈起义。由于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的斗争,潮州城终于在1911年11月被攻克,潮州知府陈兆棠也被革命党人处决,清皇朝在潮汕地区的统治彻底瓦解。通过融潮汕乡土知识于教学内容中,学生了解到潮汕人民对于清政府全国统治的土崩瓦解献出了一份力,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
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史内容,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历史不再遥不可及,历史就在身边,身边就有历史。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促使学生在活跃的历史课堂氛围中深化对历史教材的领悟。
三、小结过程:用乡土史激励学生
课堂小结和课堂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总结得好,可以使教学过程首尾呼应,善始善终。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大脑最疲劳的时候,教师若能设计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课堂小结是总体思路最明确、最深刻、最集中的阐述,是整节历史课的精华所在。乡土资源贴近学生,为学生所熟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久远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因而在课堂小结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我在讲授岳麓版历史必修(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中第4课《宋明理学》的课堂小结时,以潮汕人郑南升800年前在潮汕历史文化遗址孔安堂,讲授“朱子理学”和薛侃400年前在潮汕历史文化遗址宗山书院,讲授“阳明心学”为榜样,激励学生走出历史教材,走进生活,走向未来,为往圣继绝学,为潮汕人争气。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历史学科“无用”的观念误区,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历史与现实、未来的结合中产生时代感和使命感,以家乡的历史名人为榜样,向往乃至践行奋发有为的人生,这无疑实现了我们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
四、试题设计:用乡土史考查学生
综观近年来各个省市自主命题的高考历史试题,不少考题渗透了乡土特色的史料资源。人人都有家乡情结,都有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愿望,增加乡土史在高考历史试题中所占比重是各个省市自主命题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与历史教学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的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具有乡土特色的历史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势必将成为今后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广东是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战场,是新思潮的主要发源地,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策源地,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高中历史教材中反映广东乡土特色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近代中国新思潮萌发、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孙中山与国共合作、粤港澳问题与“一国两制”等。高中历史教材的这些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广东乡土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历史角度展现了广东地区的乡土特色,向来是高考历史试题或文综试题上亮丽的风景线。从全国高考命题趋势看,体现乡土情怀的高考试题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测试中应多作尝试,设计富有乡土特色的试题。例如,可以适当考察全国教材中涉及到的潮汕乡土内容,设计这样一道选择题: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总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利用当地乡土史资源,将其与历史教材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把相应的乡土史补充进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变相对沉闷的历史课堂,使学生喜欢上历史,快乐地学习历史,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认识学习历史的价值,感悟和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