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达成有效的阅读拓展
2014-12-19宋玉贤
宋玉贤
在语文课堂阅读中,适当地进行拓展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养成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该明确,课堂阅读拓展虽然有效,但也必须有效把握,合理掌控,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拓无底线,展无节制。
要想达成语文课堂上有效的阅读拓展,应该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拓展训练要紧扣文本
语文课堂上的拓展训练应该紧扣文本进行。毕竟,文本是阅读的中心,可以超越,也应该超越,但是,在超越之前,还是应该引领学生认真阅读,举一反三,以便让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学会阅读。可惜,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堂阅读时,只是让学生将文本匆匆读一回,便急于进行拓展,以创设所谓的课堂教学“亮点”。殊不知,学生连文本都没读懂,拓展也就有名无实。
某教师在教学《早》(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时,只是让学生粗略地读了一下关于梅花的文字,就提问:这段写梅花的文字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梅花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随即出示了陆游和毛泽东有关“咏梅”的词以及梅花的图片,让学生读词看图,教师则是大讲特讲梅花的品格。这位教师虽然想让学生感受到鲁迅的品格高洁,和梅花相似,但是,因为他的训练指导没有紧扣文本,使得学生的认知走向浮泛和肤浅。关于梅花的那段文字是《早》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这些文字,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先画出描写梅花的句子,再借助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领会第五自然段中的四句话,让他们明白,“几乎满树都是花”是写梅花开得多,“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是写梅花的色泽,有“冰清玉洁”的“韵致”,下面的两句话则写梅花的“飘香送暖”以及梅花的“开得最早”。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拓展训练,才不致过于突兀。
无独有偶,刘老师在教学《恐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时,让学生收集了恐龙的有关资料,以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做本无可非议,可是,刘老师用大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却不让学生走进文本,阅读文本。这样的课堂因为远离了文本,也就使得阅读拓展有名而无实。
阅读拓展有效,也有用,但不能“我行我素”,丢下文本不管。只有围绕文本的拓展,才不会让学生如坠云雾之中。
二、拓展训练要契合情感
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拓展不是漫无目标的,而应该契合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渐次阅读——拓展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中,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一教师在上完《月光启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后,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做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在饶有趣味的课堂教学之后,于《白发亲娘》的音乐声中,结束了这节课。此时,教室里静极了,孩子们留下了眼泪,听课老师流泪了,上课的老师也动情了……课终而情未尽,为什么会收到这样的效果呢?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全文洋溢着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浓浓的感激、怀念之情。学生在阅读时,已经受到了强烈的感染。而教师播放《白发亲娘》的音乐,更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契合了他们的情感,自然收到了最好的阅读效果,以致让许多学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由此可见,阅读拓展并不一定要采用多么“隆重”的仪式,只要能契合作者的情感,契合学生的情感,就好。
三、拓展训练要围绕主题
一篇文本有一个主题,课堂阅读时,虽不一定要将主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但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心中还是应该有一个主题,能给学生以必要的“阅读引领”,让他们的灵魂受到净化,品质得以养成。必须指出的是,学生在语文课上受到的灵魂净化和品质养成应该是“语文式”的。
张老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时,引导学生阅读九江赛城湖大堤抢险后,多媒体展示了人民子弟兵在历次抗灾抢险中的战斗场面,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张老师还对图片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让学生说说看到每一幅后的感受。自然,学生们说出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与可敬可爱。而张老师也为自己让学生接受了大量的思想教育而沾沾自喜。
应该说,张老师强化对学生的教育诱导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课堂上的拓展训练既不能偏离“军民鱼水情深”这一主题,也不能将这一主题强化得过了头,让语文课堂偏离了语文学习的正途。张老师的“主题突出”的教学实践再次表明,语文课上的主题教育是需要的,但也应该是无痕的,能以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最终收获真切、独到的理解,最好。
四、拓展训练要符合生情
语文课上所有的阅读理解与拓展训练,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而目前的语文课堂里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活动的时间过长,而他们的阅读收获却少之又少。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许多教师以为学生只要动了起来,就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也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自然也就是自己上了一堂好课。许多人根本没有想到学生是有差别的,或者明知学生是不一样的,还要“图省事”,将课堂阅读围绕内容进行,而不是针对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练习。最让人担忧的是,像这样鼓励学生课堂上“盲动”,并将“盲动”误认为是“能动”的语文教师,并不是少数。
某教师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苏教版小语六年级上册)后,多媒体上出现了杜甫的《春望》、《月夜》,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等爱国主义诗篇。朗读这些诗后,学生对这些诗的意思还没完全理解,教师便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这些诗的特点。结果,小组合作了十多分钟时间,学生也没能探究出被教师“认可”的见解来,无奈之际,教师只好自己总结出这些诗的特点。乍看上去,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因为教师没有做有效的引导点拨,学生也就没有探究出这些诗的特点。这样做,拓展训练的形式是有了,但教师却忘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偏离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实质。
拓展训练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一个学生不光能“动”起来,还要“能动”起来。只有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拓展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马陵山镇陈楼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