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情景
2014-12-19杨宋惠
杨宋惠
一、开门见山,气氛烘托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李舍冰的《一面五星红旗》,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北京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录像带,用壮观的升旗仪式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或放一曲《五星红旗》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激昂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学习情景。这样的画面或音乐足以为文章创设情景烘托气氛,形成“开门见山”的良好的师生互动,而且烘托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融入课堂。
二、由此及彼,故事吸引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并且爱听故事也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可以抓住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来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例如:《鲸》是一篇说明文,相对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海底世界的动物们要举行舞蹈大赛。小鲸知道后非常高兴,它也想参加。于是,它就来到了赛场,只见赛场门口写着“鱼类舞蹈大赛”,门口还有两条小鲤鱼在值日。当小鲸正要进去的时候,却被小鲤鱼拦住了:“对不起,你不能参加这个比赛。”小鲸奇怪地问:“为什么?”小鲤鱼说:“因为你不是鱼类。”小鲸觉得十分委屈,一边哭一边往回游,它决定回去向妈妈问个究竟。同学们,你们能代小鲸的妈妈给小鲸一个满意的答案吗?这时,学生急切地打开书本寻找鲸到底是不是鱼类的答案。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导入一定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互换角色,产生共鸣
拥有同情心的小孩,懂得体谅他人。唤起小孩的同情心,能将他人的感觉内化为自身的感受,这样的美德,对于小孩子的人际关系与挫折忍受度都有所助益。而想要真正深入地解读文学作品,必须透过语言走进人物的心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人物的心灵,从而感受作家的心灵。在教学中实施角色换位,体验人物心境,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好办法。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让学生化身为助人为乐的少先队员和需要帮助的盲人,学生便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也可以感受到关爱弱者的快乐。
四、巧设悬念,激发想象
古往今来,人们不喜欢那些平铺直叙的教育方法,尽管这样可以把问题讲得清楚明白,但总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没有吸引力。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欲望。
课堂上每一个悬念的提出,都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并力图尽快揭开悬念的面纱,弄个水落石出。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吸引,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五、以画入情,由情明理
恰当地利用图片,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既增添了课堂教学趣味性,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步步为营,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荷花》这课就可采用这种方法,由一幅荷花图导入,引导回忆赞荷花的诗词,学生仿佛置身于生机勃勃的荷塘中,与雨点悄悄对话,与小鱼一起游戏,与星星一起唱歌,与风儿一起欢呼。此时学生已轻松自如地走进了美丽的课堂。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