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可止痛
2014-12-18胡献国
胡献国
干姜、高良姜,二者均有温中散寒之功,但细究起来,二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干姜,又名淡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入药。中医认为,干姜味辛、性热,入脾、胃、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之功,入脾肺而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故可治疗脘腹冷痛,寒饮咳喘。《本草纲目》言其“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名医别录》言其“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珍珠囊》言,“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药理研究表明,干姜有兴奋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直接兴奋心脏。姜酮和姜烯酮有镇吐作用,并有健胃和驱风作用。
高良姜,又名良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中医认为,高良姜味辛、性热,入脾、胃经,有温中止痛之功,专祛脾胃寒邪,故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之效,《本草纲目》言其“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挥发油、高良姜素、高良姜酚等,其浸出液能提高胃酸排出量,并能增进消化功能,排除胃肠积气,在排气后出现较长时间的肠道松驰。
干姜、高良姜两者均为辛热之品,为温中散寒要药,但干姜偏治脾寒,善治胃痛腹泻,并能回阳救逆,温肺化饮。高良姜偏治胃寒,善治胃寒呕脘腹冷痛。现介绍几则粥疗方,供选用。
1.干姜粥:干姜5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干姜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时调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温中健脾,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肺虚寒、心腹冷痛、恶心呕吐、泛吐清水、四肢不温、纳差乏力、肠鸣腹泻、咳嗽痰稀、形寒背冷等。
2.高良姜粥:高良姜1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高良姜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时调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温中止痛。适用于恶心呕吐、脘腹冷痛等。
3.二姜粥:高良姜、干姜各5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二姜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时调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温暖脾胃,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腹泻等。
4.干姜苡米粥:干姜10克,苡仁50克,砂糖适量。将干姜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白糖调味服食。每日1剂,可散寒止痛。适用于寒痹、关节疼痛遇冷尤甚者。
5.良姜脊骨粥:高良姜90克,羊脊骨1具。将高良姜、羊脊骨洗净,捣碎,水煎取汁,分为2份,每次1份,加大米煮粥,调味服食。每日2次,可温阳健脾。适用于脾胃冷气虚劳、赢瘦不能下食等。
(摘自《药物与人》)
>>相关链接
生姜外用止痛
针对风邪导致的感冒头痛,或是反复发作的偏头痛,可将生姜切成1元硬币的厚度,在干净的锅上焙约3分钟,待到蒸腾出阵阵清香,取出两片,稍晾凉,分别贴在脑后的左右风池穴(在颈后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用力按揉,每天2次,每次15分钟,头痛很快就能减轻。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两种病痛都可以用生姜来缓解。将生姜切成1厘米厚的姜片,放在浓盐水中煮熟,然后用热的生姜片外敷腰部和膝关节,这一招是对付阴天下雨、天气骤冷导致的腰痛、膝关节痛的有力武器。肾主骨生髓,腰椎及骨关节疾病和肾精损耗、化生不足有关。咸味入肾,热助阳气,辛散气结,所以对这类寒淤凝滞的疼痛有效。
除此以外,针对胃痛、痛经、肩周炎等各种疼痛,都可以用生姜外敷痛点(中医称其为“阿是穴”)的办法来对付,都有一定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