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处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2014-12-18卢玉鹏
卢玉鹏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文科综合中历史学科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增加,使高中的历史教学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更好地学习高考历史,高一的基础学习尤其重要。笔者认为做好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尤其是高一历史教师教法与初中教法的有效衔接,是学生学好高中历史和教师教好高中历史的关键,也是高中第一学期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极其强烈的。因而,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中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由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内容更感兴趣,所以高一的历史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我经常与学生共同分析时事热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说明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通史类或者专题类的书籍
教师可以介绍《全球通史》《大秦帝国》等书籍,也可结合时事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旧制度和大革命》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对于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历史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稳固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这种错误理解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线索,构建知识的体系。首先,在章节上整理单元重点知识线索,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比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要突出该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因为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对近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打破教材编排,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可以参照学情和初中教材对高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这一课时,由于内容多,理论性强,有很多政治经济学概念,非常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把这节课学好呢?我发现教材材料丰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把本课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以美国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用James一个虚构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创设了四个历史情境贯穿全课:第一场景讲了James失业,继而又找到工作;第二场景讲了James在70年代再次失业;第三场景讲James在福利政策下的生活,并让学生分析福利政策的利弊;第四场景讲了James在90年代末生活的改变,每个场景都配有相关探究性问题,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方法
初中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强,很少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更多地习惯于教师讲述,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初中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记忆层面上的比较多,因此那种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习难度大,有的同学还用初中那套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做题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没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忙于埋头做笔记,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针对以上的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构建新的学习方法。因此,高中的第一节历史课我就讲高中的学习方法,告诉学生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复习,如何做题,特别是在记笔记这一环节上,有的学生只顾埋头记笔记而忽视了听课,几乎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课后就死记硬背,这样毫无学习效果。我告诉学生上课应该以听课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以往有的学生把笔记记到笔记本上,结果总是被遗忘,我让学生把笔记记到书的空白处,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成绩不断提升。
总之,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缩短学生初高中学习的适应期,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还会产生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需要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时时关注,努力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解决初高中历史的教学衔接问题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不断努力。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