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2014-12-18范园园
范园园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课题。首先,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枯燥的、逐字逐句的进行教学。同时,存在不少语文教师不愿钻研、不愿创新文言文教学的现象。其次,学生出于对文言文的陌生、模糊以及文言文语音的拗口,产生排斥、拒绝学习文言文的心理,再加上课堂上一味的记录字、词、句,课后还要死记硬背课文,使文言文教学陷入困境。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文言文教学的路障
(一) 教师方面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主体,逐字逐句翻译,一讲到底,学生则忙于做笔记,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其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从而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和排斥心理。
(二)学生方面
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总是一味的进行记录式教学,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也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无法体会出古人隐含在文字里深沉的感情。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乐趣和价值,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清除文言文教学的路障
(一)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语文教师就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摆脱以往逐字逐句翻译、一讲到底的教学思想,彻底将课堂交给学生。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关键,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几次下来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了解和感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设计形式各异的朗读,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
首先是散读。要求是大声的朗读,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其次是听读。让学生通过视听朗读这个过程完成对课文的正音正字,以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听读并不是简单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挑选用来听读的视听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朗读者必须声音清楚,发音准确,感情饱满,富于激情。
2.视频的画面必须符合文言文内容。
3.视听朗读的背景音乐必须符合文言文的情感基调。
如果视听材料无法满足以上条件,就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泛读(泛读也要尽量满足以上要求),其目的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一个诗意的学习氛围(要注意听读不是任何文言文都适用)。
再次是赏读。何为赏读?就是在课堂上分别找几名同学进行朗读,然后再让其他学生对其朗读进行点评。赏读不仅是为了达到“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还要富于感情,抑扬顿挫。
除此以外,还可以选用朗诵比赛、小组竞赛、男女混读等方式,这就要根据不同的文言文进行具体分析。
(二)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主的学习模式,把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一小组都要有两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小组成员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辅导材料疏通文意,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整体感知课文,这样有助于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同时,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荣誉感,让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进行点拨、释疑,对每个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补充。
(三)赏——整体把握课文
“赏”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赏”从原来的“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以《陋室铭》为例,“赏”的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来分析。我设计了“畅所欲言”这一教学环节,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个词、字或句写得好?为什么这样认为。学生看到“畅所欲言”就放松了许多,课堂气氛也开始活跃。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出他们喜欢的诗句,也很踊跃。接下来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在此基础上学生讨论陋室的“陋”和“不陋”时就没有太大争议。学生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得知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感觉作者平时的生活很充实。而且课文中还列举了诸葛亮和杨雄的例子,作者将自己的房屋和他们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说了他们的房屋不陋,所以学生认为“陋室”是“不陋”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外表看起来非常简陋的房屋,因为有了优雅的环境,儒雅的友人和高雅的生活,所以在作者看来不“陋”,进而得出作者刘禹锡这个人的品质非常高尚,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德馨,从而概括了全文的主题。
一个关键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所学的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推敲,从而找到引导学生“赏”的切入点。
(四)悟——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感悟
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感悟是学生在课后完成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借助教科书上的文言文来激发学生再次学习、再次感悟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文言文,可以设计不同的延伸。如写读后感和心得体会,仿写较短的文言文,将文言文翻译成优美的散文,续写句子,仿写句子,课堂随笔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需要不断创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断钻研,勇于创新,让文言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让中华文化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