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星警”
2014-12-18薛晓康
薛晓康
这个夏季的炎热程度出乎我的预料,然而,更加出乎我预料的是在一个近40摄氏度高温的正午,有位交警居然使一条嘈杂喧闹的马路成为一片十分奇特的优美风景。
在这片风景中,有来来往往的各种大小车辆,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怀抱孩子的妇女,有满脸笑容的路人,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在路口的人行道上驻足观看那位交警,眼中充满了敬服。
我也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过去,怀着某种不确定的好奇心情,想跟其他人一样,陪那位交警顶着烈日暴晒一会儿,以探究竟。
只能陪很短很短的一小会儿,因为天气实在太热,我必须赶紧离开这里。但仍然有人在那儿坚持不走,并且很有兴致地一边观看一边指指点点地议论着。我有些奇怪,问那些人,“你们认识他?”回答说“不认识。”一位中年协管员很骄傲地告诉我,“他叫杨利,是成都市交通管理局二分局一大队的交警,他还是群众喜爱的十佳交警呢。”
从协管员夸张的表情来看,他的确是真心喜爱杨利的,但我还是不能断定群众是否都喜爱杨利。不过,我很快就看到一个背着旅行袋的外国人是怎样喜爱杨利的了——那个老外一脸焦急地走到杨利跟前,双手连比带划,结结巴巴地说了一阵。杨利凝神细听,用英语安慰老外不要着急,然后从衣袋里掏出笔和便签,认真地画了一张路线图,图上标着行进方向和公交站点,以及目的地符号。老外接过便签看了之后,高兴地一个劲点头,嘴里喊出一连串的“ok”。随即,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老外和杨利同时抬臂举手擦拭额头上的汗珠,同时抬臂举手向对方致礼,当杨利向一旁伸手做出“请走好”的手势时,老外激动地一把抓住杨利肉肉的大手,按在自己的唇上深深一吻,转身大步走开了。杨利愣在那里,有些难为情地笑着擦了擦手背,好像觉得自己的手背上还留有老外的唇印,于是又擦了几下。周围的群众全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笑声其实还包含对杨利肃然起敬的成分。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那一片愉快的笑声中,跟许多人一道感受了一下这令人陶醉的乐趣。
“请问交警同志,您会讲英语?”我走上前去问杨利。
杨利很诚实,他告诉我,只会一点简单的日常用语,还是在大学里学的,因为平时很少用,许多单词早就忘了。他磕磕巴巴地说了几句英语,我一听便明白了,这个身高一米八零的山东大汉所讲的英语,完全介于“山东英语”和“四川英语”之间,可以说是相当不正宗,但一般情况下还能应付。不过,杨利对自己给问路人画路线图还是颇有信心,因为他曾在总参某部服役十五年,所学的“军事地形学”知识给他很大帮助,他画的路线图完全可以达到“路线清晰,标记准确”的标准。他认为自己的脑子里至今还在严格行使军人职责和军事技能的特殊记忆。
杨利的这种特殊记忆曾给很多市民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杨利指挥交通的姿势,让市民们交口称赞。为此,还引发了很多汽车司机集体寻找杨利的一场不小的风波,甚至连《成都日报》的记者也加入到了寻找的行列。2007年3月,四川新闻网发出一篇题为《路口寻访,记者找到那颗“星”》的报道,以此“安抚”广大热心的司机: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3月以来,党报热线不断接到一些司机的电话,他们都有个“奇怪”的要求:希望记者帮忙找一个人,这个人是一名交警,但他们不知道他的姓名。他们为什么要找这名交警?原来他们在熟悉路口看不见这个交警了。
为何一个交警让这么多司机挂念?这些司机建议记者看看爱卡汽车网四川分会社区的一个帖子。记者打开这个“难得看见指挥姿势如此标准的交警,今天看见了”的帖子,这是一个会员名为“愿我主沉浮”在2月28日发的一个帖子。在短短100多字里,这个司机讲述当日下午5点过下班时路过家乐福八宝街路口时,发现在路口指挥交通的一个警察指挥交通的姿势十分标准,用它的话来说就是“堪称标准示范”.他专门观察了好几天,都发现这名交警姿势十分标准,他还发动网里的会员观察这名交警。
这个帖子发出后,引来爱卡汽车网里数十名会员纷纷跟帖,都称自己也发现了这个姿势非常标准的交警,有个会员甚至称在1年多前就发现他了,称这名交警不仅指挥交通的姿势非常标准,在纠正非机动车违法行为时,态度很和气却十分严格。
他是怎样的一名交警?读者打来的求助电话迅速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和关注。在大家的帖子中,记者搜寻到了“身材魁梧”、“眯眯眼”、“北方口音”、“肩章为两杠(实习)”等线索。
从3月14日开始,记者便开始寻找这位众人心中的“星”交警。
遗憾,“星警”已不在八宝街路口。
时间:3月14日中午。地点:八宝街路口。
为真实感受这个交警的指挥,记者上午近11时就来到八宝街路口,准备趁中午的上下班交通高峰期来实地看看他的指挥姿势。
记者来到八宝街路口,看见交通秩序井然,并没有交警在此执勤,只有4个路口的协管队员在指挥行人和自行车通行。记者在八宝街路口的“铜锣湾歌城”前“埋伏”下来,从11时等到12时,都没有发现路口出现交警。
难道大家说的是假的?无奈之下,记者只得到路口向交通协管员打听这名交警。听到记者说找寻指挥姿势很标准的交警时,协管员万庆蓉大姐脱口而出“是不是杨警官哦?”说起指挥姿势,万大姐拉开了话匣子,她说,八宝街路口属于交警四分局三大队辖区,她只记得路口指挥交通的交警姓杨,平日里指挥交通和管理路面交通时,姿势的确十分标准。她和几个同事常常在路口观看杨警官指挥交通。不仅如此,杨警官在路中央指挥交通时,还有不少路人驻足观看。并称这个杨警官估计是北方人。
万大姐告诉记者,她在路口当协管员2年多了,这个杨警官是1年多前来路口执勤的,但他上周就已经调离这个路口,估计到另外路口执勤去了。
虽然失望而归,但记者还是收获到了重要线索——杨警官、交警四分局三大队。
寻找:人民西路路口发现“他”。
时间:3月14日下午。地点:人民西路路口。
14日下午近3时,一个同事提供了重要线索——他驾车从天府下穿隧道出来时,发现路口指挥交通的交警有点符合这个传说中的“星”形象,可由于时间很短,他也没看得太清楚。
当记者赶到路口时,时间差不多快4时了,路中央并没有交警在指挥交通,在靠近路口影楼的警摩旁站着一个身着反光背心的交警,记者留意到,虽然只是平常的站姿,这个交警的确是一丝不苟,挺胸提臀,戴着白手套的一双手几乎一直贴在警裤中间的裤缝上。
细看外貌,该交警身高近180厘米,身材有些魁梧,警服肩章上是两个弯杠,应该是还没有授衔的见习警察。这时,人民公园方向驶来一辆载着人的电动自行车,只见他迈着均匀的步子迎上前去,一个标准的敬礼后,将骑车的男子叫下车来,开始教育,随后开了一张罚单。记者装着围观,听到这个交警操北方口音,带着些山东口音。
随后,记者询问路口协管员“那个交警是不是姓杨?”协管员的回答让记者一阵高兴,这个交警就姓杨。
下午近4时,路口开始交接班,另外一名交警接替站到了路中央。记者正准备上前询问,刚下班的这个疑似“明星”的交警骑着摩托一下子驶离了路口,记者只得眼睁睁看着摩托在前方的路口消失。
没错,他就是人们找的“星警”。
时间:3月18日。地点:人民西路路口。
记者后来通过向四分局三大队证实,以前在八宝街路口执勤的杨警官已经调到一大队去了,管区恰好就是人民西路,这名杨警官的全名叫杨利。
通过打听,记者了解到杨利18日下午会上班。下午5时许,记者又来到人民西路路口,此时,干道交通虽然比较正常,但进城车辆和出城车辆都已经很多,绿灯前排起了长龙。上次看到的那位交警正在指挥交通,一招一式的确是极其标准,吸引了路口众多行人,不少人还指指点点。不一会儿,见交通畅通,这个交警走到路口来,开始纠正非机动车道上的违法骑车人。
记者上前一番交谈后,证实他就是众多司机找寻的“星”交警。说起网上的消息,杨利告诉记者,他以前确实听大队里的同事说起过。不仅是爱卡汽车网,新浪网上也有帖子在谈论他。他说,交警职责就是管好路面交通,别人怎么说并不重要。人民西路作为西门第一岗,自己既然站在第一岗上,姿势肯定要做到标准。
杨利说,他是济南人,1年多前从部队转业到交通部门后,就一直苦练基本功,尤其是交通指挥的手势,花了大力气。当初集训时,有“成都第一岗”之称田立就是教他们手势的教官,这让他学到了不少经验。而集训结束后下到队里,他不仅自己琢磨,还向一些老同事讨教,平时把在路口的指挥当作练习场,才有了现今的标准。
他表示,司机朋友们和网友们的褒奖对自己是督促,今后将更加努力和同事们一起,为维护成都交警的良好形象作出贡献。
这篇由《成都日报》记者周海波、何海洋采写的通讯发出后,司机们赶紧开车去人民西路路口探望。他们兴奋地指着杨利说:“对对,就是他,还是报社的记者比我们有办法。”
现在,司机们终于又看到了他们心目中的“星警”,他们终于可以放下心来了——他们前段时间之所以有些不放心,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有的司机曾这样议论过:“那个交警实在太辛苦了,不管是风吹雨淋还是烈日当头,他都站在岗位上一丝不苟地指挥交通,再好的身体也遭不住啊。他最近会不会是生病住院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到医院看看他?但他住在哪个医院呢?”还有的司机说:“那位交警对工作太认真,对违章违法的车辆处罚很严厉,这会不会遭到个别人的报复打击而受伤了呢?我有一次听见有人威胁过他。虽然我跟那个交警并不认识,连名字都叫不出来,但不晓得咋个的,我就是很担心他,很想保护他,很想祝福他。”
我也很想祝福杨利。今年7月底,我去营门口立交桥路口找到杨利,邀请他跟我和其他战友一起过“八一”建军节。杨利下班后,欣然赴约。席间,我了解到杨利的一些个人经历和工作情况:
杨利是山东济南人,于1990年12月入伍,在总参某部队当了一名警卫战士。他平时虚心向部队里的一位老工程师请教学习,终于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州信息工程学院,经过两年的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又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学习两年半毕业回到原部队,最终进步成副营职军官,并且娶了一位成都的姑娘为妻。2005年9月,为照顾家庭,他转业到成都,被分配到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当了一名普通警察。
我和战友们看见杨利疲惫不堪的模样,还看见他胳膊上和小腿上的擦挂伤痕,大家都很关心他的身体和他的安全。他笑着说自己早就习惯了,不过,确实有人曾经威胁过他,让他小心点哪天吃苦头。他当时并没在意,认为那人只是一时生气而说的气话,发泄一下也就过去了。谁知过不去,他后来果然险遭不幸——那是2008年的一天,三辆电瓶车由西向东,朝杨利的执勤点急驶而来,他们气势汹汹地跳下车,手持双节棍和匕首,东张西望一阵,突然扑向一个交通协管员,疯狂地挥棍猛打,随后飞快地骑车逃离现场。后经查证,那三个人均为从外地流窜到成都的无业游民,打人原因是由于前一天他们不仅电瓶车超载搭人,还在慢车道上逆向行驶,十分危险。杨利发现后,迅速将其拦下之后进行批评教育,还处罚了他们10元钱,以示警告。他们表示不服,边走边口出恶言:“你不要以为警察有什么了不起,惹毛了老子照样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把你整成残废,站都别想站起来,看你还咋个在这站口子。你小心点就是了。”
第二天,他们三人前去实施报复行动的时候却没有看见杨利,于是把气撒在交通协管员身上,致使那个交通协管员的眼睛受伤,肋骨骨裂。杨利知道后心里非常难过,赶到医院去看望受伤的协管员。他眼含热泪地说:“好哥哥,你是因为我而受的伤,我没有保护好你,我是罪人啊……”
说到这里,我和战友们第一次看到这个真诚的山东汉子的脸上挂满了泪珠。战友战友,让我们对你说什么好呢?我们不知如何才能安慰他,只能用我们曾经都握过钢枪的手握住他长满硬茧的手。紧紧地握住。
对于战友来说,还有什么比战友之情更为贵重的呢?如今,杨利认为所有的交通协管员都是他的战友,他非常理解交通协管员的艰辛和付出,他甚至希望跟每个交通协管员都成为永远的朋友。他套用一句在部队里很流行的话来说,他跟交通协管员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握住他的手,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握住他的手。因为,只要你一旦握住他的手,便能听到一个优秀的灵魂里溢满的情感的回响。
带着这回响,我在这一天专门去拜访了那位受伤的交通协管员。
他叫徐三泰,原是某单位的下岗职工,今年50多岁。我看到,他曾经受伤的右眼还留有明显的后遗症。提起杨利,徐三泰感慨不已,说:“我是已经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人了,知道这世上有很多好人,但我要说句真心话,我这辈子从没亲眼见过这么好的人,他是真正的大好人。”徐三泰边说边摇头,“虽然他是个大好人,但他也是有缺点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对工作太认真,太太认真,只要看到违章违法的,他都绝不放过,非要上去纠正,这不仅累自己,还相当得罪人。其实不用他那么辛苦,有的情况完全可以让我们下面的人帮着处理一下就行了,但他一般都是亲自干。他成天就是工作啊工作啊,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早出晚归地来回跑。你知道吗?他一年下来跑烂了七双皮鞋呢,可有谁能知道这些?有谁能给他买双皮鞋?就算真的有人给他买,他也绝不会收,他廉洁得很。我只知道他收了一回“礼”,千真万确地收了。那是有个住在附近的老人中风以后成了偏瘫,行动不便,只能拄着拐棍出门,杨利看见后,每次都要去搀扶那个老人过马路,并且用自己的身体护住老人。后来老人的儿子知道了,感动得不得了,特意定做了一面锦旗,带着老人给杨利送去,杨利还不好意思收,但不收不行,你要不收,老人就要生气,宣称今后不再出门过马路了。杨利一听,这样咋行?这不是跟我杨利犯急赌气吗?好好,老人家,千万别生气,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安度晚年嘛,我收下我收下。就这么,杨利只好收下了。其实,市民给交警送锦旗的事不止一次,这并不新鲜,新鲜的是交警给市民送灯笼,那可是真新鲜。”
说到这里,徐三泰递给我一张剪报(从《成都日报》上剪下来的),是记者李东阳写的一篇题为《交警送灯笼拜年感谢市民文明出行》:
本报讯,昨日,成都交警走上街头,用送平安中国结、笑脸符号、红灯笼等方式,向文明参与交通的市民感恩,并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坚持文明出行的交通行为。
昨日上午10时许,人东路口人行道的红灯亮了,一名中年男子静静地站在斑马线尽头等候绿灯亮起。“先生,你很遵守道法,请继续保持。”交警一分局民警将一个“笑脸”符号和一个中国结送给了这名男子。男子得到交警的肯定和赞扬后非常高兴,表示以后也会一直文明参与交通。上午10时30分,羊市街西口,当市民万女士也文明地站在斑马线处等绿灯时,交警微笑着给她送上一串红灯笼。“成都交警祝您新年快乐,也感谢您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出的贡献。”马女士接过红彤彤的灯笼,笑开了颜。
与此同时,市民黄女士走进交警四分局办证大厅准备年审驾照,她刚一踏进大门,交警四分局值日民警廖兴成便满脸微笑地迎了上来,手中还提着一对由12个红灯笼组成的对联,上面写着“成都交警祝您新年快乐”。
在羊市街西口,执勤民警杨利对在路口遵守道法的文明交通参与者送上喜庆的红灯笼对联。在建设银行工作的万芳行至该路口时,信号灯由绿变成了红灯,万芳并未冲出斑马线而是静静地等待信号灯。杨利见状,立即微笑着递上一串红灯笼,“感谢你文明交通,祝你新年快乐。”杨利说,他代表成都交警给万芳拜年,希望她能一生平安。
截止上午12时,交警四分局民警在各路口,向过往的文明交通参与者递上了上百个红灯笼向市民拜年。
徐三泰以敬佩的口吻对我来说,杨利虽然身材魁梧,看上去是个典型的北方大汉,一般人不会想到,他其实是个非常细心的好男人。比如,那年夏天,杨利看见行人顶着烈日站在街沿上等待过街信号灯,这情景本来很平常,大家早就习惯了,可是杨利却感到有些于心不忍,他很快就想了一个“招数”,来解决这个事。至于这是个什么“招数”,记者周海波和陶宁是这样报道的:
十字路口太阳伞 交通更显人性化
等待过街信号灯,头上却骄阳高照,炙热得人无处藏身,有时就会去冒险闯红灯过街。相信大家最希望的就是在这时候,有把巨大的遮阳伞撑在自己头顶。“心中无群众,不配当交警”,成都日报曾多次报道的“星警”——四分局一大队交警杨利就替大家想到了:昨日下午,交警四分局第一批遮阳伞在少城路几个红绿灯路口上岗了,过街行人在一片阴凉中,愉快过街。
好 十字路口撑起遮阳伞
下午4时,烈日高照,从人民公园出来,李莉抱着一岁的儿子朝街对面的德克士走去,丈夫周伟跟在一旁则忙个不停,又是拿手里报纸为儿子遮太阳,又是用手里的扇子不时为老婆、儿子扇风。走到少城路口,过街已亮起红灯,一家三口在红绿灯前停下,李莉注意到,路口撑着一排四把遮阳伞,一张卡通女警察正用手势提示大家可以到伞下遮阳。
有地方躲了。李莉抱着孩子立即挪到了伞下,一阵阴凉让一家人的眉头都松开来,周伟的手脚也趁此休闲了一阵。而在他身旁,越来越多的过街行人也站到伞下,不到绿灯亮起,这里差不多站了20多个过街行人。这时,路口执勤的交警杨利和两个交通协管员也忙着招呼大伙站到伞下乘凉。
路口设置专门为行人过街的遮阳伞,这是“星警”杨利的创意。早在前几天,成都气温突然攀升起来,杨利在路口执勤时发现,为躲避暴晒,不少过街行人等候信号灯时,远远躲在一些大树下,看到信号灯亮后才忙不迭冲出来过街。由于红绿灯更替比较快,有些年纪大的老人往往只能走到路口中央安全岛里,被迫再次接受太阳的炙烤。那何不在路口设置一些遮阳伞,庇护大家过街,保证老人也能一次性过街呢?没想到,他的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大队干部和分局领导的重视,很快就调集了一批遮阳伞到这个路段,专门为人民西路路口、少城路口过街路人遮阳。
喜 路人享阴凉不闯红灯
就这样,昨天下午,少城路这个成都第一个供行人等候红绿灯的遮阳伞路段正式亮相了。下午4时30分,记者在少城路口看到,这些刚上岗的遮阳伞十分抢人气,在每次红绿灯的更替期间,伞下的过街行人都密密麻麻,把四个偌大的遮阳伞挤满了。“交警想得真周到。”“我们双手欢迎这片人造树荫。”过街路人连称安逸。
从4时30分到5时30分整整一个小时里,记者发现,过街行人基本都站到了伞下,享受遮阳伞的阴凉,没有一个行人闯红灯过街。杨利告诉记者,交管局全局上下正实施“路面见亲和”的战略,自己所在人民西路岗组为全分局的示范岗组,作为警长在路口执勤的时候就必须为行人考虑更多。当时发现这个情况后,一方面是想给行人方便,另外就还有一点“私心”,那就是杜绝路口闯红灯的交通违法行为,保证大家的安全。同时,交警也提醒行人不要因为路口没有遮阳伞就闯红灯,毕竟生命安全最重要。
作为成都市公安局的大窗口,成都交警在市公安局党组的领导下,深入开展“人民公安为人民”大讨论的爱民实践,坚持践行“心中无群众,不配当交警”的座右铭,全力构建和谐文明交通,锻造威武文明之师、亲民爱民之师。他们的付出必将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肯定。笔者认为,当一个交警在为群众着想的时候,群众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个交警。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前年成都日报社发起评选“群众喜爱的十佳交警”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切关注和广泛参与,数十万群众参与了公开投票,成都交警和成都市民实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互动和交流,同时,评选活动也使成都交警接受了一次来自全市人民的检验和评判,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规范执勤、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交警和文明窗口。在这次评选活动中,许多市民给杨利投票,其中还有一些商家代表。为此,记者专门作了一个有意思的报道:
商家齐荐最爱“警星”
昨日,少城路到人民西路路口一段的商家代表,从本报看到全市正在推选“我最喜爱交警”活动,于是拦住记者,要推荐他们心中最喜爱的交警杨利,本报曾多次报道的“警星”。
说起杨利,商家代表中的谢才全最有发言权。他在少城路7号新7号开着一家电动自行车电池专卖店。他告诉记者,自己认识杨利还是在一年多前,他在八宝街路口闯红灯被杨利挡下罚款10元,毫不留情。大半年后,他忽然在人民西路路口看到了这个姿势十分标准的交警,长期观察留意,谢大哥渐渐了解了这个铁面交警,执法公正,逢违必纠,由当初记恨变成了佩服。每当杨利下班后,他就邀请杨利到铺面上坐坐,聊天喝水,两人现在都成了好朋友。
杨利像这样在执勤过程中与市民交成好朋友的例子还有好多。有个叫江进的小伙子,由于骑电瓶自行车在街面逆向行驶而被杨利拦下,江进的脾气很犟,不接受处罚和教育,杨利为缓和江进的对抗情绪,一次次向江进敬礼,连敬了五个礼,旁边的路人都看不下去了,纷纷声援杨利。最后,江进也觉得有些惭愧,不仅承认了错误,还心服口服地跟杨利交成了朋友。
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有些市民曾亲眼目睹过杨利向违法者连续敬15个礼的情景。杨利是这样总结的:“先用无声的敬礼‘说服受教育的违法者,让违法者从心底认罚,实际上就能让违法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再去改正。这样的效果非常好,市民由面对交警的被动执法变为主动遵守交通规则。”
记者周海波、杨永赤介绍说:
“杨利的这种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交警四分局一大队大队长汪东介绍,在纠正非机动车违法行为上,杨利在交警四分局是全局第一。在他的带动下,人民西路一号岗组三名交警纷纷效仿,此路口的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大幅度下降。以前,交警一天纠正违法行为上百次,如今不过10多起。
全分局也在总结杨利的这种纠违经验,运用到全分局的纠正非机动车违法行为上来。据车管科副科长刘德伟介绍,四分局已经在该局开始推广杨利的‘纠违法,在全辖区所有道路上,对非机动车违法行为进行整治。”
在成都市区,非机动车“闯红灯”、“逆向行驶”、“超速超载”、“横穿马路”等情况是交管部门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对此,杨利仍在不断摸索和总结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的新办法。他还准备了“便民箱”,箱内有打气筒和修车工具,还备有防暑降温、擦伤摔伤等急救药品和雨衣等应急服务用品,供过往群众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免费提取使用。他真是用心良苦,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群众理解交警的工作,共同来维护交通安全。
杨利的苦心没有白费,很多市民都理解了他,并评选他为“群众喜爱的十佳交警”。评委会对他作了精彩的评语:
他标准有力的手势,仿佛指挥着情绪昂扬的交响;他坚实魁梧的身躯,正是傲立的白杨,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挺拔着脊梁;他刚毅果断的眼神,时刻扫描着路面的通畅。看似不近人情的背后,藏着一个最简单的愿望:和谐共创,平安共享。他就是交警四分局人民西路岗组民警:杨利。
自从杨利当交警以来,荣立三等功两次,被评为“成都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卫士”、“群众喜爱的十佳交警”、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公务员”。
我对杨利能获得这么多荣誉十分赞赏,但交通协管员徐三泰却对我说,“这些荣誉所包含的辛苦实在是一言难尽,作为朋友,作为兄弟,我真的希望他宁愿不要荣誉而要身体。杨利这个人真的是一心以工作为重,凡事又太认真,他的闹钟总是比标准的北京时间提前了整整十五分钟,说是怕耽误上班。他每天早出晚归,往往是到了下班时间还站在那儿教育交通违法的人,我经常都要去路口大声喊他,‘杨警官,该下班啦,走了走了,回家啦回家啦……,我喊他的这个声音连有的群众都听熟了。我觉得,像他这样长期下去,再硬的汉子也遭不住啊,要倒下的啊,我是心痛他,真的心痛呀……”
当我把徐三泰的这番话转告给杨利的时候,杨利很感动,他沉默片刻后说:“我也有心痛的时候,不为别的,只为我所见到的那些惨死在车祸中的人。我努力工作,努力付出,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让自己尽量少看到那种惨剧的发生,让自己尽量少一些这样的心痛……”
说到“心痛”,杨利告诉我,最让他感到心痛的是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期间。他说,有一天他接到上级紧急通知,温家宝总理等领导要赶往震区指导救灾,而此时,由于躲避地震的市民都站在马路上,出城的羊西线上更是挤满了惊恐的人和乱停乱放的各种车辆,出城道路的交通处于完全瘫痪状态。交警们焦急万分,来回奔跑着,竭尽全力疏导一片混乱的交通,杨利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劝说个别占道群众,直到温总理一行终于绕道出城他才松了一口气。接着,他被派往都江堰救灾。临行前,他对妻子和儿子提出要求,在他参加救灾期间,不要给他打电话。
白天,他忙着指挥救灾的车辆。晚上,他独自走到汉源中学。面对眼前的废墟,他一阵心痛,缓缓举起早已被阳光晒成紫铜色的手臂,给那些在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敬礼,并且在心里说着一连串充满自责的话:“孩子们,叔叔来晚了,没能及时赶来救你们,叔叔哪怕是救出你们当中的一个也好啊,对不起,真的对不起……”
这是杨利一生中敬的最沉重的一个军礼,也是他敬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军礼。长眠地下的孩子们一定看见了,高悬夜空的月亮也一定看见了……看见了,世间万物全都看见了,一个普通的人民警察,一个脸上挂满泪珠的刚强汉子,他久久地举着手臂,一边举着一边用近似呻吟的声音对遇难的孩子们致歉……他把“人民警察为人民”的一颗无以言表的善良的心,全都凝聚在这个庄严而神圣的军礼上了。
这个夏季的一个傍晚,我到杨利负责的那个路口,正巧赶上杨利下班。我看到他走路的姿势与平日完全不同,两条腿是往两边叉着行走,有点像个残疾人。我赶上前去问他是否受伤了?他淡淡一笑,说没有受伤,只是内裤全湿透了,走路挺难受的,但上班时间还是要坚持用标准姿势行走,保持形象,只有下班以后这样放松一下。不好意思,让你见笑了。
我怎么会见笑呢?只见杨利有些困难地跨上摩托走了,看着他的背影,不知怎么,我耳边居然想起了交通协管员徐三泰的喊叫声:“杨警官,该下班啦,走了走了,回家啦回家啦……”
顿时,这亲热而关切的喊叫声跟各种车辆的喇叭声和马达声混在一起,俨然都市黄昏里流曳的一组和谐动听的旋律,在热情赞颂着交警们默默奉献的精神。
我突然想起我曾在2000年采写过的一位警察,他叫姚建云,被群众称为“山民的亲人”,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他的事迹感动过很多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心情激动地写下批示:
我们的事业需要这样的好同志,人民需要这样的好民警。
的确,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时代,都需要更多的像姚建云、杨利这样的好同志、好民警。
责任编辑/魏建军